<h3>莆田晚报<br><br>傅志雄:发现“仙游石”的第一人<br><br> 赖店镇石雕世家傅志雄自幼受工艺美术的熏陶,尤其对石雕工艺怀有特殊的情感。1998年他带着当地的一个传说,开始在仙游县的许多山脉寻找传说中的五彩石,他走遍仙游终于在该镇新周村大钟山发现了传说中的五彩石。这种五彩石它的品质也是历史以来最好的品质,它被起名为“仙游石”。<br> “仙游石”产于仙游县,因独特的质地、丰富的色彩,而被称为“七彩仙石”,仙游“七彩仙石” 比福州寿山石色彩更丰富。因其原石的颜色(绿、蓝、黄、红、黑、白、灰色等)丰富又被人称之为“七彩仙石”,仙游石以绿和蓝绿为主,绿似玉,蓝如翡翠,原石黑中有红,红中有紫,或绿中有紫或黄中有紫,五彩缤纷,变化万千,质地光泽,手感温腻脂润,色彩间际清楚呈层状分布。<br> 2011年1月,傅志雄成立“仙游石雕刻开发中心”, 从此,他开始“仙游石”的研究创作。几年来的探索和磨练,他对石雕艺术上精益求精,并对产品不断创新。他的雕刻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br> 2013年4月,仙游石雕传统技艺已列入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6月,仙游县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仙游石”品种之一“七彩仙石”作为仙游县的“县石”。2014年6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莆田石雕传统技艺傅志雄传习所”,2014年他被授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一级技师。</h3> <h3>傅志雄,笔名: 石云,进修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设计专业)。1996年受父亲指导下从事石雕行业;2000年在仙游发现仙游石(别名七彩仙石,罗源石)矿产并开采。擅长于动物雕刻设计。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br>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仙游石雕传统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莆田石雕传统技艺傅志雄传习所所长、仙游县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仙游县收藏家协会顾问,仙游县仙游石雕刻开发中心艺术总监、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州市寿山石雕刻艺术研究会会员。</h3> <h3>傅志雄:“仙石”珍贵,悉心待之<br><br>“仙游石”产于仙游县,色彩比福州有名的寿山石更为丰富,因色彩斑斓,具绿、蓝、黄、红、黑、白、灰等多种颜色,又被形象称之为“七彩仙石”。更称奇的是,“仙游石”常黑中有红、红中带紫、绿中泛黄,呈层次分布,色际明显,质地光泽,手感温润。因藏量稀少,发现“仙游石”第一人的傅志雄,唯愿“认真采之,细心相之,用心雕之”。<br><br>说起傅志雄与“仙游石”的情缘,颇像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淘金”热。无意间从一本古籍上发现“五彩石,产于仙游”的记载,两年时间遍寻仙游境内大大小小山脉,竟然在赖店镇新周村大钟山,真的发现了大量传说中的五彩石石矿。这样的执着寻石经历,使得傅志雄一度被周边人戏谑为“石痴”。<br><br>在赖店“仙游石”收藏馆,笔者看到,展馆里摆满了石雕精品,题材丰富,形态各异。既有观赏性的各色艺术品,又有笔筒、花插等实用品。一件取名为《和和美美》的作品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跨越了季节的界限,相向而生,兼工带写,独具内涵和韵味。<br><br>傅志雄坦言,这是一块蓝绿色石,是“仙游石”中罕见的品种,也是寿山石中不曾有的品类,巧色分明,看似两块不同颜色石头相黏,实际上是同一块石头。该石重达30斤,历经打胚、粗修工、细修工、打磨、上蜡、配底座等多道程序而成。<br><br>鲜为人知的是,“仙游石”除了手艺必备的“慢工出细活”外,还讲究“专心致志”,石雕师往往一次只专注一件作品,完全完工后才会开始动工第二件作品。石雕师必须熟练掌握二三十种道具和多种雕刻技法,而没有六七年雕刻功底,是雕不出好“仙游石”作品的。<br><br>傅志雄得意之作是《众狼一心》,单构思就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由2块巨大的“仙石”构成,尽展七匹狼分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傲视众生的雄姿。他的中国传统题材代表作《十二生肖》,惟妙惟肖,竟然集齐了赖店、游洋、石苍、园庄、社硎5大“仙游石”产地。<br><br>动物是傅志雄最钟爱的题材。因生于石雕世家,父辈都是赖店当地有名的石雕艺人,早年又拜度尾石雕名师郭怀为师,因此深谙仿古石雕、高浮雕、平雕等多种技艺。因现在萌宠文化兴起,加上“仙游石”颜色接近于动物,傅志雄雕刻了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功底的深厚,使得即便“仙石”硬度再高,他都有本事雕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呆萌”样。广受市场欢迎,常常未出品就已遭预定。<br><br>“仙游石”多出产于荒山密林之间的山涧,历经千年岁月锤炼而成。开采无疑是最困难的,早期山路不通畅,傅志雄需要和朋友们亲自挑着采到的“仙石”下山,常常一走就是数公里。有时候为了便于采集石头,他就在山上搭一个草棚,吃住都在里头,一两个礼拜才回家一次。采石时,必须带上铁锹或铁锤,非常小心翼翼地敲出。而10吨的开采量,仅能出一两吨好石。上好的“仙石”材质,必须满足无杂质、无裂痕、无砂石且硬度2.5左右的特征。<br><br>自从2000年“仙游石打出名气之后,老一辈本土工艺大师纷纷加入创作队伍,好作品层出不穷。但由于原材料的稀缺,目前全县也仅有几十名的“仙石”从业者。但无论追随者寡众,傅志雄最爱的依然是石头的朴实无华、不骄不躁和与世无争的品性。<br><br>为了更好地保护“仙游石”文化,2011年1月,傅志雄成立了专门的“仙游石雕刻开发中心”,全心全意投入“仙石”的研究创作,对待工艺精益求精。同时,收了十几名徒弟,精心培养后续人才。2013年4月,“仙石”雕刻技艺被列入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6月,“仙石”被县人大常委表决为“县石”。2014年6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莆田市石雕传统技艺傅志雄传习所”。<br><br>当被问到“发现这一宝石之后,生活品质是不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傅志雄笑了:“哪里,日子是越变越穷。”寻一块矿山资源,往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结果也未必如愿。有时,在某山涧发现一小块“仙游石”,欣喜若狂地挖下去,却发现里头什么也没有。因此,开采石头人工费就花了不少钱。而雕刻好的“仙游石”佳作,因凝聚着心血,常被视为艺术珍品,又舍不得卖,日子只能是“越过越穷”。</h3> <h3>仙游石<br><br>隶属叶腊石,高岭石、地开石,伊利石等矿物为主,颜色妩媚温柔, 仙游蓝 色泽丰富,颜色有五种分别为绿、黄、红、黑、白等;尤其蓝绿色的石头是 石中极品{仙游蓝 },极为稀有;绿似玉,蓝如翡翠。石头色彩层状分布,色彩之间很是清楚,手感温腻脂润,富有光泽。成矿母岩成矿构造主要成矿作用矿石矿物组成中心型火山构造酸性火山碎屑岩热液喷气蚀变型矿床富含火山物质的酸性火山碎屑岩,特别是在其上有沉积岩覆盖的层位中心型火山构造,如火山洼地、火山穹窿,边缘断裂裂碎发育,主要在岛弧带内热液喷气交代蚀变叶蜡石为主,次为高岭石、地开石、石英、水铝英石,叶腊石质地细腻,硬度低(1-2)。<br><br>中文名 : 仙游石<br><br>外文名 : Xianyou stone<br><br>别 称 : 罗源石 石后石 七彩仙石<br><br>颜 色 : 红,黄,白,绿,黑<br><br>透明度 : 透明 不透明 两种<br><br>硬 度 : 摩氏 2-3<br><br>应 用 : 雕刻材料<br><br>分 布 : 中国 福建 仙游<br><br>美 誉 : 县石<br><br>仙游石头仙游石为珍稀的石,在雕刻艺术上,仙游石雕讲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仙游石雕的最大特点是巧色的利用,艺人们雕刻之前要经过一番相石的过程,这相石的过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初步构思,刻进去以后出现其它颜色还要进一步地构思。仙游石雕不仅具有边创作边构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点,而且强调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没有任何拼接的,整块石头原来什么样刻出来基本上是什么样,都是纯天然的。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仙游石雕艺术正是如此。<br><br>仙游石为材基的艺术品题材丰富,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写实而尚意;“仙游石”除了用来生产印章外,主要题材有人物、动物、花鸟、树木、昆虫、海底世界、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手法有圆雕、镂雕、薄意、浮雕、微雕、篆刻、镶 嵌及线刻等;工序分相石,开坯,粗雕、细雕、磨光、封蜡、等。<br><br>仙游石雕刻手法<br><br>一、 圆 雕<br><br>圆雕又称立体雕,是从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个方位雕刻物体的方法。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特别富<br>有立体感。因为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所以圆雕所要选择“石材”,都应该有如按实物比例的厚度。然后按比例“打坯”。圆雕是很讲究“打坯”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甚至要离开寿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订“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保证雕品的各个部件既能按实物的比例,更能比实物传神。圆雕要特别注意的是各个方位统一、和谐和融合。<br><br>二、钮雕<br><br>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起装饰印章作用。其雕法居于“圆雕”的范畴,有其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另有特点:1.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2.不表现物像的下方。这是与“圆雕”最大的异点。“圆雕”从各个方位表现物像,而钮雕就差“下方位”。“下方位”被印章的方柱所替代。<br><br>三、 镂雕、链雕<br><br>镂雕和链雕是圆雕中的部分绝技雕法。镂雕也称镂空,它是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去,但要在石材中保留原石材能表现物像的部分。“镂空”常与圆雕或其他技法相结合,成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依靠扩大人刀方向的办法来弥补操作上的困难,故镂空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刻就愈易,效果也愈佳。镂空雕刻的顺序是“先外后内”,应待外层景物及其他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行镂空。<br><br>四、浮 雕<br><br>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种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从前面的方位(或兼顾到左、右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面的方位或贴在石壁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浅,称“浅浮雕”;反之则称“高浮雕”。“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圆雕”。浮雕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将里层石色再刻薄意衬景,更加精妙。其制作过程:通过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况及色层深度,然后确定作品的题材和构图。设计画面要有中国绘画的风格。景物的层次重叠应视色层之深浅而定。构图宜丰满,衬底出露面积不可过大或过于集中。设计定稿后,以尖刀顺着景物的轮廓“线勒”一遍,再用平口手凿或卡凿削除画面空间部分,谓之“刮底”。待达到预定深度或里层石色显露后,再进行刻制。刻制景物主要使用手凿和小型钻具,在高起的景物层上雕刻出画面的层次,力求使所表现的物像在结构上富有立体感,最后再用修光刀具进行“修饰”。<br><br>五、薄 意<br><br>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仙游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薄意雕刻首先要选择优质石材,有皮者尤佳。其次是相石,认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点处理等等。第三是清石,根据腹稿设计,作甄别去留,完善雕件。第四是作画,即用笔在石材上画稿。第五是勾勒,以尖刀代笔,在画笔线上,浅勾勒线条定位。第六是雕刻。第七是核稿,即校对效果,有皮者用水,无皮者以粉末核之。最后为磨光。<br><br>六、镶 嵌<br><br>镶嵌雕又称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要紧的是选择各种颜色的石片,根据预先设计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嵌饰于漆器屏风、挂联或器皿之上。制作程序分为设计、雕刻和粘贴3个步骤。设计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画面”两个部分。二者应做到统一协调,相互衬托。粘贴石刻的板面一般应略低陷于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选择深暗的色调。雕刻画面的绘制,多取人物故事、花鸟蔬菜及博古器皿等为题材。布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简不宜繁。设计时既要使景物便于分解刻制,又要达到构图完整,符合画理。画稿确定后,将其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别绘成分解图。然后根据设计的要求,选择相适应质料与色彩的石片。选材时要有整体观念,合理料,要注意通过自然石色的对比作用,使画面更加耀目多彩。刻制时,先将分解图纸贴于石片上,按图锯坯凡遇到与前景交接之处,要留出适当的余石,这样才能使成品衔接紧密。雕刻方法与高浮雕略同,不过分解而已,但景物隆起边沿、侧面,要稍向内斜,使作品更富空间感和立体感。刻成的分解浮雕石片,经过光蜡处理后即可进行组合粘贴。常用的粘合剂有面漆糊和树脂粘剂两种。面漆糊适合于大块面及不透明石质部分的粘合;树脂粘剂适用于白色或透明景物的粘合。景物雕件按图稿逐件粘贴于器物板面上,粘贴完毕并经过检验后,应平置凉干。若以面漆糊粘贴,则需放置阴房内,数天后方可取出陈列。<br><br>七、 微 雕<br><br>微雕是在小颗寿山石材上雕刻细微的画面或文字。。微雕特别讲究的是选材。其石材要绝对质地精纯,含不得有半点沙隔和有半丝裂纹,因为半个沙点就可能要刻10多个汉字。其次应该备有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应该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br><br>八、篆 刻<br><br>篆刻的艺术始于秦。秦定小篆为文之后,于是篆文便成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内容,以后世代相袭,成为独特的<br><br>一门雕刻艺术。篆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即白底朱文,笔画往往纤细流利;阴刻即朱底白文,笔画粗犷苍劲,更富有原始铭文的韵味。阳刻和阴刻成双结对地采用,相得益彰,特别耐人寻味。篆刻特别要讲究篆书。篆书有大篆、小篆等20多种,此外还有“变篆”。要采用哪一种篆书,都要根据印面的布局需要,以朱白相间,出神人化者为妙。因此篆刻者都应该有很好的篆书功底,同时应该熟悉书法的章法。雕刻时同样要审石、打稿、开雕等程序。但为了保留古朴、有力的刀法,可以不必修光,反见生动和自然。<br><br>九、线雕<br><br>即先在经抛光的石面上描摹图案,然后依线条雕镂成型。此种线法吸收中国画的写意、重叠、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刻画出图像的意境。此类作品大多用作建筑物的墙壁贴面装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