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的夜壶说玩石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  石圈里,有人常说,同一块石在不同的人的手里会有不同的价值。如,在石农手里一个价,在石商手里一个价,在藏家手里一个价,在名家手里又一个价……人们还常常用“皇帝的夜壶”来说事儿、来调侃,说皇帝的夜壶值钱,放在咱普通老百姓家里就不值钱。</p><p class="ql-block">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石圈里也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反映的更多的是石的包装问题。而“皇帝的夜壶”,我想,它不仅仅含有包装问题,还含有材质问题和其它问题。皇帝的夜壶为啥值钱?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夜壶附加了垄断上的名气,二是做夜壶的材料和工艺本身就值钱。皇帝是谁啊?天下独一无二,谁不膜拜顺从啊?皇帝吃的、住的、穿的、用的谁不好奇啊?谁不想拥有一件两件呢?皇帝用的东西,别人不能用,基本上属于垄断品,普通人得一个,那大概率就是独一无二的份,这还不乐上了天?再说,皇帝用的东西肯定是挑天下最好的去用,制作这些器物的人也肯定是天下最好的工匠,制作器物的材料肯定也是天下最好的材料,工艺技术上自然也没得说。所以,皇帝的东西,即便是夜壶,也决不是普通人家的瓦罐夜壶所能比,皇帝的夜壶值钱也在情理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玩石人既然喜欢用“皇帝的夜壶”来说事儿,那怎么能让自己手中的石成为“皇帝的夜壶”呢?无非就是两个途径:一是石的质量要好。二是要对石进行包装,进行吹嘘和宣传。不然,一旦哪一天,手中有了“皇帝的夜壶”,别人还不知晓,还被当成是普通的夜壶。石的质量好并不单单指石的材质好,它要从质色形纹韵等各方面去综合评判,实际上就是指精品石。但精品石能有多少啊?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无论在哪个领域内,精品的东西肯定少。所以市场上的大多数石肯定都是普石。但生意不能不做吧?石文化总不能不推广吧?所以圈子里就有了众多的石展、沙龙或赏石杂志,石头被加上了金奖、银奖或铜奖等这样或那样的光环,这就是石的包装。对于那些真正的精品石来说,加持一些耀眼的光环确实会起到引领文化潮流的作用,它们也确实当得了“皇帝的夜壶”。这些精品石因为自身条件好,加上宣传得好、包装得好,价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现实生活中,为了赚取利益,不少普石也被过度包装,被赋予了金银铜奖,甚至有名家专门为普石背书,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将稻草说成金条。这些本质一般却被贴上标签的石是不能用“皇帝的夜壶”来形容的。充其量,它只能算是普通人家的“夜壶”,这和“皇帝”是断然沾不上边的。市场上的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一种营销手段,倒不如说是一种对人们赏石认知上的欺骗,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攫取他人口袋里的金钱。但是,话又说回来,玩石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儿,不同的玩石人,由于经历不同,喜好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历史积淀不同,对石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什么样的石是精品,什么样的石是“皇帝的夜壶”,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同一块石,对张三来说,可能嗤之以鼻,对李四来说,可能就是“皇帝的夜壶”;对李四来说,今年可能是“皇帝的夜壶”,明年也有可能就成了“百姓的夜壶”。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味和追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所以不管是“皇帝的夜壶”也好,还是“百姓的夜壶”也好,都会有各自的市场,石头也是各对各的胃口。好石贱卖,普石卖好,都基于人们对石的认知,对市场的判定,无人会去评判谁对谁错,有的只是“捡漏”和“掏学费”这两个词。现实生活中,希望捡漏的人比比皆是,但掏学费的人却总是接二连三、前赴后继。时间久了,掏学费的人除了自怨自艾之外,会不会对这些“夜壶”的过度包装深恶痛绝呢?或者会将这些过度包装的“夜壶”再次包装,转手给下一位金主。如果真是这样,那赏石文化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健康的石市市场又将何以持续?</p><p class="ql-block"> 对于名家来说或石界有话语权的专家来说,平时应该做的是要多发现和推广那些具有潜质的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的夜壶”,少往“百姓夜壶”上贴标签。否则,最终损害的只能是专家个人的威信和平台的公信力,而评判出来的“夜壶”也只能沦为人们的笑柄和趣谈!</p><p class="ql-block"> 兴之所致,胡言乱语,如有冲撞,敬请见谅🙏</p><p class="ql-block"> 阿弥托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