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和学忠

上世纪八十年代离乡求学那些年,常常想家,尤其是从兰坪师范转校到怒江师范后,离家的路更远了,离家的日子更久了就更爱想家。一想家就盼家信,如果有一些日子没收到家信,我就会抽空写封短信问清缘由。之后的好几天,常常是频频跑学校收发员家,不厌其烦地询问有无家中回音。收发员一见我就说:“怎么又是你,你总是问……”高兴而去,败兴而归时,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感,但我并不绝望,我深信家信迟早会来的。这样,心中又增添了一份期盼,家信也频来入梦。 焦急而又耐心地盼望家信是件很痛苦的事。虽然没有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但是白天伤感与无奈紧紧包围着我,一个个不祥的念头在脑海闪现,又一个个被我否定。夜里,总是辗转反侧,迷迷糊糊入梦,梦中大多是手捧家信,百读不厌。梦醒时分,倍觉黑夜的漫长,情不自禁地为家中一家老小祈祷……此时此刻,我就低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来。 在苦苦的盼望中,姗姗来迟的家信使我繁杂、忐忑不安的心倏而平静如水,心中一片亮丽,苦苦的等待终于有回音作为补偿,那种感觉无比惬意,如释重负,心情也忽然晴朗起来。凡此种种,铭心刻骨,今天的学子们是无法想象,更无法体味的。 我一拿到信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一遍又一遍地读,不论读多少遍,每一次重读都是津津有味、心花怒放。这时,一切的无奈和伤感也因家信的来临而荡然无存。我把家信揣进上衣口袋,一股股暖流时时涌遍全身,心里总是热乎乎、暖洋洋的、甜滋滋的。读信的时候是我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美好的时光,它让我忘记了季节的变化,天气的恶劣,学习的艰苦,生活的艰难。即便四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也依旧美好,一样让我陶醉。 其实,每次收到的家信都是父亲写的,内容也大同小异,不外乎摆摆家常,告诉我一些家里的近况,邻里、村里婚丧、起房盖屋之类鸡毛蒜皮的事。还有信末总是我能倒背如流的那几句话:注意身体、安安心心读书、全家老小平安无事、不必挂念。然而,每封家信的内容,字字句句、真真切切,那么简短的内容、那么熟悉的字眼、那么让我深感家信的难读和来之不易。 可以说,家信是我那时的精神食粮,学习动力的源泉。那些年,家里发生过许多的不幸,但事后我才知晓。我曾经多次埋怨过父亲,可父亲的一句话让我心悦诚服,不知怎么说才好。“生怕影响你的学习,所以才不在信中及时相告……”是呀,为了我的学习,为了我的前程,为了叫我安心读书,父亲隐瞒了许多真相,也下令不准弟妹们背着他给我“通风报信。” 然而,我心里也很清楚,即使我知道了又能怎样?不仅爱莫能助,无济于事,反而会让无能为力的我分神分心,伤心痛苦,精神颓废,而这恰恰是父亲最不愿看到的。我于是懂得了美丽的善意的谎言,体会到了父亲的无言的爱子深情。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年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为了不干扰我的教学,父亲执意隐瞒,兄弟姐妹守口如瓶。感谢父亲那一封封温暖我心的亲笔信,因为有它们的陪伴,我给三年的“寒窗苦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即便走上三尺讲台后的头些年,我都一直珍藏着,也一直盼望着家信。就这样,我一次次给父亲写信,父亲一次次给我来信 ,我一次次读父亲的亲笔信并一一珍藏。直到现在,我内心深处依然对父亲充满无限感激。父亲永远是我的依靠,我的后盾,我的良师,我的骄傲,我的榜样。 虽然后来电话、手机代替了家信,我和父亲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就是那几乎千篇一律的家信,把我和家之间的时空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把我和家人之间那割不断的真情融汇在一起,并化作温暖的甘泉,流进我干涸的心田,为我抚平创伤,也叫我更加深刻、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家信的难读和家信带给我的无限希望。 有人点评:离家的烦恼,被“几乎千篇一律的家信”,化作温暖的甘泉,流进“我”干涸的心田,为“我”抚平创伤。这一切,都颇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