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黄糍,桥头上屋

黄 河(拒私聊)

<p class="ql-block">黄元米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客家传统美食,“不打黄元米果不过年”,这是在赣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老话,寓意是过日子要像打米果,扛得住千锤百打!过日子要像吃米果,越吃越香越幸福!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客家人对黄元米果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历史来源</p><p class="ql-block">黄元米果又称大禾米果,是赣南特色产品,其历史悠久,是明代的地方贡品。60年代后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琐。客家人的传统食品-黄元米果,它是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主要原料,是赣南客家人十分喜爱的食品和送礼待客的上等佳品。</p> <p class="ql-block">打黄糍</p><p class="ql-block"> 赖村是我的故乡。那里的美味食品之一黄糍,以金黄、清香、柔软、嫩滑、爽口和可炒、可煎、可煮、可炸的特点,一直闻名于拥有八十多万人口的宁都县。每年春节前夕,县城里的居民们去农贸市场买黄糍,倘是遇上卖黄糍的人说着地道的赖村话,那他的黄糍必定很快被"抢"光。正月里,同事和朋友们来家里玩,我家里的拿手好戏,便是给他们做两盘大蒜腊肉炒黄糍。自然,那是最受欢迎的美食了。每次吃得精光之后,他们总要赞不绝口地说:"哪里的年糕都没有赖村黄糍好吃”!</p><p class="ql-block"> 好吃的赖村黄糍,制作起来却是蛮复杂、蛮费劲的。</p><p class="ql-block"> 在故乡,进人农历十二月之后,家家户户便开始上山砍斑杈了。斑杈是一种野生的常绿灌木,椭圆形的叶片墨绿而光亮,熟透了的果实紫黑紫黑,如东北黄豆那般大,我们称它"吊茄子"。小时候的深秋时节,若同小伙伴们上山砍柴,常常将"吊茄子"摘来吃,那津甜津甜的汁液,总把我们的嘴唇和牙齿染得紫黑紫黑。斑杈也不连片生长,总是这个山坳一蓬,那个山坡几株,你得满山满岭去寻找。所以,砍一担斑杈,往往得花费一天的工夫。但在临年砍柴时,也会有意识的积蓄些斑杈留着。</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做黄糍,非常讲究用水,那就是必须在立春前用冬水做。我问过父亲,为啥立春后就不能打黄糍呢?他说,立春后用春水做的黄糍,留不得几久,容易坏掉。所以,立春前的半个月之内,村子里开阔空旷的晒坪上,从早到晚都有人烧斑杈。那斑杈燃烧时发出的哔哔剥剥的响声和腾腾上蹿的烈焰,拉开了村子里热热闹闹打黄糍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斑杈烧成的灰,叫做"碱灰"。将"碱灰”装入铺了稻草的谷箩,置于大木桶的"井"字架上,用葫芦勺舀起大铁锅里翻滚的开水去淋“碱灰”,所得的第一趟碱水,叫做"头道碱水",澄清后装起待用。再用开水琳岀的第二趟碱水,叫做"二道碱水",那是用来浸泡大禾米的了。</p><p class="ql-block"> 大禾米,是乡亲们制作美味的家乡黄糍的特种大米,粒大,饱满,晶晶莹莹,清香幽幽。这种水稻,肥料要多,产量却低,乡亲们都不愿意多种植。</p><p class="ql-block"> 大禾米用"二道碱水"浸泡了一夜之后,就装进大饭甑里,再将饭甑端入盛了滚水的大铁锅中,用很旺很旺的劈柴火隔水去蒸。大禾米蒸熟后,倒人大簸箕中,一边缓缓地洒人"头道碱水",一边不停地翻动拌匀。约摸个把小时后,又将吸足了碱水的金灿灿、黄澄澄的大禾米饭,重新装人大饭甄,放进大铁锅,用很旺很旺的劈柴火隔水再蒸一遍。待到打开饭甑盖,用手轻轻一拍,大禾米饭不粘手了,那就熟透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桥头上屋厅堂里早有四五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汉在那里等候看。冒着腾腾热气的大禾米饭倒入石臼里,他们便手握坚硬沉重的T形茶树糍槌,围着石臼,绕着圈圈,一上一下用力挤压着大禾米饭。</p><p class="ql-block"> 待到大禾米饭基本上被挤压烂了,那就要开始精彩的打黄糍了。此时,打黄糍的男子汉们,都站在离石臼二三步远的地方。领头的人高举糍槌,一个箭步冲上前去,随着"嗨——”的一声吆喝,那糍槌就猛地砸在了石臼里的黄糍上,发出"膨——”的一声闷响,他"叭”的一声拔出糍槌,刚刚退回原处,第二个人又"嗨——"的一声将糍槌砸向了黄糍……..如此依序进行,轮番猛打,大禾米饭就变得柔软细烂了。而后,每人又将糍槌往木桶里蘸蘸碱水,像开始时那样,绕着圈圈挤压一阵,便要进行"翻缸"了。</p><p class="ql-block"> 所谓"翻缸",就是给石臼里的黄糍翻个身。做这道活的,必须是力气大,不怕烫的人。下屋的宜惠伯便是这样的好手。只见他用双手在冰冷的碱水里蘸了蘸,便快速插进石臼里,把黄糍往身边扒拉几下,那三十多斤重的滚烫滚烫的黄糍便被他猛然揽了起来,飞快地一翻,又重重地掷回到石臼里,发出"砰——"的一声巨响。此时,男子汉们又紧接着用糍槌猛砸、挤压几遍,黄糍才算打好了。</p><p class="ql-block"> 打好了的黄糍,由"翻缸"者揽到涂抹了茶油或是花生油的案板上,先搓成光滑圆润的长条,再用菜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切开,揉搓成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的黄糍块。做好了的黄糍块,放在楼上的通风处晾上三天,然后浸人盛着斑扠水的木桶或陶瓷缸中,即使留到来年清明时节,其独特的风味也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村子里民风淳朴。上屋的几户人家,不管谁家打黄糍,都要相互赠送一小块热乎乎的新鲜黄糍尝一尝。逢到我家打黄糍那天,我也提着一只小竹篮,走进一户又一户人家,喊着叔叔伯伯婶婶婆婆们.请他们尝尝我家的黄糍。他们呢,总是笑眯眯的领受。</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家乡的黄糍在宁都县颇有名气,村子里的乡亲们一直把它当作馈赠外地亲友的礼物。记得在黄树声吴巧玲结婚的时候,说要25斤黄糍送亲家。葛才秀特意跑到浮竹合坑村找姐夫黄征喜,请他帮忙打好黄糍送亲家。</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调入青塘工作,每年正月里,那里的乡亲们都会送上几块沉甸甸的黄糍,说是送给同事们尝一尝。现在想想,那是乡亲们对关爱他乡长的好人们的一种真诚的感谢。他们晓得,那也是我怀念的美食,也是我无法割舍的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