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以色列

郭建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10月21日,我们从香港搭乘国泰航空空客350飞往以色列特拉维夫,空中飞行约11小时,航程9000多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拉维夫机场没有想象中那样戒备森严,入境旅客甚至无需安检便可离开机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的自由民主制国家和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以色列目前实际管辖国土面积25740平方公里,总人口926万(2021年),其中犹太民族人口689万,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人均GDP45700美元(2020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中央政府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的名字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祖先雅各与天使角力并取胜,上帝给雅各改名以色列(意思为与神摔过跤的人)。《旧约·创世纪》记载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虔敬上帝,上帝与之立约,其后裔会拥有“流奶与蜜之地”迦南,泛指现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的部分地区。在过去三千多年历史中,犹太人视自己祖先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为自己民族的圣地,是上帝的“应许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约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犹太民族及其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存在超过了一千年。历经巴比伦、波斯、罗马、拜占庭等外族入侵,犹太民族的起义与反抗一次次被镇压,犹太人逐渐被驱离故土,四海漂流,国家破碎两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宣礼塔,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的组成部分。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穆斯林夺取该地区控制权,阿拉伯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世纪末兴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锡安主义运动),号召世界各地犹太人回归故土。一种神奇的民族向心力让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回到这里。从此信奉犹太教、基督教的以色列人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为各自利益和信仰在同一块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在当时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14942平方公里的犹太裔国家和一个11203平方公里的阿拉伯裔国家。被犹太人、阿拉伯人共同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暂由国际共管。周边阿拉伯国家对此决议表示反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在特拉维夫宣布建国,当天便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被围攻。战争期间,特拉维夫充当了以色列临时首都。1949年12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首都,国际社会对此存有争议,目前大多数国家驻以色列的使领馆仍设在特拉维夫或周边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拉维夫市中心国王广场,为纪念在此附近遇刺身亡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改名拉宾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现场及拉宾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任期间倡导并推行与巴勒斯坦“以土地换和平”的温和政策,国内大部分民众把拉宾视为“给国家带来和平的英雄”;而极右翼政党和宗教狂热分子则将他斥为“出卖以色列国土的叛徒”。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出席和平集会时被犹太教极端主义者枪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拉宾遇刺现场可以看出,拉宾是一位轻车简从的亲民总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拉维夫的全称是特拉维夫-雅法。它是由照片远处的特拉维夫新城区与照片近处的雅法老城区两个相邻的城区合并而成,濒临东地中海。这里是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也是以色列的经济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雅法是一座有4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公元前2000年就是地中海著名海港。雅法老城2003年被联合国纳入世界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午餐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雅法老城圣彼得教堂,这座方济各会教堂建于19世纪。传说耶稣第一门徒圣彼得在这里梦见上帝启示,从此开始广传福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距离圣彼得教堂不远处有座许愿桥,桥栏上有十二星座金属浮雕。据说用手按住自己的星座,眼望大海许下心愿,通常都可以实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景台信念门,雕刻着《圣经》旧约里的故事。左侧门柱讲的是雅各布梦见天梯,上帝应许赐给土地并给予他恩宠。右侧门柱是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将儿子以撒献祭于上帝,得到替罪羔羊。横梁是约书亚率犹太军队攻陷杰里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雅法老城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头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法巴哈伊空中花园依山而建,垂直高度约225米,金色半球形穹顶位于40米高的乳白色圣殿之上,对称工整的花园充满浓浓的波斯风情,这里是巴哈伊教的圣地。2008年联合国将海法巴哈伊圣地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哈伊教,别称大同教,是十九世纪中叶巴哈欧拉在伊朗创立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的核心原则可简单表述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最高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西濒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有“美丽的海岸”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法港是以色列最大的海港,也是以色列海军重要的军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拿撒勒天使报喜堂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基督教最神圣的教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母玛利亚在这里得到天使加百利的报喜,告诉她孕育了上帝的孩子(耶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3世纪,基督教徒们参照当时犹太会堂的形式,在报喜岩洞之上建起了第一座教堂,今天的天使报喜堂已是在报喜岩洞上建立起的第五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使报喜堂的报喜岩洞是信众们顶礼膜拜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母玛利亚在拿撒勒孕育了耶稣。耶稣虽然出生在现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却是在拿撒勒长大,因此耶稣被称为拿撒勒的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上有家特色餐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萨法德,曾被美国CNN评选为全球十大最美小镇之一。这座位于上加利利山区的小城,虽然人口不到3万,却与耶路撒冷、希伯伦、提比利亚并列为犹太教四大圣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5世纪末期,大批西班牙裔犹太人逃到萨法德,并在这里建立了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教派,至今这里仍然是传统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教派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位卖果汁的老人曾经是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的警卫人员,摊位后与沙龙的同框照片是他的荣耀。(沙龙参与了1948~1973年的四次中东战争,历任步兵连长、戈兰旅指挥官、伞兵旅长、装甲师长、北部军区和南部军区司令,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战功最大的将领,2001~2006年任以色列政府总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基布兹,基布兹是以色列的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集体社区,早期更像是集体农庄。基布兹既是经济实体,也是群众性的社会自治组织,可自愿加入或退出,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过去基布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我们的地陪导游就住在另一个基布兹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基布兹的基本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基布兹的所有经营收入归集体所有。基布兹对其成员及家庭的一切生活需要负责,包括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除分配给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外,基布兹成员不拥有其他私人财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基布兹的员工宿舍,根据家庭人口分配不同户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经历多年战乱,民防意识较强,民宅设计每户必须有一间安全屋,常备食物、药品、饮用水等。安全屋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门窗也经过特别加固,可以抵御枪弹及炮弹炸弹的弹片。这户人家左边安装钢质门的卧室就是安全屋,需要时全家人一分钟内即可全部进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犹太会堂是犹太人聚会的场所,男女有别,侧面座位(照片上方)才是女士专用坐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许多精英人物都来自基布兹,包括4名政府总理。工党执政时期,内阁成员的三分之一来自基布兹。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约三分之一的以色列空军飞行员来自基布兹。目前以色列还有两百多个基布兹,部分经营效益不太好的也面临“大锅饭”难以为继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阅览室里的老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基布兹的员工餐厅,各家不用自己做饭。餐厅供应荤素搭配的自助餐,各取所需。来访的游客也可以在这里用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基布兹大餐厅共享晚餐,我这份有鱼有肉有鸡腿,还有意面米饭和土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戈兰高地南北长约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其中的1200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对游客开放的戈兰高地本塔尔山原以军阵地,海拔1100米,据说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60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联合国决议在叙以之间设立缓冲区,并派出观察员监督停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戈兰高地本塔尔山坑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加利利湖也称加利利海,位于戈兰高地山脚下,面积166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以色列最重要的水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客必点的彼得鱼。耶稣圣徒彼得原是加利利湖边的渔民,这种罗非鱼被命名彼得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宗保罗二世认证的耶稣受洗地,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位于死海北端,约旦河东岸,紧邻约旦和以色列边境。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接受洗礼的地方,他在这里由约翰施洗,感受到了天命召唤,从而走上布道之路。约旦河作为耶稣接受洗礼的河,从此变成为一条圣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旦河源于叙利亚境内的黑门山,向南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全长360多公里,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信众们在此受洗,意在用约旦河圣水洗净自己凡世的罪孽,让新的“自我”得以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达•芬奇与老师委罗基奥合作的世界名画《基督受洗》,现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委罗基奥比达芬奇年长17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辛勤的艺术与科学的探索者。达•芬奇只画了两个小天使中左边的小天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加利利湖周围地区有耶稣“第二故乡”之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从拿撒勒迁居此地。诸如"传道收徒迦百农"、"五饼二鱼救众生"、"八福山上巧论道"等神迹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都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鱼二饼教堂,纪念耶稣在此传道时让他人捐助的5块饼和2条鱼取之不尽,不仅满足5000名信众需要,还帮捐助人获得了更多回报的神迹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加利利湖边的八福教堂建在八福山上,纪念耶稣当年在这座山上传播基督教八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基督教八福:虚心的人有福,哀慟的人有福,温柔的人有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怜恤的人有福,清心的人有福,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基督教七宗罪:傲慢、贪婪、淫欲、暴怒、贪食、妒忌、懒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基督教七美德:希望、仁慈、勇敢、睿智、公正、信念、谨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乘船游览加利利湖。游船上备有各国国旗,根据游客国籍升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稣从拿撒勒来到迦百农后,这里就成了耶稣传道事奉的中心。这座与众不同的八角形教堂之下,据说是圣徒彼得老家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至1986年,两位法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座犹太会堂遗迹,证实是公元1世纪的建筑。他们相信这正是当年主耶稣在迦百农传道时的那座会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稣第一门徒彼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次行程还包括了约旦、巴勒斯坦部分地区,详情可见后续美篇《旅行约旦》、《旅行巴勒斯坦》。我们从加利利湖附近的侯赛因口岸入境约旦,几天后又从死海附近的约旦以色列边境返回了以色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死海边的昆兰古社区遗址。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两百多年间,这里居住着爱色尼人,犹太教的一支。与一家一户的古村落不同,他们结成社区,凡物公用,对行为和礼仪有严苛的要求,这可能是最早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他们主要从事抄写圣经旧约及各种灵修文献,记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以色列地区历史事件,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史料,后遭罗马人追杀而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社区公共水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烧制陶器的窑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食物加工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各类物资的仓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有牧羊人在这个山洞里发现了古籍残片,随后几年间人们在附近11个山洞里陆续发现手抄旧约经书残片等,被称为《死海古卷》。《死海古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献之一,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写成,证明了《圣经》的真实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分为《旧约》与《新约》两部分,内容包括历史、传奇、诗歌、律法、书函等。《旧约》本为犹太教的经典,后被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接受。《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的。《新约》是通过耶稣与信者订立的。在西方社会,《圣经》的影响早已超出宗教范畴,其教义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圣经》是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国土面积一半以上是沙漠戈壁,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被认为是一个除了沙漠和人的大脑,其他几乎一无所有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人硬是用大脑用科学在沙漠戈壁滩上创造了奇迹。以不足总人口5%的农业人口,不仅养活了本国人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花卉等农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人发明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来自于基布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死海附近的基布兹农业大棚。周边都是荒漠盐碱,附近死海水是咸的,海边寸草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萨达城堡,是朱迪亚王国希律王(公元前37年~公元前4年)修建的宫殿群,位于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山顶。公元70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发动反抗罗马人统治的大起义又被镇压,一路败退来到这里。此时的马萨达已成为以色列王国最后的堡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罗马军队尾随而来,却因山势陡峭久攻不下,于是在马萨达要塞西侧悬崖用大量人工堆起进攻坡道,罗马军队最终就是从这里攻破了犹太人的防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73年马萨达陷落之前,所剩967人决议集体自杀,并推出十名勇士作为执行者,他们以这样的悲壮上演了自己的最后一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这里就是当年犹太人聚会达成殉国决议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萨达城堡的陷落,标志着罗马人完成了对以色列王国的征服,从此犹太人被驱离上帝“应许之地”,浪迹天涯,四海为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萨达是以色列犹太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犹太人的圣地,2001年纳入世界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墙壁上黑色标线以下是2000年前的老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犹太会堂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堡宫殿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马萨达已经成为以色列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民上山可以乘坐缆车,军人则必须沿着崎岖小道攀登上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年的犹太人成年礼及以色列国防军新兵宣誓仪式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誓词的内容包括“马萨达永不陷落”。马萨达现在位于巴勒斯坦版图,但犹太人心中的民族情结亦难割舍,剪不断,理还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国家博物馆中的马萨达城堡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酒店窗外的耶路撒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一度由国际共管。1948年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西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全面占领了耶路撒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是世界宗教中心之一,其魅力来自于神秘而神圣的宗教色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三大教都奉耶路撒冷为圣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把地球南、北两极之外,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称为地球第三极。耶路撒冷则被宗教信众尊为精神指针信仰高地,地球第四极。我的微信头像就是旅行南极、北极、西藏阿里和耶路撒冷的拼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最知名的是1平方公里的老城,老城最有名的是东南角面积仅0.135平方公里的圣殿山,那里是圣城中的圣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国家博物馆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圣殿模型。圣殿山圣殿是古代以色列人最高的祭祀场所,是以色列民族的象征。公元前10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犹太人两次修建第一、第二圣殿,均被外族所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7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成为了这里的主人,圣殿山圣殿原址建起了伊斯兰教圆顶清真寺,随后又建了阿克萨清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闻名世界的圆顶清真寺(又称金顶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奥马尔清真寺),耶路撒冷地标建筑,687~691年由第9任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建造,圆顶高54米,直径24米。圆顶清真寺镇寺之宝是一块淡蓝色巨石,石上有凹坑,相传是先知穆罕默德与天使加百利在此处“登霄”留下的马蹄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继摩西、耶稣等先知之后,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在创教后第九年即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在天使陪同下骑一匹面如美女的天马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然后踏石登天,聆听真主的天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克萨清真寺与圆顶清真寺相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沙特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建成于公元705年,伊斯兰教圣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穆斯林祈祷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历史问题难以调和,犹太人与穆斯林经常会在这里发生冲突,安保人员常备不懈。以色列管辖范围内生活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包括巴勒斯坦人,他们在以色列安居乐业。大街上的安保人员很多都是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橄榄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泣教堂,主泣教堂的名称来自《圣经新约》:那天耶稣去耶路撒冷,当他从橄榄山远眺圣殿山时,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见到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即流下眼泪,当众哀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橄榄山看耶路撒冷老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国大教堂,建于1919~1924年,因重建教堂时得到16个国家资助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稣休息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国教堂祷告石,据说是耶稣经常祷告的地方,也是耶稣被捕前一晚最后祷告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说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在此用完“最后的晚餐”,做完最后的祷告,然后被逮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的苦路,指耶稣被捕后从被判死刑,背负十字架去往圣墓大教堂走过的路,有不止一个版本,本篇记述了1731年由教宗克勉十二世确定的苦路十四站。这里是苦路第1站,耶稣在这里被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死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2站,耶稣在这里被背上沉重的十字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3~4站是亚美尼亚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稣在苦路第3站第一次摔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稣在苦路第4站见到了母亲玛利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5站,耶稣体力不支,押送耶稣的罗马士兵让路人西门背上十字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6站,一个名为维罗妮卡的女子为耶稣抹去汗血,结果她的手帕上奇迹般的留下了耶稣的容貌。后来这里被认定是维罗妮卡的故居,盖了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7站审判门,耶稣在这里第二次摔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8站,耶稣在这里劝告尾随的妇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9站是东正教堂,耶稣在这里第三次摔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10站,圣墓大教堂入口右侧的蓝顶法兰克教堂,耶稣受刑前被脱去衣服。圣墓大教堂二楼平台有架木梯,后有注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11站,钉十字架小教堂,属于罗马天主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12站,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小教堂,属希腊正教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13站,耶稣的身躯被放在这块涂油石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苦路第14站圣墓在圣墓大教堂的中央,耶稣被葬在约瑟为他自己准备的坟墓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墓大教堂是无数信众毕生向往朝圣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大教堂,是耶稣从遇难、埋葬到复活升天的地方。公元4世纪,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希拉娜太后来到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处建造一座教堂,就是这座圣墓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墓大教堂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基督教有6大教派(罗马天主教会、希腊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会、埃及科普特正教会和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声称拥有教堂管理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墓大教堂二楼平台上有个木梯。1757年,统治耶路撒冷的奥斯曼帝国皇帝奥斯曼三世颁布“圣地现状法令”时,这个希腊正教会的梯子正放在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二楼平台。根据“圣地现状法令”,希腊教会不能到亚美尼亚教会地盘拿梯子,亚美尼亚教会即使在自己地盘上也不能搬动希腊教会的梯子。于是这个木梯就在原地摆放了200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大卫城,大卫是以色列第二代国王,被称为犹太民族的传奇英雄。公元前11世纪,他统一了以色列12个部落,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烛台曾经是圣殿圣物,两边六枝表明上帝创世的六日,中间一枝表明安息日。犹太教把日落看作一天的开始,把星期日视为一周的开始,星期五下午太阳落山后就算是安息日。《出埃及记》中,安息日是摩西与上帝的约定,明确了人们每周劳动六天休息一天的权利。以色列复国时确定将七烛台作为国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老城,似曾相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商贩们学会了用中文吆喝:石榴汁,3块(美元)一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殿山犹太第二圣殿毁于公元70年。当年罗马人毁城时为炫耀自己的胜利,保留下了第二圣殿西面的这段围墙,简称西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因而是犹太人最神圣的祈祷场所。许多来此面壁祈祷的犹太人追忆历史上的国仇家恨,禁不住潸然泪下,西墙因此又称哭墙。1981年,哭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哭墙祈祷男女有别,照片中左侧是男士祈祷区,右侧是女士祈祷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哭墙也是以色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有持枪军人列队宣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墙隧道,可以看到西墙的地下部分。垒砌西墙的石料每块轻则数十吨,重则百吨,难以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施工建造的?过去只知有埃及金字塔之谜,看来还有耶路撒冷圣殿西墙之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墙隧道也是犹太人的祈祷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屠杀的600万犹太人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展厅墙壁上约有600张遇难者照片,照片墙下面是巨大的文件架。摆放目前已征集到的200多万有名有姓遇难者资料,约占遇难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收集遇难者资料的工作还在继续。同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征集到的遇难者姓名只占遇难者总数的三十分之一,收集的遇难者资料估计更少,差距很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议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色列人可以合法持有枪支,耶路撒冷街头持枪军警不少,有点全民皆兵的感觉。路人可以对他们拍照,重要的是这里的军警会微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一路(包括约旦、巴勒斯坦)遇到的犹太人、阿拉伯人都比较友好,出入境管理人员会用中文说“你好”!可是他们之间却隔着由来已久的恩恩怨怨。“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祝福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