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哥哥</p><p class="ql-block">人物素描之三</p><p class="ql-block"> 老哥哥长我15岁,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是情趣盎然,思维缜密,精神矍铄,体格健壮,属于个头不高敦实型的那种人。我总调侃他是延安小米喂大的,所以体壮如牛有如此好的身子骨,结论是延安的小米养人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延安小顽童</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初期,老哥哥一两岁时随父母到延安,那时在日寇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延安的生活条件一度十分艰苦,在党的号召下,延安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使得艰苦的生活得到有效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环境中,老哥哥基本上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平时父母都忙于工作,家里有个保姆照顾着他和弟弟,那时延安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小米,一天三顿离不开小米,好在小米都比较新鲜,小米饭小米粥小米面馍馍倒着吃的确很养人,老哥哥家的肉类蔬菜等副食也基本上有保障。老哥哥家住在王家坪,这里当时是中央军委与八路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他家隔壁住的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老哥哥很喜欢这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朱爷爷,朱德也很喜欢邻居的这对小哥俩,常把组织上特供给他的一些好吃的东西送给小哥俩。</p> 朱德与孩子们在延安 <p class="ql-block"> 转眼老哥哥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当时延安有两所干部子弟小学,一所是延安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简称“延安保小”,主要接收地方干部子弟;另一所是延安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小学,简称“延安抗小”,主要接收军队干部子弟,老哥哥进了抗小,同班同学有方志敏、项英、汪峰等烈士遗孤及一些抗日名将的子女。</p> <p class="ql-block">延安“抗小”的同学饭前排队洗手</p> <p class="ql-block"> 这时他已经是个非常淘气的顽童了,“撒尿和泥,放屁崩坑”的把戏太小儿科了,他的兴趣放在了上树掏鸟窝,下河狗刨摸鱼,到果园里偷果子等大男孩干的事情上。</p> 上树掏鸟窝 <p class="ql-block"> 他干的最有创意最为得意的事情是,朱德在王家坪住所附近开垦了三亩地,种了白菜、土豆、冬瓜、南瓜、豆角等蔬菜,农民出身的朱总司令不愧是个种菜好手,他手把手地教几个勤务员掏地点籽、浇水施肥,在他的精心指挥管理下,蔬菜长势良好,产量也很高,一时间成了边区的样板菜园子,引得许多人前来参观。作为朱总司令的邻居,老哥哥总想也为菜园子做点贡献,他常看到朱爷爷大清早出去捡拾牛羊马粪挺辛苦的,他想人粪肯定比牲口粪更有营养,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小意愿,趁中午无人之际偷偷溜进菜园子,找到一个挺大的南瓜用随身带的小刀切开一个碗大的口,简单把里面的籽掏了掏,蹲在上面往南瓜里拉了一泡屎,然后再把切下的那片南瓜严丝合缝地盖上,用旁边的藤蔓枝叶把它遮挡上,他伪装得很成功不会被人发现的,至于这个南瓜后来的命运如何,老哥哥早就抛之脑后了。</p> 朱总司令种的菜长势很好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老哥哥自认为脍炙人口做得很豪放的事情,就是他经常去警卫连,与上上下下混得倍儿熟,一次他居然端着挺轻机枪往水井里突突了一梭子子弹,打的是水花四溅噗噗作响,实实在在过了把扫射机枪的瘾,有了男儿当自强的感觉,乐得他几天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中,也不知让他玩枪的军人挨没挨处分。</p> <p class="ql-block"> 延安的小米把老哥哥的身体养得很结实他很少生病,但有两次大难不死的经历,一次是煤气中毒差点丧命,延安的冬季非常寒冷,每年10月底到第二年3月窑洞里都要烧炕取暖,那时延安人口众多住房是很紧张的,但老哥哥家还是比较宽松的,冬季来时,每天晚上保姆都要把炕烧得热乎乎的,睡觉时老哥哥一人住一间窑洞够奢的,有天可能是刮风烟囱倒烟的缘故,早晨保姆发现了躺在炕上因煤气中毒不省人事的老哥哥,赶紧把他拖到门口的通风处,找来医生经过一番施救,老哥哥才转危为安,医生说如果再晚点就不好救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一次是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下旬,老哥哥一家人随延安炮校的教员、学员和干部战士1000多人轻装离开延安奔赴东北,没有汽车,完全靠徒步行军翻山越岭跋涉千里多路赶到河北涿鹿下花园火车站,再乘火车北上,行军路上随行的孩子们都享有特殊待遇,高大的骡子背上驮着两个大筐,老哥哥和弟弟一边一个坐在筐里,开始还挺好玩很兴奋,但后来随着山路的颠簸不止把小哥俩晃得晕头转向,难受至极,一个劲儿地嚷嚷不愿坐筐里了,看来这马背上摇篮的滋味并不好受啊。在途经晋北滹沱河分水岭恒山一带时,遇上了国民党飞机的空袭,小哥俩的坐骑受到惊吓把他们甩到了沟里,结果弟弟倒还好不过是一些皮外伤,老哥哥却被摔成了严重脑震荡昏迷不醒,随队医生将仅有的两支强心针都给他注射了,就这老哥哥还昏迷十几天才醒过来,真是又捡回了条命。</p> 行军队伍中马背上的摇篮 <p class="ql-block"> 全国解放后,老哥哥随着父母从东北转到长沙,又从长沙转到北京,小学、初高中、大学的学业一天没落下,看来严重脑震荡没留下啥后遗症,20世纪60年代初老哥哥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以学生兵身份参了军,杠杠的成为一名海军中尉小军官,服役于北海舰队青岛某部,这期间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他又调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任教,他参与研究的课题是如何攻打台湾,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台湾政策的改变,他们如何攻打台湾的课题研究也就泡汤了,白瞎了十来年的功夫。</p> 海军中尉小军官 <p class="ql-block"> 晚年老来俏</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老哥哥转业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直到退休,他赶上了新时代的生活,身边的阳光少妻和80后的儿子对他影响很大,他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与时俱进,对新生儿事物是来者不拒,尽情地享受着生活带给他的乐趣,他偏爱古典诗词,对格律诗略知一二爱诌几句诗,我常调侃他当年是不是凭着几句歪诗赢得了小他十几岁阳光少妻的芳心,每每他都是嘿嘿傻笑不露半点儿口风。</p> <p class="ql-block"> 他非常热爱生活,吃喝玩乐的事一样不落,整日爆吃爆塞一通海塞,结果吃出了个富贵糖尿病,再也不敢瞎吃了,但仍没改掉嘴馋的毛病。逮着机会就到处跑,足迹踏遍了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山山水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一一筛过,他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自认为国内的月亮就是比国外的月亮又圆又亮,国外再好的美景国内都有,他足不出国就全能看到,所以他很少出国游,完全在国内实现了游美景、看美女、吃美食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只要有机会,我和太太就会同老哥哥夫妻俩一起出游,我们最喜欢自驾游,老哥哥喜欢那种豪放不羁的感觉一点也不亚于当年扫射机枪,他的车技比较沉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车速是越来越慢,在山区坡度大的高速公路上才50-60公里的时速,我们尽可能不让他开,开始他还不服气,跟我们耍脾气,到后来还是他自己认怂了。他精于地理方位,经常为我们指点迷津,被我们称为“活地图。</p> <p class="ql-block"> 他还馋酒但有节制,讲起各种白酒酿造的工艺过程是口若悬河如数家珍,出游每到个地方,他都要到当地的酒坊考察品尝一番,碰上价廉物美中意的酒买上几瓶或一两斤散装的,走一路喝一路,有次我们自驾游40多天,每天到一地晚上吃饭时,他都要喝点酒,我是不会喝酒,但每次他都逼着我陪他喝一两半,打那以后我算是有二两左右的酒量了。</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想起了和老哥哥一起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的“劫难”,那年我们和老哥哥夫妻双双四个人自驾游至云南丘北县普者黑风景区,坐着景区的马车行走在绿色的田野上十分惬意,不料迎面开过来的农用拖拉机惊了拉车的马,马车翻了个底朝天把我们四个人甩在麦田地里,一场惊吓让我们好半天才从蒙圈中回过神来,老哥哥起身坐在地上喃喃自语道:“我还以为我壮烈了”,好在他只是胳膊擦破了块皮,比较惨的是他太太,头上磕出了个鸽子蛋大的包,并伴有头疼恶心想吐,经医院诊断轻度脑震荡,休息了几天才缓过来,这下算是与老哥哥扯平了,一人一次脑震荡,谁也别说谁傻了。</p> 云南普者黑景区 <p class="ql-block"> 如今老哥哥过着颐养天年的美好生活,养个花陶冶性情,与朋友打个麻将(经常在网上打)开阔脑洞,追个电视剧与时俱进,每天逛超市了解行情,坚持走路一万步健康运动,前两年儿子又给他添置了个可爱的宝贝孙女,真是儿孙满堂彩,老叟乐开花。</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老哥哥88岁米寿,谨以此篇小文作为生日礼物呈上,衷心祝愿老哥哥笑口常开,青春永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