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这三年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三年疫情,经历过的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三年中,体会最深的一个词是“温度”,国家的温度、亲情的温度、友情的温度。做有温度的人,办有温度的事,这应该是后疫情时代人人努力的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老话儿说“大疫不过三”,在疫情这三年,我们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疫情之前,绝大多数人恐怕一生都没戴过口罩,疫情这三年,没有戴口罩的人实在不多,特别是在城里讨生活的人们。现在出门,人们不戴口罩总觉得不适应,缺少安全感,尽管疫情已渐渐趋于平稳。</b></p><p class="ql-block"><b> 恐慌应该是疫情初始阶段大众心理,我对疫情的恐慌是从武汉封城开始的,之前在网络上有过碎片式的报道,以为是一种特殊的流感,过几天就好了。有几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感觉事态的严重,之后有一些传闻,加重了自己的恐慌。开始关注网络,每一天的疫情报道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感染人数都让人感觉触目惊心,恰好2020年的正月初二,自己也感冒发烧,元宵节之前的十几天,可以用“煎熬”两个字来形容,那时真正体验了“度日如年”的滋味。每天在家不停地刷屏,看感染人数、危重人数、死亡人数……仿佛自己也进入了生命倒计时。</b></p><p class="ql-block"><b> 在这期间,儿子从单位回来一次,买了几百元的青菜,放在那里慢慢坏掉,每天毫无食欲,也没有心情做任何事情,那时觉得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躲在楼里,不与外人接触。疫情的初始阶段幸好妻子在家,她成了我的心理医生,不停地疏导我、宽慰我……那段时间,我们聚焦的几乎都是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中国速度建设的医院,各地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渐渐地在焦虑和恐慌中看到了中国力量,看到了希望。</b></p><p class="ql-block"><b> 也就是在那时,自己的一篇小文——《散步》,在美篇平台发表,不仅加了“精”,点击量不到三天突破5万,三年过去了,它的点击量已经达到了27.4万,而且还在上升中,这是迄今为止,在美篇平台发过的一千多篇文章中点击量最高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文章真实的记录,契合了当时大多人的心境,文字的温度正是那时大多数人急需要的,看来疫情来临时,焦虑的不是我一个人,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突然深切地体会到,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我也更应该是满足的。家庭是什么?首先是责任,是担当,是潜意识里的保护。特别是在灾难来临时,依然能真情牵手,坦然往前走……”</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散步》结尾部分的一段,是疫情来临时自己的思考。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灾难面前本能的做法就是担当和保护,就是抱团取暖。</b></p><p class="ql-block"><b> 疫情的三年,写作成了我生活的常态,较之前写作量加大了,三年出了四本文集——《草之爱》《满囤月光》《高粱红了》《点亮蛙声》,200篇文章,近70万字的文稿,记录疫情三年自己的思考,三年收获了150万的点击量。从写作这个角度说,疫情的三年是丰产期,这可能就是宅家的好处。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拥抱文字取暖,用文字疗伤,不仅仅为自己,还有那些能在我的文字中找到共鸣的人。</b></p><p class="ql-block"><b> 乡情应该是永恒的主题,乡愁是寒冷时温暖的燃烧。天气不好,或是夜深人静之时,乡土上的那些鲜活人物,那些努力生长的五谷,那些永远蓬勃的过往……让我们一步步走回故里,那里是最好的港湾,不仅仅可以疗伤,更主要是充电,积蓄力量,期待下一个日出,整装出发,一路向好。来到故土上,看着辛劳、乐观的乡民,心中充满敬意。想一想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在播种中育肥梦想,不过是他们播种的是庄稼,我播种的是文字。三年的疫情,让我知道了文字的忠诚,正是她们的不离不弃,让我这几年生命的年轮中,多了几圈坚实。</b></p> <p class="ql-block"><b>  走在这三年完成的四本文集中,“疫情”应该是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词,这也是三年中,社会各个领域,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疫情”是这三年绕不开的话题。</b></p><p class="ql-block"><b> 《两只水杯》是《草之爱》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写的是我的两个学生,他们是武汉疫情期间,首批援鄂的医护工作者,男孩叫赵玉彪,女孩叫周娜娜。在我处于恐慌焦虑之时,听说他们去了武汉,心中肃然起敬。在我的心中,他们还是孩子,在灾难面前,他们应该躲在父母的庇护下,求得安生。却不想在疫情面前,他们成了真正的勇士,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和其他医务工作者一道,为武汉人筑起一道安全防护线。我的焦虑和恐慌,在那一刻显得苍白而渺小。</b></p><p class="ql-block"><b> 他们从武汉回来后,我及时去看了他们,而且是带着十分的敬意。曾经和他们相处过三年,这样的情感从来没有过,是“疫情”让他们迅速成长,同样是疫情让他们的生命有了高度。看赵玉彪时,他的父亲说起儿子在武汉的56天,他几乎彻夜难眠,他已经做好了为祖国献出儿子的准备。谈话期间,他几度哽咽,泪湿眼眶。玉彪坐在旁边,时不时淡然一笑,还有几分小羞涩,像是当初在课堂上一样。看着眼前高高大大、安静的男孩,你怎么也不会把他和“勇士”“英雄”联系起来,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真。在玉彪看来,“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或是用溢美之词加以赞颂。在武汉打赢疫情保卫战中,有多少个白衣天使,舍小家,顾大家,为早日战胜疫情,他们透支自己的体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职业精神,捍卫了一种职业的尊严。“需仰视”这是疫情过后,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新的认知。</b></p><p class="ql-block"><b> 周娜娜回来后,我们在火锅城相聚。在武汉期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吃一顿火锅,而且是很多人摘下口罩、聚在一起,酣畅淋漓地吃一顿火锅。为了满足她的心愿,我们很早就筹划一顿火锅,待英雄归来时,和她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她和玉彪一样,平凡得如邻家小妹,关于那段经历她说得不多,我们也不想因为我们的问题,让她再度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吃饭的氛围多了几分凝重,尽管我们不断说一些轻松的话题。她和玉彪一样,都是刚刚参加工作,都还没有成家。作为医务工作者,工作之初就遇到这样的考验,应该说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想一想,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生活中还会害怕困难吗?还会有退缩吗?</b></p><p class="ql-block"><b> 毫不恭维地说,三年疫情,他们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们告诉我什么是“勇于担当”,什么是“舍生取义”。之前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没有太深刻的理解,正是他们的义勇,让我看到了一种职业的伟大。有时我在想,换作是我,有没有勇气,第一时间冲到抗疫一线。我送他们的礼物是水杯,上面有“最美逆行者”,还有他们的生肖和名字,这两个杯子,不仅仅是送给我的学生,更是我对一种职业的敬畏!</b></p><p class="ql-block"><b> 一次,在一个酒局上,一个人说:“疫情期间,你能说奔赴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为了拿红包?”显然,这句话是他对医务工作者深深地理解。这样的理解不是矫情,看看重症监护室的白衣天使,看看疲惫中在长椅上睡着的大白,看看寒风中核酸检测的大白,感动之情油然而生。正是这场疫情,让更多人理解了一种职业,也更敬畏一种职业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摄影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有15年之久了。疫情这三年,摄影一直是我最好的陪伴,特别是2022年的春天,小城有近两个月的静态管控,没有摄影的陪伴,无法想象会是什么样子。</b></p><p class="ql-block"><b> 几年前开始拍摄反嘴鹬,那时能拍到红光里的反嘴鹬感觉很是幸运,在两个月的疫情管控期间,我和小姜拍了五十多天的红光,几乎拍到了反嘴鹬日常生活的各种镜头:红光中飞翔、觅食、打斗、踩背……最后我们开始往太阳里装鹬鸟,居然也装进了反嘴鹬、黑翅长脚鹬、小滨鹬、翘鼻麻鸭、白琵鹭……水中太阳形成条件比较苛刻,天道酬勤,幸运的是拍到三五次。</b></p><p class="ql-block"><b> 追逐白鹤有七八年之久了,一直没有拍到理想的镜头,今年幸运地拍到了白鹤的特写镜头,细节相对完美。这几年,白鹤来到平安湿地,每年会有三四百只不止,因为没有被太多摄影人发现,白鹤们还处于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为了拍到特写,我的几个朋友帮助挖了掩体,拍到了白鹤的眼神光,近距离观察到了她们常态下的生活。如果明年白鹤还能来到平安湿地,相信会有更加满意的收获。</b></p><p class="ql-block"><b> 在哈拉宝泡子,拍到了红光中觅食的白琵鹭。那天我们去拍红光中育雏的反嘴鹬,与白琵鹭偶遇,几只白琵鹭在红光中围猎小鱼,她们或一路小跑、或振翅拍击湖水、或是精准出击……夕阳下,她们把捕到的小鱼连连吞下,美不胜收。特别是围捕结束之后,她们安静地立在红光中,不远处是太阳的金色余晖,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心旷神怡用在那个场面,绝对是最恰切的词语。</b></p><p class="ql-block"><b> 疫情这三年,虽然失去了很多好的拍摄机会,如珲春海雕、蓑羽鹤育雏、求偶期的大鸨、育雏期的沙狐、额尔古纳的雪鸮……在家门口,也拍到了许多难得的镜头,对于业余爱好,这就够了。</b></p><p class="ql-block"><b> 疫情期间,最疯狂的举动是去额济纳拜谒胡杨。那是疫情的第一年,人们对疫情的了解还在研究和探索中,疫苗还没有上市,就是这样的大背景,我们义无反顾去了额济纳。路途遥远、自驾车疲劳、一路上也多与人接触,好在我们见到了心心念念的胡杨,且平安归来。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时时会想起那次冒险之旅,却不曾后悔。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又可能是胡杨的魅力不可抗拒。拜谒胡杨之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胡杨精神是不是疫情中最应该具有的精神?胡杨三千年的神话,定是让新冠疫情望而怯步,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胡杨泰然处之,像是一位智慧的生活大师,用丰碑式的生命造型,给人类以思考,更为人类诠释了“伟大”这两个字深邃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b> 作为教师,“网课”是疫情这三年让人不能忘却的一个词。每一次网课,都会淘汰一批不能自律的学生,疫情三年,应该说一些孩子的命运得到改变。网课组织教学难,师生互动不流畅,课堂教学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导致了网课低效,尽管老师们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每次网课后,大部分教师还是留有遗憾。关于网课,也曾留下8篇文章记录,留下了老师们踏实的足迹和珍贵的探索与思考。“自律”,这是学生网课必须交的最昂贵的学费。</b></p><p class="ql-block"><b> 就在刚刚,沈阳的朋友发来一段音频,是一个做医生的儿子嘱咐父母的录音,疫情放开不意味着可以毫不设防,个人日常的保护和防疫还是必要的,毕竟病毒还没有消失,提高警惕,这是人类应该有的智慧。朋友发这样的音频,是善意的叮嘱,很让人感动,这样的叮嘱无疑带着温度,疫情这三年,我们每一个经历的人,感受最深的应该是“温度”这两个字,有温度的关怀、有温度的帮助、有温度的牵念……</b></p><p class="ql-block"><b> 回到国家层面,新冠疫情是对全人类的一次大考,在这次大考中,交上优秀答卷的国家毫无争议是中国。毒株提取、疫苗研发、免费治疗、对疫情严重国家的援助、坚持有效阻断、动态清零……正是有了祖国的强大,才有了三年来的“国泰民安”,才有了抗疫过程中,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卓越贡献。</b></p><p class="ql-block"><b> 疫情这三年,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都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爱我所爱。行程码从明天(2022年12月13日)下线,意味着人们要渐次回到常态化的生活中,我们再度出发,多一些自律,带着疫情中收获的应对经验,一路向好。这一次,必将走得更加踏实而坚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2.12.1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