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边城》--之“乡土”边城(二)

我是正邪人

<p class="ql-block"> 再看《边城》,便想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p><p class="ql-block"> 《乡土中国》开篇对中国社会基层定义就是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的祖辈绝大多数缘于乡村,人们往往聚村而居,终老是乡,长期稳定、忠实的黏在这片乡土上,有的甚至祖祖辈辈很多代,都生活在同一个生活环境中,如再类似边城这样的乡村,与外界又相对隔离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社会圈,时来久往,自然构建起一个个温暖的、亲近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p><p class="ql-block"> 乡土性,就是“乡人离不了泥土,土地不流动性致使乡村呈现稳定态,稳定的状态产生熟人社会”。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素日里往来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互帮互助,人人可信、人情味浓,秩序井然,人们从中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欲矩”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又和法律保障的自由又有所不同。由此,更加理解乡土性为《乡土中国》全书基础的意义。后文中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一系列社会礼俗秩序之根源,也都根源于此“乡土性”。大家共同维护并遵守传统的礼制秩序,服从传统礼制衍生出来的教化权力,那法律不如乡规乡约,长官不如长老乡贤,也就自然而然了。</p> <p class="ql-block">  乡土小城,熟人社会,看着很温暖、互助又有序。不过再想想《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的那个乡村祠堂,背后便会生起一阵森森寒意。</p><p class="ql-block"> 白鹿村就是典型的乡土乡村啊。那个庄严、肃穆又阴森的祠堂,便是整个乡村的精神核心和最高权威中心。祠堂既是祭祀祖神的地儿,又是决议地关乡村大事要事、商议助老扶弱助学善施的地方;可是,它还是执行族规家法,严惩违反族规的人的恐怖刑场。乡村的权威长者可以定论是非对错,甚至可以裁决人的生死。</p><p class="ql-block"> 想到白鹿原中被田小娥勾引、身为族长继承人的白孝文,跪在祠堂祖宗面前,当着全族老小的面被亲爹施以重刑,尊严被撕得灰飞烟灭,后背被抽得血肉模糊,就算天使多半也被打成厉鬼了吧,灵魂得多扭曲变形.....中国大地上无数乡村祠堂,可有多少人惨死于此啊~还有那些浸猪笼人....瑟瑟发抖.....</p><p class="ql-block"> 可见,千万,千万别只看乡土乡村温情脉脉人间值得的一面,透过安宁详和的男耕女织、尊老爱幼以及各安其位、邻里安然的背后......在那些善意和温情的深处,却还隐着捆人的绳索、滴血的皮鞭、收命的酷刑。由此越加理解万事不可绝对评判或定义,世间本来就是正邪两赋的存在。想想革命归来、衣锦还乡的黑娃还有白孝文,最终选择匍匐于传统礼制衍生出来的宗族教化权力和权威之下,仍然以回归祠堂跪拜认祖为最终的救赎,可见他们叛逆也好、反抗也好、革命也罢,能安放他们灵魂的,仍然是骨子里的宗族血缘和内心的乡村故土。</p> <p class="ql-block"> 祠堂已成为过去。再看看如今的乡村,虽没有了庄严阴森的祠堂,但也少了些许人间温情。近年来乡村振兴大战略开展得有声有色,可身边的农村人口凋零、乡村冷清却是不争的现实(也许是因为身处边远小陲的原因罢)。参加过几次调研,其中人口外流是重要原因,灾后重建聚集点集中安置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绝大部分地方的基础设施已经修建得很好了,可许多乡镇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守候乡土了。年轻人但凡进城打工,愿意返乡创业或回归的不多。总之,就是没人口、没人气、没人才,更没商气、没产业。</p><p class="ql-block"> 是啊,没人哪来的产业啊?产业振兴可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啊~没人哪来的文化啊?文化振兴可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以啊,乡村振兴,没有人怎么振兴呢?没有人的乡村振兴,何去何从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