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村串戸—乡村行》之廿二站</p><p class="ql-block"> ——双塔街道</p><p class="ql-block">文 字:王绍顺</p><p class="ql-block">二维码收集:王志龙</p><p class="ql-block">图 片:毛增水 徐水香</p><p class="ql-block"> 王晓燕 韓江英 王志龙</p><p class="ql-block"> 周水芝</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1日,乡村行众人约好开始双塔街道各村的游走活动。双塔街道的前身是须江镇,整个行政区域面积约83平方千米,有7万多人口。历史上境域归属比较复杂,唐武德四年(621年)境域属须江乡,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属须江乡十都,后又改江山县十都,(1381年),清、民国时期改属赵家乡(1910一1949年),解放后又分别改属城关镇(公社),丰足乡,上余区赵家乡管辖。1992年,城关镇改设须江镇,达河,源口,赵家,丰足4个乡并入,2005年须江镇分出北面区域设立双塔街道。</p><p class="ql-block"> 双塔街道管辖有:民生,县前,城北,周家青,乌木山,文苑等6个社区,新塘坞,莲塘,丰足,郑村,坳里,金家,社后,召石,陈村,缸甫底,上耀,五家山,天余,扬敦,和贤,路垄,黄家,灵泉,塔东,赵家,等20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 双塔街道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主要有须江公园,须女泉,大灵山,(又名淅山),金钉子,海底世界,还有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的“百祜,凝秀”两塔等。双塔街道经济发达,工业,农业发展比较均衡,是江山市主要经济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早上8点,我们先后到达本次乡村行第一站,金家村。</p> <p class="ql-block">1、金家村</p><p class="ql-block"> 金家村驻地翁家,西距双塔街道1.9千米,有区域面积1.9平方公里,辖有翁家,金家,牛头岭等7个自然村,有294户,992人。 金家村以金家金姓名村,解放初为武高乡三村,1961年改赵家公社金家大队,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5年改属双塔街道金家村。村居住姓氏众多,主要是郑,金,汪,吕,徐等诸姓,诸姓中金家金氏卜居历史最久。 现金家村发展很快,原先的“牛头岭”现已成为连片的住宅区,村委就座落在高楼群中,使我们这些“老城里人”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个意外,使我们长见识了。</p> <p class="ql-block">2、扬敦村</p><p class="ql-block"> 杨敦村委驻地墩头山,江衢公路旁,村有区域面积2.78平方千米。辖有墩头山,徐男生,张家山等7个自然村,有445户,1396人。 2007年,墩头山,杨家坞2村合并,取墩,扬各一字命名,后墩字雅化为敦,故名杨敦村。村域分别归属赵家乡,须江镇,双塔街道管辖,主要姓氏有郑,龚,林,张,毛等诸姓,诸姓中墩头山郑氏卜居历史最久。 </p> <p class="ql-block">3、社后村</p><p class="ql-block"> 社后村委驻地社后,东南距街道所在地江滨路2千米,村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辖社后,毛垄,皂坞等10个自然村,325户,933人。 社后以地处武高乡社庙后而得名,解放初属武高乡三村,1961年为赵家公社社后大队,后又分属须江镇,双塔街道管辖。村有郑,王,扬,毛,陈,等诸姓,诸姓中,杨柳丰毛氏卜居历史最久。 </p> <p class="ql-block">4、赵家村</p><p class="ql-block"> 赵家村委驻地赵家,西南距街道后在地3.3千米,村区域面积5.92平方千米,辖有赵家,杨梅溪口,鸭后等20个自然村,973户,3072人。 赵家村因赵氏始居,故以姓名村。赵家村历史悠久,一直是乡级政府所在地,早在唐,宋时期就属须江乡,元,明,清时属崇善乡、七都,民国时期(1926年)改称赵家乡,解放初为武高乡,2007年,鸭后,赵家合并为赵家村,归属双塔街道管辖。村主要姓氏有徐,郑,王,胡,曾,刘等诸姓,诸姓中徐氏卜居历史最久。</p> <p class="ql-block">5、召石村</p><p class="ql-block"> 召石村委驻地召石,西距街道所在地约4.7千米,村区域面积有1.38平方千米,辖召石,中央山,毛坞底,南垫等4个自然村,有359户,1114人。 因村早年召氏,石氏始居于此,故以姓命村,解放初为武高乡一村,1961年为赵家公社召石大队,1992年改属须江镇召石村,2005年后改属双塔街道。村主要姓氏有徐,郑,张,周,刘,王,毛,陈等诸姓,诸姓中以南垄徐氏卜居历史最久。</p> <p class="ql-block">6、路垄村</p><p class="ql-block"> 路垄村东距街道江滨路约5公里,村区域面积2.8平方千米,辖有下路头,后垄等5个自然村,549户,1752人。 路垄村境内山青水秀,山峦起伏,有2个小三型水库(尤其是大青坑水库,因环境,水质优美,历来为市区冬泳爱好者的活动场所。)还有海拨高度516米的大灵山,及古寺,豉楼,古民居,古树等人文古迹。得知大灵山古寺庙很有灵气,我们想去领受,结果山路陡峭,车实在开不上去只好作罢。因我母亲的娘家是鼓楼自然村,我儿时经常去走动,此次重游,古村落人去楼空,只有一、二户有老人居住,无奈只好拍几张照片留念! </p> <p class="ql-block">7、黄家村</p><p class="ql-block"> 黄家村委驻地黄岗,西距街道所在地7千米,村有区域面积6.7平方千米,辖有姚家,大坑,黄岗等17个自然村,有548户,1847人。2007年,原黄家,姚家村撤并,取黄、姚各一字,故命黄家。解放初属陈村乡四村,1956平属武高乡,1961年改属赵家公社,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5年改属双塔街道。村有祝,徐,钱,王,郑等诸姓,诸姓中黄岗徐氏卜居历史最久。 在走访村文化礼堂时,“武爷”碰巧见到原村徐书记,他是江山书画协会的会员,有过许多作品,他十分热情好客,邀请我们去赵家吃午饭,因时间己近12点,盛情而却,故大家都很感谢。 </p> <p class="ql-block">8、陈村村</p><p class="ql-block"> 在去赵家饭店途中经过陈村,因有关陈村的资料很少,所以只能大概述说:陈村位于双塔街道西面5公里处,村有耕地面积3483亩,林地面积2483亩,辖有27个村民小组,塘坞垄,梓木埂,陈村,西垅,新义庄等自然村,有854户,1355人。 在赵家吃完中饭,告别徐书记后,下午毛增水,徐水香应邀参加凤林举办的“丰收节”我们陪同前往,王晓燕也从城里赶来参加。 到达凤林老镇街道,只见凤林“丰收节”十分热闹,江山,江西,福建周边地区来参展的各类糕点,小吃,特产等摆满老街两侧,琳琅满月,种类众多,让人目不暇接。这边举办讲座,介绍,那边“三藏,八戒”在当众表演,另人叹为观止。到达主会场,沿途红旗招展,人潮涌动,过后的稻田“抓鱼”是重头戏,使我们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今天12号,是双塔乡村行的第二天。早上8点左右,按计划我们在丰足村委集合,开始余下乡村行行程。 </p><p class="ql-block"> 9,丰足村 丰足村委驻地京树底,南距街道所在地7.5千米,村区域面积5.39平方千米,辖有丰足,京树底,毛塘坞垄等11个自然村,382户,1346人。 相传古时方,祝两姓始居于此,故取名方祝,后雅化为丰足。丰足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乡政府所在地,古时称八都,解放初属班溪坳乡九村,1961年改属丰足公社(乡)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5年改属双塔街道。现村有姓氏主要是方,祝,毛,林,黄,周等,诸姓中以竹余祝氏卜居历史最久。 村有一棵几百年历史的重阳木(又名孝树),据传是村姜氏后人当上状元、被招为驸马后,由皇帝所踢,故又称“京树”,该树杆直粗,枝繁叶茂,十分难得一见,而京树底自然村也因此出名。 </p> <p class="ql-block">10、莲塘村</p><p class="ql-block"> 莲塘村地处市区北面5公里处,有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约1800人左右,与丰足,新塘坞毗邻,双莲公路,48省道新丰线直达。 莲塘村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首批地质文化村之一。古时莲塘村因村前有塘,塘中有莲,故称莲塘。700多年的历史,使村内人文古迹众多,村口有建于元末、清初的石拱桥,古桥边古樟参天,浓荫薇日,村内徐氏宗祠构造栋宇,显示了莲塘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另人称奇的是,在这块土地中蕴藏着长达8亿多年的地质历史,8亿多年前的海底火山喷发,遗留了“金钉子”,“叠层石”,古生物化石等有十分特色的地质遗迹,具有科研科普和美学观赏价值,尤如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人氏前来参观,考察,探索地球的奥秘。 </p> <p class="ql-block">11、新塘坞村</p><p class="ql-block"> 新塘坞村位于街道所在地北面10公里处,有区域面积4平方千米,辖有新塘坞,山令2个自然村,350户,1195人。 因村徐氏始祖初居建房时,用石砌一新塘,又因村四周环山,村落坞中,且称新塘坞。解放初新塘坞为乡,1961年改属丰足公社(乡),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5年改属双塔街道村。村有徐,谢,翁,王,何等诸姓,诸姓中新塘坞徐氏卜居历史最久。 新塘坞村民富,村强,村口参天公婆樟树相依,枝繁叶茂,新塘坞枇杷远近闻名,还有与莲塘后方自然村交界处的“海底世界”“双塔石林”等自然地质遗迹,也是江山一绝。 </p> <p class="ql-block">12、坳里村</p><p class="ql-block"> 坳里村地处市郊,紧邻江山市火车站,迎宾大道及铁路货场也在境内。全村所辖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50户,1250人。拥有耕地970亩,园地400多亩,山林1400多亩。 坳里村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境内有江山市纺织工业基地,2001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村,2020年被确定为省级电孑商务示范村。</p> <p class="ql-block">13、和贤村</p><p class="ql-block"> 和贤村地处市郊,交通方便,全村现有面积4.4平方公里,有428户,1586人。有11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走进和贤村,田间的菜眭规划整齐,巷道干净,村民房前屋后有序,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景象。</p> <p class="ql-block">14、郑村村</p><p class="ql-block"> 郑村村委驻地黄泥岗,南距街道所在地3.8千米,村区域面积6.14平方千米。辖有郑村,黄泥岗,麦墩,五里亭等12个自然村,有450户,1450人。</p><p class="ql-block"> 因村有郑氏始居,故以姓名村。解放初属班溪坳乡九村,1961年改属丰足公社(后乡),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5年改双塔街逼所属村。村主要姓氏有金,王,朱,周,赵,徐,邵等诸姓,诸姓中郑村金氏卜居历史最久。</p><p class="ql-block"> 郑村因地处市郊,建村历史也比较悠久,相传郑村历史上有八景,有古桥,私塾,“黄泥岗女儿虫”,特别是村口“五里亭”很有名气,五里亭建于明二十年(1542年)是当时政府为迎接从外地陆路坐轿而来官员休息时,专门而建的建筑物。因我祖上几代人都葬于黄泥岗,所以儿时上坟也经常要经过五里亭,因亭内有凉茶等供应,我也常停留亭内休息,所以影响很深。现“五里亭”早已不见(注:遗址估计在江中外国语学校的路对面。)但“五里亭”地名永存。 </p> <p class="ql-block">15、灵泉村</p><p class="ql-block"> 灵泉村距街道办事处2千米,有区域面积7.15平方千米,辖有康达社区,达岭殿,里达岭,岩下等19个自然村,有636户,2246人。 村因有白马泉而命名,解放初属班溪坳乡八村,1961年改属丰足公社,后改丰足乡,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5年改属双塔街道村。村有姓氏居住众多,主要有徐,邱,汪,毛,张等诸姓,诸姓中徐氏卜居历史最久。 </p> <p class="ql-block">16、天余村</p><p class="ql-block"> 天余村地处市区城北新城,与阳光新城隔街相望,全村共有186333平方米,7个村民小组,有319户,1210人。 因村地处居住区,村民田少,大都是务工、经商等其它生活方式。2016年村集体投资新建的“天余菜场”使村经济极大提升,各项合作经营收入达120万以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天余村目前的状况,相以以后的天余村会更加美好。 </p> <p class="ql-block">17、五家山村</p><p class="ql-block"> 五家山村委驻地五家山,西距街道所在地2.5千米,村有区域面积1.17平方千米,辖有五家山,前仓丰,六家山头,安瑞,龙米,桐坞,白渡坂(移民村)等6个自然村,有228户,781人。 五家山以刘氏有五子分家居住而得名,解放初为陈村乡二村,1961年改属赵家公社,后改赵家乡,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5年改属双塔街道,村主要姓氏有刘,郑,王,陈,吴,徐等诸姓,诸姓中刘氏卜居历史最久。 </p> <p class="ql-block">18、塔东村</p><p class="ql-block"> 塔东村委驻地埂里,南距街道所在地7千米,黄衢南高速,冮衢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村有区域面积5.19平方千米,辖有埂里,百女称,碓里,何家等18个自然村,有889户,2650人。 因村位于须江百祜塔东面而名命,解放初属陈村乡五星村,1961年改属赵家公社后改赵家乡,1992年改属须江镇,2007年何家,星火合并为塔东村。 </p> <p class="ql-block">19、上燿村 </p><p class="ql-block"> 上耀村位于市区北面,须江东岸,地处黄衢南高速口及江东大道与江衢公路交汇处。因村现在田地已征用完毕,只有山场面积782亩,有人口总数715人。 上耀村古老,风景秀丽,境内有著名的“百祜塔”景点,是个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和经商的好地方。 </p> <p class="ql-block">20、缸甫底村</p><p class="ql-block"> 缸甫底村地处市区东郊,距市区中心3.5公里,村前315国道,村后须江港,村北面有建于明代的“百祜塔”,村有山地面积1020亩,有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有328户,1100人。 以前缸甫底称“窑里”因窑里有碗厂很有名气,因有碗厂所以感觉村内比较“脏,乱、差”,近年来村结合“两路,两侧”文化文明建设,经过大力整治,现村内民居房屋,沿线路面不仅焕然一新,还增添了漂亮的绿化带,使其独具特色,构建出一派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缸甫底村委地处小巷深处,车进出很不方便。告别缸甫底村,在小巷有一老人手持拐杖走在路中,见状“武爷”急忙下车,扶着老人送到路旁,我们安全通过。这充满尊老的爱心情节,也为本次双塔街道乡村行圆满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 注:双塔街道现应有23个行政村,分别为迎宾,陶村,大夫弟等三个行政村,因前行走上余镇时已提前游走过,相关的村情村况己有介绍,本次就不再重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