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徐蔚南之第四部分:投身新文化运动

吴跃进

<div><br></div>封面:徐蔚南笔下的山阴道上,如今的景象<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 初登文坛</b></h3><div><b><br></b></div> <b>一、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b><div><br>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那年徐蔚南19岁,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晨钟》。小说采用白话文体,通篇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独白推动情节,已能看出他接受了西方的文学思潮,尝试新文学的努力。小说通过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在战乱中家破人亡,控诉了封建官僚和军阀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人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题材和内容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晨钟》</h5><div><br></div> <div><br></div>这篇小说发表在1918年上海《妇女杂志》第4卷第4期上,这一期上还刊登有恽代英的论著《儿童问题之解决》。《妇女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有恽代英、胡愈之、沈雁冰、叶圣陶、胡寄尘、沈泽民、钱基博、成舍我等,关注妇女儿童的命运,主张妇女应由持家转向参与社会变革,在五四运动前夕,是一份革命与激进的月刊。<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妇女杂志》第四卷第4期封面</h5><div><br></div> <div><br></div>小说中还有一幅精美的插图。<div><br></div> <div><br></div>据尹鼎为在《艺术家的面孔——20世纪30年代上海报刊对于庞薰琹艺术的推荐》一文中提到,徐蔚南“从盛泽公学毕业后,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十七岁时考取官费赴日留学。”徐蔚南自己在《艺术三家言序》中讲到,他是在东京结识傅彦长的,而傅于1917年到1919年也在日本留学,1920年去了美国。故此猜测这篇小说可能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写作的。<div><br></div> <div><b><br></b></div><b>二、三益里的进步青年</b><div><br>1919年徐蔚南在上海《星期评论》上发表了两首白话新诗《云与波》和《天文家》,分别在第22号和第24号上,成为这份五四时期重要进步刊物的52位作者之一。《星期评论》由戴季陶、沈玄庐创办于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中共最早的党员李汉俊主持编辑和出版,馆址设在三益里17号。《星期评论》“以独立的精神和批判的态度,提倡新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激励工人运动,一度与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最多时销量达到三万多份。<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四时期上海著名的《星期评论》</h5><div><br></div> <div><br></div>从1921年到1924年,徐蔚南还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妇女杂志》上发表二十多篇文章,有新诗、译作和评论。《民国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邵力子主编,从1919年起,陈望道接替邵力子主编《觉悟》副刊,馆址在三益里5号。《觉悟》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支持五四运动。在三益里《民国日报》和《星期评论》两大进步报刊周围,“聚集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位于三益里17号的《星期评论》社</h5><div><br></div> <div><br></div>据复旦大学杨宏雨教授统计,三益里聚集的革命青年有20多位,包括包括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沈仲九、徐苏中、查光佛、康白情、胡适、李大钊、徐蔚南、罗家伦、施存统、陈果夫、蒋梦麟、王平陵、陶孟和、陈望道、陈公培、费哲民、丁宝林、杨之华,都属于革命青年。(资料来源于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资料库《三益里:聚集革命青年》)。<div><br></div> <div><br></div><b>三、与雷晋笙烈士的友谊</b><div><br>《人民网》在2019年3月26日刊登了叶介甫的《雷晋笙:“要杀快杀,无话可讲”》文章,这篇文章注明是《世纪风采》授权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的,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在党的重要网站上出现徐蔚南的名字。<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网》刊登的文章</h5><div><br></div> <div><br></div>这篇文章在介绍革命烈士雷晋笙的事迹后,在最后部分写道:<div><br><div>“为了纪念雷晋笙烈士,沈雁冰、郑振铎将他和徐蔚南翻译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合编为《莫泊桑小说集》,于1932年由中国新文化书店出版发行。”</div></div><div><br></div> <div><br></div>沈雁冰、郑振铎为何要把雷晋笙的法国文学翻译作品与徐蔚南的合编在一起呢?<div><br>雷晋笙(1898-1931)又名凤仪,陕西西安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转为中共党员。曾创办《新时代》周刊。1924年回陕西从事建党建团工作。1925年任陕西省工会筹委会书记,中共西安特支委员。1926年创办陕西《国民日报》,任社长。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后曾被捕入狱,获党组织营救。1929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负责重建省委工作。1930年1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在济南就义。<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晋笙画像(背景上有这本书)</h5><div><br></div> <div><br></div>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陕西历史人物(3)》中,有一篇雷晋笙的人物传记,作者是张钧华、雷友声,文中记载:<div><br>“1919年初,雷晋笙考取陕西省教育厅公费生,入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大学法政科。”“他喜爱法语,在掌握了这门外语以后,得以阅读了大量的法文书籍,读的最多的是莫泊桑、左拉及大仲马、小仲马等的作品。”“学校当局发现他的进步活动,于次年冬(注:1922年冬),串通陕西省教育厅,停止了他的公费待遇,使他在经济上陷于困境。雷晋笙为继续学业、给党做工作,靠自己创作和翻译所得稿费来维持生活。创作了《商埠》等小说,翻译了法国莫泊桑等人的《可可特小姐》、《书信》、《传令兵》、《圣诞前夜》、《漂亮朋友》等数十篇作品,得到郑振铎和沈雁冰的重视,有的在《小说月报》发表,有的在上海《国民日报》副刊上发表。”<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法国文学研究》</h5><div><br></div> <div><br></div>在沈雁冰、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第十五卷号外《法国文学研究》(1924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同时刊登了雷晋笙翻译的法国作家拉封丹的《永世》,以及徐蔚南翻译的包尔都的《生命是为别人的》。两人都酷爱法国文学,因共同爱好从同学关系而结为好友。<div><br></div> <div><br></div>徐蔚南1945年6月13日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发表的《书法艺术》这篇短文里,提到他与雷晋笙均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两人是同学,还曾一同去拜访过于右任老,他说:于老与雷晋笙说着陕西家乡话,他听不懂,只好站在一边。<div><br></div> <div><br></div>在张钧华、雷友声所著的雷晋笙传记里,还写到一处与徐蔚南有关:<div><br>“在艰辛的旅途上,雷晋笙对革命充满信心,常向革命同志吟咏好友徐蔚南的赠诗以相勉励:头颅赌博贯年年,结慧凌霄交大干;那堪澎湃英雄血,杀向天涯染杜鹃。”<br></div><div><br></div> <div><br></div>从叙述上看,这首诗是徐蔚南作为好友赠给雷晋笙的,雷晋笙非常喜欢这首诗,常常向他的革命同志吟咏。从这里可以进一步判断,徐蔚南与雷晋笙不仅是同学,还是诗友和好友。<div><br>出于以上原因,沈雁冰、郑振铎将雷晋笙和徐蔚南翻译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合编在一起,取名为《莫泊桑小说集》。<br></div><div><br></div> <div><br></div><b>四、第一次创办杂志——《前进》</b><div><br>徐蔚南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回国后,于1922年在上海加入青年进步学会,并创办了《前进》杂志。这是他创办的第一本杂志。<br></div><div><br></div> <div><br></div>《前进》半月刊为综合性刊物,社址设在上海卡德路泰德里1141号,杂志由中华书局和名智书局代售。该杂志现在仅存1923年的第7、8、9期,以及第1-3期的广告。每期大概有8-10页,一般发表文章5-6篇,内容主要是与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相关的研究论文。如周逸云所写的历史学方向的文章《宦官史略述》,奎章所写的教育学方向的文章《谈谈教育上的二个问题》,奎章发表的考察女界要求参政的《女子参政运动的我见》等文章。<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进》杂志第一期目录</h5><div><br></div> <div><br></div>徐蔚南在这六期上发表了论文《印度梵达文学概观》《列强争夺煤油的现状》《挽救今日中国的惟一方法》、评论《集会之前》、《第三种青年》以及《日本诗歌杂译》共6篇文章。<div><br>在第1期和第3期的目录上,笔者发现,王维克和雷晋笙也都发表了文章,王维克的文章一篇是《沉醉你自己》,似一篇散文,另一篇是译作《毕莉荻之歌》;雷晋笙发表的两篇《中国的四大阶级》和《中国乱源的分析和根本治疗法》都是革命性很强的论文。这两篇文章虽看不到内容,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徐、王、雷他们三个都是震旦大学的同学,并且一起写文章,出版杂志,是志同道合的朋友。<br></div><div><br></div> <h5>王维克(1900-1952),与徐蔚南同年生,同年去世。他留学法国期间曾是居里夫人的学生,担任小学校长期间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与徐蔚南保持一生友谊。</h5><div><br></div> <div><br></div>雷晋笙是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被军阀杀害。徐蔚南在1945年6月发表的文章中谈及“雷君晋笙已为革命而牺牲其生命,每念及此,令人憾然”。<div><br>而王维克则成为徐蔚南一生的挚友。1946年6月,徐蔚南在《东南日报》上首次介绍,王维克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时,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数学才能的班主任,非常爱护和关心华罗庚,鼓励他走上刻苦钻研,勤奋成才的事迹。<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进》第三期目录,进生即雷晋笙</h5><div><br></div> <div><br></div>从留存下来的资料看,《前进》杂志刊载的论文涉及到多个学科,虽然每期刊载文章的数量不多,但总体上看内容是较为丰富的,其中记载的一些聚焦社会现实的文章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现在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div><br>有关上海青年进步学会的资料,目前没能找到,尚不清楚该学会的具体情况。上面还提到的周逸云是常熟人,出版过《比较宪法》一书;奎章,名高奎章,也是常熟人,民国摄影家。</div><div><br>尽管徐蔚南第一次办刊时间不长,但为他以后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积累了经验。<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 新文学作家</b></h3><div><b><br></b></div> <b>一、以《龙山梦痕》蜚声文坛</b><div><br>徐蔚南与王世颖1923年至1924年同在绍兴省立第五中学任教,两人在课余结伴游历了绍兴的龙山(也称府山),以及绍兴境内的稽山镜水,在仅大半年的时间里写出不少优美的散文小品和随笔,其中每人10篇,一共20篇,先是于1924年陆续发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第4到第6卷上,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好评,两位在新文化运动中展露才华的文学青年由此成为引人关注的散文家,并从此活跃于文坛。这20篇散文结集出版时名为《龙山梦痕》,由上海开明书店1926年11月初版,列为“文学周报社丛书”之一。<br></div><div><br></div> <h5>徐蔚南一举成名的散文集《龙山梦痕》。如果你喜欢看散文,那你一定读过徐蔚南的名篇《山阴道上》、《快阁的紫藤花》。</h5><div><br></div> <div><br></div>徐蔚南的10篇篇目是:《兰亭春色》、《山阴道上》、《快阁的紫藤花》、《莲花桥头送别》、《若耶谷的神话》、《初夏的庭院》、《香炉峰上鸟瞰》、《端午节》、《永兴王和大禹》、《我们快活》。<div><br></div> <div><br></div>《龙山梦痕》卷首有沈玄庐题写书名,柳亚子题词,陈望道、刘大白作序,书内有吴庶五、李金发、却但女士、张同光、朱应鹏、傅彦长等人的插图,可谓隆重推出。<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中的插图“兰亭”</h5><div><br></div> <div><br></div>《龙山梦痕》自出版起,一直被文学界视为经典散文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小品文研究专家李素伯,在他的第一部论著、也是国内最早研究小品文的专著《小品文研究》(1932年新中国书局出版)中,对《龙山梦痕》的文学成就作出精彩点评,他写道:“《龙山梦痕》是两位合著的抒写他俩同客绍兴时的踪迹的追念而成的抒情述景的小品。山阴(注:即绍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胜地,稽山镜水之间,曾经多少文人的歌颂;龙山在若耶溪的上游,唐代诗人元稹曾称之为仙都,把它比作蓬莱,虽然是今不如昔,但经两位作者用了灵妙轻快的笔墨美妙地描绘着他俩的梦痕,于是满缀着无数土馒头的童山也美化了,文人的笔,原是超过造化的象外的。”他还说:“他们是相知的朋友,而文字的风致又是那样的相似,同是灵妙而轻快的。都是很能引人兴味的。”<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素伯的名作《小品文研究》</h5><div><br></div> <div><br></div>李素伯在《小品文研究》这部专著中,以他的小品文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徐志摩、许地山、冰心、绿漪、陈学昭、叶圣陶、郭沫若、钟敬文、王世颖、徐蔚南、孙福熙、郑振铎、丰子恺、缪崇群共十八位小品文作家的作品,写出了这些作家各自的写作特色。该书出版后,深受文学界、教育界的欢迎,1934年就再版,199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重印。<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作人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h5> <div><br></div>也因此,徐蔚南在散文界被更多的人熟知,他的多篇散文被朱剑芒、叶圣陶编入《初中国文》、《国文百八课》等中学语文教材。在赵家璧主编、蔡元培作总序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至1936年出版)中,徐蔚南被编入由周作人选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名列33位新文学散文家之一。<div><br></div> <div><br></div><b>二、译介自然、写实派文学作品</b><div><br>国木田独步(1871-1908)是日本近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他的作品明显地体现了日本近代小说从浪漫主义向自然主义的转变,被誉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不仅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带来重要启示。<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翻译的日本早期写实派文学作品</h5><div><br></div> <div><br></div>二十年代,国内共有22位作者翻译了30部国木田独步的作品,其中文学研究会成员周作人、夏丏尊、徐蔚南、唐小圃等是最早的一批译者。<div><br>周作人于1918年至1919年两年中翻译了《少年的悲哀》、《巡查》、《小小的一个人》等8篇小说,并参考了江马修评述国木田独步的书籍。其中《小小的一个人》刊登在《新青年》第5卷第6期上。他在序言中称:“江马氏是新进作家,有人道主义的倾向”。在这一期的《新青年》上,同时还刊登了体现他早期文学思想的《人的文学》一文。周作人翻译《小小的一个人》正是对“人的文学”这一理念的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也是文学研究会的宗旨。</div><div><br>第一部国木田独步中译文集出自夏丏尊之手,他在这部译文集的附记中说:“近来文学上算已经有过改革了,却是黑幕派和功利派底势力还盛,这种魔障,非用了自然主义的火来烧,是除不掉的。自然主义,在世界文学上,已经老了,却是在中国,我觉得还须经过一次自然主义的洗礼。”<br></div><div><br></div> <div><br></div>由此可见,夏丏尊的翻译目的是想通过介绍自然主义文学来改革我国的旧文学。面对中国文学的落后,以茅盾为首的《小说月报》同人以及文学研究会成员,从1920年初开始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提倡用自然主义文学的方法来创造新文学。1920年初茅盾就说:“中国现在要介绍新派小说,应该先从写实派自然派介绍起。”一年之后,他接任改革后的《小说月报》第一任主编,即以宣言的方式将他这一译介主张作为办刊方针确定下来。夏丏尊翻译国木田独步的作品可以说是对这种提倡的呼应。<div><br></div> <div><br></div>徐蔚南是文学研究会成员,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对日本文学也有研究,并且与夏丏尊等文研会成员一样,投身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寻求改变旧文学的途径,同样关注到独步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他擅长法语、英语、日语等多门外语,他翻译了三种独步作品。其中,《星》和《诗思》都是早期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一张画的悲思》则属于少年物语类作品。《诗思》和《一张画的悲思》都是从水户部茂野的英译本《独步短篇小说选集》里转译过来的。<div><br>《星》、《诗思》和《一张画的悲哀》这三部作品,分别发表在三个不同刊物。《星》发表在1922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第2卷第19期,《诗思》发表在1923年《午钟》杂志第3期,《一张画的悲哀》发表在1924年《新南社社刊》第1期上。</div><div><br>《民国日报•觉悟》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成员的发表作品的阵地之一,夏丏尊、陈望道、刘大白等白马湖作家群是该报刊的重要作者,徐蔚南也是该报的重要作者之一。《午钟》创刊于1923年11月,是浙江省立绍兴第五中学面向中学生创办的文学杂志,徐蔚南在该校任教。徐蔚南是新南社社员,《新南社社刊》便是该社的机关刊物。徐蔚南翻译独步作品,一方面是受到了文学研究会的影响。另外,他称《诗思》为“小品文字”,也符合他的文学趣味。<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新诗代表作《荒港风雪》</h5> <div><br></div>这时期,徐蔚南不仅翻译了日本的写实派作品,也翻译了一批法国和俄国的浪漫主义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屠格涅夫散文诗集》,他从1922年9月18日至10月24日在《民国日报•觉悟》上连载24篇。同时,他还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新诗。文艺评论家骆寒超在《新诗主潮论》一书中评价说:“20年代国内流行的写实主义诗歌,既反映了阶级压迫的痛苦人生、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也表现了诗人潜隐其中的褒贬爱憎。康白情的《和平的春天》、李景阳的《土匪走后》、徐蔚南的《荒港风雪》便是20年代诗坛写实主义型现实主义较高成就的代表作。”<div><br></div> <div><br></div><b>三、发表短篇小说集《奔波》</b><div><br>徐蔚南的现代短篇小说集《奔波》1928年10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br></div><div><br></div> <div><br></div>《奔波》共收入《梅子》、《一九二七年的李四》、《珊瑚》、《奔波》、《谷润》等短篇小说5篇。首篇《梅子》记叙“我”和梅子少年时代一段青梅竹马的初恋生活,没有结果的“梅子”,留在心里的酸甜。《珊瑚》叙述“活泼可爱的少女”珊瑚,在母亲去世后备受兄嫂陷害,失去母爱的人生不幸遭遇。《谷润》描写某公司青年职员谷润在旅馆中等候约会,而情人却始终未来的焦虑心态。《一九二七年的李四》描写丝店小老板李四参加国民党后,不久又当上了县党部农工部长,到处横行霸道。一次下乡收帐时,竟以“缺一个边的钱,就要请你们去进衙门”要挟农户,终于被绑匪半途劫走。当家人用2500元赎出后,他才开始“忏悔了”。《奔波》记叙蓝君的姐姐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姐夫是个被乡民视为“救世主一般”的医生,后不幸亡故,他姐姐从此患上了“歇斯底利”症。<div><br></div> <div><br></div>《奔波》是徐蔚南运用新文学的创作方法所写的第一本小说集,小说里的这几个故事都发生在江浙地区的乡村集镇,徐蔚南在小说中对当地乡土风俗进行了描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小说的风格是他一贯的细腻流畅的描写,波澜不惊而重在细节和心理活动。<div><br></div> <div><br></div>作家汪倜然评价说:“《奔波》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风格的清丽,作者文辞简洁熟练,读他的作品像‘势如破竹’一般,既不晦涩,亦不啰苏,叙事是流利畅快,描写是沉静清丽。”他认为,“在五篇作品中,我以为《谷润》最好,人物很少,祇有一个人,就是谷润,情节也非常简单,就是谷润在旅馆开房间等候他的情人,而情人不来的事情,结构如此简单的小说,显然只有描写得好才可以成为一篇好小说。《谷润》就是因此而成为一篇好大说。在小说里,谷润底心情被作者一步一步地剥了出来,使我们看得很清楚,很入迷,作者写谷润底心理可以说是写得绝妙。谷润赴密约时的喜悦,期待着时的希望,幻想时的得意,着急时的不安,以及失望时的懊丧,都被作者很自然地写了出来,写得恰到好处。我们读者呢,是随了作者,和谷润一同喜悦,一同希望,一同得意,一同不安,一同懊丧,看到篇末我们竟也和谷润一同愤慨。直到看完之后,我们才猛然觉醒,想到我们所看的是一篇小说。我以为象这样的小说可以算是真正的短篇小说。”<div><br></div> <div><br></div>《奔波》出版后,徐蔚南寄了一册给鲁迅。据《鲁迅日记》第189章日记十七 (1928年12月)记载:“三十一日昙。上午收大学院十一月分薪水泉三百。徐蔚南寄赠《奔波》一本”。但是没有看到鲁迅对这本小说集的任何评论。<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 跻身海派作家</b></h3><div><b><br></b></div> <div><b><br></b></div><b>一、曾氏文学沙龙的常客</b><div><br>沙龙文化是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一道风景,从书店的聚首,到茶楼和咖啡馆的聚谈,到酒楼的聚餐,再到名人客厅的聚会,到处有海派文人的身影。徐蔚南这些地方也都去,有一段时间去得最多的,是曾氏父子的真美善书店和位于法租界的曾家客厅。<br></div><div><br></div> <div><br></div>曾氏父子是《孽海花》作者曾孟朴和其子曾虚白。曾孟朴极其喜爱法国文学,是旧式文人中最新派的作家,父子两人把位于马思南路上的自家客厅打造成法兰西情调的沙龙,通过书店和真美善杂志广交文友,沙龙聚集起一批爱好欧美文学的新文坛青年作家,以曾孟朴为核心,形成了文学史上很有名气的海派文学小群体。曾孟朴文学沙龙开始于1927年,大概于1930年冬季结束。沙龙所谈话题,则大多是法国文学以及新文学作家作品和语言文字等领域。<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孽海花》作者曾孟朴像</h5><div><br></div> <div><br></div>据曾虚白回忆:“走的最勤的该算是邵洵美带头的张若谷、傅彦长、徐蔚南、梁得所与卢梦殊等。因为邵洵美自己也开一家书店名‘金屋书店’,这些人经常在他那里聚首,不约而同地再向我们家里来转转。此外来我家的文人,我现在能想得起的有郁达夫、李青崖、赵景深、郑君平、顾仲彝、叶圣陶、陈望道、朱应鹏、江小鹣、钱崇威、俞剑华等,当然现在想不起来的要比这些人数多过好几十倍。”“一堆青年,有时两三个,有时十多个,围绕著一位老先生,有的嚼著瓜子花生,有的吃著糖果,有的抽着烟,跟着这位老先生娓娓长谈是我们马斯南路客厅里差不多每夜都有的热闹景况。这些人,来者自来,去者自去,踏进门不一定要跟这位谈风正健的主人打招呼,要想走,也都那么默默无声的溜了。”<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氏父子创办的《真美善》杂志</h5><div><br></div> <div><br></div>曾孟朴虽是文坛前辈,但他平易近人,非常健谈,沙龙氛围很热闹也很自由自在,来的走的无需客套,坐的躺的均由自便,让这批青年作家放松心情,如沐春风。徐蔚南曾这样当面评价曾孟朴:“您不仅能了解比您年纪小一半的青年的心情,而且要和青年人做伴侣,加入于青年队中。因为您有着这样‘白头少年’的精神,所以您会忘却您自己在近代文坛上的权威,而毅然决然再跃入新的文坛里了。”<div><br>曾氏文化沙龙还举办各种有趣味的主题活动,例如发起特刊《真美善•女作家号》,一时间引领出版界对女性文学的热衷,将影响扩大到整个海上文坛;还有策划编辑《作家小言》和《真美善俱乐部》,引导读者与作者对话;举办“名作推选会”等活动。<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真美善》杂志开辟的《女作家号》</h5><div><br></div> <div><br></div>这期间徐蔚南被曾氏父子邀请为《真美善》杂志“主要撰稿人”,共发表文学作品13篇,其中有翻译作品、小说和随笔,结集出版了论文集《艺术家及其他》、短篇小说集《都市的男女》。曾孟朴特地主动为《都市的男女》作序,序中说:“我跟蔚南兄友谊的历史至今只有一年多,可是跟我作数小时长谈,越谈越兴奋的,只有他次数最多。并且每次长谈都给我很深刻的映象,只觉对坐的这位朋友,正在复杂的社会中打着滚;敏锐的神经,清晰的观察使他感受到种种难言的苦闷,于是而挣扎着,彷徨着发出莫可奈何的诙谐和讽刺。他的诙谐要令你感伤,他的讽刺会令你叹息。这是他谈话的情调最令我深深感动的地方。后来我读他的作品,竟彷佛就是跟他对话的光景;不矜持,不作态,自然地倾泻他心里的蕴藏,口头的言语。每一句,每一行显现出个活跃的蔚南兄。” 这段话,把徐蔚南从一个乡镇上走出来的作家,经过打拼,历经艰辛而融入上海这个大都市,所有的不容易都通过他的言谈、表情和举止而展现在我们面前。曾孟朴寥寥数笔,胜过长篇叙述。<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孟朴为徐蔚南的《都市的男女》作序</h5><div><br></div> <div><br></div>徐蔚南与曾孟朴结下深厚的“忘年交”。曾孟朴于1935年去世,徐蔚南在挽联中写道:“岂真东亚病夫是鲁男子热情奔放到老要翻完嚣俄全集;不愧为一代文宗写孽海花笔力雄健至今已传遍震旦词坛。”这幅挽联概括了曾孟朴一生对文学的追求,也充分刻画了在时代交替中,曾孟朴从一位旧式文人追求改变,并实现改变的典型形象。徐蔚南在曾孟朴追悼会上还提出要整理出版曾孟朴全集、为曾孟朴铸造铜像等三条建议。<div><br></div> <div><br></div><b>二、出版短篇小说集《都市的男女》</b><div><br>《都市的男女》是徐蔚南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将他在1928年到1929年在《真美善》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结集,由上海真美善书店1929年6月出版。<br></div><div><br></div> <div><br></div>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是都市文学创作的黄金期。上海作为世界性大都会,随着电影、留声机、爵士乐、咖啡屋等输入,异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侵入,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的商业气息,吸引了一大批作家创作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徐蔚南也不例外,虽然他来自江南小镇,但是他宣称是“因为我住在都市好几年了,对于都市的感情实在不坏。”<div><br>《都市的男女》共收入《都市的男女》、《戏剧》、《静夜思》、《念二万四千》、《解雇》、《因风想》、《衬衫》、《某姊妹》、《打过天下来的人》等短篇小说9篇,另外有《大曾(曾孟朴)序》、《小曾(曾虚白)序》、《(作者)代序》。<br></div><div><br></div> <div><br></div>这本小说集的作品反映了二十年代后期大都市里光怪陆离的、男男女女的畸形生活。《都市的男女》写一个新当上市府庶务主任的青年,在从南京到上海的旅途中尝到了如何被几个女“拆白党”耍弄的滋味。南京市政府庶务主任与在火车上碰到的3个女子一起游苏州,她们先对他冷淡,后见他大把花钱,便对他异常热情,并希望今后能经常和他见面,这个青年官员被骗了钱财还浑然不知。小说中对一位女性的妖艳姿态的描写,是揭露都市里藏垢纳污的典型:“一只六七寸长的黑牛筋镶着小钻石的烟嘴,用手指夹着插在血红的小嘴唇里平静地呼吸,接着向着前面喷出一口一口的淡烟来。为美色所倾倒的男子却没有留心那隐藏在芭蕉之后的狐狸。”<div><br></div> <div><br></div>《戏剧》是写上海一洋货店老板,原是个较本分的生意人,为了谈生意的需要,涉足妓院、赌场、跑马厅。结果是生意亏损,逼债者盈门,只得逃之夭夭。小说花费大量笔墨描写跑马厅,暴露这种表面热闹,底下阴暗的灰色场所。<div><br></div> <div><br></div>《念二万四千》写了上海某公司一个助理员,因工资低,生活艰难,又无生财之道,竟胡思乱想自己中了头彩,得了念二万四千元,并煞有介事地计划着如何支配这笔巨款,令人在啼笑皆非中感到悲凉。<div><br></div> <div><br></div>《打过天下来的人》描写一个老兵和营长为争夺一个女人而发生的恶斗。徐蔚南在《代序》中写到:“经都市中烘熟的男女的生活中,或许更可反映出当代我国人生活的不平与狼狈与悲哀。”<div><br><div>这部都市小说集发表后,评论家们就把从江南小镇来的徐蔚南,归入到都市作家和海派作家的行列里。<div><br></div></div></div> <div><br></div>未完待续。<div><br></div>

徐蔚南

雷晋

文学

孟朴

发表

作品

翻译

小说

第期

谷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