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研“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记东港一小《双减政策下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课题研讨活动

东港一小

<p class="ql-block">  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课题研讨活动是一次对于学习之心的唤醒,也是一次关于专业提升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实,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研水平,推进区级课题的深入研究,学校“十四五”区级课题《双减政策下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课题组于2022年12月9日下午举行了以“共研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讨活动。</p><p class="ql-block"> 守方寸小屏,倾偌大用心。由于疫情的关系,本次课题研讨活动在线上举行,由课题主持人倪俐俐主持,共历时三个半小时,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并发言,书记、校长彭红蕊全程参与本次活动并做总结讲话。</p> 对比“旧课标” 说说“新课标” <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16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与我们的课题教学息息相关,针对我们课题组的课题《双减政策下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成员们非常有必要好好研读新课标,通过新旧课标对比以深入了解新课标,明确新课标中所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新的发展动向。</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课题组教师们快速全面地了解2022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刻领悟教育教学新方向,在主持人倪俐俐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艺术组”、“科学组”、“英语组”、“数学组”、“语文组”开展了学科新旧课标对比研讨活动。每位课题组老师都能基于新课标谈变化、谈思考、亮观点,做了充分的准备,让人印象深刻。</p> 艺术组——郑杨老师 <p class="ql-block">  郑杨老师是课题组中一位音乐老师。她反复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聆听网络上的专家讲座,对比旧课标,得出了自己读新课标的心得。她认为,对于艺术类课程,与2011年的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新课标更为重视综合性,由以前的音乐独立课标变为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个的“艺术课程标准”,音乐不再只是“听觉艺术”。新课标强调艺术学科的融合,强调增加中国音乐文化的比重。在新课标中更是不止一次强调,要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让艺术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耳濡目染,让学生们由此提高自身素质。今后还将继续对比旧课标、研读新课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读能力,并将课标中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力,深入理解音乐,提升核心素养做出努力。</p> 艺术组——赵久涛老师 <p class="ql-block">  赵久涛老师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对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研读,对比2011版课标,阐述了自己对比新旧课标的收获。她认为新课标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目标是为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不是以专业的艺术技能为核心,也不是为面向少数的特长生而定,它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理解、创造而定,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精髓,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接下来,她重点阐述了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包含“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20项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课程内容的要素和组织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单位呈现,包括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久涛老师还对立足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方面谈了自己比较成熟的看法。</p> 科学组——孟庆君老师 <p class="ql-block">  孟庆君老师对新旧科学课标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她认为相对于2011版课标,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做了变化。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将小学阶段科学学习划分为1到2年级、3到4年级、5到6年级三个学段,增加1到2年级的科学课阶段,阶段知识更细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加丰富,更加饱满,涉及领域广泛,新增技术与工程学,明确了技术与工程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增加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评价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标关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面的重大改变。新课标指出,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孟老师认为,新课标的修订完善让科学学习更加系统、更加细化,对实际教学有了更细致、更实际、更专业的指导。</p> 科学组——吴金梅老师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新晋科学老师,吴金梅老师也认真研读了科学新课标,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新课标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旧课标强调的四大领域,新课标淡化了四大领域,强调13个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新课标还新增了许多内容,如新增了课程核心素养的描述及学段目标,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标准,进阶设计。这些变化也给了她很多启示,第一,要把握学段要求,不超前也不落下;第二,懂得来龙去脉,把握教学难度:第三,关注前后联系,照顾学生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照学业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提质增效。</p> 英语组——张琪老师 <p class="ql-block">  张琪老师认真研读英语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五个方面来对2022年版与2011年版英语课标进行对比。新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突出主题。新标准规定“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并下设相应的主题群。第二,强化语篇。新标准指出语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语篇有不同类型,涵盖不同文体形式。第三,重构语言知识。新增“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都强调在语境中的表意功能。第四,用“知识”代替“意识”来界定文化。第五,新增“看”的技能。新标准在传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基础上新增了“看”的技能。张琪老师认为:新标准是为实现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目标而进行的系统设计,是新时期我国英语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做出的呼应和表达,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p> 数学组——贾会霞老师 <p class="ql-block">  贾会霞老师深入对比新旧课标,在研讨中讲述了自己对课标变化的发现和看法。她认为:2022年版数学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课标对于学段目标也更加细化,2022年版的课标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独立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而且,新课标的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在实践运用方面难度提升,新课标把对部分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学习,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升。2022年版课标对于五到六年级的要求已经超过了2011年版对于七到九年级的要求。贾会霞老师认为:2022年版课标表现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一定要好好把握,有利于数学课堂提质增效。</p> 数学组——张蕊老师 <p class="ql-block"> 张蕊老师从“一次小升初数学判卷经历”开始说起,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看待新课标,并以举例的方式说明“如何在乘法口诀的复习中进行提质增效”。她认为:新课标提出了数学的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课标从双基到四基,不仅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升级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她对此的理解就是应该活学活用。那么,复习课如何提质增效?她认为:第一、问题是数学教学的载体,推动着数学教学的进程。第二,注重知识关联,建构知识网络。第三,关注思想渗透,促进深度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核心与精髓。通过关键问题的引领,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促使学生探究知识本质、建构知识关联、感悟思想方法,进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p> 语文组——陈思老师 <p class="ql-block">  陈思老师通过多次学习和研读新课标,以及把新课标和2011版课标进行对比后,有很多心得体会。她认为:第一,新课标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第二,新课标更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新课标提出要让孩子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需要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第三,《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每一个老师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向。总的来说,新课标删繁就简,力在培养有文化自信,有审美能力,能明辨是非,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敢于探索、学会合作、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中国新一代。</p> 语文组——王娜老师 <p class="ql-block">  王娜老师深入阅读对比新旧课标,提出新课标的“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学习模块的变化。新课标包含识字和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和探究四个模块。第二个变化是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四个素养,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里文化自信放在了比语用能力还要靠前的位置,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人文性应该是先导。第三个变化是首次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孩子未来学习任务要更加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会更加地注重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基础任务群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和感受。发展型的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的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要体现学习实用的功能,要把阅读和输出,阅读和创作,阅读和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三个是拓展型的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点。这都需要我们好好把握,体现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上。</p> 语文组——吴金梅老师 <p class="ql-block">  吴金梅老师对语文新课标也进行了学习研究,在会上叙述了自己结合语文教学得出的几点启示。她认为:第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要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第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揣摩人物心理悟读,分析人物性格,依据标点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语言文字规律。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形式在于“问”。教师为引入而设计的问题要能快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主题问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尾问题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p> 语文组——倪俐俐老师 <p class="ql-block">  本课题主持人倪俐俐也对2022版语文课标进行了反复阅读,与2011版课标进行对比探究,在会上把自己的研读体会进行了分享。相较于2011版课标,2022版课标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并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内容,尤其是新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接下来,她<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切入点,深</span>入解读“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出现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想要了解这个任务群就要先知道这个任务群包含了哪些内容,对标教材的哪些部分。倪俐俐老师把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对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梳理。她认为,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更有助于老师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p> <p class="ql-block">  针对大家的对于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主持人倪俐俐表示,通过这样的新旧课标对比,我们就能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改动的方向,把握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发展方向,这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今天大家在研读课标上都做得很扎实,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关注点精准,但新旧课标的对比和分析还需要反复研究和思考,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我们先把思考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依据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双减”落地,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p> “新课标”下——做设计、提策略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研讨新课标后,课题组每位老师根据自己对于新旧课标对比的理解和思考,结合我们的课题《双减政策下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用课例设计展示说课的方式,来说说自己是如何落实上一步研讨中对于新课标的思考以及提出的“对策”的。老师们都能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关注课题关键词“提质增效”。有的老师不局限于单篇设计,进行了单元整体设计尝试,有的老师在设计中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创新教学理念。这都让大家眼前一亮,求新求变才是新课标之下进行课题研究的内在逻辑。</p> <p class="ql-block">  课题主持人倪俐俐展示了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她指出,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非常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倡大家可以多了解研究项目化学习在本学科的应用,还可以进行基于本学科的跨学科设计尝试。</p> 课题“心”语 <p class="ql-block">  课题研究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的课题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学科的优势让大家在共研新课标和一起说设计的过程中碰撞出了令人惊喜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再局限于自己学科,而且在聆听中打开视野,接受更多新理念,有利于对课题进行综合思考,激发了课题组老师的创新思维,助力课题的下一步推进。</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课题研讨活动后,老师们生成了很多新收获,请聆听她们的课题心语:</p> 郑杨老师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课题研讨活动让我对课题研究的精神有了深入的思考,每个老师在这次活动中都充分准备,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在课堂中如何具体地提质增效。我综合了多种学科新课标,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核心素养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消化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单个科目的学习也要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生的知识学习也要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牢牢地抓住课堂中的时间,利用好每一分钟,用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从探究中得到答案才会真正把握住知识,同时这次新课标的变化对于我们教师其实也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p> 赵久涛老师 <p class="ql-block">  很高兴今天能参加东港一小课题组——《双减政策下的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和我校音乐、英语、科学、语文、数学相关学科教师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下跨学科、综合性、项目化学习有了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教学,如何将抽象的变成具体的?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干瘪的内容丰富起来,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当学生活动的时候才知道这个知识是跟我有关系的,当这个内容被具体丰富后变成心理逻辑后,学生还可以把具体的东西再抽象,再表述出来,即再变成学科逻辑,变成社会的,才可能去发现新知识,做出新的贡献。&nbsp;因此,跨学科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的,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系统的、结构性的学习是紧密相关的。</p> 孟庆君老师 <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课题研讨活动,我对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一次跨学科的交流,萦绕在我脑海里的是“核心素养”和“活学活用”这两个词,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在提,每个学科都在积极落实核心素养。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是将知识学透、学精,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会发现许多学科之间是有所联系的,比如科学学科和语文学科,不同学科间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够更好的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方便我们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本学科课堂有所发展。</p> 吴金梅老师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的研讨活动,几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本学科的新课标研读的启示,其中令我最深刻的一点,无论是美术、音乐、科学,包括语文、数学等,都提出了同一个词,核心素养。这一点让我有了些收获:</p><p class="ql-block">1.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能够提高学生对我们国家文化底蕴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2.学生能够具备科学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钻研精神。</p><p class="ql-block">3.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p><p class="ql-block">4.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他们学会担当,才能让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p> 张琪老师 <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课题研讨活动,我对各学科2022版新课标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新课标突出核心素养导向。即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p><p class="ql-block"> 在各位老师教学案例的分享中我关注到众多老师更加注重跨学科学习,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了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了实践性要求。同时强调学生在主题等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会继续以新课标为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p> 贾会霞老师 <p class="ql-block">  通过今天的研讨活动,对各学科的课标有了深入的了解,各学科的课标都突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孩子的能力,更加提高孩子的素养培养。新课标突出了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测,让孩子得到正确的评价,进而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教师教学也显现出跨学科的教育,不仅要提质增效的教学,而且要通过教学培养孩子的审美。</p><p class="ql-block"> 本次的研讨活动,让我接受了不少我未熟知的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群”的培养,通过各位语文老师的阐述,语文教学的单元整合的要求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也很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财富。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更要加强教学设计的细化,专注孩子能力的培养,为孩子的更进一步添砖加瓦。</p> 张蕊老师 <p class="ql-block">  通过新课标的对比解读分享,我感受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指明了方向。各学科活动设计的大前题都是基于学生真实的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活动经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互动。牢牢把握住课堂,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活学活用。双减政策下,对老师们的要求更高了,要有效利用课堂,这真的很重要。 老师们多次提到给学生搭建支架,让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支架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p> 陈思老师 <p class="ql-block">  本次课题组研讨我受益匪浅。各学科教师紧扣新课标与课题发言,让我全方位体会到了新课标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新要求。新课标中美术与音乐学科融为一体,变为《艺术课程标准》,足见新课标的艺术融合性;无论是艺术、科学、数学还是英语、语文,新课标都更加细化、系统,给了很多明确的教学提示,让教师的教学有迹可循,有理可依。其中英语更是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加入了“看”的能力点,让学生们在语境中学语言,从语篇入手。数学和语文也更强调在生活中学习。综合来看,各科课标都强调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到了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语文新课标中还首次提到了建构语文学习任务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立足语文新课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进行跨学科教学,做到各学科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认真学习、研究如何建构语文学习任务群,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p> 王娜老师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课题研讨活动,我学习了多学科老师对于2022年新课标的研读,观摩了大家针对课堂提质增效策略进行的教学设计,让我感觉到做研究时“百花齐放”,会绽放别样光彩。多学科多角度的研读,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课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多学科整合思想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只有我们各方面学习和交流,才能促进综合性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p><p class="ql-block"> 在本次研讨当中,我关注到很多有效策略:音乐的学习与语言学习、艺术教育相结合;美术学科基于任务的小组学习让学生深入感受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科学学科利用借助虚拟仿真实验观察微观科学现象,数学学科的知识网络化方法以及语文学科的单元整体教学与项目化学习等,这些多元的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去思考和学习的部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广闻而博识,必将促进教研的深入开展!</p> 倪俐俐老师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大学问家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会提问题很重要,有解决问题的行动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研讨活动就是解决问题的行动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今天的研讨中,我聆听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新旧课标对比以及课例展示,有如下感受:</p><p class="ql-block"> <b>1.跨学科学习是我们接下来应该研究的重点之一。</b>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包含多学科的课题,开发跨学科学习来进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趋势,也是优势,在课题研究学会合作,互相借鉴学习,增加思维广度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b>2.要依据新课标,围绕课题来做“新设计”,打造“新课堂”。</b>课题研究不是走老路,我们要把握新趋势,一个是“双减政策”,一个是“新课标”,我们还要随时准备迎接新思想,新理念,用这些来帮助我们打造不同以往的“新课堂”,帮助课堂教学提质增效。</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提交了设计第一稿,希望我们第二稿的设计都能有“新改变”。</p> 课题研讨中的“学习足迹” <p class="ql-block">  课题组的每位老师在整个研讨过程中都热情积极,准备充分,写下了一页页学习研讨笔记,在课题研究之路上留下了一片片足迹……</p> 彭校长作总结发言 <p class="ql-block">  东港一小书记、校长彭红蕊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本次课题研讨活动历时三个多小时,彭校长百忙之中全程参与,用实际行动带领大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研讨的最后,书记、校长彭红蕊为本次课题研讨会作总结发言,为大家作课题引领。</p> <p class="ql-block">  首先,她很高兴课题组的老师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讨中来。她说:“做课题,不学习,不实践,不研讨肯定是不行的。今天的课题研讨活动大家都挺进入状态,在活动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研讨中各抒己见,每个老师都能在自己学科的领域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去思考,显示出了咱们一小老师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她也相信今天的研讨活动会帮助大家更加了解自己做的课题,了解新课标,更好地去助力学科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课题研究是对我们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正因为这样,学校也一直在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各个方面对大家的课题研究予以充分保障,帮助大家通过课题研究加速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书记、校长彭红蕊向全体课题组老师提出三点希望:</p><p class="ql-block"> 1.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主动学习,继续学习新课标,不断更新观念,在学习和活动中拓展视野,有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2.希望大家及时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定期总结提炼自我观点;</p><p class="ql-block"> 3.希望大家从学生需要出发,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去进行设计和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 最后,她表示:希望课题组的老师们能珍惜难得的课题研究机会,继续做真学问、真研究,祝大家都能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p> 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特别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书记、校长彭红蕊亲自带领老师们做课题,引领大家做真学问,真研究,以科研为抓手助力学校发展、教师提高和学生进步,取得硕果累累。在书记、校长彭红蕊的带动和影响下,学校兴起课题研究的热潮,老师们的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课题研究氛围浓厚。从校级课题到区级课题、市市级课题,每一次的课题研究,书记、校长彭红蕊始终带领着大家一起奋斗在课题研究的路上,带领大家一起成长进步。</p> <p class="ql-block">  此次课题研讨活动,使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了本学科的新课标,也使大家了解了其他学科新课标的落实重点,对课题接下来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本次课题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课题组老师们对科研的满满热情,我们一定会谨记书记、校长彭红蕊对我们的希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共同努力让研究之行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真正让我们的孩子受益!</p><p class="ql-block"> 心若有光,素履以往,让我们一起继续保持热爱,共同奔赴,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携手前行!</p> <p class="ql-block">撰稿:倪俐俐</p><p class="ql-block">拍摄:赵久涛、郑杨、贾会霞等课题组成员</p><p class="ql-block">校审:彭红蕊</p>

新课标

老师

学习

学生

课题

课标

语文

教学

研讨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