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秋绽芳华一一我的家族故事(之一):力宏法师传略

羊儿

<p class="ql-block">1955年,我出生于四川成都,当我岀生时,我的家中有姥姥、父母亲,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因我家的祖藉在山西,那是在距成都很遥远的中国北方,我的亲戚都在那里,所以很多家族中的长辈我都没见过,但我却是在听着祖辈的故事中长大的。我从小由姥姥带大,我的姥姥是中国第一批女子师范大学生,教书育人三十年。姥姥满腹诗书,口中有我永远都爱听的故事。在姥姥的讲述中,我知道了许多我家族中的那些精彩的故事,比如:曾外祖父曾是山西最早的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又岀家当了和尚,创立了山西省佛教协会;比如我的父亲是杨家将的第37代后裔,继承先祖忠勇报国之精神,有着抗战时期孤身押运一车皮抗战物资给前线抗日军队的惊险经历以及他在山西大学法学院读书时参加旧中国的第六届全运会夺得全国武术器械冠军的荣誉;还有我的母亲,一个岀生于书香门弟的民国才女,16岁时与姥姥一起颠沛流离从山西来到四川,与我的父亲在异乡相识,一文一武相结合的姻缘,这许许多多的人生故事,在我心目中都带有传奇色彩。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姥姥、父母亲均已离我们远去,可是他(她)们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常常回忆起儿时姥姥给我讲的家族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些故事真实地记录下来,因为我的先辈们坎坷又精彩的人生也是中国近100多年来的时代缩影,这些前辈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她)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世间,记住他们,记住自己的根,才能一代一代的把历史传承下去,启迪后代。记住历史,我们才更热爱今天的和平;不忘过去,我们才能铭记前人的艰辛,珍惜现在的幸福,活得有思想、有意义而不平庸,才能活得一代更比一代好。几年前当我的这些想法萌生后,近来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写作水平不高,但我想只要是尽我所能用心写,查阅历史资料并真实记录,我就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将我的前辈们平凡又高尚、坎坷又精彩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无愧于血脉的传承,无愧于生命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家族故事之一,我的曾外祖父一一力宏法师传略。</p> <p class="ql-block">1871年1月30日(清同治九年腊月初十)的清晨,冬日的太阳刚露出温暖的光芒,在山西忻州城西五十里的车道坡村一个王姓人家的窑洞里,传出一声响亮的新生儿哭声,一个胖胖的男孩在家人的期盼和祝福中出生了。照王家的辈分,男孩得名王建屏,寓意为建功立业、功成名就、鸿业远图。虽然此时窑洞外冰天雪地,但家里暖意融融,初升的太阳照在窗棂上,炉火上的小米粥香气四溢,孩子的父亲看着窗外雪地中一株挺拔的大树,欣喜的给儿子取字为树侯,希望儿子足智多谋,有所建树,今后名望服众,成就大业。</p> <p class="ql-block">这是山西忻州的车道坡村</p> <p class="ql-block">车道坡村。</p><p class="ql-block"> 一一摄于2008年</p> <p class="ql-block">车道坡村王建屏家的老窑洞。</p><p class="ql-block"> 一一摄于2008年</p> <p class="ql-block">王建屏,(字树候)世业农,家小康。幼时颖悟嗜学,玩耍之余,手不释卷。7岁时,以三日熟诵《三字经》,为塾师免修从读。16岁时即到邻村阳垴沟村任私塾老师。20岁时考中秀才,23岁时补廪。清朝的秀才,考取比较严格,考生通过县试,府试以后,还要通过院试。才能叫秀才。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如可以站着和知县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但秀才必须每年参加考试,考试不及格者,或许受到申斥,警告或除名。而廪生和秀才的区别是:秀才中的一等是廪生,所谓廪生就是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廪生由政府每月供给廪食,每年有4两津贴银子。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王建屏经学宪(清朝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提举入太原令德堂学习。令德堂又称令德书院, 位于山西太原。清光绪九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创建,招收全省诸生之高才者入内深造。令德堂与晋阳书院当时同为全省之最高学府。 </p><p class="ql-block"> 1900年,中国正处于晚清风雨飘摇时期,在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即将结束统治的年代,人民生活极其贫困,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对中国巧取豪夺,晚清政府一味地以割地赔款来苟延残喘,屈辱中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时的王建屏29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思想进步,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深恶痛绝,因经常在言语中抨击清政府的腐朽,并宣传国家必须变革的进步思想,被清政府抓入监狱,历时整整两年。在狱中,他利用一切机会联合难友,宣传反清变革的思想,结交了一批志士,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忻(州)代(县)宁(武)公团的骨干。王建屏在狱中被囚禁两年后,经学宪许翰度的多方奔走、营救以及乡里绅士保释岀狱。1905年,王建屏在山西农林学堂就读,这年年底他在令德堂读书的同学赵戴文从日本留学归国,俩人见面后甚为欣喜,夜晚促膝长谈,赵告诉王建屏,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合并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创建《民报》作为其刊物,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口号。经赵的介绍,王建屏加入了同盟会。1908年,王建屏到山西陆军测绘学堂学习,同年受同盟会山西支部委派到包头、萨拉齐一带从事秘密活动,途经忻州时约合了同盟会员毛仲祥、常明勋。王建屏曾在常家居住过一段时间,常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二儿子常鬷(Zong)聪明英俊,王建屏便将自己的大女儿王安贞(我的姥姥)许配给了他,而常明勋亦将自己的女儿常融许给了王建屏的儿子王挺。后因常融婚后早逝,毛仲祥有一女儿,善良贤淑,毛仲祥便将自己的女儿毛隆成嫁给了王挺。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了儿女亲家。当时他们将萨拉齐作为联络点,在土默特旗学校、咨议局和绥远常备军中开展工作,先后介绍蒙族青年云亨、经权、安祥等加入同盟会。云亨在大革命时参加国民军筹组国民五军,后死于河南开封。经权参加护法遭袁世凯监禁,出狱后病故。安祥因反对鸦片,被旧军包围,弹尽援绝自杀。王建屏为隐蔽身份在萨拉齐一个学校任学教师,他汉学渊博,人缘极好,当地有学识之士佩服他的才学与胆略,为他的活动提供了方便和资助。经他发展的同盟会员还有王鸿文、王定圻、郭鸿霖、周维藩等人,这些人都成了包萨一带辛亥革命的骨干。王建屏是包萨同盟会负责人之一,属于同盟会山西支部领导。太原辛亥革命起义前,他接受同盟会山西支部急召,返回太原。</p> <p class="ql-block">回太原途经崞县,王建屏与续西峰、弓富魁一起,商定了忻、代、宁军民起义计划,南援太原,北助包萨(包头、萨拉齐)。回到太原后,他将起义计划告诉了阎锡山、赵戴文,并参加了在五福庵黄梁寓所的“太原举义会议”。太原首义成功后,王建屏参加了成立山西军政府的东辑虎营咨议会议。11月1日,又参加了西羊市复兴永布庄阎锡山与续西峰的秘密会议,决定成立忻代宁公团。阎问能召集多少人,续说义士三千,阎锡山当即应承供应全部枪支弹药。续西峰回到崞县后,随即在崞宏道、原平镇成立了忻代宁公团,续西峰任公团长,王建屏任忻州分团长。但后来阎锡山只给了500支毛瑟枪,由同盟会员毛仲祥用几辆马车伪装运至忻州温村自己的家里后又转运至公团。</p><p class="ql-block"> 在王建屏回太原期间,包萨同盟会因失去得力领导,在五原厅同知樊恩庆一手制造的“马号事件”中,包萨军民被残杀数十人,同盟会员郭鸿霖、王鸿文同时遇难,包萨革命力量损失惨重!辛亥年(1911年)11月,山西军政府要王建屏策动归绥道起义,委任张瑜为北路军司令,王建屏为晋北安抚使,随北路军北上。11月30日攻克代州后,续西峰率公团至代州会师,雁门关清军据险死守,王建屏提议分兵合击,续西峰岀茹越口,張瑜正面主攻,雁门关清军不战自溃,民军进驻雁门关。12月3日,续西峰率公团取应州,12月4日,公团下怀仁,其时李国华巳在大同起义,12月5日,续西峰率公团入大同。这时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孔庚来到山西,孔庚原是吳禄贞部下,辛亥革命爆发后,山西革命党人举行起义,成立军政府,宣布山西独立。清政府震惊,令驻保定的六镇统制吴禄贞率兵进剿。吴禄贞本为革命党人,早有推翻清朝之志。孔庚趁机力促吴禄贞与山西革命军合兵一处,共同推翻清室,不料事情败露,吴禄贞被清政府杀害,孔庚逃往山西。阎锡山佩服孔庚之才干,因孔不熟悉晋北情况,阎又委任王建屏为晋北筹备使,孔庚为朔方招讨使,王与孔北上。正当晋北革命节节胜利之际,军政府驻守娘子关的民军受挫,阎锡山返回太原,随即于12月12日与赵戴文带马弁骑毛驴微服北逃忻州,住在王建屏的女婿常鬷之兄常棣家中,孔庚和王建屏闻讯赶去见阎锡山,阎想去大同,但王建议北取萨拉齐,会集包萨志士,壮大民军力量,一可呼应大同,二可南下太原,并号召商界捐银10万两资助军饷,由毛仲祥亲手办理。王建屏运筹策划,于1912年1月20日,北路军兵不血刃进入萨拉齐,开监释囚,组成500人的敢死队,任当地好汉张万顺为队长。正待进兵归化,前队指挥王家驹在刀什尔(今陶思浩车站)作战牺牲,遂改道进入托克托。革命军失利,阎锡山收兵退回。</p> <p class="ql-block">阎锡山回到忻州。放弃攻绥计划,王建屏在包萨组织发动的革命力量全为阎所利用。这期间,孙中山在南京支持山西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力争。而阎锡山托董纯仁疏通袁世凯,袁此时电令阎锡山“暂住忻州”,不准阎返太原。阎回到忻州后住在贡院的后院,王建屏住在贡院前院,专为阎锡山接待和引见来访人士,并被委任为山西省民政次长。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朝正式灭亡,中国进入了民国时代。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阎锡山看到全国大局已定,立即投靠袁世凯,于4月4日返回太原,使用权术当上了山西都统。</p><p class="ql-block"> 阎锡山投靠袁世凯后,竭力排挤和杀害革命党人,为排除异己,借机解散了忻代宁公团,引起续西峰与王建屏的义愤!后来续西峰给王建屏写了一封信,被阎窃知,将续西峰明升暗降,从忻代宁公团长任为警察总监。王建屏因与阎政见不合,反对阎的统治,被阎从山西省民政次长降为萨拉齐县知事。王建屏在任萨拉齐县知事时,为周济同盟故旧和死难民军家属,亏欠公款数千元,被免职。续西峰后辞职到了陕西。</p><p class="ql-block"> 1915年春,王建屏被选为山西省第二届议会议员,同时《晋阳日报》社长梁硕光聘他当主笔。但他既不为阎锡山所用,又目睹国事日非,为求解脱,愤而岀家,于第二年秋天,皈依终南山悟真寺妙舫法师为弟子,赐号力宏。对于续西峰、王建屏不为阎锡山所用,赵戴文曾说:“西峰之才,树候之学,双绝。紫金佛侍子焉能伺奉柳木神像。”(注:“树候”为王建屏的字)</p><p class="ql-block"> 《晋阳日报》的前身是《晋阳公报》,再前是《晋学报》。由清末山西大学堂毕业生创办,后来由同盟会出资继办,推崇民意,宣传革命,对于山西民主革命运动,有过较大的鼓舞推动作用,从1915年至1921年,力宏除了佛事活动,一直主笔《晋阳日报》,同时兼任国民师范的国文教师。后来梁硕光曾著文说“本报筚路蓝缕,创业唯艰。其间经民四之洪宪帝制,民六之张勋复辟,处权威之下,而能审慎立言,无阿谀谬说,不为政府傀儡,夫其易言哉,盖亦自有其真也。王建屏是当之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0年秋,日本高僧常盘大定来华寻访佛迹,因在《晋阳日报》上看到了力宏发表的佛学论著,便找到他询问“史载净士宗祖庭玄中寺有西河、汾州之说,究在何处?”力宏告诉他,“祖庭玄中寺在今交城,其地古属西河郡,后改汾州等故”。并帮助他找到交城西壁玄中寺,访得净土宗祖庭,使日本净土教的僧侣信徒知道了他们祖庭的确址,后日本的《净土四大师略传》中说:“慧远、昙鸾、道绰、善导四大师,弘扬净土教义,昙鸾建玄中寺,为净土宗祖庭,由近及远,渐次到日本,东亚的净士法门,是发源于山西。”开了日本佛子朝礼净土祖庭玄中寺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1922年,力宏受“十戒”于五台山成果庵。1923年,应平津佛学界邀请赴北平,阎锡山怕他到天津后和续西峰结合一起反他,便以阳曲县知县委他,他婉辞拒绝,潜身佛门,后历任太原南北十方院住持,太原双塔寺、崇善寺方丈,太原市佛教会会长并成立山西省佛教会。1926年,续西峰在天津去世,噩耗传来,力宏长歌当哭,题《挽西峰》七律一首遥寄哀思,中有“于今谁作中流柱,清夜钟寂痛无闻”句,满腔悲愤,催人泪下!他愽通经史,学识宏博,每经抄贝叶,下笔千言,诗亦不拘格律,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力宏在太原海子边,建佛殿为市佛教会会址,又募资铸万斤铜佛像,供众生瞻仰朝拜。1928年5月,赴北平京西万寿寺方丈,募资数千元清理寺院积债,修缮寺院。翌年,任北平佛学会副会长,主持出版《佛学月刊》,力宏去北平后,太原佛教会会长由赵戴文兼任。1931年,力宏返山西,任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回到山西时,正值市政当局将崇善寺改为关押小偷、烟鬼的“自新讲习所”,经力宏多方奔走,带领佛徒请愿,方将寺院收回,使崇善古刹得以保护。同时他对省内古寺庙、五台山广济茅蓬、北山寺、南大寺、高平金峰寺、赵城兴唐寺、晋城青莲寺、广灵小方寺等古建筑都募资修葺,做了不少保护文物古迹工作。他不仅保护佛教文化,也勤于佛事,1935年3月,受晋城县县长张澄秋(佛教徒)之邀赴青莲寺,《佛教杂志》曾以要闻刊登“力宏和尚入晋城青莲寺志盛”,由城达寺,在各处张贴标语。见有一楹联以力宏与慧远对,力宏愕然随答一绝云:“莫漫区区说姓名,千年对比可相衡?师名慧远慧真远,我号力宏力岂宏。”他虚怀若谷,不以长老自居,“自念景近桑榆,筋力衰迈,本难胜此重任,一息尚存,遏敢自弃。”力宏虽入佛门,但念念不忘国家大事,他希望当局切实做到“政在养民惟德惠,情殷忧国在忠勤”(《沁县道中》)。“奉行天道施仁术,海宁承平德化隆”(《谐天王殿》)。希望国家政冶清明,“行当天下为公日,民安物阜海宇清”(《行经离平》)。当然,他的一瓣心香在当时的山西和中国是无补于事的。</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开始后,力宏暂时归乡务农,耕作之暇,给三个孙儿讲授经史,教育孙辈“不读日本书,不做日本事。”以民族气节砥砺子孙意志。</p><p class="ql-block"> 1937年,车道坡村成立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力宏的大孙儿王纯熙是牺盟会的青年委员。1939年,19岁的王纯熙参加了八路军。力宏又将17岁的二孙儿王纯瑞送到了八路军忻县抗日支队。</p><p class="ql-block"> 1940年,有一次日本鬼子和伪军进村,要村民相迎,力宏在家中打坐自如,日军破门持枪威胁,他蔑然视之。在日伪面前,他一身正气,日宣抚官、汉奸曾多次重礼请他“出山”,当“维持会长”,他均以“已出家”拒之。后来日伪带宣纸来请他写字,他大笔直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南无阿弥陀佛”。从此日伪再未登门拜访。</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庄磨镇伪区长肖某扣押了月蜍村抗属霍准成,老霍是抗战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霍士廉同志的父亲,力宏就写了一张条幅“维成老汉是好人”,让人送到伪区公所,伪区长后来怕八路军找他算帐,当时就将人放了。</p><p class="ql-block"> 1939年春,当年同盟会知友续范亭率新军第一师驻宁武、五寨一带,数次派人送信请力宏去,他如约前往,在忻县抗日县政府县长陈乃炯、敌工部主任鲁践、三科科长郁峰护送下进入云中山芦子沟,老友相见,畅论时局,共同发表了《拥护国共合作,反对晋西事变》的通电。续范亭担心他受日伪迫害,劝他到根据地去,他以岀家人身份在敌占区做抗日工作更方便为由谢绝。临别时,续将军送他数里远才挥手而别。</p><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力宏再次应续范亭之约去宁武云中山窑匡村,村里张贴着“欢迎力宏大师”的标语,举行了欢迎会,他在会上发表了“拥护共产党、八路军,团结抗日”的讲话,会后,联合发表了《反对皖南事变》的通电。那时,抗日根据地生活很艰苦,他比续范亭大20多岁,续将军想招待老前辈一下,可工作人员四处找不到白面,只找到几斤莜面做了一顿山药蛋酸菜“猫耳朵”,算是很丰盛的一顿饭了。此次和续将军见面后,力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示即使风烛残年,也要抗战到底。并作《悼皖南事变死难烈士》七律二首:</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悼国殇,</p><p class="ql-block">抗日无罪罪亦荒。</p><p class="ql-block">燃箕煮豆煎太急,</p><p class="ql-block">同室操戈战何狂?</p><p class="ql-block">民族危机当御侮,</p><p class="ql-block">兄弟阋墙不可伤!</p><p class="ql-block">英雄遗恨一腔血,</p><p class="ql-block">未洒疆场洒杀场。</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金人未去岳王休,</p><p class="ql-block">羞语胡虏荡中州。</p><p class="ql-block">杀贼何惜滿腔血,</p><p class="ql-block">愧余还剩一粒头。</p><p class="ql-block">将军切腹甘愿死,(注一)</p><p class="ql-block">壮士北征忾同仇。</p><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有例证,</p><p class="ql-block">但愿今朝志相酬。</p><p class="ql-block">{注一:续范亭,著名爱国将领,山西同盟会会员,曾任孙中山的卫士长。 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为革命军山西忻代宁公团远征队的队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东三省短短三个月时间便沦陷,这让续范亭心痛不已,奔走呼号,希望可以抗日救国,可惜的是,民国政府根本不理睬他。到了1935年,此时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也是在这一年,国民党召开“五大”,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续范亭参加会议,会议之上,蒋介石大谈“和平”与“牺牲”,但却对抗日救国避而不谈,这让续范亭义愤填膺。会议之后续范亭来到中山陵,切腹自杀,以逼蒋抗日。从续范亭的口袋中,发现一首绝命诗:“赤膊条条任去,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后经全力抢救,续将军被救回一命。}</p> <p class="ql-block">力宏此次见到续范亭时已经是70岁高龄了,此次会面是他的小孙儿给他牵驴去的。返家的路上,路过云中河,就遇见日伪军进村,过河时毛驴受惊一脚踏空,老人跌入河中,河水不深却很冷,他站起来拉着小孙子藏入芦苇中,并叮嘱孙儿:“如遭敌手,要有硬骨!此次事绝不能对别人言说,切记!”后来伪军远去,祖孙俩才湿淋淋地又上路。</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妙舫法师圆寂于赵城县兴唐寺,力宏遵妙舫遗命主持寺院,从此又参加社会佛事活动。此时他的师弟力空和尚住持洪洞广胜寺,距兴唐寺40公里。1942年3月,日本“东方文化考查团”要到广胜寺考查,力宏和力空风闻日军要借机強行夺走驰名中外的佛教宝典《赵城金藏》俩人对此提前商析,决定将《赵城金藏》4000多卷送交八路军太岳区。他俩分别向洪洞、赵城两县抗日政府反映,力宏和赵城抗日县长杨泽生联系,上报了太岳区领导人薄一波,由薄一波安排,组织八路军和抗日政府民兵将这一珍贵国宝送往太岳区,藏于山洞。后来日军开始追查《赵城金藏》未果,残杀了兴唐寺、广胜寺僧众数人。解放后,《赵城金藏》被运往北京,经过装裱修订,现完整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日军侵占太原后,海子边的市佛教会被改为“东本愿寺”,住有日本僧众,日军将殿内万斤铜佛砸碎充作军用。为了维护佛法尊严,力宏住在太原崇善寺,向日军方抗争,并得到日本僧众支援,日军迫于情势,后来赔款重塑了佛像。</p> <p class="ql-block">力宏法师摄于1944年。</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宗南调集兵力进犯陕甘宁边区,力宏在太岳《新华日报》发表了《劝胡宗南勿攻延安》的声明,斥责蒋军“戕民害国”,呼吁停止内战。并上书毛主席,预言“马克思主义乃今日民生主义之巨臂,较之孙中山平均地权之说不无过之,数十年后自昭着于世间”。同时在此期间,他在太原崇善寺以佛教会各义举办觉民小学,帮助穷苦儿童入学学习。</p><p class="ql-block"> 1949年,太原解放,力宏作为特约代表参加了山西省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并积极参与了省博物馆和省佛教协会的成立和重组工作。</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25日,力宏法师以80岁高龄在崇善寺与世长辞。山西省委书记、省长程子华、省政府付主席裴聊生、王世英同志给他送了挽联:“大政需建设,方资倚畀宣扬,讵感端阳成明日;民气正蓬勃,痛惜老成凋谢,惟留法语在今朝。”</p><p class="ql-block"> 力宏法师圆寂后,省佛教协会为他在南十方院建塔,但塔于文革中被毁。他一生不置家业,唯藏书累屋盈栋,所作诗文垒几三尺,也于文革中被烧焚,殊为可惜!</p><p class="ql-block"> 谨以尚操的一首《无题》作结:</p><p class="ql-block">脱却戎衣伴佛灯,</p><p class="ql-block">一生呼号为苍生。</p><p class="ql-block">却余幸有精神在,</p><p class="ql-block">指点迷津启后人。</p><p class="ql-block"> 注:本文内容参考了尚操的资料,特致谢!</p> <p class="ql-block">我的曾外祖父曾是太原双塔寺的方丈。2014年我们夫妻俩带女儿回山西老家,专程前来拜祭曾外祖父。</p> <p class="ql-block"> 古城太原,历史悠久,文物名胜,光辉灿烂,而永祚寺双塔,尤以并肩矗立名冠全国。 永祚寺双塔,一座为明万历二十七年建的宣文塔,俗对东塔;另一座为万历三十九年建的文佛塔,俗称西塔。双塔凌霄,巍巍壮观,历经沧桑而屹立如故,为太原之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如今站在曾外祖父(力宏法师)住过的屋前,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真想叩开此门,聆听他的教诲。</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几百年前的双塔屹立不倒,古朴的大殿静静地注视着变幻的人间万象,经历了无数风雨的丁香树和牡丹依然生机勃勃。而我们,也追寻着祖先的足迹来到这里,为的是延续那一份血脉亲情,也为了纪念缅怀祖先的英灵,净化自己在都市生活久了那已浮躁了的心,升华自己的情操。</p> <p class="ql-block">2008年我和姐姐、侄女回到车道坡村,在王家老窑洞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在车道坡村,村里的一位大娘带我们去找到了早已荒废了的王家老窑洞,大娘用手比划着告诉我们,当年窑洞前的院子很大,她前面的一大片土地都是王家院子。</p> <p class="ql-block">2008年,我和姐姐菊远、侄儿杨欣回到山西忻州车道坡村寻根,在一位王姓本家的带领下,找到了王家祖上的墓地。在一个高高的山岗上,齐腰高的荒草丛中,可见墓地的华表仍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凝视着后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找到了王家祖上的墓地,并且找到了曾外祖父王建屏的父亲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墓碑的碑文由阎锡山撰写。</p> <p class="ql-block">墓碑的碑文由阎锡山撰写。</p> <p class="ql-block">墓碑的碑文由阎锡山撰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