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查洛,原名王惠。一九二零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金坛县古属吴国,现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西茅山耸峙,城南长荡湖浩瀚。父亲诗说,“我本江南五尺汉,絲竹乡音吴越腔,关外终生寄。”</p><p class="ql-block"> 金坛名人汇聚。父亲小学受教于清朝训诂学家段玉裁(著有巜说文解字注》)的后人,段士翘教算术,段英培教美术,解放后任上海名校育才中学校长的段力佩教英语。受过名师启蒙教育的父亲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金坛县中是父亲的初中母校。我的伯父和华罗庚是同窗,父亲和他是校友。为纪念华罗庚,县中现在更名为华罗庚中学。或许和大数学家是乡亲,父亲在北大学的也是数学。</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起芦沟狼烟起,江南践铁蹄,父亲全家23人避难长荡湖东,狼狈乘船流落湖西,四散逃难者12人。抗战时期,家境破落、各自逃亡,流浪求学,辗转于江南九省。战乱中考入江苏名校扬州中学高中。一九四三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西南联大三校复原北返,父亲来到了北平,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就读。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八年零十一个月,诞生了172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父亲亲耳聆听了闻一多先生在联大的演讲。经历过昆明“一二.一”学生运动的洗礼。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严谨治学,兼学并蓄的校风,淡泊名利,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品格,都浅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七年,父亲在北大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著名“五二O”学生运动和群众斗争,毛主席称之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在地下党员的引领下,为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义无反顾弃学,奔赴塞外投身革命。那真是一股强大的洪流啊!一九四八年父亲经地下党组织安排,穿过封锁线,到达冀东解放区,在中共锦州市工委机关工作,并担任过南路工作组副组长,对外称十八分区武工队。工作重点是开展民运,工运,学运等,配合我军攻打锦州。父亲亲手参与绘制了一张锦州敌军《城防图》,满足了四野攻城部队的需要。图中标注锦州铁北的水塔不是军用工亊,从而保证它身无弹痕地继续为锦州人民服务。在此期间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南方伢子,变成一位革命小伙。按地下党要求由王惠改名查洛。脱胎换骨地把自己献给了革命。</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母姓查。娘家在安徽省宣城市著名古村落查济村。从父亲开始,我家一脉查姓庚续己经四代。</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首批来自平津的大学生,先是在冀察热辽参与土改,后调入冀察热辽联合大学作教学骨干。这是一所延安抗大式的学校,专门为新中国诞生培养急需的干部力量。</p><p class="ql-block"> 辽沈战役前后,父亲是第一批到达锦州市工委城工部工作的骨干。我党在锦州的第一份党报《人民报》,是由父亲负责发行的;我党在锦州第一个鲁艺文工团,是父亲负责筹建的。他曾任中共锦州市委党训班主任,统筹组织全市马列主义及政治理论学习,锦州的老干部很多都听过他的课。市工委还有丁洛,肖洛二位大学生干部,那时被大家称为锦州“三洛”。</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父亲从锦州市委党校下放到锦州师范学校,先教数学,又教化学。弟子遍布辽西七县三市。一九六四年因一高中关镇安书记的安排,用三名大学生教师的指标交換,将他调到锦州第一高级中学,教两个班的高中英语。</p><p class="ql-block">月明万籁俱清静,唯有案头同博声。六四到八二,魂系一高中,不卑不亢十八载,教坛沉浮育新英。父亲遗憾地说过,一高中的学生特别是“老三届”应该出几位院士的,应该有多人参与到高端科研的。然而沒有!他真的是心有不甘。对此,一高中老三届的学兄杨铁光深有感触地说,有这样的认知格局、认知理念,无愧是西南联大独有的学术传统和底蕴判定,其文化传承令人仰止叹服啊!</p><p class="ql-block"> 烟云五七梦依稀,冷霾六七风萧瑟。一九七O年,我们举家搬到兴城县望海公社小新民屯,盖了四间土房,父亲说,“我是农民了。”一九七三年我家落实政策回城,父亲说,“我又可以当一高中的老师了”。</p><p class="ql-block"> 二度春风吹泪热,黄忠跃马再奔驰。北山白楼外语组的桌上堆放着父亲写的教案,教材辅导资料。手刻钢板磨出了手茧,油印机推出的专题试卷,练习题集堆积如山。学生王吴,除了辅导她的英语,还要辅导她的化学。王吴考上北京大学,后去美国读博,每次回来省亲都来我家看望,校友情还是父女情呢?文革大字报上,红卫兵批父亲是“大杂家”,“红桃2”,现在想起来父亲对高中教材的数理化,政语外各科,还真是拿得起来放得下。父亲对一高中老三届的弟子说过,你们要有“文凭”,未来的中国是有希望的,精神的力量和思想的火花,不会因挫而止,还会再生于新的时代。放眼看后生,父亲是欣慰的。</p><p class="ql-block"> 云开七七晴天碧,神州八七己古稀。一九八O年,锦州市委组织部为父亲平反。一九八二年按副地市级离休。并被选为锦州市离退休教师协会理亊长。手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书,开始了人生又一段历程。</p><p class="ql-block"> 桑榆九七不言晚,翁怀翰墨意气昂。父亲担任锦州市老龄诗词社和丽泽诗社社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锦州市诗词学会顾问。诗集《锦川石》,《丽泽吟》,《金秋赋》,父亲都是责任编辑。他的朋友圈更是“群贤会”。锦州教育界老领导敖青山,顾节维,高伯东等</p><p class="ql-block">。锦州文化界老领导高永全,刘庆生等。锦州诗词社会名流常喜书,孟宪雍,肖洛,李达宇等,都是父亲的座上宾。一高中老三届的“粉丝”们也经常光临父亲的寒舍,并为他办了八十寿诞座谈会。家里墙上挂着一幅红木匾“德为世重”,这是时任锦州市委书记邵秉仁同志专门为父亲题刻的。一九九三年,邵秉仁调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二OO一年,父亲诗集巜履痕心声》问世。搜集作品虽非自传体,然而若略品之,诗言志,仍可以看出他有生以来的行踪轨迹,坦诚表述和肺腑之言。</p><p class="ql-block"> 二OO九年,父亲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九周岁。遵遗嘱,骨灰撒在他奋斗五十多年的锦州湾。笔架山六重三清阁,碧波万倾海衔天。无人无坟不见影,天助仁人见龙行。</p><p class="ql-block"> 昭昭前亊,惕惕后人。铭记 历史,吾辈自强。生活没有城防图,学习沒有标准答案,遵从己心,无问西东。人生都有关键时刻的“节点”,父亲的"履痕”或许给我们启发,值得深省,深思。</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一高中部分老师和高校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高中老校长高伯东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诗集</p> <p class="ql-block">锦州市老龄诗词社诗集共六冊。</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民出版社为纪念“五二O”学生运动暨平津学生赴冀察热辽解放区六十周年文集</p> <p class="ql-block">中共锦州市委党史研宄室编锦州党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邵秉仁同志题词匾</p> <p class="ql-block">王昊返校探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升入高校的学生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