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马寺创造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得知西方有佛,遂遣使出使西域,拜求佛法。行至大月氏国,得遇在此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得见梵本佛经及释迦牟尼白毡佛像。汉使、梵僧便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明帝极为礼重二高僧。躬亲迎奉并请其禅居鸿胪寺。翌年,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1991年,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钟楼原有的大钟,铸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OO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楼悬钟,西楼驾鼓"。白马寺在钟楼修建不久,又于山门内西南角修建了与其东西相星的方形歇山顶双重檐楼阁式鼓楼均为两层,底部长宽各7·3米。</p><p class="ql-block">"释源鼓音"雄浑厚重,犹如雷呜,振聋发聩!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落时击鼓。</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这是2O14年,我游洛阳白马寺,较详实的记录。六年多了,整理一下,与你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