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梅山傩戏

Jacky_LL

梅山傩戏 <p class="ql-block">  提到傩,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青铜树下一排排面具,还是说来自苗疆那群会蛊毒美女的舞蹈。想太多了。傩,在汉代取胜的说文解字中,将傩解释为迎神赛会,以乐舞驱逐疫鬼的行为。在如今的一些文字和影视作品中,只要和傩相关,便标记上了神秘诡异的色彩,这一概念变成了普遍的认知。其实傩戏在民间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民间人们的消遣娱乐和猎奇把戏作为保留下的民间文化活动,傩面造型的美术性和傩曲中的唱、念、打、跳等节奏表现,也包含过去人们的艺术追求。在2001年5月,傩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  梅山傩戏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搬演的娱神和自娱戏剧。现存 《搬开山》、《扎六娘》、《搬架桥》等10余个剧目、已传承千余年。2007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选调《开坛傩礼》和《搬锯匠》 剧目作为“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会”开聚式中方演出节目,被媒体誉为“真正古老的中国民间傩戏”。近年来,多次赴美国等地交流演出。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在《论语·乡党》中有记载到香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说的乡人举办傩祭时,酒醉的孔子穿着礼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观赏着乡人的傩戏,大家都知道孔子不与惯例乱神,孔子着礼服观傩这一行为,宋代的儒学家刑昺是这样解释的,孔子穿着礼服参加祭祀,是为祖先求一份安心,令神明在祭祀过程中不被打扰,亦求得平稳,体现了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合文化”。</p><p class="ql-block"> 傩戏作为古代腊月击鼓驱逐疫鬼的一种形式,现在还保留在眉山一带的傩戏就是以这种形式演变而来。古代眉山傩戏的出现,不局限于严肃的民间信仰仪式,在很多时候,它承载的是民间对自然的敬畏。除了驱邪纳吉、祛病消灾、求子祈愿目的明确的傩戏外,拜祭祖先来一场气派,春节来一场团圆,祝寿来一场热闹,许愿来一场显得诚心。化解矛盾来一场表达诚意,连解决家庭问题都能来一场。例如至今保留的《还都猖大院》,就是傩戏作为还愿目的的剧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  梅山傩戏表演的内容主要是修路、架桥、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故事,目的是为傩事主家招财、纳福、祛灾、祛病。</p><p class="ql-block"> 梅山傩戏主要人物均由师公扮演,同时邀请观众参与。演出的场地多为傩坛。傩坛分座坛与行坛。座坛即师公坛;行坛为表演傩戏时所扎的花坛,分上坛和下坛,上坛供奉傩神和家主,下坛供奉“梅山祖师翻坛倒峒张五郎”彩绘倒立神像。</p> <p class="ql-block">  梅山傩戏的声腔、对白和动作,原始、野性、诙谐幽默,极具生活情趣。剧中所用的道具,来自本土农家生产生活中的常用器具,讲究的是“实用性”,道具有傩盘、旗子、不同的面具、服饰等,以简代繁,以虚代实,具有中国写意性戏曲的雏形,具有独特的“原始、土、野、俏”风格。其剧目丰富,表演、行腔自成系统,已具备戏剧的基本形式。同一剧目在不同傩坛表演中,也呈现不同特色。梅山傩戏故事情节简单,由对白构成基本框架,穿插山歌、小调、儿歌、顺口溜,表演中邀请观众参与临场发挥,因娱乐功能强而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在不同的场合,就会用到不同的服装,人员数量也会不同。如果是比较大型的傩事,则可能会请十多位傩师进行唱戏,有些负责写字,有些负责唱,有些负责吹角等,当遇到像过大生日这种比较隆重的事情的时候,则有可能工作整整三天三夜也不会休息。</p> <p class="ql-block">  这也反映了傩戏传承人的一个现在的生存状况,令人深思。当到了唱傩戏的繁忙季节,有可能需要工作几天几夜都无法休息,这种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给傩戏的工作人员们的身体带来了负面影响,而有顾虑的一部分人则可能不会去做这份工作,所以未来是否能够让这种情况得到改善,对于梅山傩戏文化的传承而言也是很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梅山傩戏真实地记录了梅山人民的生命意识及生存状况,剧目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动作粗犷,语言幽默诙谐,俏皮风趣,唱腔高亢亮丽又优美婉转,自成体系,是我国傩戏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它经久传承,历史底蕴浓厚,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