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番茄是世界主要蔬果作物,2020年中国西红柿种植面积约为505.5万公顷,全球西红柿产量为18205万吨左右,种植面积和产量在番茄、西瓜、甘蓝和洋葱四大蔬菜作物中均居第一。番茄从南美洲一种普通蔬果,成为世界第一蔬果, 经历了怎样曲折精彩的传播历程?又是怎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呢?</p><p class="ql-block"> 一个以讹传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认为,番茄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如同有剧毒的色彩艳丽的蘑菇一样,人们都怕它有毒,所以只是欣赏它的美丽而"不敢"吃它。其实当时的秘鲁人只是吃番茄的叶子,而当时的番茄叶子是含有毒素的,所以导致了很多人中毒,也因此番茄在当时只能是种在花园里的一种欣赏性的植物,而不是食物。据说十七世纪法国有位画家曾多次描绘西红柿,面对这种美丽的果实,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吃一个,结果发现酸酸甜甜的挺好吃。从此,西方世界知道了西红柿无毒。据说,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的故事。这个以讹传讹的故事,显然是殖民话语体系造成的谬误。</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原产于南美洲西部番茄的野生祖先,果实只有豌豆那么大,阿兹特克人和当地的其他民族,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开始驯化这种植物,大量种植并用于烹饪。起源于墨西哥南部的大果番茄品种,是小果实番茄的突变体,也是现代栽培番茄的直接祖先。千百年来,阿兹特克人一直种植各种品种的番茄,并且发明了丰富多彩的烹饪食用方法。五百年前,贝尔纳迪诺·德·萨阿贡修士曾经描述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城集市上,有大番茄、小番茄、甜番茄、蛇形番茄、心形番茄等各种大小形状、各种颜色的番茄出售。集市还有各种番茄食物、酱汁出售。所以,当地人没傻到和番茄相处了千年,却不知道番茄能吃,而是把它当作有毒的狼果。</p><p class="ql-block">阿兹特克人是墨西哥中部印第安人的一个部族,约在公元前 1000 年从安第斯山地沿墨西哥湾移居到韦拉克鲁斯盆地后从事农耕不再游牧,正是他们完成了番茄野生种驯化,并开始大规模栽培种。 500 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科尔特兹率领不到600人队伍征服墨西哥时,见到了墨西哥中部大规模的番茄栽培和交易中心。也正是这位殖民者,将番茄带回了欧洲。</p><p class="ql-block">赫尔南.科尔特兹在劫掠墨西哥时第一次看到这种植物,并把它的种子带回欧洲。番茄很适应温暖的地中海气候,西班牙政府开始鼓励将其在欧洲和其殖民地生产。番茄在1540年代开始在西班牙推广生产,在17世纪早期已经成为百姓常见食物。</p><p class="ql-block"> 番茄在欧洲咸鱼翻身</p><p class="ql-block">番茄在欧洲遭遇,也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下的黑暗愚昧。西班牙冒险家赫尔南.科尔特兹入侵墨西哥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宝,对墨西哥马铃薯、玉米、可可、番茄等农作物品种并没有足够的认知,更不会知道在以后对欧洲克服饥饿、提高生活水平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食品的产业革命”。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政治上分裂和混战,经济倒退、城市衰落,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文化荒芜,迫害哥白尼、伽利略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猎杀女巫”行动害死10万多少女。</p><p class="ql-block">或许因为未成熟的番茄中含有大量龙葵素,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肠胃不适、麻痹神经中枢甚至致人死亡。神父认为番茄是恶魔的化身,视其为禁果,当时只能作为珍奇在贵族的露台和花园中供观赏。所以,尽管早在17世纪早期,番茄已在西班牙广为种植食用,其他欧洲国家并没有将番茄作为食物。西红柿1548年就进入意大利,意大利科学家还对番茄进行育种实验,培育出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西红柿。但直到17世纪末,意大利人还只把西红柿用作装饰性的水果。西红柿在1597年被引进英国之后,也遭遇了类似命运,它被认为是不健康、有毒的,在英国和北美殖民地都不适合食用。</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在18世纪中叶发生了改变。当时在意大利那波利港从事豪宅庭院管理的技师,将番茄种子带回种在自家园子中,当地贫困的人民不顾“有毒”说法,取而食之却并未中毒。园艺师于是将番茄种子送给当地农民种植并,并逐步改良成为酸味减弱、个头更大的番茄。史料显示,到十八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用醋、胡椒、橄榄油和红色番茄共煮的料理已经得到普及,意大利面用番茄做调味汁,地中海沿岸各国对番茄开始大量消费。英国高纬度地区对番茄品种改良,番茄产量大幅度提高,番茄单果重达 60~70 克,还发明各种烹饪方法,以及沾盐生吃方法。1783 年番茄传入俄罗斯克里米亚。1781年美国弗吉尼亚试种番茄。直到19世纪以后,番茄在欧洲及美洲得到普及,不断丰富番茄食谱,成为欧美人餐桌的重要食品。</p><p class="ql-block">番茄原来“有毒恶魔”形象也彻底颠覆,成为受主流社会欢迎的果实。意大利将黄色番茄叫作“黄金果实 ”,法国称其为“爱的果实”,英国称其为“爱情苹果”。英国俄罗达拉里公爵还把它作为礼物,赠予自己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p><p class="ql-block"> 漂洋过海入华夏</p><p class="ql-block">虽然后来中国科学家发现,在中国南方和西南山区其实也有野生番茄分布。在川滇交界的渡口山区、广西地区都发现了野生番茄。但中国栽培的番茄原种来自美洲,关于如何被引入中国存在不同观点。</p><p class="ql-block">番茄传入中国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番茄由海路传入我国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从欧洲沿印度洋经过马来、爪哇等地传入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另一条是经“太平洋丝绸之路”,从美洲先传到菲律宾,然后进一步传到我国沿海。因为十七世纪,番茄已经传到菲律宾,所以极有可能经东南亚传入我国。西属美洲作物的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等也是通过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传入的,这是佐证。</p><p class="ql-block">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番茄可能是先从荷兰传到台湾,在传入内地。1622年荷兰占据台湾后,很可能传入番茄。在荷兰垦殖农业中,曾移植了不少新式蔬果,例如荷兰豆(豌豆)、番僵(辣椒)、番芥蓝、番茄(台南称柑仔蜜)等。康熙、乾隆年间的《台湾府志》、《台湾县志》等诸多地方志中有多处“柑仔蜜”的记载。如柑仔蜜“形如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柑仔蜜“形如弹子而差大,和可充茶品”,由此推知,康熙年间番茄传入台湾。</p><p class="ql-block">事实上,番茄传入中国并非只有一种渠道。明代赵崡写于1617年(万历 45 年)的《植品》就提到,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来的。赵崡《植品》将番茄称作“西蕃柿”或“蕃柿”。1621年王象晋编撰的《群芳谱》则记载:“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p><p class="ql-block">到清代国门被迫打开后,存在多渠道反复引进可能。清道光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提到“其青脆时以盐、醋炀之可食,长沙国中多植之”同治年间《上海县志》记载“茄子……一种色白而小,又有如柿者谓之番茄。柿……一种草本, 实似柿,瓤、子如茄名番柿。” 清光绪 34 年(1908 年)北京农事试验场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上报奏折中,提到从俄罗斯引进番茄的情况。民国《呼兰县志》也有记载:“洋柿:草本俄种也。实硕大逾于晋产,枚重五六两,生青熟红,味微甜。”民国《黑龙江志编》记载“洋柿,俄罗斯种也”。属于番茄从俄罗斯再次传入。</p><p class="ql-block"> 番茄在国内从冷落到翻红</p><p class="ql-block">番茄于明末引种到我国后,因色彩娇艳,长期作为观赏性植物种植,并未发现食用价值,晚清朝时期才开始食用。台湾是最早尝试食用番茄的地区。台湾北部称西红柿为臭柿(番茄叶子有臭味),台湾南部称西红柿为“柑仔蜜”、“红耳仔蜜”。乾隆二年(1738年),《台湾府志》记载“柑仔蜜,形似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在清朝台湾人用西红柿煮茶喝。而在内地,直到清末才逐步食用西红柿。</p><p class="ql-block">抗战前夕,中国上流社会开始流行食用番茄,将食用番茄当做时髦。年轻气盛的老舍,还在《民报》刊文抨击有钱人“崇洋媚外”。文章说,“想当年我还梳小辫、系红头绳的时候,西红柿还没有番茄这点威风。它的价值,在那不文明的时代,不过与‘赤包儿’相等,给小孩儿们拿着玩玩而已。”“西红柿转运是在近些年,“番茄”居然上了菜单,由英法大菜馆而渐渐侵入中国饭铺,连山东馆子也要报一报“番茄虾银(仁)儿”!文化的侵略哟,门牙也挡不住呀!”还说,“近来西医宣传西红柿里含有维他命A至W,可是必须生吃。”老舍的文章恰好佐证了当时开始流行食用番茄。</p><p class="ql-block">我国很多学校、研究单位以及园艺所、恳务所开始纷纷引进番茄品种,番茄的栽培逐步普及。北京、山东、两广、江浙等地开始将番茄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城市郊区开始种植番茄。解放后,我国大、中城市郊区番茄生产越来越普遍,最后农村也开始大规模的栽培,番茄发展成为全国性主要蔬菜,种植区域和面积不断扩大。到70 年代末番茄栽培已遍布全国,成为城乡居民重要食用蔬菜。</p><p class="ql-block">番茄品种在全国解放前主要以引种为主。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配给了大量番茄新品种,如迈球、罗脱格、石东、真 善美、潘里加、皮尔生、大贝尔铁木等。中国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快从国外引进番茄品种。 解放后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生产,持续引进番茄品种。上世纪八十年代,番茄抗病育种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启动全国番茄品种区域试验,持续开展80 系统选育、稳定品种、番茄抗病育种、杂交育种等攻关行动,到九十年代中期国内优秀番茄新品种基本取代了国外品种。</p><p class="ql-block">我国已成为全球番茄种植面积最广、生产量最大、番茄制品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我国番茄种植面积为110万公顷,产量约为6515万吨。新疆、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云南、广西、宁夏等省(区)是我国番茄主产区。其中新疆是世界三大番茄产区之一。我国鲜番茄以及去皮番茄、番茄酱、番茄汁、番茄沙司等番茄加工产品在海外受到青睐,2020年我国番茄出口量达在27万吨。番茄红素、番茄膳食纤维、番茄SOD、番茄酱等深加工产业前景广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