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世界第十四景)重现吴哥的辉煌

zmzg行吟

行吟 | 美篇号 162804996 清晨,与晨光初照的吴哥寺道别后,行吟来到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这座由中国政府援助保护修复的吴哥古迹工程,历经130个月的实施,已于14年前完工。建于12世纪初的周萨神庙,以完整的姿态与游客见面。<div><br></div><div>我们如今观察到的规模宏大、外观雄伟的吴哥古迹,大多经过了后人的保护修复。由于风化侵蚀,修复区域面积较大且修复形式多样等多方面原因,柬埔寨无法单独完成修复工程。应柬政府的求助,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分工负责,共同参与完成吴哥古迹的修复。中国负责周萨神庙、茶胶寺等三座古迹的保护修复。让我们一起走进详观。</div><div><br></div><div><br></div> 周萨神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Chau Say Tevoda</span></p><p class="ql-block"><br></p> 周萨神庙建于12世纪初,为吴哥寺建筑风格的印度教寺庙。虽规模不甚宏大,但其建筑布局反映的宗教内涵独具特色。<div><br></div> 神庙主体建筑的塔门、中央圣殿、高架甬路、十字平台、神路贯穿于东西走向中轴线,其他建筑物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br><br> 这座由中国政府援助保护修复的神庙,主体建筑以象征须弥山的中央圣殿主塔为中心,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彰显主次分明。本土人士无不惊叹于修复之后神庙的奇妙和雄伟。<div><br></div> 由于建筑体极为紧凑,整个神庙院落的空间狭小,凸显了中央主塔的气势,给人森严、神秘的感觉。<div><br></div> 因而建筑体内部空间也极为狭小,一些建筑部位通常情况下不宜居住,仅具象征意义。<div><br></div> 质地相对较松软的砂岩石,主要用于建筑外侧被雕刻花饰。质地坚硬、孔隙较大的红色角砾岩石,主要用于基础结构等砌筑。<div><br></div> 由于设计时建筑结构存在缺陷,加之20世纪历经的战乱浩劫,神庙的保护修复任务十分繁重,修复后建筑物的石材与原貌也有区别。一位游僧正在周萨神庙主殿前。<div><br></div> 中国工匠们的修复十分精细,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应游僧的要求,行吟以神庙主殿为背景拍下了这张图片。<div><br></div> 旱季的柬埔寨,阳光下非常炎热,周萨神庙的背光面却十分阴凉。一位欧洲自助游客,手握法国人写的旅游书正席地阅读。<div><br></div> 周萨神庙对面的托玛侬神庙(Thommanon),与周萨神庙同一时期建造,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式也相似。<br><br> 使用古迹的原材料,并用原建造工艺修复古迹是保护修复的重要方法。周萨神庙的修复不是单纯运用原物归位法,而是根据修复前建筑大面积坍塌的破坏特点,从材料、结构到建筑形式,从排险、除患到石雕构件的清洗和修补加固,遵照文物保护维修的各项原则进行,从而再现了吴哥古建筑的辉煌。<div><br></div><div><br></div> 茶胶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Ta Keo</span></p><p class="ql-block"><br></p> 离开周萨神庙,天渐渐阴沉下来,不远处的茶胶寺正在保护修复。这座1000多年前由吴哥国王闍耶跋摩五世兴建的庙宇,仍由中国政府援助保护修复。<div><br></div> 茶胶寺是吴哥古迹中一座金刚宝座塔式庙宇,从当时已经修复的外观造型可见,其自身建筑结构独特性已呈现出朴素粗狂之美。<div><br></div> 相传茶胶寺在始建过程中,因为意外的原因被中止了雕饰。因此,其建筑之美归零到只是材料和结构本身。中国援柬修复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将地理信息模型开创性应用于古迹修复,并对茶胶寺堆砌石块进行测绘,力求更真实地反映历史原物。<div><br></div> 缺少完整雕琢的石材堆砌而成的茶胶寺,正如美学家所言,犹如一张张空白的画布,留下了未完成的五官面孔,相伴着天地初始的寂静,也构成了茶胶寺独特的艺术魅力。<div><br></div><div><br></div> 巴孔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akhong</span></p><p class="ql-block"><br></p> 当行吟来到位于罗洛斯遗址内的巴孔寺时已近正午,通往国寺土道护城河边旁白色的三角梅盛开,在蓝天映衬下,神殿建筑格外引人注目。<div><br></div> 巴孔寺与普力科寺(Preah Ko)同为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修建,它以五层逐渐缩小的平台,建构起“山”型,和埃及的金字塔的前身结构相仿。<div><br></div> 这是当时吴哥国王定都后,继完成祭祖宗庙普力科寺之后,在首都修建的第一座祭祀天神的“神殿山”。<div><br></div> 巴孔寺最上一层平台尺度只有底层的1/3,中央高塔矗立,使人们在攀爬陡直的阶梯时倍感信仰的力量。<div><br></div> 底层的空地上摆放着破损的雕塑,堆满了类似尼玛石的块体。这是否与巴孔寺修建在罗洛斯河旁,表达人们的某些期愿有关,我们不得而知。<div><br></div> 巴孔寺占地面积很大,作为当时国都的国寺,它是罗洛斯遗址里最重要的建筑。在吴哥王朝迁都之前,这些建筑群表明,人类已经在山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br><div><br></div><div><br></div> 崩密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eng Mealea</span></p><p class="ql-block"><br></p> 崩密列(Beng Mealea)远离吴哥古迹群40公里,原意是“荷花池”。虽在建筑形式上为印度教寺庙,但一些雕塑反映的却是佛教的主题。这座混搭的寺庙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div><br></div> 据说宫崎骏的著名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场景原型是崩密列,这更增添了人们探究的欲望。阴晴相间的下午,密林笼罩下的寺庙遗迹,给人以梦幻、残破、荒凉、神秘、奇异之感。<div><br></div> 阵雨过后,废墟湿滑,废弃的庭院和石塔之间草树丛生,满是青苔的石块、石阶散落院内。战乱时,这里一直都是最难到达的地方。如今有了铺筑的道路,很多游人会慕名而来。<div><br></div> 昔日的荷花池早已毁坏,干枯见底。寺庙的历史难以考证,从建筑特色和风格猜测为12世纪时所建。寺内散发的杂乱荒凉的气息,成为电影导演们的最爱。<div><br></div> 如今的崩密列,树木掩映,坍塌严重,似乎无路可走,似乎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着的是怎样的发现。废墟上,一个柬埔寨小女孩对着行吟的镜头做出“V”的手势,这是她送给我们最美好的祝福。<div><br></div> 写完本篇美篇, 距离告别暹粒已有8年。这些年里,行吟脑海里浮现最多的除了吴哥古迹,就是那里的孩子们,他(她)们的眼神天真、单纯,让行吟的怜爱之心油然而生。<div><div><br></div></div> 这个被称为“柬铁”的友好邻邦还不发达,很多的学龄孩子不得不过早为生计而劳作,但是他们勤奋、善良、质朴,未来可期。<br><br> <div>当参观完吴哥之行的最后一座古建崩密列,面对繁华褪逝后的苍凉,行吟庆幸,更多记载着高棉民族辉煌的历史进程的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千年以后,我们还能如此近距离的触摸它们的物状脉搏,这就是先人们对吴哥的创造与后人们对文明的传承,结合在一起的巨大贡献。我们欣赏与敬畏吴哥之美,更为那些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后代们送上深深祝福。让我们携手努力,让文化遗产重现辉煌,让世界更加美好!<br><br></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br><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