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徐蔚南之第三部分:在家乡的主要活动

吴跃进

<div><br></div><div>封面: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南社纪念馆</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 创办《新盛泽》报</b></h3><div><b><br></b></div> <div>徐蔚南曾讲述过他在1923年暑假期间,回到盛泽创办《新盛泽》报的经过:<br></div><div><br></div><div>“民国十二年,他(注:指柳亚子)在故乡发行一种地方报纸叫做《新黎里》。我们看他取这个报名,就可推测他的思想转变了。因为他的思想的转变,社会上一般绅士们就有点讪笑他学时髦;同时,又因为他攻击了一个劣绅占据公有的先贤祠,劣绅就向官厅告发他是过激党。他所办的《新黎里》于是便在这年初夏的时候被封了。我听得这个消息,很为气愤。暑天,我还到乡下,就约了二三个同志,也发行一种地方报纸叫《新盛泽》,想继续《新黎里》努力。”<br></div><div><br></div> <div><br></div>《新盛泽》报是由徐蘧轩、徐蔚南私人出资创办,徐蘧轩担任主编,社址就设在后街徐宅。报社的其他人员有新闻部主任李伯华、广告部主任汪光祖,柳亚子、洪雄声、唐诵清、曹纫秋、张咏春、沈鼎吾、沈晦翁等,皆为特约撰稿人。外地特约通讯员遍及吴江、平望、黎里、莘塔、严墓、横搧、震泽及苏州等地,阵容极盛。为旬报,八开四张,逢一出版。<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盛泽报发刊词</h5><div><br></div> <div><br></div>李炳华先生在《徐蘧轩 徐蔚南》一文中记述:“蔚南与蘧轩商议创办《新盛泽》,来代替《新黎里》,‘为吴江开辟一条新生命的大道’,反映了创办者‘要求的是活泼的、有血气的、光明的新盛泽,不要那老朽的,带尸气的、暗淡的旧盛泽’(蔚南语)。1923年7月16日,《新盛泽》创刊,徐蘧轩任主编,职员有李伯华,汪大千等人,发行后获得社会各界进步舆论的支持。《新盛泽》从创刊至1927年初停刊,延续近四年时间,出版八十八期。”<div><br></div> <h5>盛泽自古便是丝绸之乡,出产“盛纺”,享誉海外。这是前道工序“牵经”,即准备经丝。</h5><div><br></div> <div><br></div>在《新盛泽》创刊号上,徐蔚南发出号召:<div><br>“市民既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于是一般所谓知识阶级的少数人,暗中把市权袭取了,俨然代表了地方上的办事人员。他们假设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尚且还不能广大盛泽镇;何况他们只知道争权夺利,社会事业毫不一顾呢?我称他们为‘办事的闲人’,确是‘名副其实’。诸君!改革盛泽的责任是落在盛泽全体市民肩上的!你们应觉悟这层重大的责任,不要再轻轻放弃。”<br></div><div><br></div> <div><br></div>《新盛泽》上发表文章的内容,据李炳华先生介绍是:“鼓吹民族实业,提倡发展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介绍列宁关于识字运动的论述,反对把市议会办成‘官厅式’的机关,号召民众起来监督财政,希望农会作农民的保障,抨击议员选举中的贿选丑闻。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号召人民起来继承中山的遗志,打倒国际帝国主义、打倒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五卅惨案后,徐蘧轩发表《惨剧》一文,对帝国主义的暴行愤懑已极,唤起在炮口下尚生存着的全国同胞立刻猛醒过来。他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地排斥英日货物,以铲除英日的势力,使中国的产业发展有机会。”<div><br></div> <h5>这是“掉丝”,把刚缫出来的蚕丝,均匀整理到筒子上,以便使用,过程中去掉杂质。</h5><div><br></div> <div><br></div>《新盛泽》不仅用言论唤起民众,还利用报社的影响力,邀请一些政治人物或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在公共场所发表演讲,宣扬各自的政治主张或传播外界新闻新风尚。柳亚子就经常到盛泽向民众发表演讲,听者十分踊跃。1925年7月1日的《新黎里•各区通讯•盛泽•国民党演讲大会纪事》有一段活动的叙述:<div><br>“汪大千兼任盛泽平民教育促进会主任,办理识字运动,以幻灯教授,已逾两载,为学为国,夙著热心。自“五卅惨杀案”发生后,每逢星期日夜间,教授完毕,即召集同志,演讲国事。六月二十一日夜,为循例演讲之期,适闻柳亚子自黎里来盛泽,即请其加入演讲,二十二日夜间续讲,地点在东庙庙场,八时开会,首由汪大千宣布会议宗旨,次由柳亚子演讲;先说明上海、汉口屠杀惨案真相,继述帝国主义侵掠中国之历史及其野心,阐发孙中山先生国民革命精义,继讲孙先生遗嘱大意,且用幻灯映出遗嘱全文,末言国民欲自救国,非加入中国惟一之革命正党中国国民党不可。”<br></div><div><br></div> <h5>这是“翻丝”,让蚕丝接受一定的张力,使蚕丝更光洁润滑。</h5><div><br></div> <div><br></div>1936年,徐蔚南回忆这段经历,还兴奋地写道:“我们的报纸,居然在全个县中风行一时。从那时候起,我和柳先生常常通信了,而且认识了。我和他认识之后,我们在乡间所办的事情,倒渐渐热闹起来。他的《新黎里》后来复活了,于是同着《新盛泽》携手并进。一个调子的两种报纸在吴江一县里竟做了舆论的中心,思想的机枢了。同时,我们又发起‘识字运动’,幻灯演讲,设立平民图书馆,乡间颇有点青年的猛进的气势了。”<div><br></div> <div><br></div>《新盛泽报》的成功,极大鼓舞了盛泽镇这批引领新风尚的领军人物。1924年7月,为纪念《新盛泽报》创刊一周年,主编徐蘧轩决定编辑一周年纪念册,并邀请柳亚子为纪念册撰写文章,以提升《新盛泽报》的影响力。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徐蔚南后,徐蔚南立即行动,列出了几个题目给柳亚子,请亚子先生选择撰写的内容;同时,又邀请自己的同学雷晋笙、同事王世颖、旅欧学者洪彦瑜,以及他的学生郦禄遒等人为纪念册写稿,以增加纪念册的分量及影响力。<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经百年的这本纪念册</h5><div><br></div> <div><br></div>这本将近百年的纪念册如今还能完整的看见。目录如下:<div><br>封面:由清朝末代进士、吴江书画家钱崇威题写。<br>1、敬告读者 作者:本社同人<br>2、国民党之对于中国 作者:柳亚子<br>3、合作主义之意义及其分类 作者:王世颖<br>4、社会主义和劳动运动 作者:顾绍先<br>5、地方自治应办的事业 作者:徐蘧轩<br>6、改革盛泽教育之我见 作者:徐蘧轩<br>7、最近盛泽区人民生活的状况 作者:李伯华<br>8、盛泽绸绫产销名目一览 作者:李静纯<br>9、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br>10、中国国民党总章<br>11、人造丝法 作者:汪大千<br>12、歌德之家庭 作者:赵益之<br>13、一个夏天的下午 译者:郦禄遒<br>14、未婚的寡妇 译者:雷晋笙<br>15、奔波 作者:徐蔚南<br>16、市上卖歌者 译者:包南茜<br>17、沙场逸话 译者:徐蔚南<br>18、南欧消息 作者:洪彦瑜<br>封底:书报介绍:新南社第一期、民国日报、新黎里半月刊、新周庄半月刊、大汾湖月刊。<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册目录</h5><div><br></div> <div><br></div>看以上目录,文章的类型多样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div><br>柳亚子发表的主题文章《国民党之对于中国》,开头写道:“新盛泽出周年纪念册子,蘧轩要我做文章,蔚南又出了许多题目给我,我拿来一看,觉得都是很不容易做的,还是一个‘国民党之对于中国’的题目,稍微阔大而宽泛一点,比较的容易交卷,而且我是一个国民党的党员,借此也可以尽一些宣传的义务,于是我就拣了这个题目,动笔做了。”这年正是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的头年,柳亚子信心很足,经常不辞辛劳到处发表演说,宣传要消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他又是吴江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徐蘧轩和徐蔚南请他发表主旨文章,不仅再次表达《新盛泽报》对于改革旧制度、旧风俗的宗旨,而且产生影响的效果无疑是最大的。<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亚子发表的主题文章</h5><div><br></div> <div><br></div>作为立足于盛泽的报社,当然也要介绍盛泽的社会经济现状,为改革治理体制、发展教育事业、振兴丝绸工业而发出呼吁。所以,徐蘧轩和汪大千等几位盛泽镇的有识之士也都在文章中建言献策。<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晋笙和徐蔚南的译文</h5><div><br></div> <div><br></div>第三部分,则是介绍新文化,这是徐蔚南的特长,他借助文学以及翻译作品,让盛泽市民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劳动运动的动向,结合国内刚刚兴起的乡村合作运动,给市民指出更多的经济发展途径。徐蘧轩和徐蔚南编辑这本纪念册,在内容的选择上是极为丰富的。<div><br>这本150多页的小册子,在报社的经济来源非常拮据和微薄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出版,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正如“敬告读者”中所说:“因为我们不是资本家,我们从自己微薄的生产中省出一部分来替本报做周岁纪念,所以我们不能有十分厚重的礼物进呈,这是要请诸君的原谅。”<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册封底</h5><div><br></div> <div><br></div>所以,册子的最后部分,用了整整10页做各种广告,有盛泽和丰、大新等公司的蜡线、盛泽寿山药房自制良药,还有上海江甯孙家振粥书、沈佩德女医师针科等广告,不得已为出版纪念册而筹资。甚至徐蔚南的老父亲徐佩青也亲自出马,在广告里具名,为上海江甯孙家振粥书充当介绍人。不过真的很了不起,是盛泽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报社自编的纪念册,为吴江新闻史留下一份珍贵档案。<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 加入新南社</b></h3><div><b><br></b></div> <div><br></div>据殷安如《南社资料辑录》记载,徐蔚南为新南社社员。入社时间是1923年10月,由柳亚子介绍加入新南社。<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南社纪念馆外景</h5><div><br></div> <div><br></div>新南社于1923年6月由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余十眉、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陈德徵等八人发起,当年10月14日在上海福州路小花园都益处菜馆举行成立大会,出席共三十八人,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陈望道、胡朴安为编辑主任。<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社人物像墙</h5><div><br></div> <div><br></div>1924年5月5日新南社第二次聚餐会也在都益处举办,出席三十余人。会上决定每年出会刊两册。<div><br>这年由上海国学社出版《南社诗集》第一册,集中载有徐蔚南撰写的《南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对南社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作了高度评价。徐蔚南写道:<br></div><div><br></div> 辛亥革命以来,文学的两种阵营“一类是意志的文学,一类是无意志的文学。前者是与人生发生密切的关系,后者乃企图悠游物外。一个激品慷慨地积极战斗,一个冷笑热嘲地(甚至是畏首畏尾地)消极防御。一个跟着时代的意志而生长,一个迷恋往昔的灰烬而退婴。一个要求改造社会,一个只是玩物丧志。一个是时代的创造者,一个是过去的沉淀物。一言以蔽之:一个是革命的,一个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清末文学界的情势,恰好说明这两类文学的划分得清清楚楚。”“南社的成立,等于中国同盟会成立一个革命宣传部。”<div><br>他进一步揭示南社作为革命宣传部的原因:“南社在中国文学史上必然要获得地位,并且是极崇高的地位,其所以能如此者,也无非因为南社文学不是玩物表示,退婴保守的沉淀物,而是创造时代,积极作战的意志文学的缘故而已。”“他们的气概是勃然的,精力是弥漫的。他们作品的内容就是他们的意志,一篇文、一篇诗、一首词,甚至一首短札,都是热烘烘地表现了他们的意志”。正是这种意志点燃了一个过于衰老的文明,“使颓唐的中国,从垂死的病床上,振作起来,而能长春不老,永远年轻”。在众多论述南社历史地位的文章中,徐蔚南的这篇文章较少被提及,其中不少观点非常精辟,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社纪念会成立的报道</h5><div><br></div> <div><br></div>此后,在1935年12月29日又成立了南社纪念会,柳亚子任会长。徐蔚南以上海市通志馆编纂主任的身份出席了成立会和第一次聚餐会。<div><br>1936年2月7日,南社纪念会第二次聚餐会在上海福州路同兴楼举办,是南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聚会,参加者达157人。徐蔚南携夫人吴企云一同出席。会上一致推举蔡元培为名誉会长,柳亚子为会长,徐蔚南被推举为编辑室主任。<br></div><div><br></div> <h5>南社社员夫妇有二十多对,徐蔚南吴企云是其中一对(可惜照片太小,看不清楚)。</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社女社员名单中的吴企云</h5><div><br></div> <div><br></div>会后,由胡朴安、王世颖、谢六逸、陈陶遗、徐蔚南、曾虚白、舒新城、胡怀琛、陈抱一等人发起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作品征集工作。徐蔚南在征集“缘起”中写道:“今年,我们南社纪念会成立,恰好我们名誉会长蔡孑民先生七十岁,会长柳亚子先生五十岁。蔡柳二先生的道德文章固为我人所宗仰,而两先生的寿辰,尤其值得庆贺。蔡柳两先生是学术界耆宿,而我们又大都是文学与美术的工作者。俗语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们祝贺蔡柳两先生的寿诞,固不用寿糕寿幛,却也不用寿文寿诗,我们拟征集学术界名流各就所长,撰一论文,或选一生平代表之作,汇印一部‘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在双十节的一天,呈现给蔡柳两先生。”<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报登载的征集启事</h5> <div><br></div>此次征集到书画、传略、文章共八十多位作家、美术家和友人的作品。之后,由徐蔚南主编《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1936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上海书店将这部纪念集编入《民国丛书》。<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柳二先生寿辰纪念集(马相伯先生题写)</h5><div><br></div> <div><br></div>新南社成员人数,据郑逸梅先生所编《新南社社员录》,共有217位。南社纪念会正式会员182人,非社员的“志愿会员”有215人,共计397人。<div><br></div> <b>一、附录:南社纪念会第二次聚餐会速写</b><div><br>作者:当然<br>时间:1936年2月7日晚<br>地点:上海福州路同兴楼<br>背景:大雪<br></div><div><br></div> <div><br></div>到男女老少胖瘦长矮至不一律的当然会员志愿会员一百五十余人,各佩粉红色缎带,上书姓名,下加“先生”或“女士”,各自认明,庶不致误。<br>柳亚子 佩“招待主任”带,笑容可掬,客来握手,客去举手,吃酒甚勇,拉人去跳舞。<br>郑佩宜 幽默地监视亚子,不欲其多饮,将邻座之酒倾去。<br>黄宗萍 被推为临时余兴导演,用双手作扬声筒,报告节目,过于起劲,乃卸去长袍。<br>陆礼华 说湖州常熟方言,极像,毛啸岑强其吃酒,解去其大衣,但仍未饮涓滴。<br>阎甘园 年七十三岁,为是日首席寿翁,述三十年前趣事,声若洪钟。<br>朱凤蔚 屡次意图逃席,都被捉回。<br>吴企云 (非吴县县长,乃徐蔚南之夫人)。穿玫瑰色旗袍,常发起閤席照杯,愿饮二十杯,先自归去,不通过。<br>徐蔚南 向夫人说:车子已来。亚子挥手令去,众噪逐之,意欲留其夫人吃酒也。<br>毛啸岑 更见发胖,与范烟桥点将。<br>朱少屏 与人握手,用左手执其肩,如医生将施行注射状,时间视其谈话——久暂为久暂。<br>宋寰公 被称为“宋大爷”,讲老笑话,姿势声调俱佳,博得彩声不少。<br>胡朴安 袖中拢有道林纸一束,为其新作“奈何曲”,因为数不多,只偷偷地向熟人分送。<br>林庚白 有人要求其述恋爱史,不肯履行,却说蔡孑民今年七十,柳亚子今年五十,吾人应向两位会长祝寿,众同意。<br>曹聚仁 穿青布罩袍,挟报纸最多。<br>管济安 拉任味知江红蕉,参加某日曲会。<br>余十眉 依然翩翩,朱剑芒说:数年不见,更觉年青。<br>奚燕子 戴绒绳帽,云其谱兄戚饭牛,近因戒烟,几成麻木,将不能在电台讲古文观止。<br>其他 恕不备载。<br><div><br></div> <b>二、附录:南社点将录</b><div><br> 作者:《时事新报》记者<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亚子拟定的南社聚餐点将录</h5><div><br></div> <div><br></div>南社发起人文坛巨子柳亚子,长于诗文,性慷慨,个性其强,三观很深。1934年3月4日南社同人在上海北四川路新亚酒店举行临时雅集,到者一百余人。会后,柳亚子仿照《东林点将录》和《乾嘉诗坛点将录》之办法,拟了一张点将录名单,内中天罡三十六人,大都是南社同志,地煞七十二人,大都非南社同志,尤其是水浒女将,只有三人,而是日女宾共有二十三人,只得不分男女,混合点成。此点将录名单,亦曾编入上海市年鉴内。原文稀罕,兹录如下:<div><br>(1)梁山泊开山头领托塔天王蔡孑民(中央委员);(2)天魁星呼保义柳亚子(中央委员);(3)天罡星玉麒麟郑佩宜(柳亚子夫人);(4)天机星智多星陈陶遗(前江苏省长);(5)天闲星入云龙朱少屏(上海市通志馆副馆长);(6)天勇星大刀叶楚伧(中央委员);(7)天雄星豹子头刘三(监察院委员);(8)天猛星霹雳火林庚白(长风社主干);(9)天威星双鞭林一厅(党史史料编纂);(10)天英星小李广徐蔚南(上海市通志馆编纂主任);(11)天贵星小旋风潘公展(上海市教育局局长);(12)天富星扑天雕包天笑(监察院秘书);(13)天满星美髯公孙仲瑛(市公安局秘书长);(14)天孤星花和尚朱凤蔚(市政府科长);(15)天伤星行者宋寰公(警备司令部经理处处长);(16)天立星双枪将姜可生(江苏汽车工会主席);(17)天捷星没羽箭姚雨平(监察院委员);(18)天暗星青面兽费公直(同盟会会员);(19)天佑星金枪手余十眉(嘉兴女中学教员);(20)天空星急先锋吴豹军(前丹阳县长);(21)天速星神行太保陆丹林(道路协会秘书);(22)天异星赤发鬼冯心侠(党史史料编纂);(23)天杀星黑旋风冯自由(同盟会会员);(24)天兆星九纹龙毛啸岑(正风文学院主任);(25)天究星没遮拦张心抚(招商局秘书);(26)天退星插翅虎张挥孙(嘉兴县政府秘书);(27)天寿星混江龙丘翊华(前句容县财政局长);(28)天剑星立地太岁周志成(外交部秘书);(29)天平星船火儿朱剑芒(世界书局编辑);(30)天罪星短命二郎王立佛(江苏汽车工会秘书);(31)天损星浪里白条朱云光(时事新报记者);(32)天败星活阎罗高君介(文学家);(33)天牢星病关索胡寄尘(市通志馆编纂);(34)天慧星拼命三郎胡惠生(民报馆记者);(35)天暴星两头蛇徐自华(秋社社长);(36)天哭星双尾蝎徐蕴华(崇德女子中学校长);(37)天巧星浪子陈锦祥(司法院秘书)。<br>(38)地魁星神机军师郑正秋(明星公司主任);(39)地煞星镇三山吴开先(立法委员);(40)地勇星病尉迟朱义农(新闻报记者);(41)地保星丑郡马姚菊隐(老文学家);(42)地雄星井水豺马祝眉(老文学家);(43)地威星百胜将殷孟俶(公安局秘书);(44)地英星天目将李盛钧(国际贸易局秘书);(45)地寄星圣水将军章衣萍(暨南大学教授);(46)地猛星神火将军陈志皋(大律师);(47)地文星圣手书生吴曙天(章衣萍夫人);(48)地正星铁面孔黄定慧(陈志皋夫人);(49)地辟星摩云金翅庐葆华(女作家);(50)地阖星火眼狻猊陈纫兰(孙仲英夫人);(51)地强星锦毛虎郑光颖(尚文小学教员);(52)地暗星锦豹子杨静宜(尚文小学校长);(53)地辅星轰天雷夏淑芳(吴开先夫人);(54)地会星神算子黄冰清(朱义农夫人);(55)地佐星小温侯黄红蔓(朱少屏未婚媳);(56)地祐星赛仁贵柳无非(柳亚子女公子);(57)地灵星神医许丰龙(中国医学院主任);(58)地兽星紫髯伯凌莘子(大汾湖报主干);(59)地微星矮脚虎李大超(市政府科长);(60)地慧星一丈青王孝英(立法院委员);(61)地暴星丧门神章铁民(浦东中学教员);(62)地默星混世魔王曾今可(新时代主干);(63)地猖星毛头星吴冰海(社会局秘书);(64)地狂星烛火星吴澍(两路局秘书);(65)地飞星八臂哪吒陈宝琦(陈志皋女弟);(66)地走星飞天大圣纪国振(竞雄女学校长);(67)地巧星玉臂匠唐蓉裳(吴江中学教员);(68)地明星铁笛仙丁怀芬(吴江中学教员);(69)地准星出洞蛟陈炳煌(美术家);(70)第退星翻江虫丁炳章(大夏大学学生);(71)地满星玉旗竿林众可(浦东中学校长);(72)地遂星通臂猿汤增易(滨海中学校长);(73)地周星跳涧虎陈鹤年(两路局职员);(74)地隐星白花蛇金鲁望(中法工学院教员);(75)地异星白面郎君高方(东南大学文学士);(76)地理星九尾龙李沅东(两路局职员);(77)地俊星铁扇子郑竞存(体育家);(78)地乐星铁叫子凌光谦(大律师);(79)地捷星花项虎朱鸿杰(公安局秘书);(80)地速星中箭虎黄祖耀(公安局秘书);(81)地镇星小遮拦严梦(长城影片公司导演);(82)地罗星操刀鬼陈无那(未详);(83)地魔星云里金刚吴子垣(未详);(84)地妖星摸着天马公愚(大夏大学教授);(85)地幽星病大虫陈克成(市政府秘书);(86)地僻星打虎将沈君匋(中央党部秘书);(87)地空星小霸王王秋厓(国民政府秘书);(88)地孤星金钱豹子张鑫长(民立中学教员);(89)地全星鬼脸儿宋之强(民立中学教员);(90)地短星出林龙唐昌言(童子军理学会顾问);(91)地角星独角龙唐昌治(农业家);(92)地囚星旱地忽律朱云平(朱灵光令弟);(93)地藏星笑面虎唐一民(交通大学学生);(94)地伏星金眼彪冯北海(文学家);(95)地平星铁臂膊沈志远(暨南大学教授);(96)地损星一枝花高咏薇(开华书局老板);(97)地奴星催命判官沈中路(鸿昌煤厂秘书);(98)地察星青眼虎顾依仁(民立中学教员);(99)地恶星没面目朱翊新(民报社记者);(100)地丑星石将军陈霭麓(世界书局编辑);(101)地数星小尉迟周秉钧(两路局职员);(102)地阴星母大虫陈明珠(周秉钧夫人);(103)地刑星菜园子姜迦陵(姜可生夫人);(104)地壮星母夜叉陈何梅英(陈去病先生爱人);(105)地劣星活闪婆张景龙(通海垦牧公司秘书);(106)地健星险道神钱释云(未详);(107)地耗星白日鼠戴云超(未详);(108)地贼星鼓上蚤金瑞石(未详);(109)地狗星金毛犬王安浦(未详)。<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 推荐张应春</b></div><div><br></div> <div><br></div>张应春(1901-1927),吴江黎里人,江苏早期妇女运动先驱。在柳亚子、侯绍裘等协助下,张应春在上海创办《吴江妇女》并任主编,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1927年4月10日深夜,张应春不幸被捕,数日后被杀害。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应春为革命烈士。<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应春烈士像</h5><div><br></div> <div><br></div>关于当年柳亚子推荐张应春出任改组后的国民党省党部妇女部长,这件事还与徐蔚南有关。<div><br>据胡耐秋同志在“女革命战士张应春”一文(载1982年《江苏文史资料》第10辑)中回忆说:“一九二五年六月,侯绍裘同志和姜长林同志两人从上海专程来到黎里和柳亚子先生磋商,请柳推荐一位适合担任省党部妇女部长的人选。柳亚子先在自己的思想上作了一番估量。然后询问了一个熟友徐蔚南的意见。他们两人都认为张应春可以当此重任。侯绍裘对张应春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欣然同意了。”<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应春烈士纪念馆</h5><div><br></div> <div><br></div>胡耐秋1936年参加上海妇女界救国会,后任妇女生活出版社社长等。建国后历任全国妇联国际宣传部部长、书记处书记。他一九二六年二月在上海见到过张应春。<div><br>柳亚子在《自述》中也记述了这件事:“绍裘和长林的意思,是要我在吴江女同志中,保举一位省党部的妇女部长。他们说,松江女党员,除了志超以外,做妇女部长都不够格,非向吴江找人才不兴。当时,我就问计于我的智囊徐蔚南同志,他竭力保荐应春。”<br></div><div><br></div> <div><br></div>另外,黎里镇文保所和柳亚子纪念馆负责人李海珉老师,在“柳亚子与张应春的革命友谊”一文中,记述得最为详细:<div><br>“1925年5月,中共上海市地委召开会议,研究在临时省党部的基础上组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提出了包括柳亚子、侯绍裘、朱季恂等13名执委的名单。6月,侯绍裘就执委人选等事宜,写信给柳亚子征求意见,并要求柳亚子推荐一名省党部妇女部长。柳立即想到了张应春,刚好盛泽镇的徐蔚南有事到黎里来,徐是柳亚子赏识的人才,柳不但介绍他参加了新南社,而且介绍他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来得正好,柳亚子就物色妇女部长一事征求他的意见。话音未落,徐氏就说非张应春莫属。所见略同,柳亚子非常兴奋。8月初,侯绍裘和姜长林从上海赶到黎里,专门同柳亚子一起确定省党部妇女部长的人选,柳亚子推荐了张应春。张应春本在松江女中工作过,侯绍裘、姜长林对她有较多的了解,就此确定下来。”<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应春烈士墓</h5><div><br></div> <div><br></div>可见,当年徐蔚南与张应春曾一同在吴江县党部工作过,对张应春的了解,使他不假思索地就向柳亚子提出自己的想法。<div><br>2022年6月,张应春烈士墓(位于黎里镇北厍)被江苏省列为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节 书写家乡贤达的事迹</b></div><div><br></div> 上文笔者记述了徐蔚南早期在家乡的活动。徐蔚南自从到复旦实验中学教书起,就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他很少回家乡,他的文章里也很少再有家乡吴江的内容。反过来说,吴江和盛泽的人们似乎也很少提起他。然而,从查到的资料来看,他与家乡的联系从未间断。<div><br>1933年他到上海通志馆担任编纂主任后,立即邀请了几位苏州、吴江籍的学者到通志馆编辑部担任编辑。例如蒯世勋是吴江人,席涤尘是吴县(苏州)人,他们两人都曾在复旦实验中学教书,因为同乡的关系,徐蔚南就把他们请到通志馆担任编辑工作,他们也很乐意接受邀请。还有李纯康,也是吴江人。通志馆最初六位年轻编辑中就有三位是苏州吴江人。还有徐蘧轩,是徐蔚南的堂兄,是三位年长的编纂中的一位。(编辑是编纂的助手)</div><div><br>不仅如此,徐蔚南还专门发表文章,介绍过三位家乡吴江的贤达人士。这几篇文章过去未曾有人提起,我特意从报纸上抄录下来。<br></div><div><br></div> <div><br></div>第一位是费达生,著名蚕丝专家,费孝通的姐姐。徐蔚南是这样介绍的,摘录片段在下:<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费达生像</h5><div><br></div> “费家是吴江的世家,跟柳亚子家等都是亲戚。这位费女士生得既矮又小,半天足,头发却也剪短了,活生生地表现新旧代谢时代中的一个女性典型,但她的事业却是属于新时代的。<div><br>一九一六年她进浒墅关的蚕业学校,毕业后被派到日本去继续研究蚕桑。廿岁时,她回国后,立即从事蚕桑的改良,不仅在母校里说教,并且到故乡去实践。农民养蚕是迷信很强的,对于一切新法都不信任。她因为有了科学育蚕的经验,不怕反对,愈是农人不信,她愈苦干,她将改良蚕送给乡人,和乡人一起工作,她应用消毒剂,使“蚕宝宝”个个都活,而且结出茧子来又大又好,在乡人目睹之下,获得了大成功,农人才一一信任她了。改良种于是从吴江扩展到苏州四乡都采用了,而且照费先生的新法育养。<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记述费达生的文章</h5><div><br></div> <div><br></div>育蚕生茧之后,还以缫丝,她便又在吴江乡间建立起第一个缫丝厂,内有新式缫丝车四十部,并有锅炉,吴江苏州四乡缫丝的工业化,可说全是费达生一人之力!到抗战前,费女士主持的丝车达二百六十部之多。<div><br>一九二八年她又在吴江创立缫丝合作社,这是全国第一个真正农民组成的合作社。其时费达生还只有二十六岁。无锡丝厂的改良也是费达生的力量。她改良无锡丝厂的故事,真可以写成几个剧本的。<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年11月《人物》杂志记者采访费达生的报道</h5><div><br></div> <div><br></div>抗战胜利后,她回苏主持中蚕第一丝厂的厂务。费达生在吴江苏州四乡的农人中是一个信仰中心,她的说话已成为经典。“这是费先生说的”成为一句口头禅。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费达生是活的例子。”<div><br></div> <div><br></div>第二位是黄宝珣,吴江人,著名女出版家。因为在上海独立创办《耕耘出版社》,经营进步书籍而成名。她的事迹现在很少人知道,我先简述一些:1945年8月,柳亚子带着黄宝珣到曾家岩拜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全国解放以后,毛主席在1950年再次约见柳亚子。临行前,柳亚老接受黄宝珣的委托,带着黄宝珣参加“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得到的《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纪念册》,见面时,他请毛主席和周总理题词。主席题了“又工作,又学习”; 总理题的是:“为努力于人民出版事业,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重庆的接见,北京的题词,成为黄宝珣一生中光辉的一页。<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宝珣像</h5><div><br></div> 对于黄宝珣的介绍,徐蔚南是这样说的:<div><br></div> “她的政治意识是非常高的,言之有物而前进的政治、经济、历史方面的稿子,她才出版。所以耕耘书店里书虽则不多,但不芜杂。出版的态度,也很认真,排版式样,用纸磅份,她都用过一番心思,文字校对,最后一次也都是她自己担任。<div><br>抗战时,先赴香港,后到桂林,桂林失陷时,她踉跄赴渝,一个人管理许多人和许多箱笼,终于平安到达重庆,格外显出她的能耐。重庆协商会议时,她跟人去见过毛主席。毛主席听说她独力经营一个书店,而且所出的书大多是意识正确的,着实赞许她一番。胜利后回沪,常与前进文化人士相来往。沈雁冰氏去香港后,她就住在沈氏旧寓中。<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记述黄宝珣的文章</h5><div><br></div> <div><br></div>上海新书业中无有不知耕耘书店主人黄小姐者。新书业中说起“黄小姐”时,大多就是指这位耕耘主人。”<div><br></div> <div><br></div>第三位是毛啸岑,吴江人,著名教育家和金融家。徐蔚南的介绍摘录如下:<div><br></div> <div><br></div>“上海解放而后,金融界里出了个新人物,那就是毛啸岑。毛系吴江县黎里人,本来也是教育界里人物,原名兆荣。<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啸岑像</h5><div><br></div> <div><br></div>毛在故乡时对于地方事业本极热心,及至抗战时,携其夫人同走重庆,始正式投身于商业,初办一保险公司,经营船舶保险及营造房屋,颇为得手,同时又办一保险学校,专门造就保险人才。胜利后回沪办信托公司,兼办银行业务。其时币值极不稳定,时刻贬价。公教人员极为痛苦,收入既少,币值又一贬再贬,没一个不闹得焦头烂额,毛不顾损失,办理小额贷款,公教人员前去告贷,只要有个保人签字,就可借到,手续很为简捷,一般公教人员受其惠者不少。后公司改营中信银行,毛任经理,迄今未变。<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蔚南介绍毛啸岑的文章</h5><div><br></div> <div><br></div>解放后,毛即主张银行业务应改变方向,须得着眼农工大众。同时,他努力学习马列史书毛主席思想。中信银行曾单独向吴江县农村投资,这全是毛的力量。不久之前,上海又有十八家银行,中信也是其中之一,共同再向吴江县属四乡农村投资。这当然也是毛所主动。其所以两次投资吴江农村者,不过因为吴江农村情况最为清楚而已。<div><br>反动政权时代,上海金融界人士只知趋奉豪门,绝不顾到人民,实在要不得,而今如毛君等人,眼光能转到农工大众,且肯努力学习,当然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未完待续。<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