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日大雪无雪,却让我想起了记忆中孩童时候的雪。我想现在的每一位成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也是难怪的,那时候没有取暖设备,屋子窗户密封性差容易漏风,江南的冬天里外一样冷。那时候的孩子都有生冻疮的痛苦经历,虽然穿着絮着真正棉花的棉鞋,脚还是冻的,课堂上此起彼伏的跺脚声,老师也拿我们没办法。晚上脱下鞋来,破了的冻疮粘住了袜子,疼地人掉眼泪。晚上被窝里,又从疼变为热乎乎的痒。</p><p class="ql-block"> 天气这么冷,但大家还是喜欢下雪,喜欢雪过以后村里热腾腾的欢乐气氛。厚厚的雪覆盖着天地,低矮的农家屋子,白色的房顶上冒着烟,那是大人们开始烧柴做饭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南村镇里冬日的场景。父母亲不用出去干活了,陪着我们在雪里玩,有时候,他们甚至比我们还玩的开心,而且更会玩。我那时候五六岁的样子,我的父母当时也还不到三十岁,他们其实也还是大孩子呀!父亲会陪我们堆精致的雪桥,用铁锹把每一级台阶都拍地紧紧实实,跟我们屋后面的石桥一模一样,踩在雪桥上,嘎吱嘎吱地响。母亲帮我们找装饰雪人的小物件,黑色的纽扣,红色的胡萝卜等等。那时候物资贫乏,但母亲心灵手巧——她做的鞋最好看,总是被别人讨要鞋样——总能出其不意地找出些小玩意让我们感到惊喜。</p><p class="ql-block"> 这里插一件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有一次我们蹲着堆雪人,身边跑过一个大点的男孩,趁我们没注意,飞快地拿走了我们身边的一根竹竿——那根竹竿非常光滑,长短合适,是我们玩竹马的工具——一溜烟跑了。母亲帮我们着急,马上追上去,但没赶上,无奈地跺脚骂了几句小流氓。(我为什么会对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记忆深刻呢,因为那时候孩子们没什么玩具,一根竹竿就是我们的宝贝啊!)</p><p class="ql-block"> 雪过后的第二天总是大晴天。屋檐下垂下亮晶晶的冰棱子。天冷,但人心是热的。中午吃饭的时候,大伙儿一个个都喜欢端着饭碗聚在一起在外面吃,一边大口吃饭一边聊天。那时候经常吃的是菜饭——好吃,又省去做其他配菜的麻烦。青菜洗干净了,切成小段,跟大米混在一起,加上菜油、盐和酱油,用旺旺的柴火烧煮,至锅面起一层薄薄的金黄色锅巴。霜打过的青菜软糯香甜,大米也是秋天刚收获的,这样做出来的菜饭,配着雪后新鲜凛冽的空气,配着虽贫穷但人人知足的、一张张冻的红红的脸蛋,还有碗里飘出来的热气,在冷冷的空气里马上变成雾,这一切,像有一层朦胧的滤镜,悠悠远远地飘散在我童年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是啊,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雪,它飘飘扬扬晶莹洁白,跟现在的雪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我几十年生命的对比感受里,它又是不同甚至神奇的。它能在一个晚上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让始终忙碌焦虑的大人变成无忧无虑的孩童,让干枯的生活变得朗润,让贫穷和匮乏变得些许生动,让一个个村落变得更加孤立可是冥冥中命运相连,也让现在的我们能够带着温情审视过去并理性地与过去告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