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余的话》

神龙1952

<p class="ql-block">读《多余的话》</p><p class="ql-block">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的荣誉称号,其中百岁老人瞿独尹,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瞿秋白烈士的继女,瞿秋白牺牲时,她只有14岁。</p><p class="ql-block">瞿独伊不是瞿秋白的亲生女儿。瞿独伊的原名叫沈晓光,因为她的亲生父亲对妈妈不好,妈妈心中怨愤,决定只跟他生一个孩子,叫独伊。</p><p class="ql-block">1924年年底,她的母亲杨之华与瞿秋白在上海结婚。沈家把小独伊留在了老家里,不让她的母亲去看女儿,杨之华十分想念小独伊。瞿秋白给杨子华讲《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时说:“你过去在婚姻上所遭遇的不幸,一时不能见到孩子,这一点和安娜卡娜尼亚很相像,但是你处的时代和安娜.卡列尼亚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你一定会得到幸福,独伊一定能回到你的身边,我一定会比亲生父亲更加爱护她,教育她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多年后,瞿独伊回忆道:“第一次见爸爸大概就是1925年。他们一起到萧山来接我,说是一定可以接回去,一定会看到自己的女儿。可是生父他们不肯放我走,母亲已经要把我抱出来了,后来他们那里又把我抢回去了,所以父母没有接到我。父亲当时难过得流下的眼泪,母亲当时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父亲哭,他轻易不掉眼泪的。</p><p class="ql-block">过了不久,他俩商量再次去浙江乡下接我。他们住在外婆家里,我终于被外婆从沈家“偷"出来送到的父母身边。这段时间,母亲忙于工运,无暇照顾我。父亲对我十分慈爱,不管多忙,只要有一点空就到幼儿园接送我 。在家时,他手把手的教我写字、画画。〞</p><p class="ql-block">瞿秋白是小独伊心目中的好爸爸。1928年4月30日,瞿秋白动身前往苏联,筹备中共六大;同年5月,小独伊随中共六大代表的母亲一起秘密来到莫斯科。1930年7月,瞿秋白奉命回国,而小独伊却留了下来,直到1941年9月随母亲起程回国,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软禁。抗战胜利后,经过党组织的营救和张治中将军的努力,在新疆的中共被俘人员终于获得自由。1946年6月10日,新疆监狱里释放出来的人员分成10辆大卡车,于7月10日抵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的接见。那时,瞿秋白牺牲已经十一年了。</p><p class="ql-block">瞿秋白1899年1月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5岁入私塾读书,后入冠英小学堂读书。冠英小学堂离瞿秋白的家很近,少年瞿秋白经常走过觅渡桥。“觅渡”一词,仿佛是瞿秋白一生行迹的隐喻:他从少年时候起就憎恶一切恶浊的社会现象,之后一生辗转,苦苦寻觅,为的就是找到通往新世界的“渡口”。</p><p class="ql-block">从觅渡桥出发,瞿秋白前往他人生广阔舞台的各个目的地:到无锡教书又到北京上学;到苏俄去当记者,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在武汉主持“八七会议”;去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最后奉命到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直到牺牲……</p><p class="ql-block">瞿秋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他是《国际歌》最早的中文翻译者,从音律考虑,他创造性地把“国际”两字,翻译成“英特纳雄内尔“,代指国际共产主义理想。</p><p class="ql-block">他是我党为数不多两次见过列宁并亲切交谈的人。</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才子和传奇人物。精通中文、俄文、法文、英文。他能够弹琴、吹笛子,画画、刻字、写诗。还是散文作家、文艺评论家。他和鲁迅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上海,他曾三次在鲁迅家里避难。他写下的长达1.7万字的《&lt;鲁迅杂感选集&gt;序言》。鲁迅亲自编辑出版了瞿秋白译文集《海上述林》。鲁迅曾手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在他遇害后,病中的鲁迅强忍着悲痛和愤怒,写下了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p><p class="ql-block">他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他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对苏俄社会生活各方面做了系统阐释;他当过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室内外经常挤满了人;他进行过将汉字拉丁化的尝试。</p><p class="ql-block">他更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1935年2月,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身患重病的瞿秋白奉命从瑞金转移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在向闽西突围时不幸在长汀梅迳村被捕。</p><p class="ql-block">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狱中写下遗作《多余的话》。他用自我反省的笔触和自我剖析的勇气,用几经残酷的坦白直指自己的灵魂深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内心没有丝毫的掩饰和遮挡,透明而坦荡。</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18日,从长汀中山公园往罗汉岭的路上,一位中年男子昂首徐行,沿途用中文和俄文高唱《国际歌》。行至一片草地时,他席地而坐,挺直腰板,微笑着向刽子手点头道:“此地很好!开枪吧!”</p><p class="ql-block">他就是瞿秋白!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p><p class="ql-block">在瞿秋白遇难32年后的1967年,《多余的话》惹来横祸。这份两万余字的遗作被认为是“叛徒的自白“。1967年5月12日 ,红卫兵冲进八宝山,砸坏了瞿秋白墓,杨之华也随之被隔离审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杨之华的历史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但瞿秋白的名誉一直没得到恢复。瞿独伊作为瞿秋白的女儿,一直为此四处奔走呼号。她先到中央专案组查问,但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后来她先后求助过刚解放出来工作不久的一些老领导,在他们的帮助下,瞿独伊给党中央写了一封请求给父亲平反的长信。一直到1980年 2月29日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瞿秋白的问题指出:“历史遗留的问题要继续解决。比如这次会议上提到的瞿秋白同志,讲他是叛徒就讲不过去,非改正不可。在处理历史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大家向前看,不要过分纠缠。"</p><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由周扬主持的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45周年座谈会。周扬所做的题为《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路》的报告,第二天就见报了。1980年11月19日,经过多方努力,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通知,为瞿秋白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p><p class="ql-block">我近日重读了《多余的话》,瞿秋白在敌人的劝降、利诱面前,毫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在临终之前,他写下了《多余的话》,他说:“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期,剩余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所以我愿意趁这个剩余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说说心里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他对自己所走过的路程进行了回忆,缅怀了自己的母亲,表达对亲人的不舍。“</p><p class="ql-block">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的”谈天“的机会呢?。”把内心的苦闷一吐为快。瞿秋白生前在党内是受到过不公正待遇的。红军长征时虽然连毛泽东都对把他留下来不和大家一起参加长征,提出过意见,但是瞿秋白还是被留了下来。梁衡在他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中写道:“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而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屠刀来砍。而他先是认真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p><p class="ql-block">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写道:”我的思路已经在青年时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无从改变。”</p><p class="ql-block">瞿秋白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并没有因生命的行将结束而减弱,他看到的是一个美好而繁花似锦的新世界,”我还留念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这世界对我仍然是非常美丽,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以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穿越历史的风云和迷雾,如今,《多余的话》正受到越来越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更加公正的解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瞿秋白传》的作者陈铁健认为,《多余的话》“不仅无损于烈士的革命大节,相反,以罕见的自我解剖,深刻地表现了瞿秋白的内心世界”。我深有同感。</p><p class="ql-block">早在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以中共中央决议的形式对瞿秋白作出了评价:“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人之一,他在被打击之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p><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应杨之华请求为《瞿秋白文集》题词:“瞿秋白同志死去15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 ,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p><p class="ql-block">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 ,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87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p><p class="ql-block">他的爱女瞿独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