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想起一方小摊一碗热汤圆

嘉阳拉姆

<p class="ql-block">又到一年大雪时节,山中未见雪,太阳毫不吝啬照了一天。</p><p class="ql-block">大概忘记了去年的第一场雪下在了哪一天,去年此时,院里的树叶已掉光了,路过时我甚至看到了玉兰树上频频打结的小骨朵,倔强、从容,似乎冷风与雪霜都与自己无关,她们的内心定是存着这样的信念:只有在风雪里包裹自己努力发芽,才能在风雪未谢幕的早春让世人惊叹。</p><p class="ql-block">那是我在冬天遇见的春,春天最早的模样。</p><p class="ql-block">而今天,记忆的阀门再次打开,一方小摊在记忆深处依旧升腾起烟火气,隐隐飘出清甜。</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在租住的小屋锅碗瓢盆支起简单的一日三餐,那时的吃食远没有现在这么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人们的味蕾也不太挑剔,不挑食的我却最喜欢吃工会路口的醪糟汤圆。</p><p class="ql-block">街道熙熙攘攘,尤其到了冬天,返乡人都进城,拎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在长征路赶集,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人们口袋鼓鼓,里面的钱似是用不尽的,从这个摊位挪到那边,又从那个摊位移到这边,街道两边的门店里飘出流行歌曲的旋律,飘出炒面和羊杂的香味,飘出洗发水摩斯混杂的怪味,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便成了小城冬天独有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吸引我的汤圆摊,就在去工会和三小的路口,它和许多街边小摊一样,不过一张方桌两条长凳,旁边是极其简单的锅灶,一个铁桶制成的炉灶,炉膛里的火不大不小,总有汤圆在锅里跳舞。我喜欢这个小摊,不仅仅因为爱吃滚烫香甜的汤圆,也源于守摊人,一位微胖的爱笑的阿姨。</p><p class="ql-block">不管谁来,她总是笑盈盈道:来了,坐下!似乎每个来吃汤圆的人都是她远道而来的亲人。</p><p class="ql-block">她熟练地从锅里盛出汤圆,扑面而来的热气下,她的脸是朦胧的,那些风霜和岁月刻下的细碎皱纹,此刻被虚化,热气成了一道天然的滤镜,为她镀上了世俗中的温和质朴与不卑不亢。</p><p class="ql-block">没有顾客时她总弯着腰默默地包着汤圆,有时候她一个人,有时候和家人一起,他们一边说话一边干活儿,把调制好的带着芝麻酱的馅儿包进汤圆皮儿里,然后把它们一个个摆在眼前的案板上,虽然一直重复着一样的规定动作,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汤圆都输送给了不同的人,同时让人们在同样的味道中吃出不一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每每我坐下,她递过碗,我双手接住碗。这个画面一直住在我的记忆里,她是无数有关尘世烟火与温暖的镜头里保留清晰底色的画面,似乎她递给我的,不仅仅只是一碗汤圆。</p> <p class="ql-block">记得前些年深冬的夜色里,我和男友一起去小摊吃汤圆,阿姨一如既往的热情,招呼我们坐在临火炉的长凳上,娴熟地从锅里盛出汤圆,笑盈盈先递给我:今儿冷得很,赶紧暖暖。接着又盛出一碗递给少年,我俩埋头吃汤圆,香糯的黑芝麻溢出来,满嘴香甜,吃完汤圆,俩人满福地相互看看,似乎在这深长的冬夜,已提前收到初春归来的讯息。 </p><p class="ql-block">前往小摊的出发点不同,我们会选择不同的路,有时候从单位宕昌电视台直接去,穿过中街的小巷,从柴家巷出来,有时从高庙山底出租的小屋出发,经过石磊街,人民桥。有时并肩走着,有时少年牵着我,有时我挽着他的胳膊,年轻时的步伐时常都是自顾自又漫不经心,很少在意旁人目光。两个人去吃一碗一块五的汤圆,比吃山珍海味还要开心。有一次吃完汤圆,突然想起我屋里的垃圾桶坏了,在街边小摊买了垃圾桶,少年手里拿着垃圾桶,我提着热气腾腾的一斤板栗,如今想来已忘记是聊起了什么,他说要惩罚我,把新买的垃圾桶盖在我头上,我不甘示弱,学着武侠小说里高深莫测的点穴术,在他后背点了穴位,并把垃圾桶回盖在他头上,还要求必须站立五秒钟方才自动解穴,他果真在路旁保持站姿“定”了五秒钟,我则笑地前俯后仰。 </p><p class="ql-block">汤圆的暖和甜装在我们身体里,我们这样走走停停,笑笑闹闹,因而忽略了冬天四面赶来的寒意,忘记了即将烧完的煤炭和电表运转的速度,那时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就跟汤圆一样,非黑即白,那时我们还未学会转弯和停顿,命运的印记还没来及在我们掌心兜兜转转,一切都简单纯粹,不含杂质。</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和少年结婚生子,我们从同事变成一家人,再后来我又调去基层工作,有时候一个月难得回一趟家,也顾不上去小摊,总是匆匆来匆匆返。街边小摊也日益多起来,我想不起除了冬天,在春夏我是否去小摊吃过汤圆,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在冬天,在雪天,在夜色里,那个貌似清冷的小摊,迎接着三三两两的市井吃客,路口的路灯投下昏黄的光,寒气四溢的街头,那方小炉,总红着,噗嗤着火苗,那口锅里总热气腾腾,飘出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偶尔想起小摊及汤圆,到底是小摊春夏本来就没有营业,还是因为我们在冬天更需要温暖,因而冬天的一碗汤圆更显得香甜可口和温暖可贵?答案应该是后者吧!当然,随之我也会想起笑盈盈和阿姨,她和如今我周围的许多普通家庭主妇一样,有着微微走样的体态,她也难免在鸡飞狗跳与锅碗瓢盆间生出白发,也会在家长里短与柴米油盐中斤斤计较,但她给我们的,总是笑意盈盈和暖意融融。</p><p class="ql-block">当我自己成为母亲,接受生活诸多恩赐与考验后,渐渐懂得这份波澜不惊的从容源于得到与失去间的平衡,源于看开与放下的智慧,源于“我”与“我”的和解,哪怕面对最平凡的日子,也全心全力让它发光发亮。</p> <p class="ql-block">多年再未吃过小摊边包边煮的汤圆,后来听说阿姨回武都老家了,也是,该到享福的年纪了,或许她如今儿孙绕膝,静享天伦。只是一到冬天我总会想起那口热气腾腾的汤圆。</p><p class="ql-block">今天,坐在办公室,翻着朋友圈里的消息,三年了,这场战役告终,心里诸多感触,多少不能回家的人可以回家了,多少外出的人可以外出了,多少行动多少努力多少话,像一帧帧画面在脑海一一闪过,而此刻,我多想回到那个熙熙攘攘的街道,坐在炉火旁的长凳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如今啊,想起小摊想起汤圆想起守摊人,就像一首老歌在远处悠悠响起,那旋律依旧,我闭着眼睛也能跟着轻轻哼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大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