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滇西,感受民族风情(十四)——布朗族的世外桃源翁基

新叟

<h1><b>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和他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br></b><b>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布朗族的人口数为127345人。</b><b><br></b><b>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br></b><b>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b><b><br></b><b>布朗族除了信仰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盛行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南亚的斯里兰卡,以及我国的云南省。)外,还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传统信仰。<br></b></h1><h1><b>布朗族人普遍信鬼神,崇拜祖先。在一年四季当中,布朗族祭祀鬼神的活动十分频繁。由于鬼神大都依附于森林之中,布朗族对森林极为敬畏,很早就划定并维护着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龙山森林和坟山森林。</b></h1> <h1><b>景迈山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其千年古茶的面积堪称茶山之最。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b><br></h1> <h1><b>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br></b></h1><h1><b>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正式申报项目。</b></h1> <h1><b>景迈山的茶树并非我们常见的长在台地上的灌木茶林,而是长在森林中的乔木。</b></h1><h1><b>这棵老茶树“老班章茶王树”所产茶叶,要卖到一公斤188万元人民币</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b>这棵“老班章茶皇后树”所产茶叶,也要卖到一公斤48万元人民币。</b></h1> <h1><b>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翁基布朗古寨,地处普洱市、西双版纳和缅甸交界处的群山原始森林中,这里群山环抱,山峦叠翠,山川秀美,是一个被景迈山原始森林滋养了千年的古村落。<br></b><b>全寨共有80户、380人,其中布朗族295人。寨子历史久远,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民族特色突出,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b></h1> <h1><b>我们从惠民驱车到景迈山翁基古寨,需要盘山而上。车在坑洼不平的石头路面上一路颠簸,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寨子。</b><br><br></h1> <h1><b>古寨有佛寺、寨心、古柏树等景点,是以发展布朗族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br></b><b>由于道路偏远,寨中访客极少。</b></h1> <h1></h1><h1><b>翁基村寨民居建筑部分被外部车型道路与翁基古寺分开。</b></h1><div><br></div><div><b><br></b></div> <h1><b>翁基佛寺位于翁基老寨北端,是村民举行佛教仪式和重大节庆活动的场所。该寺占地面积为1718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佛殿、藏经阁与僧房等组成,整体在布朗族传统建筑风格中融入了汉传佛寺的建筑风格。</b><br><br></h1> <h1><b>佛寺西侧有一株翁基古柏,经研究鉴定树龄在2580年以上,树根部径围11米,胸径3.5米,树高20余米。</b></h1> <h1><b>对于这棵古柏,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翁基后山上有妖龙为恶村里,为解除村民苦难,有一佛爷来到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它与古寺相伴相生,绿荫蔽天,村民称此为“古柏听经”。</b></h1> <h1><b>寨心是景迈山布朗族村寨建筑的起点和中心,被认为是寨神所在地,是举行祭寨神仪式的场所。</b></h1> <h1><b>布朗族寨心的形式通常为多根较矮的寨心桩围绕着一根长长的寨心桩。翁基寨心由五根寨心桩组成,中心一根为柏树所制,周围两根为梨树所制、两根为栗树所制。</b></h1><h1><b>寨心是景迈山布朗族原始崇拜和民间信仰的体现。</b></h1> <h1><b>寨心位置的选定也有讲究,据寨心碑文记录,在村寨中放一匹白马,依白马卧倒的地方而选定寨心。</b></h1> <h1><b>徜徉在古镇中,布朗族传统民居均采用干栏式建筑,建筑材料以木、竹为主。屋顶形式为歇山顶,上覆方形挂瓦(历史上则用茅草屋顶)。建筑多分两层,底层为杆栏层,用于家畜饲养、杂物储藏,并设楼梯通往二层前廊,再经前廊进入室内与掌台。长掌台为方形露台,有洗晾、休闲等功能。</b></h1> <h1><br></h1> <h1><b>家家屋前都晒有茶叶。</b></h1> <h1><b>具有质朴传统的布朗族人,世代生活在万亩古茶林包围的这原始风貌浓郁的环境中,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统一,人与人相处真诚、热情,与世无争,其乐融融。</b></h1> <h1><b>身处世外桃源般的古寨中,我们完全融化了,一下子从那名利喧嚣的世界里摆脱出来,心灵深处变得宁静而清澈。</b></h1> <h1><b>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平面多为方形或“L”形,屋顶多为单檐屋脊,两端以“一芽两叶”的三叉形茶叶状为装饰符号。可见,茶叶对于布朗族是多么的重要。</b></h1> <h1><b>翁及古寨的千年历史无不沉淀着醇厚的茶香,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布朗族传说中,布朗祖先哎冷最早开辟茶园,并给后代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的时候,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b></h1> <h1><b>人们把茶视为圣物珍品,用于祭祀、婚丧,或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由于人们对茶的需要、珍视以及感激而使得茶树最终升华为神灵。因此,布朗人在采摘春茶前,都要祭献“茶树王”,对它顶礼膜拜。茶被神圣化对茶树茶种的保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宗教禁忌避免了人为地破坏茶树茶林 。</b><br><br></h1> <h1><b>每当你走过布朗族人家时,都会被盛情相邀,为你冲泡一杯香香的普洱茶,与你一起品茶、评茶。</b><div><b>茶叶在生活中茶是布朗人待客、交友的介质,也是当地人们用来食用的菜肴,把一向视为雅事的“吃茶”,真的实践到现实中来。</b></div></h1> <h1><br></h1> <h1><b>家中的老人闲暇中捡茶成了一种乐趣,不紧不慢,怡然自乐。</b></h1> <h1><b>家家都有一口倾斜地设在灶台上的大锅。</b></h1> <h1><b>炒茶是居民具有的生活技能。</b></h1> <h1><b>翁基古镇里,家家有树,户户种茶,茶与树为邻,人与茶为伴,相依相随,同度岁月风雨。<br></b><b>家家户户自己晒茶、捡茶、炒茶,茶叶在当地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b></h1> <h1><b>从翁基古寨下山的路上,偶遇傣族村寨勐本村。勐本村与翁基古寨一样坐落在景迈山万亩古茶园内,寨子也是建在山上。</b></h1> <h1><b>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宁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br></b><b>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br></b><b>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傣族的人口数为1329985人 。<br></b><b>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拥有自己的文字傣文,它是从古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并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b></h1> <h1><b>沿着主路向下走就可以到达村里的寺庙,庙里有金塔和殿堂,充满东南亚风情。</b></h1> <h1><b>寨子里都是一些干栏式建筑。木屋房檐上的装饰是“牛角”形,而不是布朗古寨那样的“一芽两叶”的三叉形茶叶状。</b></h1> <h1><b>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傣族的建筑、雕刻和泥塑艺术集中体现在佛教寺塔方面。佛教建筑成了傣族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可以看到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b></h1><h1><b><br></b></h1><h1><b>勐本寺占地面积约1666平方米,由寺门、主佛殿、僧房与金塔等组成。</b></h1><div><b><br></b></div> <h1><b>佛塔本身是古代印度佛教徒为了分散保存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在各地兴建的一种半圆坟墓,印度称这种墓为“塔婆”,我国古代称它做“浮屠”,各地根据“塔婆”形式创造发展而成为许多形式的塔。</b></h1> <h1><b>景迈山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多为直接落在台基上的单层建筑,屋面从中央向两侧分段对称跌落加下层四坡屋面,构成类似歇山顶的外形。造型与装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b></h1> <h1><b>勐本寺金塔占地面积约95平方米,塔基半径5米,主塔身高11米,四周围着6座小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br></b></h1><h1><b><br></b></h1><h1><b>傣乡佛塔是傣族人民的骄傲,凝集着傣族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寄托了傣族人民的感情。灿烂的阳光,将会给它涂上更加鲜艳夺目的色彩,变得更加气势宏伟,熠熠生辉。</b></h1> <h1><b>墙外悬挂着寺院的祭祀法器。</b></h1> <h1><b>寺庙的墙上绘制着傣族的风情画。</b></h1><div><b><br></b></div><h1><b>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游览勐本村的寨心及周边建筑,只能在遗憾中离开。</b></h1> <h1><b>摄于2022年11月</b></h1> <h1><b>未完待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