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 预防电信网络诈骗 致全体师生和家长的一封信

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br>  学校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师生法治思想、开展宣传教育和优化治理方式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然呈现多发高发态势,且存在向学校蔓延的趋势。在此提醒广大师生及家长,享受互联网带来便捷信息的同时,要做好防范网络诈骗,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h3><b>一、诈骗主要手段</b></h3>   1.短信诈骗:利用手机短信发送虚假消费提示或中奖提示,诱骗客户交纳手续费或税金,或者诱骗客户拨打假冒的银行服务电话、银联信用卡管理中心、公安部门等部门的咨询电话,套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等信息进行诈骗。<br>  2.盗用QQ号诈骗:盗用他人QQ号码,用盗用QQ登陆与“他”最信任、最亲近的好友聊天,找各种理由骗取对方通过银行向他付款,进行诈骗。<br>  3.电话诈骗:诈骗分子冒充电话银行自动语音提示提供国内各大银行的电话银行号码和金融服务,客户使用此电话进行查询后,诈骗分子可截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等信息,从而盗取客户账户内的资金;或者以公安或银行名义暗示发生了一个可能威胁你人身安全或者客户账户资金安全的紧急情况,诱使客户提供账号和密码行骗。<br>  4.网络交易诱骗:通过互联网网上交易诱骗,开始让你每次投资几百元(如购买Q币),对方返回105%,多次以后,当你汇款上千元甚至更多以后,对方就消失了。<br>  5.利用ATM机行骗:通过窃取客户银行卡,骗取密码,盗取客户卡内资金,或者克隆银行卡窃取客户资金;在客户取款时故意扰乱,致使ATM机暂停服务,并通过“指导”客户操作的方式骗取客户密码,当客户暂时离开时,取走银行卡到其他ATM机上盗取客户资金。<br>  6.盗取学生信息行骗:骗子搜索到学生个人信息,冒充老师、同学与学生的家人联系,谎称他生病或出车祸,急需用钱,让家长速汇钱来。<br>  7.签订虚假公司合同: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有些公司借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无知”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br>  8.借贷为名,骗钱为实:有的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他人上当受骗。<br>  9.发布虚假中奖信息诈骗:受害人上网时会显示QQ中奖或网络游戏中奖,要获得奖金必须先交纳手续费、个人所得税等名目,骗取受害人汇款。<br>  10.博取同情心骗:诈骗分子冒充名校大学生或其他人员,借用手机打电话、银行卡汇款,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拉上关系,述说自己困难,博取同情心,寻机诈骗或行窃。 <b>二、特别提示——冒充老师类诈骗</b>   <b>类型1:“家长群”内“冒充老师”以收取资料费用等为由实施诈骗。<br></b>  <b>类型2:骗子冒充学校老师添加家长微信、索要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b>   此为典型的电信诈骗,请大家提高防范意识,如果遇到陌生人冒充教师收取各类费用和泄露学生信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和班主任联系。转账和透露信息前一定通过电话、短信或视频等方式与老师本人进行核实,谨防上当受骗! <b>三、防范措施</b>   1.不要有“贪图便宜”、“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牢记国家反诈中心十个“凡是”提醒。<br>  2.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不可随意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br>  3.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实名认证,开启“来电预警”功能。<br>  4.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特别要注意提醒平时独自在家的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等易受骗群体。<br>  5.发现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报警。如果掉入不法分子所设置的陷阱,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案。<br>  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以学业为主,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沉湎与虚拟世界的匿名交流而无法自拔。 <b>四、做到有法可依 </b>   2022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br>  安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引导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老师、家长朋友们也应学习防诈骗知识,提高个人防范意识。让我们家校合力,共同携手,培养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孩子自由、快乐、平安的成长!

诈骗

客户

冒充

银行卡

家长

信息

学生

防范

骗取

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