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头条内蒙古频道||大美内蒙古||诗词赏析·房嘉海老师读诗·眼中有风物 笔底见真情

慧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眼中有风物 笔底见真情</b></p><p class="ql-block">   ——读李岩《园林工午睡》随感 </p><p class="ql-block">作者/房嘉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园林工午睡(平水韵)</p><p class="ql-block"> 李岩</p><p class="ql-block">身披云被地铺床,小径林荫避烈光。</p><p class="ql-block">鞋底泥沾三尺厚,额前汗洒一园芳。</p><p class="ql-block">这边鼾曲拉长调,对面茶杯煮薄霜。</p><p class="ql-block">问体何如凉石硬,笑言微憩但无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首小诗,打开了作者心灵的一扇窗口,让读者窥见了一位因为热爱生活,而赞美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普普通通劳动者的美丽心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作者从人人都见得到,却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视角,挖掘、提炼和升华文学创作的主题,而不是流于形式人云亦云,就事论事,乃至罗列堆砌冷僻生硬的词语,写出一首有语言而没有内涵缺乏意境的诗词。《园林工午睡》确全然不同,让读者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首先,观察体验生活细腻入微,活灵活现。鞋底的泥,额前的汗,午睡的鼾声,茶杯的热气,凉硬的石板.......无不体现作者细致的观察,把具体物象娓娓道来,嵌入诗中,形象、生动、具体,内容充实饱满丰腴,眼中风物,在诗中立体交叉,为提升主题构筑起诗的整体完美的框架,牢固而坚实。</p><p class="ql-block"> 其次,朴实通俗贴切的语言词汇,亲切自如接地气。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作修饰,平白的语言蕴含着真情实感,微中见著。把园林工额头流淌的汗珠,脚下鞋子沾满泥泞,在凉石板上午休疲惫入睡而鼾声四起,这些劳动场景,历历在目,让人身临其境,语言无华,诗意浓浓。正可谓“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宋·范晞文《对床夜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是《园林工午睡》的靓点。给我感受倍加深刻的是作者运用语言修辞手法堪称娴熟自如,运用易如反掌,又恰到好处。“身披云被地铺床”,发端兴起,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立刻勾起读者的兴趣,格调高雅,不落俗套,以借喻而写实——园林工午休,卧石而睡,开篇直入主题。一首律诗的成败,关键在于颔联颈联对仗成功与否。诗中“泥沾三尺厚”,“汗洒一园芳”运笔夸张,确生动形象贴切,把劳动者的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的同时,又让人肃然起敬。“鼾曲拉长调”,让读者知道园林工因劳累而疲惫的身躯,“茶杯煮薄霜”交待了时令,霜,已是深秋,生动描写在这样寒凉的地上入睡的园林工,体现的是作者怜爱的内心真实情感。一首好诗,动词的作用至关重要。拉长调和煮薄霜中拉和煮两个动词,把整个诗的主题转升到了高潮。作者深谙动词在诗词中的丰富表现力,且十分善于运用动词,透过这些动词的运用,感受到作者内在的功力。尾联“问体何如凉石硬,笑言微憩但无妨”作结,用议论的笔法,陡然提升主题,面对凉石板,微笑而作答,留给读者的是劳动者高尚的境界和情怀,也是作者留露出的真情实感,实为感人。 </p><p class="ql-block"> ——2022.11.5</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房嘉海,内蒙古乌兰浩特人,现任兴安盟诗词学会会长。内蒙古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内蒙古诗词》,《中华诗词》,《诗词月刊》,《诗词家》,《诗词报》,《诗词百家》,《内蒙古日报》,《兴安日报》等报刊。五律《猎狐2015》获中宣部2015年“把楹联写在党旗上 诗词飞扬党旗飘”征文三等奖并多次在自治区获得一、二、三等奖。论文《浅谈诗词创作三贴近》入选中华诗词学会第29届全国论坛,并在大会交流发言,同时有论文连续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第一、第二届论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