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卉的“味道”》 魏振强

李卉

<p class="ql-block"> 李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魏振强</p><p class="ql-block">大概七八年前,岳父跟他的两个老兄弟自老家来安庆,想去(陈)独秀陵园及周边的文化地标看看,我便给李卉打电话,让他驾车带三位老人去转转。傍晚,老人们回来后,对李卉大加赞赏,说他心细,说他风趣,说他“啥都懂”。女儿后来说:“老爸找卉哥是找对了。”</p><p class="ql-block">我说这个事,有两层意思:一、我们一家子与李卉很熟悉;二、李卉身上有喜气。</p><p class="ql-block">与李卉同事近十年。同事之前,在安庆晚报及其前身“安庆日报·下午版”上常常看到他的名字,他写新闻稿,亦写散文之类。当时看到这个名字,以为是位女士,后来认识了,才发现是一个外表粗粗拉拉的爷们。</p><p class="ql-block">李卉小我三岁,见了面,就叫我“魏哥”;我呢,则叫他“卉哥”。“卉哥”这称谓估计是他自己炮制的,他身边大大小小的兄弟姐妹都这么叫,我也就随口这么叫了。</p><p class="ql-block">卉哥外表粗拉,心却细如发丝,有如巧妇一般能干。他做得一手好菜,会腌制腊肉、香肠、咸菜,会做包子、馒头、饺子,会在自家庭院空地上植花种菜,会将菜地和果树打理得清清爽爽。卉哥喜欢热闹,经常呼朋唤友,去他的房子喝酒、扯淡。他的那帮兄弟也都是他这个路子,一帮人聚在一起,段子不断,笑声不断,兴起处,又会扯着嗓子高歌,吵吵嚷嚷,吹吹打打,似乎人世间的欢乐全挤到这张酒桌上。</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合,李卉自然要当主角。他嗓门大,喜欢搞气氛,“鬼话”多,大家被他逗得一波又一波地狂笑,然后勾肩搭背地喝酒,李卉的嗓门越来越大,粗厚的手掌握着杯子,杯中的酒或泼泼洒洒,或被他仰首灌进喉管。</p><p class="ql-block">李卉的面目或许正是在这些或粗或细的细节中得以呈现。他的纯良和机灵,他的粗放和细密,他的张扬和谦卑,以及他惯常的“自黑”,等等,既对立又和谐,既顺理成章,又有些出其不意。这些品性,似乎与生俱来,恰恰成就了一个活生生的卉哥。</p><p class="ql-block">李卉的“味道”也正埋藏在这些与生俱来的品性之中。换句话说,年逾五旬的李卉在几十年的人生中基本上一直在“本色”出演,即使偶尔伪装,却很容易被看穿。我曾跟李卉的姐姐说过:“李卉,没有心机。”</p><p class="ql-block">没有心机,正是李卉的本色。世间熙攘喧嚣,多数人怀揣面具,自己忐忑、慌张,弄得别人也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然李卉却没有这样的面具,他的屋子里有几杆枪,别人一眼就能瞅得清。跟这样浅白、简单的人交往,成本会低得多。这,大概也是李卉讨人喜的重要原因吧。</p><p class="ql-block">李卉这么多年保持惯有本色,与其乐观、开朗的天性有关,与其波澜不惊的经历有关,更与其家庭环境有关。说李卉的经历“波澜不惊”,是因为李卉一直做着不轻不重的工作,没有大波折,也没啥大成就,就如同你我这些普通人,为几两碎银奔波,为朋友的温热感动,为流浪犬的受伤落泪。李卉这样的人,让世界更像一个家;生活中有李卉这样的人,日常也才显得更真切。</p><p class="ql-block">李卉的父亲去世早,我没见过。但我知道,他父亲生于河北石家庄,原先不认识字,早年当兵时,靠一本字典自学文字,背诵领袖著作,又读了大量杂书,有了厚实的积累,写的许多剧本赴京公演,还写了四十多万字自传《从黑山走来》。这种勤勉和文化自觉让人感动、感慨。他的母亲我见过多次,老人家是1960年代初的初中生,喜欢文艺,爱唱黄梅戏,钟爱琼瑶作品,虽然年逾古稀,但开朗、幽默,至今还有“文艺情怀”,又经常和儿子“斗嘴”,真是可爱得紧。他的姐姐,亦是文艺青年出身,聪明、美丽,又能干,为人敞亮,不端不装,实是难得。他的妻子,我也多次见过,和李卉一样,简单、直率。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李卉自然会得到更多养分,或者说,得到更多“纵容”,因而生长得更为自然、蓬勃,也多了些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我在安庆晚报副刊开辟了一个“方言”栏目,为了让这个栏目更生动、更接地气,邀约了一些作者用安庆方言写“安庆故事”,既有安庆的民间传说,也有平民的烟火生活,这种“最安庆”的方言故事推出后,很受读者欢迎,其中李卉功劳最大,他撰写的一些市井故事,特别是“陈促寿”系列,成为副刊一大亮点。此后,李卉又陆续写了很多“安庆方言”,对一些民间俗语进行梳理。李卉的长处在于,他不是简单解释意思,而是将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放在生动、真切的故事场景中,这些本地人耳熟能详的方言于是有了魂,有了趣味,读了会心一笑;游子们读了,辗转感喟,夜半起身望明月,故乡的江水一波又一波涌过来,故人的面容在眼前浮现,那是感伤而又幸福的瞬间……</p><p class="ql-block">李卉在安庆出生,在城市烟火中生活了半生,对这座滨江老城的前世今生格外熟悉,也满含深情。这些年,他潜心钻研地方文史,颇有成果。前些年他出版了《此地宜城》一书,对安庆的老街小巷、河湖池塘、历史人物、房屋建筑的前世进行“打捞”、回望。这种精细的纹理呈现,弥足珍贵,也令读者十分着迷。此书一版再版,就是最好的肯定。</p><p class="ql-block">《烟火宜城》是《此地宜城》的姊妹篇,亦是李卉近十年的心血之作,其中的多半作品在安庆晚报刊发过。相比较前一部著作,此书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有李卉特有的“味道”,亦有地道的“安庆味道”。在我看来,它是李卉献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份礼物,既为老城的文化遗存留下真切记录,也为后来研究者留下宝贵资料。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要向卉哥致敬。</p><p class="ql-block">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6日于宜城</p><p class="ql-block">魏振强 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副刊部主任,安庆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