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首批江苏省高水平中学生艺术团建设单位徐州市开发区中学特色展示

徐州市“三名”名师工作室(闵凡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气飘飘的埙乐演奏《凉凉》</h3> <p class="ql-block">  徐州市开发区中学建校于2001年,2003年创办徐州玩具课外兴趣小组、2006年成立沉浸式体验艺术实践工作坊,2017年参加徐州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实践工作坊评比获得徐州市特等奖,2018年获得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实践工作坊特等奖,2019年获得教育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0年申报成功江苏省初中美术学科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艺术实践工作坊是重要的建设内容。</p> 2022年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首批省高水平中学生艺术团建设单位遴选 办团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传承中华美育精神,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彰显地方汉文化特色美育特点,打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特色文化,强化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汉陶文化、淮海战役革命文化,做好非遗《泥塑》活态传承,贯彻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我们完善了办团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提供艺术学习的沉浸式体验,为体现学生知识学习过程,强化学生学习的体验,丰富课后服务中多彩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审美意识及艺术创造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团队特色:<br>1.美育专家团队的指导保障了艺术团的艺术水平<br>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团队从艺术资源、活动方案、技能技法、展览展演等全方位的指导我们的团队建设,能够保障艺术团保持较高的艺术教育水平。<br> (二)常任指导教师(12人)<br>1.闵凡思,中学高级、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届领军名师、领衔成功申报并建设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基于沉浸式体验”江苏省初中美术学科示范中心课程基地、徐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徐州乡土美术沉浸式体验教学二十年探索与实践》获得2021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徐州泥玩具》获得真爱梦想杯全国第五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徐州泥玩具沉浸式体验》获得江苏省课后服务优秀活动方案一等奖。<br>2.胡媛媛,中学二级,美术教研组长,美术学书法专业<br>3.焦阳,中学一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年良师,美术教学<br>4.王松,中学二级,艺术设计造型<br>5.周恒,中学二级,美术教育手工制作<br>6.郭雯,中学二级,美术教育彩绘教学<br>7.陈晓敏,中学高级,指导合唱团获得省“凤凰杯”一等奖<br>8.王茜,中学一级,音乐教师,舞蹈编排,活动展演<br>9.王光永,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名人,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br>10.刘玉兰,中学二级,创意泥塑,省第七届艺术展演一等奖<br>11.高翔,中学二级,省基本功一等奖,信息技术教师<br>12.王丽娜,副教授,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div><br></div> 2.创建了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学习法<br>  创建了“课-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学习法,从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方式的主题式实践——突出学生“沉浸式体验”过程学习——融入全过程的评价的探索,为艺术教育实践探索了新的路径。 3.校内常任教师专业背景丰富保障学习的效果<br>  在“沉浸式体验”为特色的江苏省中小学闵凡思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基础上,以美术教师为主体,增添了音乐、信息技术、劳动、心理建设方面的师资力量,确保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得到艺术、科技、劳动、心理成长的指导,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 获奖情况:<br>1.艺术展演获奖<div>  徐州泥玩具艺术实践工作坊2018年在徐州市、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市级、省级特等奖,</div> 2019年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艺术实践工作坊评比一等奖。 2.课题研究获奖:基于艺术团建设、学习需求,进行了省级立项课题3项、市级立项课题3项,课题成果获得2项市级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 3.课程设计获奖:《徐州泥玩具》课程设计获得第五届“真爱梦想杯”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并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徐州泥玩具沉浸式体验》获得徐州市、江苏省课后服务学生活动优秀方案一等奖;《泥玩具》在徐州市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4.教学成果获奖<div>以工作坊主要课程为组成的教学成果在2017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div> 5.常任教师获奖<div>以校内艺术老师为主的团队也取得丰硕的成果。<br>闵凡思老师获得徐州市、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辅导教师特等奖、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辅导教师一等奖、焦阳获得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辅导教师一等奖、刘玉兰获得徐州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辅导教师特等奖、陈晓敏获得江苏省“凤凰杯”中小学生“我向党来唱支歌”辅导教师一等奖。</div> (二)学校组织实施、保障投入的资源优势<br>  学校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以来,开展活动都列入到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形成了由学校分管教学领导任组长,指导工作坊活动的开展,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闵凡思老师总策划、艺术组所有老师参与实施的常规性活动。同时,学校还聘请了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家团队、《徐州泥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光永老师等,有效提升了艺术实践工作坊活动的专业水平。 每学年在初一新学期开始时有计划地选拔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加入艺术实践工作坊,为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br> 学校已经为艺术实践工作坊建有专门的国定活动学习场所、购置了陶艺制作设备、工具、材料,烧制电窑等硬件设施,能够保障艺术实践工作坊活动的常规开展。每年都会多方筹措资金,并联合徐州兵马俑博物馆、徐州博物馆等艺术场馆,拓展、改善工作坊的教学场域及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的课程融合的发展状态。 (三)社会辐射影响力<br>  1.帮扶带动兄弟学校,助力乡村学校特色建设<br>  先后帮扶徐州市桃园路小学建设“创意泥塑”艺术实践工作坊,申报成功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其艺术实践工作坊在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分别获得徐州市、江苏省特等奖,并且进入国家级评选。<br> 指导连云港幸福路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建设,在第七届江苏省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其“幸福西游”手工鞋垫工艺坊获得江苏省艺术实践工作坊评选二等奖。<br> 帮助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的江苏省“汉文雅韵”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汉陶艺术实践工作坊,为课程基地的发展及结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多维度媒体宣传造势,凸显工作坊教育价值<br>  徐州市铜山电视台大彭采风栏目三次专题报道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活态传承、大美育沉浸式体验教学等成果。<br>  《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徐州矿工报》等纸媒以首席艺人、玩泥巴玩出国家特等奖、汉陶芬芳、非遗走进生活等对工作坊成果和老师们进行宣传报道。<br>  《徐州教育在线》、《金龙湖发布》、徐州民进市委、江苏省民进省委等网站也相继报道教学成果奖和课程设计等工作坊成果。<br> 相继接待了来自云南、山西、甘肃等省内外的二十所兄弟学校的参观、交流、学习,在省、市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声誉度及美誉,工作坊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为学生的艺术水平的提升提供肥沃的艺术土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建设方案</font></h1>(一)建设目标<br>1.凸显已有的成果优势,运用艺术教育规律,突出本校的汉文化背景的汉陶艺术校园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的情感。<br>2.依托学校及周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主题式课程,以“课-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学习加强艺术团的内涵建设,体现以美培元、以美育人的的价值<br>3.强化学习的实践性、提升学生沉浸式体验的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对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文化的自信心和艺术感知力、创造力。 (二)建设构想<br>1.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泥玩具沉浸式体验艺术实践<br>  以徐州泥玩具为代表的主题式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升艺术实践的深度,进行课程融合的教育实践,探索美育、劳动、信息技术、德育等在育人上的结合点,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挖掘各学科的美育元素,进行“课-教-学-评”沉浸式体验学习融合性探索,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真实能力,最终形成其学科的素养。<br> ⑴强化校馆合作力度,拓宽工作坊学习场域,提升在场艺术体验感受<br>  充分利用汉文化景区、兵马俑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等社会美育资源、艺术场馆,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场所和艺术资源。<br> ⑵结合徐州本土的泥塑非遗项目,传承传统技艺并进行文创表现生活<br>  以徐州泥玩具为例,开展系列艺术探寻活动:参观艺术家工作室、欣赏非遗作品、感受民俗魅力、亲历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学习传统技艺并能用于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景。<br> ⑶探索“课-教-学-评”沉浸式体验融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真实能力<br>  以主题式资源的聚拢,开发融合课程,以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能力。<br> 2.进行校级及区(县)、市、省、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艺术活动<br>  工作坊日常活动时就要按照形式多样的艺术展演要求进行,每学期举行校级的艺术展演一次,配合学校家长开放日举行作品展示,并举行跳蚤市场、模拟集市、精品拍卖义捐等形式,联合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工作坊教学成果,以爱心行动、善意传递等,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担当。<br>  积累展演经验,以期在区、市、省选拔中争取获得好的成绩,争取进入全国展示。<br> 3.逐步形成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学习特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br>  通过建设,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br>  开发一套徐州地域特色的泥玩具主题式课程、探索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方法、构建多维度评价的量规,检验学生学习、传承汉文化,创造性的运用技能技法创作表现乡土、都市生活的新时代作品,形成真实的学科素养。<br> 4.增强内功硬底气,辐射带动艺术促进农村美育新发展探索新路径<br>  通过建设增强内功硬底气,打造本工作坊的乡土美术资源开发应用的品牌效应,在本地区的中小学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利用工作坊长期合作的专家指导团队师资资源和泥玩具为主的徐州乡土美术资源,帮扶农村学校(丰县华山初级中学、丰县赵庄小学等)开展在地性美育,挖掘地方美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帮助他们建设艺术实践工作坊,并指导艺术展演,开展艺术助农实践活动,改善城乡艺术教育的不均衡状况。 工作坊总策划:闵凡思,负责工作坊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凝练、艺术展演的规划等。<br>专家顾问组:总顾问惠剑,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整体指导工作坊的建设<br>专家顾问组员:蔡芝竖,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具体指导工作坊老师的主题式课程资源开发的科研。<br>专家顾问组员:陈芳,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副教授,主要针对工作坊艺术设计的指导。<br> 艺术实践工作坊教师分工:<br>成员招募管理:王茜 活动组织管理:胡媛媛 王松 郭雯 周恒<br>过程资料管理:王松 活动展演管理:陈晓敏<br>课程研发:闵凡思 焦阳 蔡芝竖 陈芳 王光永<br>课程实施:王光永 闵凡思 焦阳 王松 胡媛媛 刘玉兰 郭雯 周恒 <br>信息技术指导:高翔 心理建设指导:王丽娜<br> 明确的分工有效保障了艺术团的有序发展,全方位的服务为学生的艺术体验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平台,有助于改善美育教学中的审美体验缺失,审美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敏锐的审美洞察力、创造美的能力,提升美好生活的品质。

工作坊

艺术

展演

实践

体验

徐州

江苏省

沉浸

美育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