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天已至,没了春的碧草青青、鸟语花香,缺了夏的蝉声阵阵、荷香月色,少了秋的硕果累累、叠翠流金,……却有围炉研课的兴致勃勃、集思广益。这一浓浓的课研氛围,犹如一缕缕冬日暖阳,柔柔地照进彼此心头,一切都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数学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赵梅老师教研课《9加几》。这一内容属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广泛地运用,而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9加几》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编排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数学问题,引出解题方法(9加几),呈现多种算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教材在《9加几》的编排中,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设计,都体现了学生所要经历的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突出算法最优化“凑十法”。</p> <p class="ql-block"> 考虑到一年级孩子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知识接受能力强、遗忘速度快的学习特点,打破传统情境导入法(主题图),采用了掀开数字宝宝,列出加法算式的游戏形式导入。9居中,上、下、左、右各放一数,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激趣导入),温习了位置上下左右(知识整合),牵移了知识前后联系(9加1已学,9加其它数待学),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课堂重点是通过算法多样化完成9加4(主题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9加4,体现算法多样化,突出凑十法,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巩固练习部分,既呈现了课堂的前后呼应(完成课前疑惑9+3,9+5,9+8),又体现了练习的坡度与层次:1.摆一摆,算一算(数形结合,直观感知,学会计算)2.想一想,算一算(用所学方法独立完成两个9加几的计算题,体现算法多样化)3.想一想,算一算(拓展练习,训练学生抽象思维)。</p><p class="ql-block"> 研课后,开始了第一次试教,通过课堂呈现效果发现:孩子们独立的算法并不多,一来受制于幼儿阶段的过早学习,或掰手指计算或机械记忆,很多孩子已经脱口而出答案,却说不出算理,二来学生独立思考算理的欲望及能力还不强,在算法多样化环节,有些障碍,全凭教师引导,没能真正体现学习主动性。</p> <p class="ql-block">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一年级数学组又进行了第二次研课。既然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稍弱,我们何不在课堂上“化招”,孩子们够不着,巧递一个梯子不就成了?好风凭借力,送他上青云!孩子们看到实物第一反应就是数数,所以在列式之前先将学生引入数数“圈套”中,这样自然激发了孩子们的原始本能方法,真正避免了会走却忘了爬是啥样的怪圈,本能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而不能弃之如弊帚。孩子们不能独立想到各种算理,我们便在课堂上将“凑十法”学透。借助酸奶的实物完成凑十法,实物小棒操作巩固凑十法,圆片演示强化凑十法,由具体逐步抽象,完成凑十法的符号数字形式,再到凑十法的另类书写形式的转化:9+4=9+1+3,更进一步引出:9+4=10+4-1,思维的层层递进,让孩子们一步步入“圈套”而不自知,学习思路步步清楚,层层深入!再到课后练习9+3=9+1+();9+1+6=9+();9+()+7=9+8;9+1+()=9+(),学生自然有了思考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12月02日是个美好的日子,初雪后的第一缕暖阳透过窗棂,投射在2202班教室。无独有偶,数学教研的精彩课堂也在这里上演,天公作美,校园亦美,课堂更美!看,孩子们兴味盎然,授课者神采飞扬,听课者言笑晏晏,一切都是那么美,一切都是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 教研课后,数学组开展了集体评课,学校欧校长,胡主任全程参与听课、评课;一年级数学组朱湘华老师,付江丽老师全程参与研课、评课。大伙一致认为,课堂结构完整,设计合理,层次清晰,坡度适宜,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学生的领悟步步到位,师生互动融洽,学习效果好!如果能为拓展部分空出两分钟,稍作引导,学生课后独立完成练习的方向性会更强!</p> <p class="ql-block"> 冬,是四季的收尾,是四季的压轴戏。经历了春、夏、秋的酝酿、生发、收获,终于到了冬的收藏、享受。与同事、朋友,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花曼舞亦或暖意融融的冬日,一杯清茶,围炉研课,一切归于沉寂,一切归于收藏,一切都刚刚好!</span></p> 作者: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