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明乡土人情

不系之舟

<p class="ql-block">  《乡土中国》是一部剖析中国乡村的学术著作。作者费孝通抽丝剥茧,层层相因,去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属性、道德伦理、政治秩序和权力结构,呈现乡土本色。了解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才能更好地知晓乡土社会的世俗人情。</p><p class="ql-block"> 乡村,讲究血脉传承。比如:宋家村的人百分之九十姓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正月初一清晨,一村之人先去祭拜土地神,接着去拜村里的祖先(一棵古柏下静静地卧着村里人的老祖宗)。生孩子取名,讲究辈分的区分与同辈名字的连属。祖辈属“元”字,那么海元、泉元、河元等都是一辈的。父辈属“辉”字,那么海辉、龙辉、广辉、长辉等都是一辈人。孙辈属“华”字,那么书华、中华、文华、计华等都是同辈。有人会问,祖孙三代的名字有关联吗?以世读传家的人,文化人会把对大家族的愿望寄托在三辈人的名字中。而普通的贫苦人家,只要三辈人的姓名不重就可以了。被生计所迫,大多数人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和计较。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大家族,一个个家族构成一个村落,这是对费先生理论的最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家与家的财产界限由长辈划定,而村与村的权限则从祖辈承继而来。邻村柴家的山虽然在宋家村的村边上,那山上的一草一木,宋家人不能动分毫。在那缺衣少食的年月,两村之人常因为偷柴的事打群架,闹出大动静,需要政府出面才能化干戈为玉帛。</p><p class="ql-block"> 政府往往不采取暴力措施,也不会随意给予刑法惩处。为了两村今后的和平共处,两村会公推各族的代表(或年长或乐善好施或权势在手)全权代表村庄参加政府的协调会议。这样的协调会议,要公平公正,方能协调成功。政府协调常以乡村道德为依据,佐以法律作震慑。乡村道德讲究“以己度人”,“换位思考”。柴被偷盗,也并不非得要作价赔偿,道个歉,低个头,约定好以后的行为,双方也就和了。争的无非是个面子,面子给足了,事就解决了。当然事也得非轻重。刚抽穗的水稻被别家的牛吃了,在那青黄不接的当口可是大事,虽说杀牛倒不至于,但是根据估算的产量赔偿相应的稻谷却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乡村自有一套运营规则,依长老统治,可规范村人的言行;依乡村道德可解决一些矛盾冲突。而今,远离乡村进入城市务工求学的村人,也学会现代都市社会拿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当然是好事,村人有了强的法制观念,他们更能好好约束自己。但是,因为太过于较真,一件小事可能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前后邻居因为地基问题打架了,诉诸法律,多半年也解决不了,受罚的一方总觉得吃亏,旧问题没解决利索,新的冲突又产生了。若是像先前一样,找村里的代表人来调和调和,估计两家早就握手言欢。族中老人会语重心长地叙述两家以前的渊源,再聊现今的状况(远亲不如近邻,因为一点地基就成仇人,不值当。各家退一步事后海阔天空),最后以族长的威望促使两家达成共识就理所当然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虽然乡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人情规则会妨害司法公正,但是它也不失为构建和谐乡村的好方法。无讼应该是社会的最佳状态,而这就需要乡土社会的运行规则来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乡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它以长老统治和私人道德维持着运转体制。了解乡土,才能明析来处,知晓归处。一本《乡土中国》,一抹乡愁就有了归属,有了寄托,有了释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