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理工附中 高中语文 每周一论 第一百期:“仁”的内涵

贝勒爷

<div><b>本周论题:</b></div><div><b> 在《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说:“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请你谈谈对“仁”的内涵的理解。</b></div><b><div><b><br></b></div>戚小松老师的观点:</b><div> 课堂上,我对学生问过这样一个问题:<br> 如果你发现有一只蚊子,停在你的手臂上,即将开始吸血。你有三个选择。第一,拍死它。第二,驱赶它。第三,放任它。哪个做法符合孔子的“仁”?<br> 学生的回答并无头绪。三个选项都有人选。<br> 此在我意料之中。<br> 于是我出示这样的文本:<br>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br> 学生皆叹惋。<br> 我在黑板上手书四个大字:妇人之仁。<br> 我言道:“首先,此成语存在对女性的不尊重,但是在封建社会,女性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见识比较短浅,也是事实。现代社会,尤其是新中国,女性已经翻身做主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女性,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br> “其次,‘仁’之本质,在其构字法。此为会意字,一个‘二’,一个‘人’。所谓‘仁’,是一种绝大智慧,即:此社会,任意选取两个人,其关系都是和谐。”<br> 乃手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r> 我复言道:“如何做到人人和谐?孔子提供了唯一解决方案。一字谓之‘礼’。每个人做好每个人该做的事,扮演好自己该扮演的角色,承担好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此之谓‘礼’。‘礼’成,则‘仁’至。”<br> 学生恍然有悟。<br> 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如何处置那只蚊子?<br> 所有学生,无一例外,毫不犹豫:</div><div> “拍死它!”</div> <b>浦德鹤老师的观点:</b><br> 什么是仁?《论语》在孔子与他的学生颜渊的一段对话中,给出了仁的定义。<br>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哉?”颜渊问:“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r> 根据这一定义,仁就是克制自己不合礼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言行与思想合于礼。言行思想合乎礼,不越礼就是仁。可见在孔子看来,仁与礼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遵礼是以具有仁心为前提的,礼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内在道德的外在体现。<br> 这是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来论述仁的内涵,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角度上,孔子也给出了仁的另一个定义:仁者爱人,或者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r> 同时,孔子也认为仁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他说只要我们有志向、有恒心、有毅力,通过主观努力,实践仁并不难,也就是他强调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r> <b>洪慧娟老师的观点:</b><br> 在我看来,“仁”包含孝悌爱人、持续践行、社会规范、自我修养4个维度。<br> 1.孝悌爱人。仁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儒家认为,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缺乏礼制约束的时代。所以,孔子叹息到: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强调: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孝在本质上是仁的践行,由在家爱亲之孝推及到社会,就是爱民、爱人,即由家庭开始,以待父母之心而待天下之民。在家为小孝,在国为大孝。悌,就是把孝推及到兄弟姐妹等。<br> 2.自我修养。“仁”其次体现了很强的自我修养的要求。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所谓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br> 恭,就是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受人尊敬。庄重谦和,因为 “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学而》)<br> 宽,就是对人要有胸襟,要宽宏大量,能够包容别人所有的短处及小过错。因为 “ 宽则得众 ” (《阳货》)如 “ 薄责于人 ” 、 “ 既往不咎 ” 之类。<br> 信,就是能信任人,有自信。 “ 信 ” 即取信于民,待人诚信。因为, “ 上好信,民莫敢用情 ” (《子路》), “ 信则人任焉 ” 。(《阳货》)子贡孔子怎么为政,孔子回答说: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子贡问: “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 孔子说: “ 去兵。 ” 子贡又问: “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 孔子说: “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说明信房产重要。<br> 敏,就是聪明敏捷,反应快。<br> 惠,对别人就是施以恩惠。对需要帮助的个人给以援手;为政者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恩惠。 “ 惠 ” 即惠民。而惠民的条件是 “ 执事敬 ” ,即要忠于职守,勤政廉政,不谋私利。因此他说: “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颜渊》), “ 敬其事而后其食 ” (《卫灵公》)要求为官者要 “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学而》)<br> 3.社会规范。通过“忠恕”约束每个人的社会活动,借此实现社会的规范。曾子总结孔子的话说: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里仁》)曾子说,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什么是 “ 忠恕之道 ” ?<br> 忠,就是忠诚。晏子说: “ 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 ” 对个人是忠信,对国家就是忠诚。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嫌弃自己的家与家人,进而不嫌弃自己的国家就是忠。<br> 恕,就是宽恕。 “ 恕 ” 即推己及人。孔子在回答子贡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的问题时说: “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说: “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 (《论语 · 公冶长》)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 (《礼记 · 礼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官员爱字画。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果一国近服紫,全国人民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为上有所好,下必胜焉,投其所好。楚王爱好宫女细腰,这些宫女都纷纷节食,甚至有的饿死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李后主嫔妃窗娘纤丽善舞,后主令窨娘以帛绕脚,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 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不为者为耻也 ” 。<br> <b>赵敏馨老师的观点:</b><br> “仁”作为儒家思想中不可不提及的核心,影响着当时跟随孔夫子的一众弟子,更世世代代浸润着中国人的思想。仁者爱人,小到家庭关系中的“孝悌也者”,大到执政者的“君子笃于亲”,儒家的仁爱思想,已经内化为一种道德认知,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文化下的人。<br> “仁”像一条涓涓流淌的清澈之河,将形状各异的石子包裹其中,或许会冲刷掉它的棱角,但绝不改变它的坚硬。在不同的弟子,甚至同一位弟子不同的处境下,孔子对“仁”进行了看似不同的解释,他告诉樊迟:“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也告诉他,“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他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告诉仲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他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仞。”;他告诉子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孔子把最适合他们的“仁”的侧面和理解角度分享之,愿此清流冲洗他们人生路上的迷茫,伴他们成长为谦谦君子。<br> “仁”亦像掷石入水时泛起的波纹,以血缘亲疏层层泛滥开,却也始终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爱人之本。<br> 犹如冬日温酒的瓷炉,儒家“仁”的思想基底始终氤氲着温暖柔和的醉人香气,在千年后,亦陶醉着众人。纵使是和时代赛跑的今天,善良谦和友爱人们心底,依然萦绕着“仁”的光辉。<br> <b>吴娟老师的观点:</b><br> 在《论语》中,“仁”的涵义是丰富多元又相互关联的, 我理解“仁”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br> 第一,“仁者爱人”。这种爱,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种爱是从“亲亲”(爱亲人)开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广泛地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对他人的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br>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一种修养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养功夫而实现的。而“礼”则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克己”的修养功夫和对礼制的恢复可以使“天下归仁”。<br> 第三,“仁”是德性的统称。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此外,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的“仁”,可以统摄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义、礼、智、信。<br> 第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主张“见利思义”,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仁”的境界,决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br> 可见,“仁”的思想以宗法等级中的血缘之爱为起点,以“爱人”而展开,以礼为准则,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体悟与修炼,以达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地。<br>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规范人际关系,限制统治阶级的压迫,增进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br> <b>孙飞老师的观点:</b><br> 何为“仁”,顾名思义,仁者见仁。<br>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而曾经的我却一直用这双眼睛在寻找黑暗,写文章纯粹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纯粹是为了彰显个性而批判,其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光明和黑暗,而这样的世界仍旧是很多人奋斗的成果,如果你仍不满足,那你也应该是那个奋斗的人,不应该是那个一直愤怒的人。<br> 科兴疫苗,核酸检测张珊珊……你看不惯身边为了名利而迷失自己的人,那么你就保持清高,独善其身,无论结果怎样;你看不惯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那么你就严格遵守小学时代就会背的“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规则;你不满足当下的生活状态,那么你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直抱怨。<br> 也许你会说,大家都昏昏欲睡,为什么我就要做那个清醒的人呢?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每个人生来就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无论这个改变是多么的小,但你就是时时刻刻在改变着这个世界。你出生,世界的人口基数就增加了一,你快乐,世界就少了一份悲伤,你成为了一个好人,世界就多了一个好人。<br>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于是,为了追逐利益,许多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随波逐流,当官的他可能会收下几摞人民币,从商的他可能会买几桶价格更低的地沟油,行医的他可能会为了利益而贿赂官员获取疫苗上市资格……要想在这些纷繁的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并不容易,但却是一件很值得的事。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时代内心的呼唤,你才能拥有让自己尊重和认可的人生。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社会的人,而是坚守初心的人。<br> 现在的你痛恨贪官污吏,那么当你手握权力的时候,你就应该做到正大光明;现在的你痛恨假冒伪劣,那么当你开店经商的时候,你就应该做到童叟无欺;现在的你痛恨医德缺失,那么当你披上白大褂时,你就应该守护医者仁心。<br>这就是仁。<br> <b>闭光萍老师的观点:</b><br> 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是以自己作为中心的网络,关系都是从“己”推出去的,那么道德要求自然就是“克己”了。在推出去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就是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就是“孝”和“弟”。另外一条路线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孝、弟、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br> 在我们的传统道德系统中,并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那种不分差别的“爱”的观念。孔子提到的一个比较复杂的观念“仁”,这好像是一个团体道德概念。但是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可见当孔子当去阐述“仁”的时候,孔子仍然是回到了个人道德要求中。同样,私人关系中的“团体”也缺乏具体性,与“仁”相配的是“天下”的观念,但何为“天下”?又要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中。<br>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一切普遍的标准,一定要先问清楚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人都是相同的,但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齐物论”,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所以墨子的“爱无差等”和儒家强调的人伦差序,是相矛盾的两种道德观念。<br> 中国人看待外界用的是层层外推的同心圆模式,每一圈都是由深到浅,由近到远,怎么可能一视同仁?<br> 所以儒家历来讲究差别待人,君臣、父子、长幼、上下,如何对待都是有差别的。<br> 儒家最强调的“人伦”的“伦”字,费孝通先生指出,来自于“沦”。古书《释名》曰:“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孔子

道德

就是

为仁

忠恕

颜渊

爱人

克己复礼

社会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