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国风高级配色,敦煌图案真是大美!

忙里偷闲

<p class="ql-block">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p> <p class="ql-block">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 ;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 ;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 ;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天王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p> <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画师:苏打喵SodaMeow <p class="ql-block">  敦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以富于变化又有规律的组织和色彩,装饰着每个洞窟及其壁画和泥塑。毫不夸张地说,敦煌图案成为敦煌石窟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盖一向与皇族或名位有关。上古神话传说中描述,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有五色云气和金枝玉叶形成花状之物现于黄帝顶上,称为华盖。故而后世帝王用的车盖亦称华盖,又叫宝盖。出战时,战车的顶部多插一顶华盖。皇族及贵人出行时,也会以一顶或多顶华盖随行。 </p> <p class="ql-block">西夏 第206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西夏 榆林窟第2窟</p> <p class="ql-block">五代 第61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五代 第220窟</p> <p class="ql-block">中唐 西千佛洞</p> <p class="ql-block">中唐 第237窟</p> <p class="ql-block">中唐 第231窟</p> <p class="ql-block">中唐 第158窟</p> <p class="ql-block">中唐 第154窟</p><p class="ql-block"> 从早期的十六国壁画到隋唐时期,直至五代、西夏、宋元各个历史时期的壁画中,都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华盖图案。作为敦煌图案艺术的一个部分,华盖图案自身有着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始终与整体壁画风格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中唐 第112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唐 第196窟</p> <p class="ql-block">晚唐 第14窟</p> <p class="ql-block">​​晚唐 第14窟</p> <p class="ql-block">晚唐 第14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在敦煌壁画中,华盖出现在大型经变画和说法图中佛、菩萨的头顶,其后多衬托有菩提树的树冠。</p><p class="ql-block">以主佛释伽牟尼佛头上的华盖最为醒目华丽,层次较繁复,显得庄重,而菩萨顶上的华盖较为轻灵飘动,与菩萨较为随意优美的姿态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五代 第61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宋 第76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宋 榆林窟第6窟</p> <p class="ql-block">西夏 第206窟</p> <p class="ql-block">西夏 第97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夏 榆林窟第2窟</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中早期的华盖图案相对简单,由伞盖和垂幔两部分组成,层次少,形态简练。华盖上无华丽的璎珞装饰,色彩与壁画整体色调协调一致。隋代以后的华盖图案上开始有火焰纹装饰,部分华盖出现了细小的璎珞,华盖内倒悬莲花成为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晚唐 第14窟</p> <p class="ql-block">晚唐 第14窟</p> <p class="ql-block">晚唐 第14窟</p> <p class="ql-block">五代 第220窟</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3GGOr848nqVB7ReDbsfm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