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藩钱,作为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见证,它的地位也是极其特殊的。</p><p class="ql-block">由于三藩钱的钱文风格和铸造工艺很像明钱,与清初的顺治康熙钱特征又很明显,可否归入南明钱呢?</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三藩钱”产生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熟悉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泉友都知道,所谓三藩,就是清廷利用前明众多降将,特别是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采取“以汉制汉”的策略,帮助清廷平定天下,为改明易清立下战功。清廷册封他们为汉姓藩王并各自镇守一方,成为手握重兵实力不可小觑的一方大员。其中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后其子耿继茂、其孙耿精忠袭爵),镇守福建。史称“三藩”。</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七年(1660年),吴三桂率军占据云南,擒杀南明永历帝,宣告南明政权灭亡,云南也正式纳入清朝版图。所以,顺治十七年是区分南明钱和三藩钱的重要时间节点。</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三藩钱”包括四种铸钱,即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其中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均铸于“三藩之乱”期间,即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而“利用通宝”铸造时间相较于它们要早。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昭武、洪化、裕民三种钱是不属于南明钱的。</p><p class="ql-block">那利用通宝钱铸于何时呢?</p><p class="ql-block">有泉友认为“利用通宝”也是铸于“三藩之乱”时期,有史料和实物可以佐证,如湖南版就铸于吴三桂占据湖南期间。由于利用通宝铸期跨度较大,其他品种有没有可能铸于“三藩之乱”之前甚至与永历政权并立呢?</p><p class="ql-block">前面有说,清廷入关时,由于自身的八旗兵力有限,必须利用依靠“三藩”的力量,因为“三藩”都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圣武记》所载:“耿、尚二藩所属各十五佐领、绿旗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二万。三桂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数万”。</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灭南明举兵进入云贵之际,兵饷已严重匮乏。顺治十六年,吴三桂用兵云南时,其粮米不得不从外省运进。顺治十七年,云南一省的兵饷为900多万两,而当时全国税赋收入为银2566万两,可谓“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p><p class="ql-block">由于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顺治十七年,清廷下令在云南开设钱局,铸造顺治通宝背云一厘钱,但未及一年便被禁铸停用。《大清会典》载:“康熙元年,令停各处铸钱,止留宝泉局,江宁局。又提准收买厘字旧钱”。</p><p class="ql-block">吴三桂曾上疏康熙帝请求就地铸钱,供给当地货币流通所需,但清廷并没有给吴三桂铸钱的权力,而是以宝泉、江宁所铸铜銭供给云南。由于宝泉、江宁两局的铸钱不能及时运到云南,无法满足当地货币流通需求,给当地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军费开支,发展地方经济,吴三桂利用云南地区的铜矿资源,及孙可望和永历政权在当地旧有铸钱设备及工匠,自行铸造货币成为了唯一选择。对此《庭闻录》卷六《杂录备遗》有如下记载:“(吴三桂)出入滇,请开局鼓铸,疏曰:云南市肆所信惟钱,一日无钱,即称不便,今蒙颁新制样钱到滇,方兴鼓铸,旋行停止。在滇省所铸无多。宝泉,江宁之钱无能转达而至,不足以供人民日用所需,是以该司有恳请鼓铸之议也。以臣愚见,滇省悬处天末,钱法通滞自与别省无关。况今省中汉土乐行新钱,此于交易所涉尚浅,而声教远被所关甚大,鼓铸诚不宜缺。何无将云南省城与大理下关现炉十八座减去八座,量存十座,于省城设七座,下关设三座,鼓铸新钱,给散使行,俾人民有交易之便,遐荒仰国宝之尊,似于钱法有俾也。”</p><p class="ql-block">又《清史稿·吴三桂传》记载:“康熙五年,三桂复请云南督抚受节制。移总督驻贵阳,提督驻大理......假浚渠筑城为名,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列,厚自封殖......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藩本’。权子母,斥其羡以饵士大夫之无藉者。”</p> <p class="ql-block">“权子母”本意源自“子母相权”,即铸造大小货币,两种货币同时流通,可以用一种为标准确定对另一种的交换率。因此,《清史稿·吴三桂传》中的“权子母”指的应是“利用通宝”背厘、二厘、五厘、壹分大小不等的折银钱。另外,《圣武记》中也记载,吴三桂入滇后,“假浚渠筑城为名,广徵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潜积硝,磺诸禁物,重敛土司之金币,厚自封殖”。其中“鼓铸”一词,指的是熔炼铜铁铸造货币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史料记载按照时间顺序可以推断出,“利用通宝”中的折银钱品种铸造时间最早于康熙五年,而晚于南明灭亡的时间(顺治十七年),顺治十七年到康熙元年之间短暂铸造过顺治一厘钱。所以,再次确定“利用通宝”不属于南明钱范围。(小平光背类铸于后期)</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三藩钱不属于南明钱,铸造时间均晚于南明灭亡的时间。</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有泉友习惯把三藩钱归为南明钱呢?</p><p class="ql-block">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的铸造间隔比较近,而且工艺风格和形制特征上具有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云南是产银大省。在明朝,云南的白银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所以云南地区使用白银的习惯根深蒂固。</p> <p class="ql-block">明末义军首领孙可望入滇实行“废贝行钱”政策,创立折银钱货币体系,于顺治四年铸造“兴朝通宝”折银钱,使“兴朝通宝”钱被赋予了白银货币的功能,顺应了民间以白银作为交易媒介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体现在吴三桂铸造的“利用通宝”钱上。</p><p class="ql-block">《三藩记事本末》记载:“顺治四年,可望自称东平王,既至黔。设官铸钱,十四年,可望来降于王师。”其后顺治六年,孙可望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抗清,奉永历正朔,参照“兴朝通宝”样式铸造了“永历通宝”背五厘、壹分等钱。</p><p class="ql-block">从顺治四年铸造“兴朝通宝”钱始,到康熙五年铸造“利用通宝”钱止,此三种折银钱铸造前后相隔不到二十年,铸地均在云贵地区,由三个不同的官方机构利用相同的原有铸钱局厂和铸钱工匠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它们的铸造工艺和形制特征非常相近,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处于乱世,虽然三者铸造间隔时间较近,但随着历史发展进程、政权更迭,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划分,它们各自的归属是明确的:即兴朝通宝为明末义军钱,永历通宝为南明钱,利用通宝为清三藩钱。</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各朝铸币的工艺形制具有相似性也是常见现象,特别是年代相距较近的钱币都具有传承关系。例如魏晋五铢之于汉五铢;南唐开元之于唐开元等等。</p><p class="ql-block">虽然三藩钱铸于清代,属于清代铸币范围,但它们的铸造工艺和形制特征更接近于明钱。作为明代铸钱工艺的绝唱,衔接于新旧两朝,独立又特殊,乃泉史中一朵奇葩。所以我更习惯称之为“三藩钱”,不加以朝代限定。</p> <p class="ql-block">正所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桂叛清欲复明,筹资供饷造利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衡州称帝铸昭武,其孙易号洪化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靖南精忠遥相应,裕民充兵闽浙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年之乱终平定,三藩之泉留史名。</b></p> <p class="ql-block">摘自:专业精神 熹斋古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