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五十年代的浒墅关古镇上有三个渡口,在镇中心的龙华桥北堍有个龙华渡口,第二个在南津桥以南约1公里处的蚕桑学校门口的渡口,第三个渡口在兴贤桥以南1.5公里处的三里亭渡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华渡口原来是明代稽查过往船只的船埠,后来改为民用渡口,来往在竹青塘桥与龙华桥之间的大运河上,渡口的长度约为30米,是一条两边有栏杆的木船,船工在船稍摇船,船头有根长篙,船到岸时船工就到船头用长篙挣住船头,使船慢慢靠岸,记得摆一次渡是二分钱,摆渡的人很多,我也经常乘摆渡船的。船工是一个年壮的汉子,为人真实,待人诚恳,还经常为人做好事,帮助体弱病残者,所以大家称他“人面桃花壮士心,渡口好事多做尽”,渐渐的大家就称“好叔”,把龙华渡口也称之为桃花渡口。1969第一次大运河拓宽,在此新建了《浒墅关大桥》,渡口从此消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津桥以南1公里处的蚕桑学校渡口的位,就是在清代浒墅钞关的大门处,也就在《浒关八景》之一的“浮桥夜月”之处。《浒墅关志》记载,“浮桥即关口巨舟也,关以桥启闭。”以浮桥启闭实现通航与拦检船只。河边有一处“官渡”字样的牌坊,在我小时候都有见过,也是在1969年第一次运河拓宽时拆除的,据当时目及者记忆,官渡牌坊拆除后完好无损的堆放在原蚕桑学校老食堂的后园,至今还没有挖掘出来。此渡口是专为方便蚕桑学校的师生往来用的,我的家人小时候经常往返与此渡口,此处摆渡是不须要钱的,渡口宽度约为40米,渡船也是一条小木船,此处的渡船人数就远远少于龙华渡口了。到七十年代渡船就停止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里亭渡口,就在兴贤桥以南1.5公里处的三里亭。三里亭又名于止亭,是运河西岸董公堤上用于船工拉牵时憩息的地方。渡口西起浒关上塘运河村,东至下塘保丰村,渡宽约60米,1992年保丰村在此建造白泥加工场,渡口就废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记忆中的浒墅关镇在大运河上的三个摆渡口,但据记载浒墅关镇上在大运河上还有二个渡口,分别是十里亭渡口和长亭村渡口。</p><p class="ql-block"> 十里亭渡口古称“射渎渡口”相传秦始皇在此向阳山主峰射箭而得名“射渎”。十里亭渡口西起浒关上塘大新村,东至原长青和平村西庄头,渡船的航线是偏斜的,约有近百米长。清道光年的《浒墅关志》记载下塘有渡口亭。十里亭渡口的历史较久远,直到1990年312国道长浒大桥建成后,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长亭渡口在浒墅关上塘长亭村,我无此资料。</p><p class="ql-block"> 另外,据记载和朋友口述,在浒墅关区域内还的裴家圩渡口,阿姨渡口,花泾渡口,花泾东渡口和华桥渡口,以上渡口均在浒墅关镇下塘的村落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