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部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编导</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蔡 楚 生</b></p> <p class="ql-block"> 蔡楚生(1906 一1968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一曲哀怨的《渔光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国传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浪在街头。”这如泣如诉的小曲伴随东流的江水,从1947年飘荡至今。当人们从插曲回忆到两部电影的时候,仍然怀念影片的编导——蔡楚生。他是著名电影艺术家,是我国电影在1905 年诞生来,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影片的编导,他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学徒工走进了影艺界</b></p><p class="ql-block"> 蔡楚生是一位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著名导演。然而,也许现在的人们并不知道,他既没有进过“洋学堂”,也并非“科班”,完全是依靠自己潜心自学,由一名学徒工闯进了影艺界的。</p><p class="ql-block"> 1906年1月12日,蔡楚生出生于上海,六岁时随父母回到原籍广东朝阳,住在闭塞的乡村。在这里,他除了从小就学会干农活之外,还上了四年私塾,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学历。</p><p class="ql-block"> 在蔡楚生12岁那年,父亲先后把他送到一家小钱庄和杂货店当学徒,想把他培养成一名商人。 然而,他痴迷于学习,又有极好的悟性。在上学无望的情况下,不顾疲劳,开始了自学。没有课本,就找包装箱里的旧报纸,没有老师,就查一本小字典,没有桌子,就缩在小吊铺上,秉烛夜读。经过日积月累,他不仅能读小说,还学会了绘画。</p><p class="ql-block"> 已经17岁的蔡楚生,受到当时大革命潮流的影响,参加了店员工会,业余时间不再是钻吊铺了,而是积极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特别是看了话剧《可怜的裴加》,唤起了他的创作欲望——我要写剧本!于是,他一气呵成,用了几个晚上,写了一个剧本,自己还成了编导和演员。后来,大革命失败了,他为了找到“和全中国共呼吸的地方”,只身到了上海。 </p><p class="ql-block"> 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上海,蔡楚生居无定所,四处寻觅。凭着他那股子读报纸学文化的劲头,他一定要找到搞戏剧、拍电影的地方。他终于进了一家电影公司,当然也只能干杂活。但他干得特别认真,擦地板、倒痰盂、搭布景、写字幕,什么都干,什么都干得非常出色。他不仅仅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更加有机会学习。他后来又到了别的电影公司,在担任临时演员、美工师的同时,不断积累着电影摄制知识,而且坚持写作和绘画。</p><p class="ql-block"> 蔡楚生的勤奋学习精神和对电影的痴迷,感动了当时已经名扬影坛的著名导演郑正秋。他把蔡楚生介绍到当时规模最大的明星电影公司,使之在为电影事业奋斗的道路上迈开了新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郑正秋对23岁的蔡楚生满腔热情,让他担任导演兼美工师,参加了《桃花湖》《红泪影》等影片的拍摄,使蔡楚生如同海绵吸水一样,系统地学习了电影编导和摄制知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悠悠《渔光曲》</b></p><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武装进犯上海,驻沪十九将士和上海各界民众,纷纷奋起参加抗战。深重的民族灾难和人民的爱国热潮,冲击和影响着蔡楚生,使他认识到电影不能是“纯艺术的”。于是,他在老导演的协助下,执行导演了电影《共赴国难》,反映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壮举,也表现了蔡楚生的爱国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蔡楚生被推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步入了党所领导的左翼文化联盟的行列,走上了新的艺术道路,进入了新的创作时期。他编导的《都会的早晨》,被称赞为“具有伟大未来性的萌芽”。</p><p class="ql-block"> 1934年,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体现了深刻的创作思想、全新的表现技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影片以凄婉的情调描绘了渔家的凄惨遭遇,揭示了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电影剧本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而且采用了文学上的对比、呼应等表现手法,使影片更具有感染力。 </p> <p class="ql-block"> 电影《渔光曲》海报。1934年摄制,编剧、导演:蔡楚生。</p> <p class="ql-block"> 主题歌《渔光曲》,王人羙演唱。</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上映后,立刻引起轰动,那首哀怨悠婉的插曲很快传唱开来,成为优美的流行电影歌曲。《渔光曲》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而且在1935年举行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p> <p class="ql-block"> 《渔光曲》剧照。 主演:王人美 韩兰根</p><p class="ql-block"> 完成《渔光曲》之后,蔡楚生更加坚定不移地站在左翼文化运动的旗帜下,利用电影艺术,面对现实生活,深刻地反映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命运。他相继编导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和《王老五》等影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上海转赴香港,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开始了以揭露日寇和汉奸的罪行,激励人民奋勇抗战为主题的电影创作。他和司徒慧敏合编了《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两部电影剧本,他独立编导了《孤岛天堂》和《前程万里》,这些影片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肩负周恩来同志的嘱托</b></p><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蔡楚生到了重庆,进入中共电影厂担任编导委员。当时的重庆,是国民党所谓的“大后方抗战中心”。但是,蔡楚生所看到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面目。使蔡楚生感到振奋的是,聆听了周恩来同志从延安带回来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加明确了文艺应该反映生活、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蔡楚生和郑君里联合编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这是他电影生涯中最主要的代表作品。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在抗战前后十年间的悲欢离合,深刻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热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光明。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连续放映三个月。《新闻报》载文称之为“国产电影的前进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说明书首页。1947年摄制,编剧、导演:蔡楚生、郑君里。</p> <p class="ql-block">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由白杨、舒绣文、陶 金、吴 茵、上官云珠主演。</p> <p class="ql-block"> 曲调优美的江苏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被选作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插曲,由奚秀兰演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解放前夕的上海,笼罩着白色恐怖。党组织安排蔡楚生到香港,继续从事进步电影活动。由于得到了南国影业有限公司的合作,组织了“南影”的第一部影片《珠江泪》的拍摄,为粤语电影的创作铺开了一条道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民族艺术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蔡楚生离开了香港到了北京,参加了第一届文代会。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国家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主任、副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和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经过多年的不懈追求,他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58年,蔡楚生亲自到新建立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主持新片编导,将他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南海风云》进行再创作,定名为《南海潮》(上下集),1963年完成了上集。影片以其鲜明主题、内容广阔和富于时代气息而受到好评。</p><p class="ql-block"> 蔡楚生在从事繁重的领导工作和剧本创作的同时,还发表了几十万字的理论文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倍受摧残的蔡楚生不幸逝世,终年62岁。他没能完成《南海潮》下集的拍摄,成为了永久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南海潮》(上集)剧本封面。 1962年摄制,编剧:蔡楚生、王为一、陈残云,导演:蔡楚生、王为一。</p> <p class="ql-block"> 《南海潮》海报,主演:吴文华、张 铮、高 紘、蒋 锐等。</p><p class="ql-block"> 蔡楚生是一位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民族性和完美的艺术手法,成为后人艺术创作的楷模,他一生中编导了27部电影。1995年,在我国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中,蔡楚生被授予“中国电影世纪奖”中的导演奖,这是对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奋斗终生的最恰当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1998 年初稿,原载 2007年7月24日 新浪个人实名博客。2022 年12 月3日修改并制作美篇。资料来源: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秦世营 :1943年生,哈尔滨市退休教育研究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从1964 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在文学、史学期刊和各类报纸上发表了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过个人散文集,近年文学作品散见于纸媒或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