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国清寺

玩遍中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秋又至,近来一直想去浙江天台国清寺看看那里的秋色,但在“摄友圈”报了几次名,都因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而取消了,今天,顺着“返沪五天不得进入部分公共场所”的防疫条例终于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年来走过不少寺院,国清寺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不仅以建筑恢弘而闻名,而且还以底蕴和岁月见长,这次走进秋色中的古刹,虽秋意不浓,但大黄的院墙、厚重的寺庙建筑、慈善的僧人,依然让我对它产生了极其的好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在寺庙边就能瞥见这座高耸入云的古塔,它仿佛用斑驳的外观记录着这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幻。</p><p class="ql-block">隋塔,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建造的,因此又叫报恩塔。</p><p class="ql-block">此塔六面九级,高59.4米,在浙江省现存古塔中是最高的。原塔是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时日久远,飞檐斗拱腐烂,只剩中间的塔体,反而因此愈发显得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再向前走,便能发现国清寺的山门外矗立着的七座佛塔。</p><p class="ql-block">它们是为纪念“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而建。</p> <p class="ql-block">随后从山门穿过,穿过“寒拾亭”,再走过古老的丰干桥,迎面便是一面照壁,在照壁之上写着“陏代古刹”。</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总面积多达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等,构成一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的香火很旺,尤其是烧头香时,寺院两公里开外就会排起长队。</p><p class="ql-block">却完全不会有人拉着你算命、买香,保留着佛门的清净与平和,且丝毫没有沾染商业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右侧的侧院里,有一棵树龄达1400多年的隋梅,相传是智者大师弟子灌顶法师手植。</p><p class="ql-block">国清寺还经常以1400多岁的梅果来款待嘉宾,被日本僧人称为“长生不老果”。</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的里里外外、一草一木,乃至池水、山石,都充满了故事与历史,在这里一不小心就能与“国宝级文物”来个偶遇。</p> <p class="ql-block">寺庙内,僧人与小朋友的亲密互动,很和谐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遁入空门的地方,却与爱情紧密相联,恋爱中的本地男女,大都会去国清寺,他们携手在古寺中轻声细语、海誓山盟。</p> <p class="ql-block">在三圣殿左侧,绿荫下有一块高约二米的石碑,上面黑底红字写着一个大大的“鹅”字,被人称作“鹅字碑”,说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相传王羲之很喜欢观察那些在水中嬉戏的大白鹅。有一日,他恰好目睹了一只大白鹅扑闪着翅膀的样子,突然有了灵感,随手写下一个“鹅”字,一笔到底。看过的人,无不称其写得绝妙,真如一只活灵活现的鹅,在水中引吭高歌。有人特把这个字刻在了碑上,立碑于华顶山上。后来,碑又被挪到了国清寺内,历经岁月更迭,一直静静地立在那儿,供世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寺里的菜肴和粮食都是由僧人们自己种植的,当收获寺外60英亩肥沃土地的时候,这里的僧侣们必须参加劳动。每年的秋收季节,你都可以看到寺庙里铺在席子上暴晒的粮食,这次,我们去时粮食大都已入库,只看到少许留在外面的粮食和已完成使命后被卷起的席子和叠在一起的竹篓。</p> <p class="ql-block">这寺院的一殿一佛,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需要用心去交流体会。不管走在寺里的哪个地方,那佛泽的光芒,照耀着心灵的每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