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29日上午第二节课,县教学能手李亚峰老师在临高中学科技楼录播室上了一节公开课。授课班级是高三(21)班。本堂课是一节高三复习课,以鉴赏羁旅思乡古诗词为主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亚峰老师运用情感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对于羁旅思乡的情感共鸣。课堂上内容上分为五个模块:一、羁旅思乡诗产生的背景;二、羁旅思乡诗歌的特点;三、羁旅思乡诗歌的鉴赏方法(这是本课的重点);四、羁旅思乡诗歌的针对训练;五、课堂小结。</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李亚峰老师一改枯燥的复习方式,以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很多学生都抢着回答问题。</p> <p class="ql-block"> 学生面对面就坐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进行合作探究。</p> <p class="ql-block">图为听课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课后,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织了教学研讨。</p><p class="ql-block"> 李亚峰老师对本堂课的设计与效果进行了分析。本堂课从四个立足点进行设计:</p><p class="ql-block"> 一是立足于一堂高考复习课。让学生真正掌握羁旅思乡诗歌的鉴赏方法,掌握本类题材的答题方法。有针对性的用同类诗歌进行训练,能够及时地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二是立足于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当下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较差,对诗歌复习感到枯燥,答题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老师在课堂注重让学生从基础知识积累入手,循序渐进,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以及利用填空题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最后,注重引导学生规范答题,并且当堂训练,让学生有很大收获。</p><p class="ql-block"> 三是立足于一堂实实在在的课。本堂课不花哨,不讲求热闹。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让学生有所得就是最大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四是立足于情感共鸣。本堂课以羁旅思乡之情导入,又要将羁旅思乡之情融入到同学们的心中。李老师在最后的部分,以同学们即将步入大学生活为话题,引发同学们对离开家乡后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思念家乡,怀念母校,这种结束语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得到共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备课组的老师对本堂课进行分析,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王文青教导认为:高考复习课,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答案,如果回答不全面,教师要适当指导。课堂上的内容不要追求太多,一课一得也是很好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王璐梦组长认为:课堂上提出的“意象”“标志词”的内容,与后面提出的表达技巧的内容衔接不够紧密。以及手法如何运用,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杨国歌老师认为:李亚峰老师能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上课,展现了教学能手的风采。其中有一些亮点:一是启发精讲部分用填空题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而不是一味灌输;二是本堂课敢于取舍。三是引导学生掌握羁旅思乡诗歌的鉴赏方法,这种方法也是适用于其他题材。</p><p class="ql-block"> 林书彬老师认为:表达技巧部分未能够做具体指导,需要加以改进。</p><p class="ql-block"> 林雪老师认为:常见意象部分用时太多,更应该注重后面的表达技巧部分,这是重点部分,要注意时间的分配。</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李亚峰老师的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掌握了羁旅思乡诗歌的鉴赏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但是仍然存在不足。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很难做到完美。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教师在课后懂得反思并且在今后注重改进,这就是很大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图:林德顺</p><p class="ql-block"> 文:李亚峰</p><p class="ql-block"> 校对:林德顺</p><p class="ql-block"> 审核:王璐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