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园”以前我们都叫“张家花园”,但从来没有看到花园,有“花园”也许是七 八十年前的事了,在我的记忆里就是窜弄堂,不绕路,走捷径的石库门大弄堂。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她像个贵妇人,一般平头百姓可望不可及。我中学的班主任就住在附近很有特色的一栋公寓楼里。</p><p class="ql-block"> 张园的法定地址是威海路590弄,现在一些人以为它的大门在泰兴路上。</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张园经过近四年的精心梳妆,荡涤了多年淤积的污垢在2022年12月1日终于揭开了她美丽的面纱,向世人展示了曾有的迷人风采。改造期间多位朋友向我打听张园“梳妆”的进展,本不知张园前世今生的朋友,经这几年的宣传“发酵”也不顾12月1日上海冬天特有的阴冷刺骨的天气蜂拥而至一睹为快,张园她在灯火阑珊处也毫不吝惜的露出她最美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四年了,“换了人间”,物是人非,现在的张园已不是以居民住宅为功能小区的张园,而是要恢复到100年前娱乐休闲购物多功能的升级版张园。</p><p class="ql-block"> 四年了,没有三年的疫情的干扰,无可非议她“梳妆”的时间肯定是更短。</p><p class="ql-block"> 往事并不如烟,翻开张园动迁时的照片,回首四年前的多次去“扫街”景象还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四年的时光感觉很遥远,但看了照片的人和事又感觉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昔日的张园她有浓浓的上海特有烟火气。是有前楼赵老师,厢房王师傅亲密无间称呼的张园;是有好菜左邻右舍都可以来尝一口的张园;是谁家有困难都来帮忙睦邻友好关系的张园。动迁后邻居们各奔东西了,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情感是不会断的,有微信这个无所不能的“风筝”纽带还可以将在天涯海角的朋友如同近在咫尺一线牵。</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张园”的老居民,“扫街”也仅仅只是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般的一掠而过。将我看到的以馈美篇读者,也算为上海的建设留一点念想而已。</p> <p class="ql-block">一、第一章 除夕夜 </p><p class="ql-block"> 2019年 2月4日除夕夜 己亥年 狗年的最后一晚。</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夜是中国人的最重大的团圆之夜。 是张园原住民在老宅吃最后一次年夜饭,我信步走去看看最后一次除夕夜的张园。</p><p class="ql-block"> 看到大门张灯结彩一派温馨祥和除夕之夜</p> 静悄悄的张园除夕夜 保安忠于职守巡逻在小巷深处。 斑驳的老屋透出温馨的灯光。 <p class="ql-block">这家也许刚洗完年夜饭的碗筷阖家磕瓜子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p> <p class="ql-block"> 狗狗告别狗年。</p><p class="ql-block"> 看到一女士深夜和她的宠物在张园作狗年最后的告别。</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来了晚了,年夜饭早已收场,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张园。</p> <p class="ql-block">950弄72支弄21号是张园社区的居委会,不知现在21号还是居委会吗?也许是我为居委会大门留下最后一张“肖像”。</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 老房子老故事</p><p class="ql-block"> 威海路390弄106支弄2号是张园里最有气派的大院,里面装修扶梯设计都美伦美焕,但大门前的走道却很窄。据说这栋别墅要“搬迁”到泰兴路门边。这样就能充分展现她的美丽风采。</p> 远眺2号重点保护大洋房,等这幢楼开放时去看看她的新生。 2号洋房雕花的内墙装饰 <p class="ql-block">2号洋房电脑柚木雕花扶梯</p> 二号洋房的扶梯全部用泡沫塑料包扎来保护历史文化。 <p class="ql-block">590弄41号是张园另一栋大房子,巍峨壮观的四层大楼但看了外墙和内部“七十二房客”几乎摩肩接踵的住家有种“廉颇老矣”感觉,改善是时代的需要。有一摄影师在这个房子租赁了10年作摄影棚,他说41号的故事生动有趣。</p> <p class="ql-block"> 我去已经进入动迁的尾声,这栋大洋房门口都有安保在站岗,楼里还有少数居民待迁。</p> <p class="ql-block">3月3日下午下着小雨</p> <p class="ql-block">590弄56支弄28-36号的弄口</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库门拱顶上野草吮吸着早春雨露滋润。</p> <p class="ql-block">3月4日下午,夕阳斜射也呈现淡透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露天水槽在阳光呈现齿轮般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590弄64支弄1号二楼前厢房的挑楼在夕阳的照射下顽强露出最后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铅华已尽露斑驳 华厦面前待梳妆</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 动迁了</p><p class="ql-block"> 590弄 56支弄17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p> <p class="ql-block">【百年张园 共谱新篇】张园旧区改造指挥部专门做了收纳箱,方便了居民,又有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辛苦的搬运工人</p> <p class="ql-block">41号4楼艰辛的往下搬</p> <p class="ql-block">感谢他们为上海的建设洒下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小心翼翼地从二楼往下吊贵重的红木大橱</p> <p class="ql-block">搬了,走了,带走了在张园满满地回忆,有一丝不舍有一丝留恋,也许有一些………。</p> <p class="ql-block">走了,搬了,到新居生活还要继续,娱乐活动不能不要。</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 捡漏</p><p class="ql-block"> 每个老小区动迁前都有一批专业人员来收旧货,术业有专攻,有收旧家具的,有收旧书本杂志连环画的,有收字画古董的。看他们的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也增加了不少知识。当然也有走眼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式的梳妆台在三十年代可是大户人家太太闺蜜的镇房之宝。现在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也有废弃没人要的旧家具。</p> <p class="ql-block">这个在上世纪70年代曾风靡上海滩的落地大碗橱。呵呵!</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 采风同道者</p><p class="ql-block"> 同道者同心,同心者同趣,同趣者同乐。每次老屋改造几乎都会吸引没有功利的二拨人来:玩摄影的和写生,是二代人在同一个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为这个城市留下一些永不消逝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p> 捕捉瞬间 <p class="ql-block">穿街走巷深入采风的同道者</p> <p class="ql-block">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来写生了</p> <p class="ql-block">老师和学生</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我在2019年3月6也去过,基本都已搬迁走了,人去楼空,感觉没有生气,只有保安在巡逻。每个支弄的铁门都有人站岗,一个老张园结束了,她在静静等待人们来为她梳妆。我没有记错的话张园真正封闭的日子是2019年3月8日。</p> <p class="ql-block">某日我登高远眺张园,透过窗户看到黑洞洞空屋。心底深处却有淡淡的惆怅。</p> <p class="ql-block">一座新张园终于在今年耸立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张园的故事我没有说完,这仅仅是个“开篇”,崭新的张园我会继续去看看,去拍拍,去写写。</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