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 孩子不要“超前教育”</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集安市关工委 家教团 谷照秋</h5> <font color="#ff8a00">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对于儿童健康成长而言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方为正道;那种超越儿童成长极限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超前教育”是不可取的。</font> <h3> <font color="#39b54a">不要用成年人的理念去刺痛儿童的心灵</font></h3>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飞机,快到目的地时,妈妈对坐在窗边的男人说:“您好,请问能和您换一下座位吗?就飞机降落前一小会儿就行。因为我女儿真的很想看飞机降落,这也会让她整个人冷静下来。”<br> 男人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换不换座属于个人意愿,谁也不会说他什么。但男人接下来的话,直接让这位妈妈震惊了:<br> “我觉得给你女儿在人生中上一课更重要,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br> 乍听之下,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到家庭教育的领域内分析,就能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种种让孩子心理崩溃的教育观。 这种教育势必给孩子形成一种悲观、懦弱、胆怯的心理阴影。<br> 说实话,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乍一听“世界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会认为说得特别对?<br>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大多数人要在生活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妥协,但也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也是如此。于是有些人就认为,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再吃亏,不如从小就让他知道,世界并非如他所愿。但再往深想想,更大的可能是,很多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已经把拒绝、否定当成了生活的常态。看似成熟理性的背后,却藏了一颗受伤的心。 <h3><font color="#39b54a"> 不要用冷酷的理性去伤害儿童的自尊</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ff8a00">谈话节目《不好说,特想听》中的一对母子。儿子是一名时尚公关,他宁愿面对镜头,对着陌生人吐露心声,也不愿意跟对面的妈妈诉说心事。他说了一句特别重的话:“爷爷奶奶走了之后,我就没有家了,妈妈的家在我的认知里,不是家。”这个孩子从小就是在妈妈的拒绝和否定中长大的。</font></div><font color="#ff8a00"> 比如,小时候学滑冰,摔倒了想让妈妈扶一把,可妈妈站在旁边一动不动。他摔倒了13次,自己爬起来13次。最后,他学会了滑冰,也学会了再也不跟妈妈寻求帮助。<br> 再比如,儿子满18岁的时候,妈妈告诉他,以后家里不再给他一分钱,只能借,以后必须还。从此,他学会了自力更生,吃尽了苦头也不跟父母说。<br> “我从来不敢寻求父母的帮助,因为我说完了以后,错的还是我。”他也曾尝试跟妈妈敞开内心的痛苦和感受,可得到的依旧是否定和质疑:“你能面对现实一点吗?”“豁达一些,大了,成人了!”“你觉得你累吗?”“你总想那些不快乐的,你就肯定不快乐。”他苦笑了一句“算了”,就不再跟妈妈沟通了。<br> 是的,现在的他看起来事业成功,有房有车,身为一名公关,能笑对别人的嘲讽和拒绝。可这只是他的伪装,他的内心并没有真正接纳这件事。在他心里,自己仍然是那个自卑、无助、敏感的小男孩。别人的一句拒绝,仍旧会让他陷入到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br> 孩子,最本质的需求是被看见、被接纳和被肯定。唯有满足了这些需求,孩子才能够积攒出足够的内在力量,未来才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真正有勇气去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拒绝。</font> <h3> <font color="#39b54a">不要用家长的理由取代儿童的天真</font></h3> 曾经有位妈妈在闲谈中透露:最近被儿子搞得焦头烂额,他练自行车,有辅助轮都摔跤,还非要把辅助轮卸掉,这样多容易受伤啊!我就劝他,先练好有辅助轮的,直接卸下去容易摔倒,咱们多练习几次,很快就能拿掉辅助轮了。但他一点儿都没听进去,蹦着高非让我现在就拿掉辅助轮。我又耐着性子劝,要不等周末让你爸陪你练吧,你也不会受伤。<br> 结果,他还是不愿意,闹到最后躺在地上打滚,还一直说我是坏人。最后气得我打了他一顿,才消停。事后我有点后悔,这么点儿事,根本不至于打孩子。可我也很委屈啊,我都这么为他着想了,一直好好跟他说,可就是说不通。是我沟通不到位,还是想得不够周到?怎么孩子就听不进去呢?”<br> 我问了这位妈妈一句:“你知道他为什么非要卸掉辅助轮吗?”她回答:“知道啊,小孩爱攀比,看隔壁孩子卸掉了,他也跟着学。”我又问了一句:“是孩子亲口跟你说的吗?”她说:“那倒不是,我猜的。”你看,这就是跟孩子讲道理讲不通的原因。当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孩子的行为时,却忘记了应该先去探求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br> 孩子的想法受生理发展的限制,不同时期心理特征是不同的,一个懂心理的妈妈不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猜测,而是更愿意去倾听,和孩子沟通,从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心理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br>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他们只能关注跟自己有关的事,父母道理讲得再透,只要跟他们心里想的不一样,也只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并非双方平等的交流。<br> 所以当我们感叹“怎么就是不听,说多少遍了”,孩子的感受却是“你们根本不知道我要什么,就知道讲道理,我太惨了”。<br> 最后,也就只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你强迫我接受道理,我就不让你痛快。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br> 家庭教育中不要让孩子感觉为难,也不要强行让他接受某个道理。倾听他、共情他、安抚他。只有他确定了自己是被理解的、有价值的、不被强迫的,他才会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真正接受某个事实或道理。 <font color="#ed2308">集安市关工委 集安市教育局关工委</font><div><font color="#ed2308"> 2022年12月2日</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