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石泉电视差转台

欧烨

欧立高 <p class="ql-block">  退休了,有幸被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聘为编辑,这对闲不住的我来说,也算是有点事干,心里感到了丝丝慰藉。</p> <p class="ql-block">  在文史资料编辑动员暨培训会上,县政协各界人士联谊会会长何先生语重心常地讲到,星移斗转,时代变迁,家乡石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石泉人,有责任、有义务讲好石泉故事,勿忘为石泉做出贡献的人和事。当他讲起石泉医院的诞生,电影的放演,中国栲胶之母的由来时,不禁勾起我对石泉电视差转台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说起电视,我还真有点小骄傲,不是吹牛皮,“土著”石泉人最早见过电视和看过电视节目的我便是其中一员。记得七十年代中期,父亲工作所在的广播站(时任站长那履坤,后任县政协主席),一下子来了五六个大学生,文史的有西北大学、陕西师大毕业的,理工的有西安交大、西南大学、南京邮电学院毕业的。学文史的被安排在编辑部喝墨水、爬格格,学理工的被安排在服务部绕线圈、弄匣匣(修收音机和广播喇叭)。虽然他们默默无语,普普通通,但儒雅的气质,优美的言语,平凡的举动带有一种磁性,深深地吸引着我。</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夏季的一个下午,我正同院子里几个伙伴玩“特务传电”游戏时,被徐工、陈工、付工和播音员李叔(后任县政府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现已退休)叫去,说带我们去玩,虽没告诉去哪?但我们非常高兴。他们肩挎工具包,手拿皮线、竹竿和测量器械,不一会儿就来到县城北坡监所,只见徐工进去了一会儿,便出来二名持枪武警战士和四名囚犯,然后囚犯抬着放电机,背着一个大黑匣匣(后来才知是电视机),沿着北坡羊肠小道,一路爬上山顶。</p> <p class="ql-block">  山顶杂草丛生,四处是坟包,连一棵树都没有,阴森荒凉,内心略感一丝恐惧。奇怪的是这里的坟不同山腰的坟,没有高耸坟头,向导说这是回民墓地区。我们来到一个干涸的大水窑边歇了歇脚便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一阵咚咚咚的发电机声响,大家纷纷忙碌起来,他们抬的抬黑匣子,举的举竹干天线,记的记数据,从这个小山头到那个小山头,每一次调试都在坟头上完成,当时我是既感神秘又很害怕,要不是黑匣子里若隐若现的影子和断断续续的声音,我早被吓“尿”了。就这样大家上山下山,东调西试,反复弄了好多天,无数次。</p> <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一天,黑匣匣里出现了完整的画面,有了悦耳的声音。当时几个工程师别提有多高兴,平时从不抽烟的徐工和付工竞然抽起来了,他们以此表示庆贺。画面里全是大胡子蓝眼睛,个个彪悍勇猛,互相打斗厮杀。这时,平时寡言寡语的付工滔滔不绝地讲起,他说这是罗马尼亚在华上演的首部电影,名叫《斯特凡大公》,讲述罗马尼亚民族英雄斯特凡为保卫祖国,奋力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故事。大家听的如痴如醉,我更是对付工渊博的知识佩服的五体投地。看着看着,听着听着,一条矿泉水瓶子粗的蛇出现在电视机前,大家竞浑然不知。虽说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但反映很淡定,还风趣地说:欢迎观看!</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在山顶看的最完整的一部片子叫《海霞》,看完已是夜深,说来也怪,山下电信局院内的大妈大婶打广子的声音如近在咫尺,连珍珠河畔恋人的情话都听的清清楚楚,弄得我百思不得其解,还是陈工讲了些声学原理,虽然听不太懂,但促使我对今后的物理课有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复实地测试,终于在北坡废弃的水塔旁确定了建电视差转台的位置。1976年冬正式施工了,时逢寒假,院内的大哥哥准备做小工挣学费,我也闹着要去,最后说好别人一天一块二毛钱,而只给我一块钱,其主要任务是给钢端拉线除锈、涮漆、涂银粉。当年春节,十米多高的铁塔拨地而起,从此居民便给这个无名的山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电视台。</p> <p class="ql-block">  黑白电视差转台建立初期,电视信号弱,差转效果差,特别是刮风下雨时根本无法收看,1981年又在原松柏乡建起了转播台,尔后石泉人民看上了彩色电视节目。一时间,市场最紧俏的商品是电视机,议论最多的话题是电视节目,年轻人结婚必备彩礼是电视机,单位和个人奖励最高荣誉是电视机,电视已成为城乡居民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差转台增添了设备,扩大了功率,提升了效果。1988年,又建起了地面卫星接收站,修建了机房和生活区,招收技术人员,有了稳定的值机人员。广播站也更名为广播电视局,成为政府组成部门,而站上原来的几位大学生们却先后离开了石泉,分别调到省城、南京、重庆等城市,有的成为专家教授,有的进入管理层和领导岗位。</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事业日新月异,从黑白到彩色、从大头到壁挂,从无线到有线,从数字到智能,广播电视局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已撤消了其建制番号,差转台也退居二线,甚至被逐渐冷落,被遗忘,但它伟岸的身驱,健壮的臂膀,高大的形象却永远屹立在北坡制高点,时时眺望着石泉的发展,见证着家乡的变迁,讲述着广电人的故事,铭记着广电事业对石泉人民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感谢史冬冬提供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