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俄罗斯印象—圣彼得堡</h3> <h3>在旅游业内,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没去过圣彼得堡,就不能算真正到过俄罗斯。尤其在欧洲范围内,这个观点更是被普遍认同。据导游说,有很多欧洲各国游客,他们只想到圣彼得堡观光、游览,根本就没想去莫斯科。</h3> <h3>圣彼得堡是沙皇彼得大帝于1703年开始兴建的,并于1713年将俄国首都由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又迁回莫斯科)该城市先后用过几个名字:最早是圣彼得堡,后改为彼得格勒,列宁逝世后,为纪念列宁,改为列宁格勒,前苏联解体后(据说经过公民投票)又恢复了最早的名字圣彼得堡(有时简称为彼得堡)。</h3> <h3>据导游介绍说,彼得大帝当年兴建的第一个建筑群,就是坐落在一个因形状像兔子、而被称为兔子岛的岛屿上所建的彼得要塞。<br>经过历代沙皇200多年的经营,圣彼得堡已经成为一座瑰丽多姿、风光秀美的文化都市:金碧辉煌的宫殿,富丽堂皇的教堂,美不胜收的园林······遍布全城。<br></h3> <h3>兔子岛上的彼得要塞</h3> <h3>彼得大帝当年在兔子岛修建要塞的本意,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瑞典)<br>后来,随着俄国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即便跟俄国有仇的瑞典等国,也轻易不敢向俄罗斯发动战争。因此,要塞的军事作用就逐渐淡化了。彼得大帝之后的某代沙皇,便将彼得要塞的部分建筑改造成了监狱,而且主要关押政治犯。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彼得要塞的围墙是很坚固的。如果把兔子岛与其他岛屿连接的桥梁封锁住,可想而知,兔子岛就成了一座孤岛,关押在里面的犯人,要想逃跑,岂不比登天还难。据说,列宁的哥哥因为刺杀沙皇未遂,便一直被关押在这座监狱里,直至被折磨致死。<br></h3> <h3>位于要塞中的教堂,据说是沙皇的埋葬地</h3> <h3>彼得堡市内水道纵横,仅涅瓦河的分支就达50条之多,桥梁遍布,700多座桥梁把各个岛屿连接起来,风光旖旎,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在圣彼得堡众多的桥梁中,其中的21座桥梁在凌晨2至5点之间打开,以让轮船通过。每到夏季的圣彼得堡被称为水城,夜晚,河边总是聚集着许多旅游者前来观看吊桥开启的情景。</h3> <h3>斯莫尔尼宫<br>“斯莫尔尼”的俄语之意是“沥青”,因为斯莫尔尼宫的原址是个沥青工厂,故而有斯莫尔尼宫之名。斯莫尔尼宫是1806—1808年,由当时俄罗斯的第二位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下令修建的。修建此宫的目的是作为贵族女子学院,开启俄罗斯面向女性的教育。因为叶皇认识到,要想使俄罗斯真正强大起来,必须重视开启女性教育。仅此一例,也可以看出叶皇的开明和远瞻,难怪被俄罗斯人称为大帝。<br>十月革命时,列宁就是在这座宫殿里召开革命会议,发布革命公告,指挥着各项起义活动,直至取得十月革命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斯莫尔尼宫也算是革命圣地吧。<br></h3> <h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br>我们都会记得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br>照片所展现的就是当年给中国送马克思主义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现在一直停在涅瓦河上,供人们参观。<br></h3> <h3>导游向我们纠正说,十月革命时根本就没发生攻打冬宫的战斗。当时的情况是,起义队伍确实做了攻打冬宫准备,但是当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放了一发“空包弹”后,冬宫里面的防守人员及工作人员立刻就投降了。可以说,起义队伍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冬宫。冬宫里面的人员投降,有2个原因:一是摄于起义队伍的威猛;二是出于保护冬宫里面的艺术珍宝(后面有专题介绍)。之所以在一些文艺作品里出现攻打冬宫战斗的情节,那都是遵循斯大林授意而为之。</h3> <h3>彼得堡的人文景观</h3> <h3>其与游客合影收费</h3> <h3>这张照片是普希金夫人(叶宫所摄)</h3> <h3>娜达丽娅.冈察洛娃.普希金娜(普希金妻子)当年确实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美人。</h3> <h3> 两人结婚时虽然有年令差距(男32、女18),但按中国传统观念,却是典型的“郎才女貌”。只是两人“志不同、道不合”:女方每天出没于舞会,男方则想安心创作。因此婚后生活矛盾不断,根本无幸福可言。<br> 由于娜达丽娅的美貌,很快便成了上流社会中那些纨绔子弟的追逐目标(传说当时的沙皇也对她情有独钟)。而她本人也沉迷于这种“众星捧月”般的氛围中不能自拔。有时甚至举止轻佻,过于放肆。终于出现了她与法国骑兵上尉丹特士有染的传说。而且甚嚣尘上,愈传愈烈。最后导致普希金为了荣誉和面子,而与丹特士决斗。不幸的是,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第二天就去世,生命定格在 38岁。<br> 普希金被俄罗斯人民称为“国宝级的诗人”。他去世后,人民惊呼“俄国诗歌的太阳”陨落了。<br></h3> <h3>与珠宝店售货员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