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平:诗与诗意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拾遗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剑平:</b>笔名品位,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现旅居广东东莞。热衷于诗、词、赋的学习创作,作品散见于各诗刊杂志、书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诗词》主编、东莞市清溪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长青诗学院主讲教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王淑艳老师代讲音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意”这个词对于我们平时喜欢吟诗填词的诗词爱好者来说,应该是非常非常熟悉的,大家谈论最多、思考最多、纠结最多的恐怕就是“诗意”。那究竟什么是“诗意”?怎样理解一首诗的诗意?我们写诗时怎样才能做到有“诗意”?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什么是诗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汉语字典的解释诗意包括这么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诗思;诗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诗的内容和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指作诗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以上对“诗意”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诗意是诗人在诗里面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境。是诗人用艺术形式,对于现实景物或想象景物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诗意的本质是诗的一种意境,是诗人用艺术的方式营造出的一种氛围。通过对景物描述和自我感受的表达。让你看了能从潜意识中浮出内心深处的感受,能感受到全画面以及超越画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诗意”通过诗中的意境传达给读者,当你读到一首诗,这些诗句会带着你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会带着你把自己代入独特的场景、从而让你产生情感的波动。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就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个时候诗人通过“诗意”将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其主观思想感情间的有机融合影响到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意”体现在情感立场上,有歌颂的、有赞美的、有讥讽的、也有鞭挞的;在表达的方式上,有含蓄委婉的,也有直抒胸臆的;反应在诗意境界上,或高昂激烈,或清净静谧;或雄奇阔大,或清新素雅;或深邃沉郁,或苍凉悲壮;或瑰丽香艳,或凄婉忧伤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意”是通过对一些独立意象的描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表达出来的。其中的意象运用了比拟、借代、象征、夸张等等各种写作技巧来表现。诗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注意的重点是,要用意象文字表达情感,而不是作者直接给读者说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感是一个非常非常概念而不可触摸的东西,人的“喜、怒、哀、愁、思”等等情感,在正常的语言表达中,是很难给出一个确切量化的标准的,但是诗人可以!诗人通过一些虚实相生的,或动态、或静态的画面,经过有机的剪辑组合,呈现给读者,能够让读者感知到,让读者从文字中感知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孟郊《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一日看尽花来量化喜悦;吴伟业《沁园春•观潮》中“怒气强于十万兵”,用强过十万兵来量化怒气;白居易《梦微之》中“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将哀伤以三度、八回量化;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来量化忧愁;杜甫《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以万金来量化思念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些优秀的诗句,就是给读者造出一个氛围,或写的画卷几处,或绘的素描几幅,通过这些画卷、素描的一些内在联系,让人从这些联系中能感受到全画面以及超越画面的东西, 让人看了能从潜意识中浮现出内心深处的感受,这就是诗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意”就是这种通过诗中的文字把平时不可描写的情景形之于情景,把正常不可捉摸的心怀模仿于心怀,把那些看不见的化为看得见的,把生活中难以体会的变得可以体会的。诗意,就是情景也,感触也,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来说,“诗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遣词造句上的高度凝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精练是中国古典诗词有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点,也最能体现出“诗意”来。短短一句,寥寥数行,就能够抵得上散文洋洋洒洒千百字所勾勒出来的意境与美。《诗人玉屑》卷六中曾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诗要求语言精练,要用紧凑简练的文笔,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并且,要点到为止,不可点透点破。于是,在选择词句上,要慎之又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是十个字即写出了环境的清冷,勾勒出空旷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语言的高度凝练离不开炼字,最有名当然是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的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的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表达方式上的具象描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知道诗人在诗中要表达各种情感,而这些情感都是抽象的情绪,都是一些不可捉摸的东西,因此就要选取一些具体的物象和意象来进行表达。需要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意象,把不可捉摸的心怀模仿出来,把看不见的化为看得见的,把难以体会的变成可以体会,从而在诗意中鲜明呈现、体现出来。将诗人心中独有的、虚化的情绪用恰当的比喻具体化的描写出来,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象的选择,比喻的具体化是体现诗意的关键。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是对物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优秀的诗人在立意、构思诗词时,是一位眼光独到的工匠,能够按照心中要表达的诗意,将外物的形态与心中的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优美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成了“偏正词组”,但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就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象到一个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里面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 茅店” “月”“ 人迹”“ 板桥”“ 霜”这些意象的组合,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了出来。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了这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是诗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呈现形式上的画面之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是一体的,即画上要题诗,所题之字又是书法,所以一直以来都有诗情画意之说。古诗词在“诗画”有机融合这一点上尤为出色。苏轼称赞王维的诗画作品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不仅是王维,其他很多诗人都十分注意“诗中有画”的意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写景如画的诗句,以富于情趣而著称。荒江野渡,傍晚行人稀少,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更是空寂无人,怎样表现“无人”这一幽静的境界?诗人突出了一只浮泊在水面上的空船。船因“无人”而“自横”。都认为“横”字用的好,然而这个“自”字用得又何尝不是更妙。“横”字固然是写出了船的势态。而自在、自得之意体现在“自”字,一个“自”字把船写的有了感情、写活了,写出了船的意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叶孤舟,无人摆渡,正悠闲的横躺水面上,晃来摆去。静景中有静趣,诗人恬淡自适的情趣都通过这只空自摇晃的船体现了出来。诗意妙在那种悠然自得的情味。诗句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正是因为它的诗意中有着鲜明的一幅画的意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以上的几个主要特征可以看到,诗意是诗人用文字构建的一个拥有画面感、音乐感、简洁凝练,而且升华了现实的意境。对于诗意,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诗意是一种美,一种诗词独有的意境美。关于“诗意”的特征还有很多,诸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各方面就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怎样理解一首诗的诗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怎样理解一首诗的诗意,详细的方法我在前面的课程《写诗之前先读诗》的课件里面有讲到过,这里就不重复讲了。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段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从中我们来领略一下怎样读懂一首诗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关于陆游的名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除了引人入胜、细致入微的情节之外,书中对于诗的一些经典描写,也使全书诗意十足。无论是海棠诗社,还是螃蟹宴上的宴饮挥毫,亦或是中秋夜黛、湘两人月下吟出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都将《红楼梦》推向了一个诗意的高度,而安排的 “香菱学诗”一个故事情节,曹雪芹特意借林黛玉之口来传达自己的诗学观点,也堪称经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样一段:“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为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林黛玉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陆游的这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怎么就成了林黛玉口中“浅近”的诗,而且还说得后果非常严重:“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那这句诗又是个什么格局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现在不妨从诗意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首先我们看到这一联用词非常漂亮,精致有趣;对仗非常工整,意象也很雅致。诗句非常直观、简单的叙述了一段景象,或者说是交待了一个事实:帘子不卷,屋内香气可以持久保持;砚台中间凹得越多,聚墨也就越多。这其实就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个物理事实而已。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的问:这一联的“诗意”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主旨?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情怀?要表述什么样的人情世故?要展示什么样的际遇体验?大家是不是这些都说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陆游这一联“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单就文辞来说,其实是上上之品。既对仗严谨,又入微细致,特别是“凹”字的使用,虽然偏却不算僻,反倒是带出一些趣致来。但这样的描写于情感却是古井无波,缺乏诗人的情感投射,并无深意。所以用林黛玉的话来说,这就是“浅近”。浅近,就是浅显易懂的意思,就是从精致的景物描写中看不出背后诗人的情感和深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并不是说浅显易懂不好,这一联最大的问题,在于字词虽然精致,但内涵却是空洞的,黛玉所指的“浅近”,是指没有情感内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寓情于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所有景物描写,都要有诗人自己在里面,都要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用我们大家经常讨论诗词的话语来说,就是这一联没有“诗意”,没有意境。这恐怕就是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这一联“浅近”,且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关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是《红楼梦》关于“香菱学诗”故事中的一段:“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无理,‘圆’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香菱来向黛玉汇报她读了王维的诗之后的一个感想,她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里看上去一个字无理,一个字太俗。我们正常的认识中,首先烟不应该是直的,我们从来看到的,烟都是弯弯曲曲的,所谓吹烟袅袅;弯弯曲曲的它写成了直,太阳本来就是圆的它又直接写成了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二个字,一个是写错了,而另一个则是写的太对了,成了大白话。可是,“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这是因为在大漠这个地方是经常没有风的,没有风扰动的空气是静止,在空气相对静止的情况下烟是可以连云直上的。太阳非常单调,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别的东西,只有太阳,太阳的圆会被极度的放大,所以极目之下只有圆圆的太阳,“圆”凸显了大漠的单调性。这是此情此景的现实,诗人把它提炼出来了,所以诗的气象非常开阔,诗意非常优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王维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后得出来的,通过诗人精炼之后的景。绝对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学到了一些精彩的词汇就能捉摸出来的,也不是学会了一些修辞方法就可以写出来的。优美的诗意一定源自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体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你在一首诗里面描绘了一个情景,能让读者置身于情景之中。你写了一个美丽的风景,读者就置身于这个风景之中;你阐述了一种情怀,读者也能置身于这种情怀之中;你写了一场赛事,读者也能置身于这场赛事之中,就是你写的这些东西都能让人置身其中,那么这就说明你想表达的诗意,能够完整的被读者接受了,那这就是一首好诗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怎样才能写出有“诗意”的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写诗时诗意从何而来?这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我们动笔之前,心中要有意,只有做到心中有诗意才会为意而吟。其次是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完整的将心中之诗意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礼记•乐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这里是说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自于人的内心。声音的发出,都是人的心中有感于外物的变动而产生的,是由于受到外物的感触发出的。声音相互配合,就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一定的规律,就称之为音律。这里虽然是说音乐的起源,但实际上其他的所有艺术创作也是一样的,尤其是作为与音乐共生的诗歌,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指出了艺术作品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心灵。人们的内心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或文字表现出来。外在事物是文艺作品产生的诱因。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外物影响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内心激荡,就用诗的语言来表现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来看一首王维的《鹿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应该小时候就背过这首诗,那时候会觉得这首诗简单,不难理解对吧?确实这诗字面上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就像我们现在说话都差不多。百度上把这首诗翻译成现在白话文是: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从文字上看,这首诗确实是容易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从“诗意”的角度来读这首诗,远不是文字表面上的这么浅显。“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很空没有看到人,但却突然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他用简单的十个字给你画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非常的有意境。你仔细想想这种意境,它是直观的,它有可能就是你不久前一次爬山的体验,从你的视觉、听觉上建立了一个非常开阔而又熟悉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二句也非常妙。如果有下午时候去爬过山的人就会有这种体会,树林大概在中午的时候,阳光会从树梢照到林地里面,这个时候树林中是有斑斑点点的光线的。但慢慢到了下午的时候,由于侧面密集的树叶遮挡光线就照不进来了,树林就暗下来了。但是如果傍晚的时候你还在树林的里面,你会突然发现这个时候阳光又全都照进来了,这是因为树叶都长在高处,但下面的树干挡不住太阳,所以当太阳西斜,反而又照亮了树林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维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如何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同时告诉我们一个怎么欣赏落日的特点。就象“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境一样,每天傍晚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很漂亮的云彩,但当太阳到西边快要落山的时候,云彩的颜色会慢慢变深了,没那么漂亮了。再过一会儿之后,云彩就变成金色的满天晚霞了。这是因为太阳再低下去,它就把光翘起来了,光又回来照到云的肚子上,这是傍晚云彩的一个特点。太阳下去一点,有了角度出来,天反而变成金色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写出这样的诗句才称得上是有诗意的好诗,因为你仔细的观察生活,观察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观察到了一些非常微妙的东西,而当你的这些观察用诗的语言写出来的时候,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或许有人看到你的这种观察,会恍然大悟的喊出“原来是这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面所说的基本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都能理解到的这首诗的诗意,但王维的这首诗,其玄妙的地方还不止这些,诗中蕴含的诗意还远不止这么多。这首诗厉害就厉害在你看字面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然而字面背后却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维字摩诘,他的这个字“摩诘”应该是来自佛教大乘经典《维摩诘经》。王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同时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有“诗佛”之称。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这个时候王维应该是已经五十多岁年纪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年纪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维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仕途比较平坦,最后官至尚书右丞,虽然后来对朝政消极失望而去修禅,也是半官半隐的一种状态。当时的他应该是处于一种想出世却不甘心,想入世又不顺心的状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一联诗句妙就妙在,王维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爬山时大家都有可能体验到的一种感觉的时候,又写出了自己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既在人间又出人间,这是《鹿柴》的一重禅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包含了诗人对时间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人当时所处的时候朝政昏暗,王维很是消极失望,于是经营起辋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悟出了一切和合皆无常。阳光和青苔都代表了生,和森林的幽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是美的,珍贵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更值得去珍惜。一个人到了晚年,意识到人生的智慧,本来已经消失的青春之光又回来了,更加值得珍惜,这是《鹿柴》的又一重禅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我们对《鹿柴》的诗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首诗不只是表面看起来诗人写的就是一个去爬山的情景,不只是写了空山、人声、夕阳、青苔,这个只是表面上的第一层。古诗词讲究诗意意境,先会写出一个任何人都能够体验到的字面上的意思,一个直观的东西。但是在这个直观的背后往往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妙啊,看上去他就写了一个人傍晚时候去爬山的经历,但是他却同时写了一个人修行一辈子得到的境界,关键不露任何痕迹。我们现在很多诗友要是想写自己人生体悟的时候,往往都会用“愁绪”“孤独”“离别”“生死”“思念”“蹉跎”“兴奋”等等之类的词语,这就难免落入“浅近”。司空图说:“不落一字,尽得风流”,说的就是《鹿柴》这种诗。这样的诗才叫“尽得风流”,才叫有“诗中余味”。 这就是我们现在写诗时要学习的东西,也是我们避免写出林黛玉口中那种“浅近”的诗所要努力提高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写诗特别重视诗意中的“余味”,司空图说诗味是“妙在咸酸之外”。苏轼也认为“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所谓“味在咸酸之外,妙在虚实之间。”现实中的景物随处可见,然而经过一番艺术加工,融入了诗人真挚的情感,即成隐喻色彩浓厚的意象。一个个的景物、意象是单薄而孤立的,如同调料或酸或咸,一旦加以合适调配,其味就自然在咸酸之外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诗要做到“味在酸咸之外,妙在虚实之间”就离不开用真情实意来写诗。我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诗,情感是它的根,语言是它的苗,声韵是它的花,而诗意、道理、对人的启迪则是其最后得到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想写出有诗意的诗,首先就要做到因情而“动”,动笔要缘于情。每当个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物的触动时,就会产生各种情绪或喜怒哀乐,或爱恨情仇,或忧郁徬徨,或兴奋喜悦等等,这时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冒”出一两句诗来。有情感的触动才会去写诗填词,“根情”,就是说写诗是以来自内心的深沉情感而发的,情是诗的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在写作的过程中,怎样完整的将心中的诗意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之前大家学习过各种的知识和技法,熟练地运用、掌握那些技法是准确表达诗意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看来,判断一首诗是不是一首好诗。不能只看他的外在形式和表面意思像不像诗,关键是看这首诗的诗意有没有产生余味。真正好的诗词能把人带入一种美好的遐想之中,而且要“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甚至让人“三月不知肉滋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12月1日晚讲授于长青诗教二群</p> <p class="ql-block"><b>荣誉院长:</b>陶涛 孙连宏</p><p class="ql-block"><b>名誉院长:</b>包德珍 张驰</p><p class="ql-block"><b>院务委员:</b>高源 朱安群 周达 陈作耕 陈显赫</p><p class="ql-block"><b>首席主讲:</b>包德珍</p><p class="ql-block"><b>院长:</b>周兴海</p><p class="ql-block"><b>常务副院长:</b>盛月富</p><p class="ql-block"><b>副院长:</b>张和平 姜晓玮 陈林洲 张士平 庄俊雄</p><p class="ql-block"><b>荣誉副院长:</b>钟茂荣 周海燕</p><p class="ql-block"><b>教务长:</b>盛月富(兼)</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主任:</b>庄俊雄(兼)</p><p class="ql-block"><b>副教务长:</b>宋力 拾遗君 唐超</p><p class="ql-block"><b>办公室副主任:</b>鲁祖标</p><p class="ql-block"><b>主编:</b>拾遗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e5pg4jh"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写诗之前先读诗》,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fdoduvh"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之关于“老干体”,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gu0vzjx"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之《关于诗词与散文的语言区别》,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hqhm09u" target="_blank">周剑平浅谈诗词创作之《新时期的合理使用》,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in3k5dv" target="_blank">长青诗学院《写诗与用典》,周剑平诗词系列讲座</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转载声明: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周剑平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原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权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