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庄记忆之,【临沂银凤陶瓷】,(高鹏程)

高鹏程

<p class="ql-block">  参加完罗庄区统战系统干部培训班授课部分的学习以后,今天下午大家一起乘车来到山东银凤陶瓷集团,参观“银凤陶瓷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公司办公楼对过,一共三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对银凤陶瓷集团有特殊的感情,一是1957年建厂初期,技术工人大部分都是我们湖西崖村的,可以说是以我村粗白瓷车间为基础建的“泉庄陶瓷厂”,后改名“临沂地区白瓷厂”,现为“山东临沂银凤陶瓷集团有限公司”;二是我1986年参加工作,在罗庄中心校任教,曾教过临沂地区瓷厂干部职工的孩子;三是我师范学校的班长王作良,曾任临沂地区瓷厂技校校长,我们毕业三十周年师生联谊会合影看盘就是瓷厂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博物馆,大家对临沂陶瓷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为精致的银凤陶瓷而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远古时期的临沂陶器</b></p><p class="ql-block"> 陶瓷生产制作在临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临沂先民们刀耕火种,开创了原始农业。他们磨制石器,烧制陶器,建造房屋,依水而居,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临沂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系列完整、遗址众多为主要特点,以黑陶、蛋壳陶的制作为手工业水平代表。说明华夏文明的曙光已率先在蒙山沂水间闪耀。</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沂、沭河流域是东夷部落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东夷人在陶器制作上表现出极佳的创作力,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临沂地区出土的史前陶瓷,其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龙山文化与黑陶</b></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临沂地区的原始居民,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文字—一莒县陵阳河原始陶文;还存在颇具规模的制现业,并成功地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蛋壳陶高柄杯”等绝伦佳作。</p><p class="ql-block"> 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主要典型代表器物。遍布沂沭河流域内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黑陶器,器型有豆、盆、杯、壶、鼎等,其造型优美,质地坚硬,漆黑光亮。被誉为精美绝伦的黑陶文化,充分反映了龙山时期制陶手工业的发达和先民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凤鸟”图腾</b></p><p class="ql-block"> 《大戴礼记,王帝德》曰:“东夷鸟夷羽民”,证实了东夷部落以鸟为图腾崇拜。《拾遗记》卷一载,传说中的东夷首领少昊出生的时候,“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即有银、赤、黄、青、紫五种凤厘从五个方向一起飞来,集落在帝王大院的树上,于是便以凤鸟氏为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统治时期,其所辖部族以鸟为名,以鸟为族微,以鸟为官员的标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社会。特别是传说中的凤鸟,更是受到东夷人的膜顶崇拜,而这个时期凤鸟形态已经普遍地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如当时用来煮水用的白陶封口弩、白陶双扳鬻、白陶双层口篇等。这些器皿的共同特点是:口流做成鸟啄状,向上斜翘,颈部细高,鼓腹,三袋足,看上去好似一只雍容华贵的凤鸟,做立天地之间。这与临沂古城号称凤凰城的传说相吻合,同时也是银凤陶瓷集团银凤商标设计创意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古陶瑰宝一蛋壳陶</b></p><p class="ql-block"> 黑陶中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这种黑陶陶土经过精心淘洗,以轮制法制成,器壁往往留有细密的旋纹,胎壁厚仅1毫米左右,最薄处仅0.2 ~0.3毫米,器型仅见高足杯一种,胎质轻巧,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器壁薄厚均匀,色泽光亮漆黑。故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是龙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古陶中的瑰宝。从而证明,临沂市在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制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娘美的又一光辉创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汉时期陶器</b></p><p class="ql-block"> 秦朝统一,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郑郡。西汉时,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充州之泰山郡。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充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秦汉时期临沂陶瓷发展缓慢,以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为主。在日用陶器制作上,通体轮制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器血和器物的制作,陶器烧制窑炉结构已相当复杂并可以达到较高的烧成温度,工匠们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不同质地陶器的烧成火候。汉代日常用陶器主要是灰陶,其在烧成后期还原气氛控制较好,灰色浅淡而均匀,质地坚实而耐用。主要器形有盆、碗、蛊、釜、甑、罐、蟹型壶、缸、鼎等。同时,建筑陶瓷的烧制也比较成功,在临沂兰山区红埠寺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古代砖窑遗址可以看到当时砖瓦烧制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临沂陶瓷</b></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临沂属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充州之泰山郡。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四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p><p class="ql-block"> 在三国两晋南北时期,临沂陶瓷的烧造已初见规模。主要品种为白陶、灰陶和青瓷。这个时期,临沂陶瓷深受南方越窑青瓷的影响。2003年,山东临沂洗砚池畔王義之故居在扩建时发掘出两处晋代墓葬,从中出土了包括鸡首壶、盘口壶、烛台等在内的大量青瓷器皿,其中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发现了惊世绝伦的青瓷骑俑《胡人骑狮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唐宋时期的临沂陶瓷</b></p><p class="ql-block"> 唐朝临沂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朝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属充州府和青州府。</p><p class="ql-block"> 唐宋年间,临沂陶瓷达到其兴盛期,以黑瓷、灰瓷为主,并出现了鲁南地区最早的白瓷。在临沂罗西乡的后黄土堰先后发现多处古瓷窑遗址,据考证就是在唐宋朝代兴建的。这里的地下一米处,就有碗、盆、罐等瓷器碎片,再往下挖,则有明显烧过的黑色土坯和破碎模具。据史书记载,这里原是“商贾云集的陶市”,后来,历遭兵革之变,而变得荒无人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明清时期的临沂陶瓷</b></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临沂地区陶瓷遭到毁灭性打击,白瓷的烧制技术也因此失传。直到明末清初,临沂陶瓷才逐渐复苏并开始形成繁荣。这一时期,临沂南部的湖西崖、付庄、朱陈已成为长江以北规模较大、作坊集中的陶瓷制作中心和集散地。据始建于元朝的朱陈镇东千年古寺—宝泉寺的碑文记载,当时朱陈镇“人口过万户,陶窑数百座,多为黑釉陶器,输往苏皖等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周氏三兄弟为代表的陶瓷艺人</b></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临沂城南罗庄、朱陈一带出现了以周觐光、周龙光、周春光兄弟三人为代表的陶瓷艺人,当时鲁南陶瓷界流传着“觐光壶,龙光斗,春光紫砂世少有”的说法,是指老大周觐光擅长制作茶壶,老二周龙光擅长制作鼻烟壶,老三周春光擅长制作紫砂器皿。周氏兄弟三人享誉齐鲁陶瓷界,成为临沂陶瓷制作的领军人物。其中"临沂紫砂陶”系周春光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研制而成,它采用当地的红石与砂石、朱陈蟠龙山的紫焦制作而成,其紫砂陶的制作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几乎是同期存在。周春光的紫砂陶制作工艺后传与其子周宗湘,而周宗湘英年早逝,使这门绝技中途过早失传,周宗湘唯一一件传世的紫砂壶作品现存于周氏后人之手,该壶外观光滑,其色红而不艳,紫而不姹,用开水冲茶,壶面上会渗出一个个晶莹的水珠,像珍珠一般镶嵌在壶身上,壶中的茶水喝完了,水珠随之消失, 用它泡的茶,可几日不馊,壶用久了,即使是用白水倒进壶里,依然有色泽,有茶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建国初期的临沂陶瓷</b></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临沂陶瓷仍然停留在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小作坊水平,广大陶工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有的背井离乡,有的沿街乞讨,部分手工业作坊纷纷倒闭,临沂陶瓷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才使濒临衰亡的临沂陶瓷重新获得了新生。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扶持下,先后成立了朱陈、傅庄、湖西崖三个陶瓷手工业联社,到1954年年底止,恢复生产的窑炉有93座,从业人数达1500人,主要生产黑碗、瓷盆、陶罐等传统产品,远销周围十几个地区,成为建国初期山东省第二大陶瓷产区。从1954年开始,临沂陶瓷经历了由“黑”变“白”的技术上的飞跃。经过广大陶工的一次次试验,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临沂白瓷在那简陋的手工作坊里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鲁南地区第一家国营陶瓷企业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 为了振兴和发展临沂的陶瓷工业,临沂县手工业联社决定在临沂建立陶瓷生产专业厂,计划得到省手工业局的批准,并投资70000元在临沂建厂。1957年春,手工业联社组织专业人员对罗庄周围的陶瓷原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探调查,最后决定把新厂址选在罗庄区泉庄村北面的小平岭上,正式命名为“临沂泉庄陶瓷厂”,(即以后的“临沂瓷厂”和现在的“银凤集团”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初,在县手工业联社的协助下,由帅玉堂、周树桢、王启新等人组成了建厂领导小组,并从朱陈、湖西崖、傅庄三个瓷厂中选拔了37名技术熟练的工人建厂。10月底,临沂县委任命赵宗廷同志为“临沂泉庄陶瓷厂”第一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经过一系列的准备,1957年11月5日, “临沂泉庄陶瓷 厂”破土动工,宣告了山东鲁南地区第一家国营陶瓷企业的诞生,成为临沂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临沂陶瓷由“粗”到“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并实现出口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 1958年11月,临沂泉庄陶瓷厂改名为“临沂县泉庄白瓷厂”,隶属当时的临沂县工业局管辖。</p><p class="ql-block"> 从1958年到1971年的14年,临沂泉庄白瓷厂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的早期和中期。在广大职工的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由粗瓷到细瓷并实现出口海外的转变,在临沂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建厂初期,企业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牛拉碾、脚踏泥,成型手拉还,干燥靠太阳”的生产工艺。面对这种简陋的生产条件,广大干部职工仍然干劲十足。经过半年的共同努力,到1958年4月底正式投产,生产出第一批白瓷产品。</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限制,这种白瓷产品质地较粗糕,为此,临沂县委及主管部门要求白瓷厂在粗瓷的基础上奋发努力,研制出富有临沂特色的细瓷产品。1958年在全国大炼钢铁形势要求下,白瓷厂中止了日用细瓷研发,改产耐火材料和电瓷生产。1964年初,企业又转产农用陶瓷机并管。直到1964年8月份,全国快速烧成现场会在临沂召开后,细瓷研制重新得到重视。1965年,省一轻厅汪何卿工程师为我厂设计了40米烧成碰道窑。这条隧道密于1966年建成投产,成为全国第一条小型陶瓷烧成隧道窑。1966年9月,全国小型陶瓷隧道窑烧成会议在我厂召开,当时,白瓷厂的日用细瓷研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细瓷制品已基本达到部颁标准要求,这期间,根据政治形势需要,白瓷厂还先后大批生产主席像、高频瓷领袖像章、陶瓷扬声器等。</p><p class="ql-block"> 1971年下半年,在广大陶瓷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临沂泉庄白瓷厂利用当地原料研发的白瓷出口瓷获得成功,1972年10月,来自沂蒙山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临沂陶瓷首次亮相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秋,季)交易会,7—9时汤平盘、青果壶、金瓜壶等18个品种被外商选中,总成交量达50万件,从此结束了临沂陶瓷粗、黑、笨,只能内销不能出口的历史,使临沂泉庄白瓷厂成为国内较早生产出口陶瓷的企业之一,为今后临沂陶瓷的蓬勃发展莫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曲折发展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 从1972年到1977年的六年中,由于受到国内形势的影响,临沂泉庄白瓷厂出口产品一直排徊在200万件上下,工厂发展进入艰难曲折时期。</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基本建设得到明显改变。山东省轻工业厅于1972年投资80万元扩建细瓷车间,1973年又追加了40万元扩建彩烤车间,使白瓷厂出口细瓷形成了年产1000万件的生产能力。设备更新方面,成功地创造了真空练泥机和双刀压还机等设备。1974年和1975年两年,对烧成隧道窑和半成品加工进行了革新改造,烧成原料由煤改为煤焦油,半成品加工进行了滚压成型试验,并于1976年在生产中普遍使用,使白瓷厂半成品加工水平向机械化迈出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 在设备增多、用电增加的情况下,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转,1976年架设了一条全长五公里的高压输电专用线路,从而使工厂电力供应得到了保障。</p><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白瓷厂划归临沂地区轻工业局管辖,企业更名为“临沂地区瓷厂”,1977年,临沂地区瓷厂由区级升为县级企业(中型二类企业)。</p><p class="ql-block"> 从1977年开始,瓷厂职工以企业主人翁的精神,大干义务劳动,在厂内铺建了二公里长的柏油路,两旁栽上了成行的法桐树,彻底改变了过去厂区内“刮风一身土,下雨两腿泥”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蓬勃发展的银凤陶瓷</b></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临沂瓷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 为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瓷厂通过实行企业整顿达到了“五项工作要求”,完成了企业由恢复性整顿向建设性发展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为加速新产品开发,临沂瓷厂设立了临沂地区首家厂办科研所,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在利用当地原料、开拓产品方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1981年8月,沂蒙色瓷投入批量生产;同年11月省科委下达的“三用瓷汤锅”科研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1982年6月,进行了碳化硅厘钵试验,1984年4月轻工部下达的“耐烧陶瓷”研究项目通过了部级鉴定。科研所设计、制作的样品、展品在1979到1986年间先后有42套(件)获省级以上奖励。1979年4月建成了临沂地区第一条辊底烤花窑,同年,鱼盘生产由注浆改为机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1983年又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建54米隧道窑一条,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p><p class="ql-block"> 1979年企业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过不懈的努力,产品质量及工作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82年“银凤牌”鱼盘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套三花盆、平盘、开光酒具相继被评为省厅优良产品。1982年瓷厂被省一轻厅命名为“质,量先进企业"。自1980年开始在71米隧道窑上安装了热交换器,并对窑炉余热进行了回收利用,节能工作成绩显著,吨瓷耗煤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84年2月荣获了轻工部领发的“节能工作优异证书"。1983年7月,银凤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成功,这标志着银凤自主品牌建设已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1984—1985年,临沂瓷厂连续被评为省厅设备管理先进单位。1985年荣获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厂容厂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资厂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园式工厂",被山东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为“环境优美工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银凤商标释义</b></p><p class="ql-block"> “银凤”陶瓷的商标图形纹样来源于临沂远古时期东夷部落的图腾物——凤鸟形象,借鉴了我国古代西周青铜器皿和黑陶器皿的装饰凤纹,通过运用现代流线风格加以扩展美化,形成银凤陶瓷独具特色的标识图形。其设计风格既包涵有传统陶瓷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现代时尚艺术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号称百鸟之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吉祥物,有“盛世”、“祥和标志之称。英文单词“银凤”—“Silver Phoenix”的含义是“太阳鸟”、“长生鸟”的意思,指埃及神话中的一种,神鸟。同时“银色”在西方象征着“纯洁”、“神圣”银凤商标图形的设计意图和寓意在于体现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融合及银凤陶瓷这一品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突出影响和地位,象征着银凤陶瓷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飞遍五洲,誉满四海。”银凤”商标于1983年7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先后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并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6个国家进行了注册保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银凤陶瓷的美好未来</b></p><p class="ql-block"> 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现拥有罗庄区、河东临沂经济开发区两大生产基地和“银凤”、“红橡树”两大品牌。是中国轻工商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p><p class="ql-block"> 企业各项综合经济指标连续十年在中国日用陶瓷行业名列前茅,山东省同行业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 公司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所,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所,陶瓷和新材料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各1所。先后承接了一系列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00多项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参与起草了《骨质瓷器》等多个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p><p class="ql-block"> 未来,银凤陶瓷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以“建百年银凤,创国际品牌”为奋斗目标,以陶瓷为载体传播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重点打造 “银凤陶资文化创意园”,做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银凤这只从齐鲁大地上飞起的银色凤凰,将承就着再创中国陶瓷辉煌的中国梦,再一次展翅飞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银凤陶瓷博物馆,产品精致人赞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黑到白今变精,期待银凤飞更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鹏程 整理 2022.12.0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银凤陶瓷在“一带一路”国宴上</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特级宇航员刘洋来银凤陶瓷集团</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电视剧《父母爱情》用银凤陶瓷</i></b></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罗庄区象棋协会名誉会长,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