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解读《弟子规》要点

无界国学

<p class="ql-block">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一集要点:</p><p class="ql-block">1、不同于以往的讲解,郭先生重点从人的生命力构建角度、人的潜能开发角度,阐述了一种由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构成的整体教育观;用独特的观点和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一种对于现代人来说极其重要的生命状态。那就是在第一规定性里找到人生最低成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阳光、温暖、诗性、安详、喜悦充满每个人的心房。</p><p class="ql-block">2、《弟子规》作为一个家训,作为一个家庭建设的规划,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是诸多家规家训不可企及的,仍是当代最完美的读本。仍是新时代人们可信赖可拜读可用于家庭教育的总家规总家训。</p><p class="ql-block">3、从实践角度探索《弟子规》的生命力,用《弟子规》作为教材,在四年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有不少的抑郁症患者得到了治愈,有许多即将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回了幸福,有许多问题青年的心理障碍得到了消除,有许多人生态度消极的人,通过学习变得积极。这些足以证明《弟子规》在这个时代有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4、《弟子规》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系统。</p><p class="ql-block">5、《弟子规》是生命的最好导航,是生命电器的说明书,是生命健康幸福安全的一个规。而这个“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的安全性教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国古人的教育,首先是对人进行安全性教育,然后才进行效率性教育。安全性教育比效率性教育更重要。要想让人类永久性生存,要想使人们在群体中健康和谐幸福地生活,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大的轨道。这个轨道,既保障个人安全性又确保集体安全性、人类安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弟子规》在今天的学习就显得重要必须迫切。</p><p class="ql-block">6、学习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落小落实落细落地,纵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无法实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什么呢?操作性不够往往让人们无法落地,接不了地气,接不了地气时间久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在生活中看到许多饱学之士,硕士生、博士生,文凭很高但幸福感很低,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笑容,从他们的目光中看不到喜悦,从他们的生活中看不到幸福,从他们的工作中看不到方向,原因是没有把知识变成生命力。</p><p class="ql-block">7、《弟子规》具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拿来就能用。天天诵读《弟子规》,天天按照《弟子规》去践行,我发现我的幸福感提高了,我的获得感提高了,我的安全感提高了。</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二集要点:</p><p class="ql-block">1、如果忽视了心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人的心理问题。而《弟子规》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心性教育智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2、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细落小落实,有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那就是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弟子规》它是由具有代表性的113件事情构成,指向我们生命力建设的113个方面。</p><p class="ql-block">3、那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家规家训。家道的建设、家风的建设,它的可操作性的载体就是家训。比如钱学森家族有一套完整的家训,让这个家族的每一个生命单元,从小就接受了一套生命安全性的教育、效率性的教育。他们对于生命力建设,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可操作的导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弟子规》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强大建设性、指导性,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弟子规》是这个时代仍然可以好好应用的一本改变命运,提升我们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读本。要想变成我们的生命力,就要知行合一。它很简短,很方便现代人应用。早晚各读一遍。早上读一遍,知道这一天该怎样度过;晚上读一遍,对今天的生命反思,检验今天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4、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传统文化,就一定要让这一套文化方便人们应用。当你讲平天下治国齐家的时候,有一些人感兴趣,有一些人未必感兴趣,当你讲个人幸福,并把幸福细分到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会发现人们有兴趣了。没有谁不希望自己长寿。按照《尚书》和现代细胞学的说法,一个人起码应该活到的年龄是120岁。人立志首先应该立长寿志。怎样才能活到120岁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生命力建设再落小,小到更好操作的层面。</p><p class="ql-block">5、小到什么层面呢?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长寿看成面条、富贵看成面包、康宁看成点心、好德看成蛋糕的话,看上去是几样食品:面条、面包、点心、蛋糕,但是仔细一想,它们都是一样东西面粉。这样对于生命力建设就变得简单了。我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找到面粉就可以了。这个面粉就是生命能量。提高生命能量,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p class="ql-block">自然就好了。</p><p class="ql-block">6、如何提高呢?找到根本性载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而能量系统和物质系统是由信息系统决定的,这个信息系统是第一载体。换句话说,能量是由信息作为载体存在的。那么,生命力建设就变成了对于信息系统的把握。信息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很简单,由念头构成。这时候,我们对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构建,就更为微细地落到了对念头的管理上。</p> <p class="ql-block">7、一个人一旦认识到生命力的建设是念头造成的时候,他对于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会向内求、向念头、向自我、向本质寻求,不会向外求,这个人的生命成本就降低了,这个人的焦虑度就降低了,这个人的抑郁度就降低了。为啥呢?一切都由念头决定。动一个安详的念头,生命就是安详的;动一个焦虑的念头,生命就是焦虑的。当一个人把生命认识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古人讲的自在就产生了。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自由境界。念头才是真正的自由。</p><p class="ql-block">8、美国心理学家霍金斯对生命能级的描述,人的生命力跟意识亮度有关,意识亮度越高,生命力越强大。霍金斯在生命能级里面,用0--1000级做了一个描述,他认为700--1000级,一般的人够不着,够得着的能级是600级。当一个人的能级到达600级意味着他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是普通人的1000万倍。一个人的幸福感是普通人的1000万倍,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境界?有极少数人到达过这样的一个级次。霍金斯发现,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到达600级的时候,他的基本念头是什么呢?三个字:都一样。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基本心态是“都一样”的时候,这个人的生命能级达到了600级。孔子“耳顺”这个境界就是“都一样”。什么意思呢?别人赞美我,我快乐;别人批评我,我也很快乐。外在的毁誉已经不能让他焦虑。换句话说,都一样,赞美和批评都一样。</p><p class="ql-block">9、“都一样”的生命境界,对应的能量级是600级。就是《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说”是一种不需要条件做保障的快乐。他的生命能级到达了600级,他的信息系统是都一样。到了这个层面,他每天读古圣先贤的经典快乐,不读也快乐;吃山珍海味快乐,吃粗茶淡饭也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别人了解我,我快乐;别人不了解我,我也快乐。也就是说,外在条件不会影响到他内心的喜悦。孔子到60岁的时候,修炼到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能级,基本的载体是“都一样”。所以,我们看到孔子,他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他的喜悦。由此,我们就明白,在那么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什么有3000弟子跟着他?一个团队,如果核心领导人不快乐,会有凝聚力吗?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死心塌地跟着孔夫子,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是一种都一样的生命境界。</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三集要点:</p><p class="ql-block">1、《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首先告诉我们,《弟子规》是圣人训。也就是说,作为生命说明书、生命导航、生命安全性之“规”的《弟子规》,它的来源是什么呢?是圣人智慧,什么是圣人呢?圣人是通达了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从这样的一个大前提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到安全感。</p><p class="ql-block">2、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特别注意优秀。觉悟的人讲的就是优秀的,迷惑的人讲的很难是优秀的,除非他是复讲圣人的言说,除非他是复述经典,就像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到达山顶的人,他讲的关于山顶的感觉才是正确的。睁开了眼睛的人看到的大象才是全部。否则就是盲人摸象,摸到头的人就认为象是头的形状,摸到了尾巴的人就认为象是尾巴的形状。</p><p class="ql-block">3、更多的时候,人处在一种假醒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就很可能会把生命看错,把世界看错。我们如果不觉悟,不学习圣贤文化,不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可能会活在重重叠叠的梦境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弟子规,圣人训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圣人?我们看圣(聖)的造字,它是耳朵的耳和口跟壬这样的一个联合体。什么意思呢?能够听到宇宙本质的声音,讲的也是宇宙本质的声音,还有担当精神,这就是圣人。这样的人讲的道理,讲的人生真相、宇宙真相,我们才可以相信。《弟子规》一开始就讲“弟子规,圣人训 ”,让我们有安全感,这个智慧体系是可以信任的。如何有智慧呢?只有把现象世界看破,才能够抵达本质。换句话说,如果不能从现象世界中醒透,不能从梦境中醒透,不能彻底醒来,是很难有智慧的。</p><p class="ql-block">4、《弟子规》总叙的第一句话“弟子规,圣人训 ”就可以看到编写者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非常通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弟子规》充满着敬畏心、感恩心,因为它开篇就用“圣人训”来给我们立下一个大前提,让我们知道《弟子规》所讲的113个生命方向,生命安全的“规”、幸福的“规”、获得的“规”,它是来自源头活水,来自一个醒透的人对我们描述的生命、世界、宇宙之真相。</p><p class="ql-block">5、怎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讲的大喜悦大自在境界呢?《弟子规》给我们开出的方法论是“首孝悌”。孝的会意,上老下子。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把老和小变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孝。</p><p class="ql-block">孝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它揭示的是宇宙规律折射到人间伦理上的常识,因为这个宇宙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小星体围绕着大星体在运转,微观世界也是如此,是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运转。这就说明,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是小质量的围绕大质量的、小体积的围绕着大体积的运转。人间伦理也一样,一定是晚辈围绕着长辈,这样,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和谐。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生命单元都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如果用一棵树来形容,就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孝事实上是宇宙常识在人间伦理上的折射。</p> <p class="ql-block">6、假如一个人不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他会走出整体性,那整体性给他提供的能量就断掉了。可见,孝是我们获得生命力的第一途径,换句话说,孝是保持生命能量的唯一途径。如果一个人他的孝心关闭了,这个人要么会焦虑,要么会抑郁。当你帮他把孝心打开之后,他的焦虑、抑郁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由此可以证明,孝道是生命最为重要的能量管道。</p><p class="ql-block">7、悌是对孝的延续。如果爱老人是孝,那么悌就是对老人的这一份爱的横向发展,就是爱我们的兄弟姐妹。孝和悌是对家庭成员爱的一种投射,孝是向上的爱,悌是平行的爱,谨和信就是对自身能量的一种守护。作为一个人,他讲的话要达到谨的程度、诚信的程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孝悌是从家道的范畴来讲,谨信是从修身的角度来讲。接下来呢,把在家养成的爱,在自己身上养成的谨和信,扩展为泛爱众,亲仁。泛爱众就是“都一样”的境界,不但要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兄妹,爱我们自身、爱邻里、爱朋友,而且要爱一切人,到“都一样”的境界。直至爱一切生命,爱一切存在。亲仁就是让生命保持在一种无条件的爱的境界。一个人只有到达了这个境界之后才可以学文,这就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古人生命力建设的次第,是先进行德行的培育,再去学文。</p><p class="ql-block">8、这样的一个总叙,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人格大厦构建的次第,孝悌是根,谨信是枝干,到了泛爱众和亲仁就要开花结果了。然后,把这样一个生命大树展示给世人,让世人对于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起到榜样的作用,这叫作文。换句话说,用我们的人格去投射影响其他人,这就是文。</p><p class="ql-block">9、由《弟子规》总叙,我们可以看出来,它里面既有认知方式,又有价值诉求,还有行为模式,学术范式,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四大板块,都囊括在里面了。它的认知方式是什么呢?是圣贤认知。它是一种找到本质的简易的认知方式,圣贤认知的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整体性,特别强调在整体中去认识生命、认识宇宙。这种整体性,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辩证法。我们的辩证法是非常朴素的阴阳辩证法,也就是用阴和阳来解释宇宙。它的价值诉求是泛爱众亲仁,弟子规的价值指向侧重人伦关系的建构,那就是和谐。古印度文化特别强调生命的超越性,解决的是人和神的关系。西方文化则以追求物质的最大化为特点,就是让物质利益最大化,侧重解决人和物质的关系。而中国文化侧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伦的高潮就是泛爱众,是礼乐文化。他的价值导向是和谐。</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四集要点:</p><p class="ql-block">1、《弟子规》的学术范式是什么呢?它先进行心性教育、道德教育。再进行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是心性和道德的实践性展开,是六艺的生活化演义。由此,我们可以对《弟子规》做一个基本描述:它是整体性认识,是易认识;是和谐的价值诉求,强调的是人伦关系;是礼乐的行为模式;是六艺的学术范式。对总叙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要强调这次分享弟子规的方法论,就是我们讲的是弟子规的精神,不是讲弟子规的113件事,,而是通过113件事来讲弟子规的内核,它的精神性。</p><p class="ql-block">2、弟子规诞生于清代,今天还适用吗?也许有些条文可能不适合今天社会,但是它的精神永远不过时,比如说孝悌的精神、谨和信的精神、泛爱众的精神、亲仁的精神、学文的精神,它们永远不过时。</p><p class="ql-block">3、入则孝。弟子规,为什么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篇呢?对应到生命,它的开始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小孩子刚生下来是先呼一口气呢,还是先吸一口气呢?有一位智者给出了答案先呼后吸,有词为证即为“呼吸”。就是说,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先呼了口气。当时,我很疑惑;不吸,哪有气往外呼呢?智者回答:这就是生命元气。这一口气呼出来之后,呼吸就开始了,这就是呼吸。</p><p class="ql-block">4、《弟子规》从“父母呼,应勿缓”来讲,有很深的含义。我们跟父母是一个生命整体,当父母呼我们没有应的时候,我们跟父母之间类似于呼吸一样的能量交换就中断了。而父母是我们长长的先人链条的第一个环节,父母有他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有他们的父母,一直到找到第一个父母,那就是我们的第一祖先,那就是生命的源头。而我们跟最近的父母能量交换中断意味着我们跟这样一根长长的先人的能量链条的关系就中断了,那么受损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5、为了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先讲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永恒账户”,第二个概念是幸福学的概念、成功学的概念、健康学的概念,那就是“能量总库”。如果对心理学有了解,就会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永恒账户”,就是潜意识。潜意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自动记录性。就像我在这里讲课,摄像机会一个字、一个动作不落地全部录入。在下一个时间把它播放出来,跟我现在讲的一模一样。第二,全息性。全息性已经被科学证实,念头一动,脑电波超光速抵达全宇宙,就是说念头的传播速度是超光速的。古人讲,“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讲的还不够精准,应该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想”。念头一动,整个宇宙接收器都知道了。潜意识是与宇宙共享的。我们动的每一个念头都与宇宙共享,我们就会想到孔老夫子为什么要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什么要思无邪呢?因为潜意识是与宇宙共享的。第三,永恒性。潜意识的永恒性已经被现代医学和催眠治疗证实。认识到潜意识的永恒性之后,就会对生命、宇宙有全新的认识,也会对“孝”有全新的认识。既然潜意识是永恒的,那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推论:祖先的潜意识也是永恒的。既然祖先的潜意识是永恒的,那我们孝敬老人就具有现实意义。爸爸妈妈是爷爷奶奶的孩子,那我们对爸爸妈妈孝敬,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而爷爷奶奶又是他们爸爸妈妈的孩子,我们对爷爷奶奶怀念,他们的爸爸妈妈当然高兴。由此可见,我们孝敬老人,所有的先人都会高兴。他们一高兴就会给我们发红包,我们就会五福临门。就会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我们知道,长寿是能量变的,富贵是能量变的,康宁是能量变的,好德是能量变的,善终也是能量变的。而能量来自哪里呢?一部分来自自己的创造,就像我们劳动了一天就会获得一天的工资。另一部分能量是被给予的,是祖先对我们的转移支付。这就牵扯到能量总库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6、什么是能量总库呢?每一个人的能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能量把它叫作基本工资,另一部分是岗位津贴。基本工资是原始能量,岗位津贴是现存能量。“原始能量”由哪些要素构成呢?第一部分是先人结转的。中华民族特别强调孝亲尊师。我们一孝亲,关于亲的这份能量就结转过来了。兴旺发达的家族特别重视祭祖,祭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祖先那里获得能量。第二部分是“原始能量”。一个民族它是一个能量单元,一个国家它也是一个能量单元。为什么《了凡四训》讲: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因为孝是跟亲人进行能量交换,忠是跟国人进行能量交换。越爱国,我们的能量来源就越多。所以,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由此可知,我们的“基本工资”部分有先人结转的能量,有国家结转的能量,有民族结转的能量。如果我们能够跟整个人类进行能量交换的话,又会得到整个人类给我们的能量。</p><p class="ql-block">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能量的角度来讲,它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福祉。因为我们获得的是整个人类共振给我们的一份能量。从力学原理也能讲的通。因为爱出者爱返。我们给予了宇宙一份爱,宇宙便会放大返还给我们多倍的爱,这个就是我们的基本工资部分。那么“岗位津贴”这一部分能量,能量增多的两个途径,一是创造。二是节约。心理学告诉我们,能量来自感激,帮助别人的时候,能量就过来了。奉献的时候,能量就进入我们的账户。节约得越多,“现存能量”部分就越多。《大学》讲“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就是告诉我们,多多地生产、少少地用,快快地生产、慢慢地用。我们的经济学,是节约的经济学,奉献的经济学。</p><p class="ql-block">可见,“能量总库”是由“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两部分构成。</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五集要点:</p><p class="ql-block">1、能量总库是由原始能量即基本工资和现存能量即岗位津贴构成的。基本工资就是历代宗亲结转给我们的能量和我们个人永恒账户上的能量构成的。而岗位津贴的能量则来自我们对社会的奉献和节约的能量两方面.所以,我们的经济学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是说多多地生产、少少地用,快快地生产、慢慢地用。跟西方的赤字经济正好相反。我们的经济学用古人的话说积福的经济学,而不是赤字消费、提前消费、刺激消费。它保证了我们能量总库里面的能量永远是一种正的状态,而不是负的状态。</p><p class="ql-block">2、通常,人们夸奖一个孩子有出息,常会说那是因为祖上有德。若用能量总库来讲,就很好理解了。同一个班级的50位同学,为什么有些同学学得很轻松,常考第一;而有些同学很努力,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有许多家长就逼孩子,他能考第一,你为什么不能?家长如果了解了能量总库的概念,就不逼孩子了。因为一个孩子能不能考第一,不单单是他努力的结果。努力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能量总库里面有没有足够的能量。如果孩子他的家庭能量总库的能量非常充沛,他就会学的很轻松,就能轻轻松松地考第一。如果他的家庭能量总库里面是赤字,是欠账的,那么,他在现存能量这一部分,再努力也考不过人家原始能量很充沛的孩子。当家长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之后,他一方面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同时还要替孩子把能量总库里面的能量变多。怎么变呢?自己好好地奉献,好好地节约。他的心态就会变得平和,就不会为了孩子的学习而焦虑,去逼迫孩子。所以,是否懂得家庭能量总库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正确地教育孩子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3、当我们把能量总库这个概念普及之后,会有相当多的家长心态变平和。而家长的心态变平和,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当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单单由孩子的努力决定,还跟自己是否奉献有关,跟自己是否节约有关,他就一下子把消极的、焦虑的情绪调整到了积极的和喜悦的。而当他知道,要想把能量总库的能量变多。首先要从孝敬老人开始,他就会改变教育观。他会一下子认识到,养老本身是育儿。他去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原来就是在帮孩子的忙,就等于把家族这个能量单元的能量活水引过来了。爸爸妈妈一孝敬他们的爸爸妈妈,这个孩子就多了一倍的能量;而爸爸妈妈去孝敬他的爸爸妈妈,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高兴,又跟他们的先人的能量进行了一次沟通和交换。那么,孩子就获得了三倍的能量。所以说孝亲祭祖是连接祖宗能量,开启幸福人生的关键。</p><p class="ql-block">4、“父母呼,应勿缓”讲的是生命力建设的第一个重要渠道。他强调的是反应力和行动力,一个人的反应速度越快,他的生命力就提升的越快,父母呼,我们马上反应,能量马上就接上了,共振马上就发生了,父母呼,我们推迟一个时间段,能量就会延迟一个时间段,共振就会延迟一个时间段,生命的效率就降低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对应在生命力建设上,他强调的是反应力行动力,一个人的反应力高,行动速度快,他的能量补充速度就快,生命准确性就高。开水壶打翻了,若能马上意识到,烫伤就免于发生,开车失控了,若能马上反应过来,悲剧就免于发生。可见,要在生活中避免灾难发生,就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训练,从孩子对父母呼唤的反应训练他的应急反应力。这种反应力养成之后,许多因迟钝和厌恶引起的灾难就会免于发生。长大成人之后,他就能迅速的意识到一些错误的行为方式,就能够迅速的进行纠正。许多人生悲剧,都是因为一些小细节造成的。一个人如果在养成教育时期,在反应力培养,在他的行动力培养不要缺失,他的人生就会顺畅许多。</p> <p class="ql-block">5、父母呼,应勿缓也可以视为宇宙秩序在人间伦常上的投射,也是微观世界确保每一个念头准确性的规范。它既是宇宙整体性的对应,也是人的和谐性的保障。因为只有呼而勿缓,父母才是开心的,父母开心意味着能量是畅通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尔玛教授做过一个试验,把一个正在生气的人呼出来的气体液化,注入老鼠体内,老鼠就会瞬间倒毙。这意味着爸爸妈妈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得到的能量交换是负面的。霍金斯能量级里150级的能量对应的心态就是抱怨和生气,而150级意味着什么呢?负50级,霍金斯发现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分水岭是200级,现在人类的集体能量是207级,当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抱怨的时候,他们的能量在150级,而能量具有共振性,爸爸妈妈的能量如果在150级的时候,我们的能量马上也会到达150级。因为我们跟父母是一种量子纠缠关系,所以如果我们心很静,一定会有体会,当家庭成员很开心的时候,我们也会很开心,当家庭成员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到很难受。什么原因呢?难受是因为能量不够了,开心是能量的一种状态,能量高的一种状态,一旦感觉到不开心,马上就要意识到我们的能量降低了。</p><p class="ql-block">6、不开心有很多种原因,一种就是家庭成员的负能量投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说上大学的同学发现某某几天他的情绪很低落,后来跟他的爸爸妈妈一联系,原来爸爸妈妈的情绪也很低落,如此父母呼应勿缓就能确保我们和父母之间正能量交换。我们可以做许许多多的延伸,从小父母呼应勿缓。长大后做了官,百姓呼他就会应勿缓。老百姓有诉求,他马上有反应,他就是好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高。讲大一点,中国梦怎么样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样实现呢?,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因为父母呼应勿缓对于人的养成教育,体现在反应力上。反应力对应到社会成员身上,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应到人民公仆身上,就是对老百姓的诉求,他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对应到跟宇宙之间的关系上,就是第一时间和对宇宙清洁性的诉求、和谐性的诉求、和平性的诉求、绿色性的诉求做出反应。由此,我们就可能成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就会成为一个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就会成为一个大爱的使者。所以父母呼应勿缓,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国家、民族、全人类,包括宇宙,它是一个整体性的训练。接着弟子规讲,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用心体会它语气上的变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应勿缓,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语气里面的主动性,自觉性。父母命行勿懒,我们可以感觉到它语气里面的被动性、强制性。</p><p class="ql-block">7、父母命行勿懒这个行为养成单元就带有强制性了,呼不应,就命令了。语气上的变化,折射出生命对应状态。第一,有主动变被动了,主动性带来生命的和谐状态,被动性则不然。第二,能量由顺畅到停顿。父母呼时应勿缓,父母命时行勿懒,从呼到命,从缓到懒变化微妙。细心体会,会感受到能量短暂的中断之后马上要求恢复的一种诉求。接下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命令如果还没有很好的改进,父母就要教育了,讲道理了,讲道理的时候就要敬听,一个人在这个时候他就要接受道理的教育。接下来,父母责须顺承,如果父母教,还不听,那父母就要用惩罚教育了。</p><p class="ql-block">8、我们可以看出来,呼、命、教、责在教育状态上的程度变化,责,显然是底线教育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观察孩子们在读这四句话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变化,呼没有应,就变成命,命没有反应,就变成教,教没有反应就变成责。正如道德是法律的上线,法律是道德的下线。对一些不接受道德教育的人来讲,就要用法律对他进行惩戒,那就是责了。关于责罚,传统教育里主张一定的体罚教育,现代教育又反对,到底应该怎么对待这件事情呢?在我看来,适度的体罚是必要的,过度地体罚是错误的。走中道最好,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体罚过度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伤痕。</p><p class="ql-block">9、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孩子对父母的仇恨就是由于父母的责罚不当造成的。古人认为,孩子在自尊心形成之前可以体罚。但前提是,不能让孩子的心中产生仇恨。怎么样体罚呢?古人打竹板是有讲究的,不会打孩子的脸,不会打孩子身体的敏感部分。打他手心,而且打他手心的时候要把手展开。打劳宫穴这个位置,打劳宫穴这个位置可以加深孩子的记忆,对孩子起到惩戒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劳宫穴连接的经络对应着我们的右脑。工人打竹板是很科学的,既惩戒了孩子,又不会伤着孩子。但是现在有些父母一气之下,要么拳打,要么脚踢,会伤着孩子,有的还会打脸,这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我们也看到有许多家长打孩子屁股,把裤子扒下来打屁股,这都是错误的。伤自尊的惩戒一定要注意。另外,当孩子有了记忆力,有了自尊心之后,就要尽可能的减少责罚。要想进行责罚教育,要易子而教,我的孩子交给你,你的孩子交给我。老师打竹板,学生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仇恨,即使产生仇恨也是非血缘性的,也就是孝经里讲的:因亲与教爱,因严与教敬,古人对于教育是很智慧的。</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六集要点:</p><p class="ql-block">1、让我们的能量总库的能量总和增值的法宝之一就是孝。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孝来获得能量的增值。可见,弟子规中所蕴含的孝的能量是惊人的,那么除了孝的能量之外,弟子规还蕴藏着爱的能量,爱又是因亲产生的。一句我爱你的能量能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爱因斯坦留下一句名言:直到最后我才明白,宇宙中一切能量的源泉竟是爱!为什么古人要易子而教呢?孝经讲,因亲以教爱,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由父母承担,古人称父母子女之间的那种爱的状态,是天伦之乐的状态,它是一种没有缘由的天然的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里面包含着一种不求回报的大爱,对应在霍金斯的能量级里是500级。当一个人的能量达到500级的时候,这个人的生命力是普通人的75万倍,当一个人的能量达到500级的时候,这个人的生命力是普通人的75万倍,这么高的一个能量级是由哪一个念头作为载体的呢?前面讲过,信息系统决定能量系统,能量系统决定物质系统,那么500级的能量级是由“我爱你”这个信息系统做载体存在的。这个我爱你,是不求回报的大爱,就是因亲以教爱的这个爱,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仁爱,也就是弟子规中将要开花结果的那样一种人生境界。这个爱的特点,是不求回报。有没有哪一个母亲对孩子喂奶的时候动过这样的念头?一口奶一块钱,两口奶两块钱,三口奶三块钱,给孩子换一次尿布十块钱,等孩子长大了,对孩子说,几十万给老娘拿来。恐怕没有一位母亲动过这个念头。这样一种生命状态,就是不求回报的爱的状态,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这种爱就是仁爱,就是亲爱。它是一种出自人的本能的爱,它是宇宙的本质在人间的投射。</p><p class="ql-block">2、一个人在大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天空暗了下来,一看太阳没有了,接着听到一个声音说,请交光租,太阳开始收光租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听到这种声音。突然之间大地塌陷,听到一个声音说,请叫地祖。突然之间空气中断,听到一个声音说,请叫气租。宇宙间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供应的,所以老子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整个天地都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状态,整个天地都在演绎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不求回报折射在人间就是奉献,就是大爱。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就通过亲来教这个爱。这种亲一旦受到伤害,将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女博士为什么嫁不出去?因为男孩子找女孩子,事实上找的是一种温暖,找的是一种亲情。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他在找母爱,而女博士,在她的童年没有体会到爱别人的状态,所以她不懂得爱,纵然她的知识很多,学问很多,谈恋爱的理论一套一套的,但是男孩子时间一长都离她而去了,因为男孩子在她这里体会不到女性的温存、温柔、温暖,体会不到一种女性本能给男孩的一份爱。还有许多父母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教育里面伤了孩子。</p><p class="ql-block">3、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金斯的能量及原理可以看出,从家庭到社会,从人类到自然,甚至到宇宙,无处不在的爱所对应的能量竟然高达500级。这是一个接近金字塔顶端的能量级。法国作家雨果说: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熄灭。足以爱所蕴藏的惊人能量。郭先生也强调:真正的爱不是利己,而是利他,是不求回报的真心付出。我们的祖先和父母因此谆谆教导我们,要有爱心,要学会爱人、爱物,爱自然、爱宇宙。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就会拥有强大的能量。这便是孝经中所言的因亲以教爱。而在弟子规总序中的一句: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教导我们要广施爱心,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古代的家庭教育分工里侧重于妈妈相夫教子。因为女性的温柔度、温存度、把握分寸的程度更加有利于因亲以教爱。而爸爸常常是因严以教敬。做一个父亲的角色,他既需要爱,又需要敬。没有爱这个人温度不够,没有敬这个人的庄严度不够、力量感不够。爱侧重于阴性能量,敬则侧重于阳性能量。现在的孩子更多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他们会溺爱孩子,孩子被溺爱久了,这个孩子的敬不够,阳刚之气也就不够。这就是我们讲的因亲以教爱。</p><p class="ql-block">4、而因严以教敬则强调在孩子小的时候,由父母因亲以教爱,孩子长大之后由老师来因严以教敬。我们看到古代的教书先生手里有一个竹板、戒尺,做什么用呢?你不听老师话就责罚,孩子在老师这里获得敬的教育。教书先生是通过严格来教敬,举手投足要合乎规范,那敬的教育如果缺失,我们的能量体系里面就缺少了一半,敬畏之心不可无。所以因亲以教爱和因严以教敬,这是古人教学法里面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重要板块。在古代,即使父亲再有学问,他也会把孩子交给另一个人去教,原因是不能伤着父子之亲,因为这个亲一旦受伤,亲的能量就中断了。我们知道血缘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亲。</p> <p class="ql-block">5、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事实上这四句话把生命力建设的四个主要的要素讲出来了。第一个要素是勿缓,第二个要素是勿懒,第三个要素是敬听,第四个要素是顺承。如果再简化,就是快、勤、敬、顺,就是说要提高一个人的生命力。第一要快,第二要勤奋,第三要有敬畏感,第四要顺。江海之所以归海,是因为它有顺的品质。大海之所以是大海,是因为江河的注入让它成为大海。所以获得感也好,幸福感也好,安全感也好,都是由快、勤、敬、顺这四个要素来提供的,最后落在顺上,孝讲到最后就是顺。所以古人讲孝顺孝顺,因为孝所以这个人一帆风顺,因为顺,所以这个人就获得了成功,获得了健康,获得了喜悦,所以孝最后落在顺上,顺体现在一个人的孝的状态,那就是满足父母身体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理想的需要和灵魂的需要。对应在我们今天讲的,孝就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养父母的身很好理解,我们顺父母的生存必须;养父母的心,我们顺父母好心情的需要;养父母的志,顺父母的理想诉求,完成父母的理想诉求;养父母的慧,让父母的生命处在一种智慧的境界,处在一种通达的境界、超越的境界。孝敬有着无限的层次,我们给老人吃喝是孝敬,让父母开心是孝敬,我们实现父母的心愿是孝敬,我们让父母活得明白,也是孝敬。对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非要找一个非常简单的对于孝的理解,那就是对等性讲孝道。怎么样的对等性呢?我们身体上的需要,心灵的需要,情感的需要,道德的需要,本质的需要,我们能够对等地想到父母,那么孝道就接近一种完美的状态。</p><p class="ql-block">6、比如说,小宝宝咬了一口苹果,他觉得不好吃吐出来,他的妈妈会马上接过去把它吃掉,并说,哎呀,被小家伙吃过的苹果更加香甜。没有哪一个父母嫌弃小宝宝吐出来的食物,大部分父母都会捡过来吃掉,但是要让我们把父母吃过的,咀嚼过的食物再吃掉,很少有人能做到。不要说是父母咀嚼过的,吃过的,即使父母吃剩的饭菜要让我们吃掉。也很少有人能做到,所以真正的孝敬老人,要从不嫌弃老人开始。其实这个不嫌弃就是讲的对等性,老人当年没有嫌弃我们,没有嫌弃我们吃过的东西。不要说我们吃过的东西,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便便都是一种欣赏的状态,哎呀,今天拉的多好,不粘不稠,刚刚好,黄葱葱的真好看,像云彩一样。我们看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的后辈嫌弃老人,老人用过的马桶可能都不愿意用了,嫌弃老人的味道了,老人用过的碗筷都不愿意用了等等。有许多的老人从儿女嫌弃的目光中受到了伤害。那种自卑深深伤害了他们,我们对于小生命能宽容,有多少个父母光看着小家伙睡在那里就觉得幸福的一塌糊涂,看不够,晚上搂着小宝宝睡,幸福的一塌糊涂,搂不够,但是又有多少儿女能搂着,不要说搂着老人睡觉,光是给老人一个拥抱,在老人晚年需要的时候能够睡在父母身边。在老人重病期间能够睡在老人身边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说孝道特别重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践行孝道,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7、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告诉我们,敬畏心也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才华、多重的权力、多广的名气、多大的成就,如果缺乏敬畏心,最终一切能量都将归零,甚至变成负数。为了不让我们的人生陷进这样的悲剧之中,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因严以教敬的教育智慧;通过威严的方式。来教导我们常怀敬畏之心,常葆生命能量,如果要增加我们的生命能量,提高我们的生命力,那么第一反应要快,行动要敏捷,第二要勤奋,第三要有敬畏心,第四要顺。所以说弟子规里处处皆是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郭文斌解读《弟子规》第七集要点:</p><p class="ql-block">1、生命力建设的四个核心要素,那就是快、勤、敬、顺。要具备这四个核心要素,离不开孝这个关键的纽带。没有孝心,快、勤、敬、顺可能一个也实现不了。孝敬父母仅仅是孝的一个方面,让父母吃饱穿暖,也只是孝敬父母的一个层面,只有将孝敬父母扩展延伸到孝天下之父母,敬天地自然宇宙之一切,孝才能成其为道,才是大孝,才能助力我们生命力的建设。弟子规正是这样教导我们懂得孝,指导我们践行孝,并从小孝迈向大孝的智慧体系。我们孝敬老人要从对等性找到我们孝敬的自觉和良知,就是说孝敬老人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就是当年我们的爸爸妈妈怎样对待我们,我们现在怎么对待爸爸妈妈,这样能量就对等。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用当年爸爸妈妈对待我们的那种状态去对待爸爸妈妈,那么这种孝应该是完整的,应该是及格的,应该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基本的生命力的。由这样一个对等性,可以对孝的延伸意义做许多阐释。我们跟父母的爱要对等,我们跟祖先的爱也要对等,孝敬父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是孝道。养祖先的身,养祖先的心,养祖先的智,养祖先的慧,也是孝道。</p><p class="ql-block">2、&lt;中庸&gt;讲,孝即善述人之事者也。对于我们祖先的理想,我们能够把它变成现实,这是孝。所以宋儒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这就是孝,我们做这样的弟子规解读,这是为中华民族尽孝,这是大孝,为什么呢?为往圣继绝学,我们讲弟子规的精神,也是论语的精神。我们解读弟子规,推动弟子规的传播,让人们走进弟子规的智慧体系,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这也是大孝。有一个生命个体受益,我们的能量总库里面就多了一份能量,有千千万万的人受益,我们就多了千千万万份能量,这一份份能量也会反馈给我们的先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业。就是说一个人的孝道要从哪里做起呢?从爱惜自己做起。一个人孝敬老人的高级境界是什么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道的一个高级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一个人按时作息,一个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道。一个人保护好自己的品德,这是孝道,一个人爱国是孝道,精忠报国是孝道。古人讲忠孝不能两全,这是从狭义的孝层面讲的。从广义的孝来讲,忠就是孝。因为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尽忠的时候,父母得到了一种来自忠的能量的滋养,祖先得到了来自忠的能量的滋养。我们可以想象岳飞的父母跟秦桧的父母享受到的幸福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当一个人尽忠的时候,本身就是在尽孝,所以忠孝从来是两全,在一定意义上一个人行孝就是尽忠,为啥呢?当每一个家庭都其乐融融的时候,整个国家就会其乐融融,是不是尽忠呢?反过来,当每一个人都敬业的时候,都爱国的时候,那么国家就安宁,家庭也会得到安宁,这是不是尽孝呢?所以,忠孝从来就两全,忠孝不能两全。这话是从狭义的孝来讲的。</p><p class="ql-block">3、有这样的一个对等性,我们还可以对孝道做很多延伸。空气是我们的父母吗?是。阳光是我们的父母吗?是。大地是我们的父母吗?是。那么我们环保也是尽孝,爱这个地球是尽孝,爱这个国家是尽孝,爱这份职业是尽孝,所以有快、勤、敬、顺这四个弟子规入则孝开篇讲的生命力构建的四个要素,我们就可以把孝道的外延扩展到无限的层面。古人讲以孝治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谓抓住了根本,因为孝心是敬心,是感恩心,是爱心的最朴素的体现、最朴素的载体。这是我们有孝的对等性延伸出来的对孝的外延的一种联想。这就是说,爱国是孝道,敬业是孝道,诚信是孝道,友善是孝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这四句讲的是人的行动力、执行力、反应力。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四句讲的是人的感受力。冬天到了,我们要想到爸爸妈妈要添冬衣了。夏天到了,我们要知道爸爸妈妈要添夏衣了,它代表着我们感受力的训练,就是一个人知冷知热能力的训练。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但凡那些和谐的家庭,但凡那些和谐的团队,但凡那些和谐的国家,这些生命单元里面的成员一定是有知冷知热能力的。当一个妻子懂得知冷知热,其丈夫对她一定是满意的,当这个丈夫懂得知冷知热,妻子对她一定是满意的。当一个孩子懂得知冷知热,他的爸爸妈妈对他一定是满意的。所以,这句话讲的是我们的感受力。</p> <p class="ql-block">4、孝敬父母仅仅是贯彻狭隘的孝,仍然不能称其为道。如果我们有“四养父母”延伸到“四养祖先”,由孝敬父母扩展到孝敬天下之父母,由爱父母扩展到爱自己、爱兄弟姊妹、爱所有人、爱国家乃至爱自然宇宙,并用行动去践行所有的爱,这才是孝道。如此,我们的能量总库里就将增加千千万万份能量。那么,当我们正确的应对父母的呼、命、教、责之后,应该怎样把孝落小落细落实,由孝入道呢?冬则温,夏则清。当我们在热的时候,马上就联想到父母也热了,在冷的时候联想到父母也冷了,这样我们就会第一时间给父母送上凉爽或温暖。这样的一个生命状态,一定会带给亲人幸福感、安全感,当然也有获得感。所以知冷知热的能力,在一个人的反应力之后,作为生命力建设的第二项内容被弟子规提出来,说明弟子规的作者非常有智慧。如果没有反应力,没有感受力,一个人很难有行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恻隐之心、同情心是一个人感受力的体现。我们都知道人的爱、人的慈悲心来自于人的恻隐之心和同情心。同情心和恻隐之心决定了一个人的良知的苏醒程度,爱心的开发程度。这样的一个恻隐心和同情心的训练就在感受力里面。冬则温夏则凊,是培养一个人的感受力的。而出必告反必面,就是说我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我要打个招呼,爸爸妈妈我走了,爸爸妈妈我要出差了,爸爸妈妈我要上学了,爸爸妈妈我要走了,就是出门向父母打一声招呼,反必面,回来了我要先去看一看父母,打一声招呼我再干我的活,这样的一个行为。出必告反必面成为习惯之后,会对一个人的生命的建设提供什么样的要素呢?提供一种随时的能量连接。当我们出门的时候,我给父母打一声招呼,让父母放心。事实上是跟父母进行了一次量子纠缠,回来的时候向父母打一声招呼,又跟父母产生了一种量子纠缠。</p><p class="ql-block">5、它能保证我们跟父母的能量在一种共振状态,所以出必告,反必面既是我们的反应力训练,也是对我们生命的整体性、一体性的强调。从大的方面来讲,当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人养成习惯之后,他在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结束,也能够做到出必告,反必面,那么这个人的换乘车就是清醒的一个过程、安全的过程、妥善的过程、准确的过程,因为我们出门是我们分别的象征,回家是我们团聚的象征,当我们出门的时候,打一声招呼,回来的时候打一声招呼,我们生命中无数的分段就处在一个连接的状态、整体性的状态、系统性的状态。说一千道1万,弟子规是用来构建我们生命力的。在这里,他特别训练的是我们的连接性,就是随时把我们的子系统跟整体性连接,用整体性来保证我们的生命安全性。出必告反必面,这是一个人养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之后,弟子规又讲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无擅为;苟擅为,自道亏。讲到了我们对一些生命细节的态度,就是面对细小的物件,面对细小的事情,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无擅为、苟擅为,自道亏,在这里我们体会一下擅为,擅为就是粗率,任意、随意。擅为给我们构成什么样的能量投射呢?子道亏。当我们轻率的对待这些生命细节的时候,伤害的是整体能量。</p><p class="ql-block">6、量子力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知道我们动的每一个念头,整个宇宙接收器都感受到了,我们这个念头,如果是正能量的,整个宇宙接收到了一份正能量的投射;如果是负能量的,整个宇宙得到了一份负能量的投射。我们的每一个念头不单单伤害着家庭的整体性,而且在伤害着整个宇宙,因为生命是全息的,我们动的每一个念头,整个宇宙接收器都感受到了,我们这个念头如果是正能量的,整个宇宙得到了一份负能量的投射。我们的每一个念头,事实上是整个宇宙的一个建设力,当然也是破坏力。这就是说面对细小的地方,我们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应在我们的养成教育上,应该怎么做呢?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自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我们如果不把一些生命细节处理妥当,直接的后果是伤了我们父母的心。</p><p class="ql-block">7、伤了我们父母的心,如果从能量的角度来讲,就是把我们父母的能量降低了,把父母的能量降低了,等于把我们的能量也降低了,因为父母是我们整体性的第一个链条。关于这一点,《零极限》这本书讲的非常透彻。零极限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讲在美国的夏威夷岛上有一个精神病医院,里面收治着许多精神病人,这些精神病人的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这所医院的医生都不敢去上班,因为精神病人有攻击性,冷不防就会被这些精神病人攻击,所以医生走在这个医院里面都是贴着墙走,很恐惧。后来有许多大夫就不去上班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修蓝的博士接管了这些精神病人,他怎么对这些精神病人进行治疗的呢?他不见这些精神病人,他只是把精神病人的档案拿过来,对着这些精神病人的档案反复的说一段话: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没想到最后这些精神病人最后全部出院了。这样一个治疗的人间奇迹,被畅销书作者维泰利写成了一本书,叫《零极限》。当初我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很震惊,我说如果这样的一个案例是确凿无疑的,真实的。那么,他可以作为教育学的案例,也可以作为医疗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想象,精神病人在修蓝博士的一段话面前,尽管他们不见面,仅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他们就能被治愈,那么再严重的问题学生还能教不好吗?精神病人都能在这一段话面前治愈,那么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还能治不好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