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戏聊苏格兰威士忌—2

刘宇平(千里猫)

<p class="ql-block">看过我上一篇关于苏格兰威士忌的长篇大论(猫哥戏聊苏格兰威士忌--1)的朋友,有没有反复读过三遍呀?</p><p class="ql-block">相信读过三遍的朋友才会对苏格兰威士忌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过你就是走马观花看看热闹也不错,毕竟威士忌属于偏门的异国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太陌生了。看个热闹,开心一笑也不错。</p><p class="ql-block">对于我这场威士忌盛宴而言,现在刚刚是“酒过三巡、菜上五道”,后面好玩的东西还不少呢。</p><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往前走,下一站就是艾雷岛上最为牛气冲天的一家威士忌酒厂:BOWMORE(波摩)</p> <p class="ql-block">国内将BOWMORE翻译成“波摩”,是按照发音直译的。的确,这款威士忌酒有着相当巨大的“魔性”。</p><p class="ql-block">上一美篇聊到“阿贝”时,您一定会觉得阿贝太会“讲故事”了。现在轮到这个“波摩”了,他讲故事的水平更是登峰造极!不信你就仔细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波摩成立于1779年,至今有近250年的历史,是苏格兰艾雷岛以及苏格兰最古老的酒厂之一,也是苏格兰第二家获得合法蒸馏牌照的酒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近些年波摩酒厂的发展来看,波摩单一麦芽威士忌有三个非常不同的阶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期间:这是波摩发展最为辉煌的年代。那个阶段酿造的波摩威士忌有着非常明显的鲜果香味,以及细致泥煤及烟熏风味,这为波摩吸纳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为1980-1995年期间:波摩为了追求蒸馏效率来满足市场需求,摒弃了传统的威士忌酿造方式,以至于波摩酒体中有了更多的人工味道,令人着迷的鲜果香味也消失不见。</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为1995至今:经过十余年的滑坡,波摩酒厂最终决定从1995年开始恢复五十年代至八十年的威士忌酿造方式。这个举动使波摩又恢复了昔日的荣光,而获奖那三年的威士忌也成为最珍贵的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话锋一转),波摩酒厂如今已经不再是英国人的亲儿子了。因为他早已在1994年被日本Suntory(三得利)酒业集团收入了囊中。</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国人会作何感想?</p><p class="ql-block">人穷志短,缺乏发展资金的苏格兰威士忌酒业,不得不仰仗“境外势力”的MONEY来提升自己的实力。</p><p class="ql-block">不过说句真心话,日本人办事还是很有道道的。他们收购了波摩之后,对其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重大事项,基本不予伸手。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三得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波摩在亚洲和其他国际市场上的名声大震、销量猛增。</p> <p class="ql-block">波摩的威士忌陈酿酒窖,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窖之一。与其他艾雷岛上的酒厂一样,波摩酒厂也坐落在海边,这一地理位置对于形成艾雷岛威士忌独特风味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会讲故事的的波摩人一定会告诉你:波摩生产的威士忌绝大多数都是在他家的“传奇一号”酒窖中进行陈酿。这个酒窖的一大特点就是,酒窖低于海平面,海浪不断拍打着墙壁,使酒窖内保持着凉爽、阴暗与潮湿的环境(讲”鬼故事“的绝佳场地)。</p><p class="ql-block">波摩将所用的陈年橡木桶包括波本桶、雪莉桶及红酒桶,存放在波摩独有的”传奇一号“酒窖里熟成,酒液风味饱满醇厚。泥煤、大麦、海风、水源、木材、匠人和制造传统的完美融合,让波摩单一麦芽苏格兰威士忌的传奇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去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于1980年破天荒地来到艾雷岛,参观了波摩酒厂。</p><p class="ql-block">这是女王唯一参观过的威士忌酒厂。是什么吸引了女王对波摩情有独钟呢?据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波摩威士忌淡淡的烟熏味中含有非常明显而复杂的果味和花香,是女性比较喜欢的一种口味。</p><p class="ql-block">尽管波摩有艾雷岛酒王的地位,但因为他是唯一被女王光顾过的酒厂,因而波摩威士忌也被称作“艾雷岛女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0年,女王参观波摩酒厂时,波摩为迎接女王制作了一个特殊的酒桶—“女王的木桶 Queen's Cask”。</p><p class="ql-block">据说女王品尝到这款”桶强“之后,龙颜大悦(不对,应该是”凤颜大悦“),开心收下这桶特制威士忌。分装灌瓶之后,除了自饮、收藏,还送给了许多国家政要宾客。剩下的全部高价拍卖,大大滴做了一回慈善公益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摩威士忌受到女王和王室其他成员的青睐,也是有着他独到之处。坐落在拥有极致美景和狂野气息的英达尔湖畔,波摩酿造的单一麦芽威士忌总是会带有一股温软的泥煤香味,浓烈又悠远的烟熏海潮香。</p><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独特的风味,波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发烧粉丝。创造了波摩威士忌独特的海洋气息,轻柔、纤细的海藻芬芳的秘密,都是来自它们古老的酿造工艺,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地板式发麦,艾莱岛泥煤细致烘干大麦和优质橡木桶的熟成,赋予了波摩威士忌海岛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去年(2021),在苏富比首届“The Distillers One of One”慈善拍卖会上,波摩单樽稀世珍酿Bowmore® onyx 51年的一瓶单一麦芽威士忌,以40万英镑 (300多万人民币)的高价落槌成交,彰显出波摩在威士忌二级市场上的非凡热度与不菲价值,进一步提升了波摩高端酒品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owmore® Onyx的黑色玻璃酒樽以纯手工吹制而成,瓶内盛有1.4升波摩高年份稀世珍酿。酒樽设计汲灵感于波摩故乡—苏格兰艾雷岛的壮丽奇景,特别是本地特有的天然地质黑岩“bogha mor”。据说“波摩”这一名称,正是由此演变而来。</p> <p class="ql-block">还是去年, 波摩推出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Mythical Guardians(传奇守护者系列)的第三款臻酿——波摩38年单一麦芽威士忌”2021玄武“限量版,向中国神话中的四大神兽之一“玄武”致敬,寓意长寿、力量和坚韧。</p><p class="ql-block">这款珍稀的波摩38年单一麦芽苏格兰威士忌仅有888瓶。酒液凝聚了波摩酒厂的悠久传承:多重风味糅合交织,勾勒出一段馥郁浓醇、微妙平衡的舌尖之旅。这款精雕细琢的限量版威士忌,处处展现着波摩对细节的注重,将诸多文化元素和谐配搭,融于一体,将波摩的传奇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波摩厂家见到这瓶中文版的波摩时,立马就被其”金碧辉煌“的外衣所震撼。</p><p class="ql-block">这酒也太适合来中国发展了!太符合国人的喜爱了!还是隔海相邻的太君们更懂得中国土豪们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在艾雷岛波摩展销厅里看到这瓶50年陈酒要价只有3.5万英镑,相比去年拍卖出的那瓶售价40万英镑的波摩陈酒,真的是太便宜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当时酒厂里Wi-Fi信号不好,钱包的信号似乎也不大好,不然把这瓶酒刷回来,以后再找个机会拍卖,那怕拍出个30万镑也是赚大发了吧?(人家酒厂讲故事,我就跟着做梦。哈哈)</p> <p class="ql-block">我的美梦被吵醒后的现实是,擦了擦口水,心中默念:这瓶售价仅32镑的No.1才是我的真爱。买回来就喝,没压力......</p> <p class="ql-block">继续讲故事哈。</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波摩为其新推出的每一款酒都赋予了极其生动的故事。比如上图这款波摩与阿斯顿.马丁联手出品的系列威士忌,故事讲得堪比好莱坞大片一样精彩。</p><p class="ql-block">下面放一段波摩宣传这款阿斯顿马丁定制威士忌的短片。看看是不是够魔幻。</p> <p class="ql-block">别人家的酒喝的是酒精,咱家的酒喝的是情怀。</p> 我觉得最能体现波摩的”魔幻“故事的当属这款”恶魔“威士忌。<div>我特意将这款”恶魔“威士忌的宣传片粘贴在此,有兴趣的朋友打开瞧瞧,感受一下波摩忽悠人的境界有多高。<div>影片有点长,我分开两段粘接,方便Wi-Fi不咋地的朋友观看。<br><div>因为影片使用了带有苏格兰口音的解说,估计大多数人听起来都会有点蒙圈。我就费点力气把片中的讲解给翻译了一下,放在影片下方(以我这三流以下的英文水准,翻译这种散文诗般的苏格兰英文,估计会漏洞百出,你就看个大概就好了)。<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解说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恶魔的传说起源于一座教堂。</p><p class="ql-block">这座由艾雷岛人兴建、名为Kilarow教堂的建造时间可以追溯到1767年。</p><p class="ql-block">他们建了一座完全圆形的教堂。其目的就是要让魔鬼(撒旦)没有任何角落可藏、迫使它现身。</p><p class="ql-block">最后魔鬼真的现身了,但它却藏在了教堂的墙壁中不肯出来。</p><p class="ql-block">于是艾雷岛的的人们手举的火把、点亮了夜空。</p><p class="ql-block">他们将恶魔赶出教堂,并一路驱赶它穿过小镇,钻进了波摩酒厂的酒窖里。</p><p class="ql-block">人们封闭了窗户,钉死了大门。但人们进入酒窖后,却始终没有找到恶魔的踪影。</p><p class="ql-block">过了很久,大家确信,恶魔肯定是钻进了一只威士忌酒桶,并随着运送威士忌的小船,逃到了苏格兰大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说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需要去亲身体验这个地方,并把这个长期以来一直令人感到有些毛骨悚然的黑暗故事,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讲述给大家。</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恶魔的传说,还是在我年幼时,父亲给我读《Tam o' Shanter》故事时听到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很想把这个故事地讲给你们听。</p><p class="ql-block">对于波摩小镇的居民和波摩酒厂,这不仅仅只是艾雷岛的传说,而是他们对波摩威士忌津津乐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他们会说起威士忌的芬芳味道、烛光与蜂蜡、花蕊的香气、金色的糖浆、金色合欢花的蜜汁。还有那妙不可言的泥煤烟熏味道、盐水与橡木、以及那些经久不散的海洋的气息。当然,还少不了乘船逃离的恶魔。</p><p class="ql-block">一代又一代的波摩工匠们还会不断演绎出更多的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而今天到了为艾雷岛和波摩人的传统欢庆的时刻了。</p><p class="ql-block">传承他们的传统。</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威士忌。</p> <p class="ql-block">这么魔幻的故事,这款”恶魔“威士忌,是不是能让你喝出”地狱之火“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把”魔鬼“带回家,是不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灵魂追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现实中的波摩展厅还很明快、很文艺范的。风景不错,酒也不错,也有亲民价位的口粮酒。</p> <p class="ql-block">只是坐在吧台品酒时,看到了酒吧墙壁上的留言,感觉实在是有点太伤人了吧?</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一款让你爱喝的波摩酒,那你必须慎重考虑一下:是不是你花在喝威士忌上的钱算是白瞎了?“</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这种不懂喝酒的小白而言,纯属”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标语!</p><p class="ql-block">Protest!</p><p class="ql-block">(这词现在出现的频率有点多啊)</p> 艾雷岛上的故事一串串,我们继续往前走。下一个酒厂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赫拉迪(Bruichladdich)。<div>懂威士忌的人都懂,为啥这又是一家被称作”大名鼎鼎“的酒厂。</div><div>因为我所介绍的,全都是威士忌老饕们梦寐以求的大牌苏格兰威士忌。就像在世界杯赛场上,将贝利、马拉多纳、贝肯鲍尔、罗纳尔多、齐达内、梅西、C罗......统统聚集在一起,排队出场时那种惊艳全场的光景。</div><div>艾雷岛上实在是大牌明星云集的神境啊。</div> 布赫拉迪(Bruichladdich)酿酒厂位于艾雷岛印达尔湾的西北部,与波摩(Bowmore)酒厂隔海相望。<div>酒厂不仅拥有“布赫拉迪”品牌,还有“波夏”(Port Charlotte)和“泥煤怪兽”(Octomore)两个品牌。 <br>布赫拉迪的一大特色就是,生产中完全不使用电脑和自动化设备,至今仍在使用刚刚建厂时的设备和传统工艺。 <br>酒瓶和酒厂随处可见的Logo色是一种淡粉蓝色,看起来像流行的”提夫尼蓝“,但他们自家解释为这是“海洋蓝”,来自酒厂门口海洋的颜色(哪天海洋的颜色真的变成这种粉蓝色,是不是也怪吓人的)。</div> 虽然布赫拉迪的历史无法与隔海相望的波摩相比,但仍可归为历史悠久的行列之中,酒厂建于1881年,距今也有140多年了。<br>创始人是哈维家族(The Harveys)的三兄弟(哈维家族也是一个古老的威士忌家族,自1770年起酒在Glasgow运营着两家威士忌酒厂)。他们励志要酿出最纯净的烈酒。因为在艾雷岛建厂的时期,布赫拉迪算是当时最先进的酿酒厂了。但建厂初期,三兄弟中唯一懂得威士忌酿造技术的约翰酒退出了合伙。剩下两外行人苦苦支撑酒厂很长时间。<br>与其他苏格兰威士忌酒厂的历史命运一样,布赫拉迪也没能逃脱由于世界大战导致经营恶化对酒厂的灾难性打击。酒厂于1929~1936年期间停产,之后也经历了很多次的持有者的更换。 <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也是彻底改变布赫拉迪命运的一次收购故事是:</p><p class="ql-block">1989年夏天,一个叫马克·雷尼尔(Mark Reynier)的年轻人和他的弟弟来到苏格兰艾雷岛度假。他来到布赫拉迪酒厂参观,发现大门紧锁,上面写着“酒厂关闭,禁止访客”。马克·雷尼尔央求着看门人放他进厂看一眼,却被无情拒绝: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门的管理员根本想不到的是,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是个”杠头“。在其后的十几年中,不停地进行各种努力要收购布赫拉迪。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马克·雷尼尔终于作为酒厂的新老板走进酒厂大门。</p><p class="ql-block">但当时布赫拉迪酒厂的惨状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雷尼尔东拼西凑借钱收购酒厂之后,用于重建和运营发展的经费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好在这小伙子有股拼劲儿,筹款、挖人(居然愣是把对岸Bowmore的酿造技师Jim McEwan给忽悠过来一起创业)、谈愿景、讲故事。大伙儿齐心合力,终于在2003年,使布赫拉迪酒厂恢复了生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正是在这一年,酒厂再度更换了东家。</p><p class="ql-block">财大气粗的法国”人头马君度“(Remy Cointreau Group)看中了布赫拉迪。不谈理想,只和你聊钱!小雷同学最终还是收下大笔的英镑,欢天喜地让位了。</p><p class="ql-block">又是一例”境外势力“的渗透,大把大把的Money,砸得英国人抬不起头来,只能乖乖将国宝卖出。</p> 不管他家的酒是否好喝,这粉嫩粉嫩的蓝色,确实招人待见。一点也不像Ardbeg那样被”黑暗“贯穿始终,吓得我们这些酒类小白都望而生畏。<div><br><div>不过,从马克·雷尼尔凑钱收购布赫拉迪开始,他们就基于坚守”传统“与“风土”的理念。与齐侯门的”100% Islay,From barley to bottling“一样,布赫拉迪提出了“重视出自艾雷岛产品”的理念,将出自艾雷岛(包括周边岛屿)的农作物与植物作为酿造艾雷岛特色威士忌的根本原则。<div>实际上艾雷岛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就没有种植过大麦,布赫拉迪的酿酒大师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了艰难的谈判,说服他们为酒厂种植大麦。从2005年最初的两家农户签约,现在增加到20家,保证了布赫拉迪所使用的麦芽中5成来自艾蕾·奥克尼群岛。 <br>在酒厂重生三年后的2014年,世界最为知名的《威士忌杂志》(Whisky Magazine)就将布赫拉迪的技术总监吉姆·麦克尤恩(就是那个从Bowmore挖过来的Jim McEwan)入选为杂志”名人堂“(2014 Hall of Fame),理由是他将布赫拉迪酒厂转变为艾雷岛最大的雇主之一。这一宣传,也使得更多的业内人士重新认识了布赫拉迪。<br></div></div></div> 吉姆·麦克尤恩(Jim McEwan)登上《威士忌杂志》封面对布赫拉迪的意义,与时代名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意义不相上下。再加上在雷尼尔领导下,所提出的威士忌“酿造哲学”,特别强调了酿酒过程中”风土“重要性(小雷同学曾经是葡萄酒经销商,深谙不同葡萄酒产地对口味的重要性)。<div>确有许多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种植的大麦制成的威士忌实际上具有不同的风味和口感。</div><div>所有布赫拉迪酒款都旨在体现酿酒厂对”风土“的承诺。<br>比如,入门级的布赫拉迪经典”莱迪“(Bruichladdich Classic Laddie,经典蓝瓶)是一款100%采用苏格兰大麦制成的威士忌,与其他艾雷岛威士忌相比,有着明显的甜味,带有甜橡木、苹果汁、香草和略带咸味的海洋风味。<br>而另一款布赫拉迪艾雷岛大麦2007—罗克塞农场(Bruichladdich Islay Barley 2007 - Rockside Farm)采用100%艾雷岛罗克塞农场大麦为原料,与经典莱迪相比,酒款有更多的海藻味,以及柠檬皮的芳香。<br>还有一款,布赫拉迪2010年古卓大麦(Bruichladdich Bere Barley 2010)由一种罕见的古老大麦品种为原料。该大麦品种的产量仅为现代品种的50%,出酒率低15%,成本更高。但蒸馏出来的烈酒带有强烈的甜麦芽味和更全面的品质。<br></div> 而且布赫拉迪还实行了“可追溯性”(得意自诩的“透明度”),明确了从种植和育种到加工、制造和分销的每个环节可溯源。布赫拉迪的瓶子上会写着作为原料的大麦的签约农户的名字。还会在就桶上注明监制人的名字(包括头像)等详细内容。<div>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我会在他家展销厅里看到无数瓶包装酒标各不相同的Bruichladdich。</div><div>遵循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路线,布赫拉迪真真闯出了一条属于自我的光明大道。</div> 布赫拉迪对“透明度”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在酿酒车间里安装了8个摄像头,实时记录酒厂威士忌制作过程的不同步骤。雷尼尔的想法是向全世界展示,酒厂仍在坚持使用最传统的方法蒸馏威士忌。<div>但是,2003年的一天,雷尼尔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五角大楼的电子邮件,邮件的主要内容就是inform他,美国特工一直在监视他家酿酒车间的实时网络摄像头。<br>原来,在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受到来自布什总统的密令,必须想方设法找到伊拉克制造生产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WMD)的证据。高度紧张的事态致使犹如惊弓之鸟的美国特工,甚至监视起艾雷岛这家酿酒厂的来来往往。据美国情报人员讲,在前往布赫拉迪的途中发现了铜制蒸馏器和蒸馏设备,于是便黑进布赫拉迪的生产监控网络,严格监控该蒸馏厂是否与伊拉克串通一起制造化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br>当然,这个误会可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故事。雷尼尔与媒体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使得酒厂因窝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受到监视调查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div><div>为此,酒厂还专门推出一款纪念版威士忌:The Bruichladdich 1984 WMD(Whisky of Mass Distinction)。(“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英文缩写也是 WMD )。<br></div> 你有没有觉得,除了酿造原料的严格控制之外,其实Bruichladdich玩得也是一种”市场营销“,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div>反正我觉得是。</div> 因为刚刚开桶,我也仔细品尝了一下这款正在推荐的8yo、Vol高达62.7%桶强的威士忌。估计还是因为新冠病情作祟,嗅觉和味觉还没有恢复,我现在就是喝100%的酒精都不会有什么刺激感。<div>因为,我还品尝了威士忌老饕们津津乐道的威士忌怪胎 —“泥煤怪兽”(Octomore)。同样也没觉得有什么值得怪异的感受。</div><div>Octomore无疑是威士忌酒中最为独特奇葩的存在。其远远高于其他含有泥煤烟熏口味威士忌的ppm含量指标,使得“泥煤怪兽”的“臭名远扬”。</div> 制作“泥煤怪兽”的原料是布赫拉迪从位于因弗内斯(Iverness)的布莱尔德麦芽公司(Bairds malt Ltd.)采购的麦芽。该公司采用的是室外露天进行的泥煤烘烤麦芽的生产工艺,这意味着,与其他室内熏烤工艺不同,他家的麦芽泥煤值是不可预测的,而且相当的不稳定。<br>而布赫拉迪采用布莱尔德麦芽公司出品的泥煤烟熏麦芽制作威士忌,本身就是一种“玩的就是心跳”。<br>第一款泥煤怪兽于2002年发布,酒龄为5年,泥煤值为80ppm,算是布赫拉迪“泥煤怪兽”中泥煤值最低的泥煤怪兽酒款。<div>而上图这款Octomore 8.3威士忌则是由烟熏指标高达令人恐怖的309.1ppm的麦芽制成,是世界上泥炭含量最高的威士忌。<br></div><div>其实“泥煤怪兽”系列只是一个高度实验性的系列,一切都是为了“好玩”。其产量仅占布赫拉迪年产量的10%左右。<br></div> 在参观品鉴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布赫拉迪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会非常认真对自己的粉丝,并极力促使你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偏好。<div>喝布赫拉迪威士忌就像是看现代艺术品,不管你是否会喜欢它,你都有可能需要多一点时间去听他的故事。</div> 到了我剁手买单的时刻,传统的布赫拉迪,来一小瓶(200ml)。(浅尝而止级别) 阅读背后的介绍:这瓶称为Dram(在苏格兰,少量、微量饮用威士忌的专业叫法)的品尝装的威士忌展现了经典布赫拉迪的花香味道与特有的香气,使用艾雷岛的泉水在Y酒窖装瓶。这款上品的威士忌完美体现了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艺术性与工艺性。将时间、高品质橡木与苏格兰大麦完美融合。 突出“风土”理念的Rocks也不错,同样是来一小瓶(200ml),尝尝他家不含泥煤烟熏味道的威士忌有多么的“小清新”。 这款采用艾雷岛隔海小岛RHINNS种植的大麦酿造的威士忌的描述如下:这是一款没有经过烟熏的精致且成熟的单一麦芽威士忌。是布赫拉迪唯一使用经180万年历史的片麻岩过滤后的特殊泉水制作的威士忌。这瓶”岩石“堪称威士忌世界中最古老的岩石了。 当然,对于产品琳琅满目的布赫拉迪,还是要买一瓶中规中矩的11年700ml陈酒。这瓶酒秉承了布赫拉迪“原料产自艾雷”的宗旨,口感比较柔和、香甜、完美中和橡木桶与泥煤的味道,非常适合在晚宴过后,细细地品尝一下来自艾雷岛的芬芳气息。<div>至于为何没有剁手一瓶”泥煤怪兽“,还是怕大部分人无法接受,没人陪我玩了。</div> 艾雷岛上故事还在继续。誓将”大名鼎鼎“这个被用得稀烂的词用到极致。<br>因为下一站我将带你来到以”隐藏在艾雷岛上的老船长“为商标得布纳哈本(Bunnahabhain)威士忌酒厂。-对于威士忌爱好者而言,布纳哈本威士忌的确还得用“大名鼎鼎”来形容。<br>这不仅仅是他家的酒名远扬全球、频获国际评比金奖,更是因为这家酒厂的发展历史与特殊的生产工艺而大有”故事“可讲。 不同于集中坐落在艾雷岛南端Ellen Port海湾附近的那些老牌威士忌酒厂,布纳哈本(Bunnahabhain)偏偏选中了位于艾雷岛非常偏远东北海岸的陡崖峭壁之间。<div>这里没有阳光和煦的南向海湾,面对着夹在艾雷岛与Jura岛之间的艾雷海峡--Sound of Islay(在这里,Sound就是“海峡”之意),位置非常偏僻,交通十分不便。<br></div><div><br></div> <div>还记得上期美篇中我着重讲了一下我买的那瓶Ardbeg “大漩涡”Corryvreckan威士忌的故事么?那个欧洲最大、故事最多的海上大漩涡就在这个艾雷海峡北侧与北大西洋交汇的地方,距离布纳哈本选中的酒厂地点不算很远。<div>布纳哈本(Bunnahabhain)在苏格兰盖尔语中的意思意为河口(Mouth of the River),因为它位于艾雷海峡(Sound of Islay)岸边的玛加岱尔河(Margadale Spring)河口处。</div><div><br></div><div>将厂址选择在这个河口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因为在布纳哈本厂址的南侧海岸线不远处,坐落着另外一家建厂于1846年、艾雷岛生产规模最大的老牌威士忌酒厂CAOL LIA(卡尔里拉)。</div><div>为了可以与卡尔里拉共用最优质的水源,并且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码头,布纳哈本最终选择了艾雷岛荒无人烟的东北角建厂。当时正值19世纪末的威士忌热潮,也是维多利亚的鼎盛时期。布纳哈本的建造,也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乐观自信和工业水平。</div><div><br></div><div>标注成立于1881年的布纳哈本实际上建始于1879年,直接注册成立“艾雷岛蒸馏酒业有限公司”(Islay Distillery Company)。到1881年,新建的威士忌蒸馏厂落成开业,取名为Bunnahabhain(布纳哈本)。</div></div><div>比较有特点的是,布纳哈本威士忌酒瓶上的酒标为一个“老船长”的图案。</div><div>这是因为布纳哈本酒厂建造在了一个荒无人烟海峡岸边,当时根本没有陆路交通到达(直到1960年才修建了一条连接岛屿中心区域的单向公路Single Track,至今依然很难通行),初期只能依靠海上运输来接收物资和出售威士忌。<br></div><div>而以当时的航船技术,在靠近“大漩涡”的艾雷海峡一带航行,绝对是需要高超的航海技术与极大的冒险精神。每次进出酒厂,都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经由海路才可抵达。这也是布纳哈本(Bunnahabhain)酒标上“老船长”头像的由来,代表着布纳哈本创业者追求极致品质、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div><div>以“一个艾雷岛老船长”的形象标榜布纳哈本独有的勇于冒险的精神和海边生活的习性,没毛病!</div><div><br></div><div>多说几句:四百多年前,起始于西班牙、葡萄牙,辉煌于“日不落帝国”的大航海时代,就是一部以百折不饶的精神、探索未知领域、勇于开拓、追求极致的动人篇章。有贪婪与野蛮、有冷血与杀戮,但更有无畏献身的气质和精神。</div><div>这是西方人独有的民族性,仅此。Gosh with you</div><div><br></div> <div>因为电脑里没有Photoshop软件,拼图、修图的技巧也用不上了。所以只能累赘地再放一张布纳哈本最初的酒标图案,区别对比上面那张现代新的老船长酒标。</div><div>所以当你遇到布纳哈本酒瓶上的标记为这位“手搭凉棚远望前方”的老船长酒标时,就一定是瓶老酒了。他家的“老酒”明显更具”良心“。毕竟在近十几年威士忌行情大涨的时代(据说疫情前的几年中,仅中国市场对威士忌的需求量就达到每年超过150%的增长量),这些老牌的威士忌酒厂库存的“老酒”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调制“新酒”的过程中,能够调入的陈年老酒的量会越来越少的。</div> 为何说在大牌威士忌酒厂众多的艾雷岛上,最特殊的当属布纳哈本酒厂呢?<div>其实这也是当初布纳哈本创建者选址时的初衷所在:该酒厂刻意选择未流经泥煤底层的涌泉源头(艾雷岛上绝大多数的土地都覆盖着独特泥煤,使之称为艾雷岛泥煤威士忌特色的来源),不使用经过泥煤熏干的麦芽(个别产品也会使用少量的泥煤烟熏麦芽),塑造出无泥煤调性的酒液,在以烟熏泥煤著称的艾雷岛上,打造出独具一格的无泥煤风格酒液。<br>也正因该厂刻意摒除艾雷岛的传统风味,意外挖掘出艾雷岛威士忌潜藏于烟燻泥煤味下的纯净酒体,开辟出自成一格的纯净派清淡型艾雷岛威士忌风格。</div> 布纳哈本是岛上唯一在酿造全过程使用纯净泉水的酒厂,使用的水均来自玛加岱尔河,水通过管道会直接流入酿酒厂,以避免受到岛上泥煤环境的影响,这有助于布纳哈本独特威士忌风格的形成。<br>除此以外,布纳哈本对所有的威士忌都不进行冷凝过滤处理,也很少调制添加焦糖色的产品,尽最大努力保留酒液的自然色泽,以展示其单一麦芽威士忌最自然的特征。<div>不知威士忌专家们怎样评介新版的布纳哈本威士忌,但我从酒厂对老版的评价中可以大致了解到他家威士忌的一些特色:麦芽焦糖度较高、橡木桶的焦糊味更明显、大部分酒款具有明显的雪莉桶味道、热带水果的香味成熟但不腐败......</div><div>而且布纳哈本还是一款比较“良心”价的威士忌,虽然价位应属中高档的品位,但仍可归为“好喝不贵”的好酒。就如上图展示的这瓶老版12年(老船长抬手远望的酒标)的口粮酒,虽然现在国内已经抬升到600元左右的价格,但比起其他这个价位的威士忌来说,口味更加淳厚、润滑。(喝6000元一瓶的主儿给我闭嘴!我这个价位的威士忌你不懂哈)</div> <div>布纳哈本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大麦分别酿造泥煤味威士忌和不含泥煤味的威士忌,而这些麦芽都会经过波蒂厄斯粉碎机(Porteus Mill),碾磨成碎麦芽后与热的泉水混合在麦芽浆桶中,加热混合12小时以制成麦芽汁。布纳哈本的麦芽浆桶是苏格兰最大的麦芽浆桶之一,由不锈钢制成,带有铜制顶部,可容纳12.5吨的麦芽汁。然后,麦芽汁会被转移到采用花旗松(Oregon Pine)制成的发酵桶中进行长达100个小时的发酵。布纳哈本有6个花旗松发酵桶,每个桶的容量为66,500升。在发酵桶中,冷却的麦芽汁会和酵母发酵产生低酒精酒醪,而发酵桶中的天然细菌也会与酵母和糖相互作用,产生额外的风味。<div><br><br></div></div> 布纳哈本标志性的无泥煤味风味使其生产的威士忌与艾雷岛其他酒厂的威士忌十分不同。但为了致敬19世纪的前辈们,布纳哈本也会酿造带有泥煤味的威士忌,并将它们称之为“Moine”,而不是常见的“unpeated”。实际上Moine一词在盖尔语中的意思就是“泥煤味(Peated)”。 虽然只有“短短”140年的历史,但历经3个世纪的传统蒸馏技术的沉淀,布纳哈本酒厂选择放弃使用现代化设备,就是为了完整、真实呈现苏格兰艾雷岛的风格,坚持将以柔顺的风味为特色完美的威士忌奉献给世界。布纳哈本人坚信,这种精心酿造出来的味道,是任何仪器都无法复制的,仅献给真正懂得鉴赏的饮家。<br>布纳哈本酒厂一般只有在高年份或限量版才会使用的非冷凝过滤法,还原威士忌最补、最美好的本质。而终年不断的强劲海风拍打在浑厚的酒窖墙上,使得酒桶里的威士忌呼吸着整个大西洋的精华,并带有标志性的淡淡海盐味,终于成为布纳哈本的灵魂特色。<br> 目前,布纳哈本出产的酒款共有6个系列,:<br>核心系列(Core Range)、特别版(Special Editions)、酿酒厂独家(Distillery Exclusives)、泥煤味(Moine)、旅行者独家系列(Traveller Exclusive)、珍稀系列(Rare)。<br>布纳哈本的这些系列在世界大赛上表现非凡,屡获大奖。<br>比如核心系列中的“布纳哈本12年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和特别版中的“布纳哈本烟雾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Bunnahabhain Ceobanach Single Malt Scotch Whisky),分别获得了2016年旧金山世界烈酒大赛(San Francisco World Spirits Competition)金奖和2017年世界威士忌大赛(World Whiskies Awards)金奖。 在酒厂的展示厅,能够买到的布纳哈本的“陈年”威士忌(25年以上),价格确实不贵。绝对是“好喝不贵”的良心酒。<div><br></div> 这里插曲一段小故事,一位被中国人所熟知(多次国际获奖的高产作家)、且并不被讨厌(与侵华日军的父亲决裂,呼吁正视侵华罪行)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不但是苏格兰威士忌的老饕,而且还特别钟情于布纳哈本威士忌。<div>十几年前在中国,无论是脚踩耐克鞋的中学生,还是在大学校园里抱着吉他的青年人,甚至是从汽车上下来、身穿高尔夫球运动服装的中年人,都有可能揣着村上春树的作品。</div><div><br></div><div>村上春树说过:“每当彼得-塞尔金的《哥德堡变奏曲》轻轻响起的夜晚,总想独自静静喝杯飘着淡淡花香的布纳哈本(Bunnahabhain)威士忌”。 <br></div><div>这绝对算是情怀作家春上村树对具有花香、雪莉桶、海盐味、纯净酒体的布纳哈本“艾雷老船长”的最高致敬了。</div> <div><div>村上春树爱跑步,每天都跑,还参加各种马拉松。最后跑出了名堂,出了本书,专门讲跑步。</div><div><br>村上春树还喜欢听着爵士乐喝威士忌。于是来到苏格兰旅行,登上了艾雷岛后就舍不得离开,最后,出了这本书《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div><div><br>村上说:“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当然就不必费此操办了。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您接过去,静静送入喉咙即可,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br>这段话可以算是整本书的灵魂与核心,村上春树给予了威士忌极高的评价:一种比语言还高级的交流方式。<br></div></div><div>村上还说:“酒这东西,无论什么酒,还是在产地喝最够味儿,距产地越近越好。距离越远,旧的味道就好像一点点变得淡薄了。“<br></div><div>或许村上春树就是在替我说话,为我一个人跑到艾雷岛上逛酒厂做托词。</div><div><br>一般来讲,男人大多显得很粗糙却又很脆弱,他们需要心灵相通的理解和沟通,却又放不下身段和尊严敞开怀抱,羞于眼含热泪与深情地表达。</div><div>所以男人们喜欢酒,尤其是烈酒,看上去纯净透明,却内含万语千言。很像一个人和自己待在一起,就不需要什么语言了,如村上春树说的:“不必那么辛苦了”。</div><div>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确。<br></div><div>............我怎么觉得自己写着写着就有点醉意朦胧了?</div> OK!干脆给自己倒上a dram of whisky, 放上一张黑胶唱片,德彪西的《月光》,伴随着机械唱针划过老唱片发出的沙沙声,静静地品味几句村上春树的“心灵鸡汤”吧:<div><br><div>......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br></div><div><br>......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br><br>......人生很是奇妙,有时候自己觉得璀璨夺目,无与伦比的东西,甚至不惜抛弃一切也要得到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或者稍微换个角度再看一下,便觉得它们完全失去了光彩.</div><div><br></div><div>......所谓理解,通常不过是误解的总和。<br><br>......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br></div></div><div><br></div><div>............</div> 或许是因为布纳哈本讲的的故事太感人了,我在醉意中带回了这瓶1999 Amontillado。期待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起听黑胶、品味村上...... <p class="ql-block">因为这段关于Bunnahabhain老船长威士忌的短片语言太优美了,忍不住又加上了一段。</p><p class="ql-block">影片由Sound串连,但唯有The Sound of Islay有着不同含义。</p> 在Bunnahabhain流连忘返的时间太久了,天色已晚,来不及到附近的CAOL ILA(卡尔里拉)酒厂参观了(主要是Single Track路不好走)。只好一转头就钻进了这家位于BUNNAHABHAIN与CAOL ILA之间刚刚建起的一家艾雷岛(据说也是全苏格兰)最新的一家威士忌酒厂ARDNAHOE。因为刚刚建厂,连个中文译名还没确认呢。我就别画蛇添足给人家起名啦。 据了解,这是一家由家族传承建设的一家威士忌酿造厂。这里的“家族传承”可不是你理解的那种历史悠久的传承。而是有一个酷爱艾雷岛威士忌的老爹,折腾了大半辈子想玩一家威士忌酒厂,终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果是两个争气的儿子继承遗志,继续奋斗,终于拿下执照、筹到资金、建厂落地的。<div>2018年夏天,这个艾雷岛的新“老九”刚刚完成基本建设。<div>据说是同年底罐装了自己第一桶威士忌(Cask-No.001)。还是据说,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在最短时间内一举成为最有“艾雷”特色的酒厂,将我前面介绍过的那位传奇大师Jim McEwan挖过来做总教头,就是那位布赫拉迪从波摩挖过来、登上过威士忌杂志封面、对布赫拉迪贡献巨大的传奇大师Jim McEwan。</div></div> 天色已晚,鬼知道为什么苏格兰这个地方,到了下午四点多就开始天黑了。<div>幸好他家属于新人新气象,这么晚了还开门营业。虽然就只有我一个客户,但酒吧、餐厅、展销厅还都笑脸迎客。<div>进这家刚刚成立的酒厂展厅,自然不会是奔着他家的酒来的。有意思的就是,他家自己的酒还在被窝里捂着,展厅里却摆上各种各样别人家的酒叫卖着。正好不耽误我在这里挑选一瓶我计划在艾雷岛带回的CAOL LIA(卡尔里拉)酒。</div></div> 毫无疑问,这家新建威士忌酒厂背后一定与“境外势力”相勾结。他家展销的酒真是五花八门、匪夷所思!<div>一个励志做“最纯洁艾雷岛单一麦芽威士忌”的酒厂,高调宣称“绝不会将自家生产的基酒提供任何一家调和威士忌厂家”的酒厂,除了摆放着很多著名单一麦芽威士忌之外,居然还摆放着各种名不见经传的调和威士忌、日本制造的混合麦芽威士忌、甚至还有加勒比海周边牙买加、圭亚那生产的拉姆酒等等。没准儿再转悠一会儿,说不定会蹦出一杯哈瓦那的“自由古巴”了呢。</div><div>被好奇心驱使,仔细巡查了一圈,居然没有发现一瓶来自中国的白酒。靠!真是没见识的酒家!<br></div><div>于是我真心与他们领导对话了一下,告诉他们中国最好的酒叫“牛二”,解释给他就是“最牛、最二”的意思。绝对是你们应该恭迎过来的上品琼浆玉液。爱听不听,损失可是你们自己的。</div> 瞧瞧他家卖得这些酒,估计您听都没听说过。 牙买加的单桶朗姆酒。 这酒还不错。 这可真是一瓶好酒。价格真心不贵。你懂的。 这些也都是难得的好酒。 不过品尝过几款乱七八糟的酒之后,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尽管失去嗅觉和味觉),这瓶11年的CAOL ILA,就是最符合我钱包sense的好酒! 每瓶威士忌的背后都有品尝这款酒的生动介绍:Bar La Bar La......还是那套说辞。喝过就知道了。<div>这瓶11年的Caol Ila近100镑,算是入门级的了。</div><div>走了,走了。Isle Islay的故事总算讲完了。我们继续看后面的故事,有没有更精彩的。</div> <p class="ql-block">离开威士忌之乡艾雷岛,北边不远的海湾就是另外一家“臭名昭著”(“大名鼎鼎”不能再用了,脑子里立马就蹦出这个词。我的语文老师啊,您的在天之灵救救我吧)的威士忌名家:OBAN。</p><p class="ql-block">我在前段时间发布的探秘苏格兰威士忌旅游篇里曾经介绍过这个闻名欧洲的旅游港湾Oban Town,被誉为“海鲜之都”,有着大英帝国最出名的海鲜市场。各种产自北大西洋的深海冷水的鱼虾、螃蟹,在这里的鱼市中,花上20英镑,保证你能买上一大篮子,足够你吃得大快朵颐。</p><p class="ql-block">但,美食不归我管。我在这里只聊威士忌。</p> Oban酒厂是比Oban城历史还更古老的威士忌酒厂,1794年成立,有着近230年的历史,建造在山岩陡峭的海湾中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海上贸易蓬勃发展时代的催生,使得原本一个海湾中的小渔港,充当起链接海上与苏格兰内陆贸易的重要港口的角色,进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小城镇。 问题来了,历经200多年的Oban古城镇,如今依旧保留着帝国繁荣时代的大街小巷,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拥有近万居民、度假季节旅游人数超过2.5万人的旅游观光度假小城。<div>但就是在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小港湾的最中心位置,却占据着这座Oban威士忌酿酒厂。酒厂古老的建筑、高耸的烟囱,以及不时飘出的酒糟气味,弥漫在小城的中央。</div><div>因为是先有酒厂,后有小城。你也奈何不了它。非但如此,人家在自己的网页上还得意洋洋的宣称,自己“是建在城市中央的酿造厂”,独一无二。</div><div>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受到周围城市发展空间的挤压,Oban酒厂在数次遇到关门倒闭的危机时,酒厂的扩建改造就变成一大难题。</div><div>经历了数不清的危机、收购之后,Oban酒厂最终归到了英国(估计也是全球)最大的烈性酒联合大帝”帝亚吉欧集团“(Diageo)旗下,总算找到了一只硕大的保护伞遮风挡雨了。但它也成为苏格兰知名威士忌酿造厂中规模最小的酒厂。</div><div><br></div><div>从这里可以看到酒厂背后山坡上那个有着古罗马建筑风格的“斗兽场”。</div><div>这又是个什么东东?</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好玩的故事真是越讲越收不住的跑题。</p><p class="ql-block">这座远看像罗马斗兽场被称为“麦凯格纪念塔”(McCaig's Tower)的建筑物占据着全城制高点,同时也被人们戏称为“麦凯格荒唐”(McCaig's Folly)的建筑。</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有点小荒唐,也有点小悲凉。因为涉及到建筑与艺术,作为一个曾经的建筑设计师,我自然舍不得放弃给大家讲讲这个小故事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这个圆形的仿古罗马建筑被称作“塔”,是因为当初它可真的是要建造一座可以控揽全程的高塔。正是这位名叫麦凯格(McCaig)的大财主(苏格兰银行家),在1897到1902年间出资建设的。</p><p class="ql-block">这位比别人先富裕起来的麦凯格很痴迷古罗马、古希腊文化,于是就自己玩票儿,充当起了这座宏伟蓝图的设计与建造师。他的本意是这个全城制高点建造一座带有古罗马拱圈围墙、内设公共设施、博物馆、艺术馆与一座中心纪念塔的宏伟建筑群,以纪念他们家族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他设计在这个由建筑群簇拥的“巴比伦”高塔内,安放他自己的雕像,还有他兄弟姐妹、父母的雕像。</p><p class="ql-block">但他在世时只来得及完成这座仿罗马三层拱圈建筑结构的围墙,花了5000镑(真正的银币),差不多折合今天7、80万英镑的投资。</p><p class="ql-block">这位志向高远的麦凯格也是一个慈善家,他希望借此工程为当地的石匠、建筑工人提供一个就业挣钱的机会。而到了1902年,当他因心脏骤停而去世后,工程也就停建了。尽管他立过遗嘱每年出资1000镑(银币)继续这个项目。</p><p class="ql-block">但他的后人多为不肖子孙,不愿继续他的遗愿,把钱分了多痛快?于是就我们只能看到今天这个围墙“塔”了。</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告诉我这是McCaig' Tower时,塔呢?我还以为是自己的听力不咋的,亦或人家讲的又是什么苏格兰英语,只能听个大概。这么高大的围墙里空空如也,就是一片绿地丛林,哪有什么塔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回来后不甘心,Wikipedia了一下,才看到这座高墙背后的故事。讲故事,也要讲武林规矩不是,不能乱讲哈。</p> 酒厂的门面不大(图片中右侧的建筑才是酒厂),好在门口还有几个城市收费停车位,不至于满大街转悠找不到停车位了。 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苏格兰威士忌酒厂都被”帝亚吉欧集团“(Diageo)收归旗下,所以会在许多的酒厂展销厅里见到其他厂家的产品陈列销售。我刚开始在拉弗格展厅看到销售Johnny Walker时还有些不解。当在其后的许多酒厂展销厅里看到JW的身影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是抱团取暖的好处多多呀。 这瓶”蓝带“JW调和威士忌在全苏格兰的酒厂展销厅统一售价:300镑。也算是对调和威士忌的一种致敬吧。其实JW的发展道路的确比这些始终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单一麦芽生产厂家要宽广的多得多。尽管近年来大家都玩Single Malt Whisky,但能够调和出更加美味可口的威士忌,又何尝不是对喝酒人的一种福音呢? 墙上挂了两只酒桶盖。一只上面烧印着酒厂最初创世人的名字命名的公司。<div>从Oban的历史上看至少经历近十家东家的更替变换,对创始人的纪念至少还能让大家记得这么一个历史人物。</div><div>作为苏格兰规模最小的酒厂,却也是苏格兰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传统“蠕虫桶(Worm Tub)”的蒸馏厂之一。酒厂的水来源于格伦百拉达湖(Loch Glenn a’Bhearraidh),使用的麦芽则统一来自帝亚吉欧的麦芽工厂。大规模批量发酵生产麦芽,提供给旗下各个蒸馏酒厂,货源统一、品质稳定、降低成本,没毛病。也没什么特殊的故事可言。</div> 酒厂偶然也为当地公共事业做点善事。另一块挂在墙上的酒桶盖记录着这份善意。 11年熟成的桶强威士忌,是Oban产品中很不错的一款口粮酒。120镑的售价几乎是我看到所有威士忌酒厂展销厅的统一售价。没细问为啥,因为我可懒得自己罐装一瓶”属于你自己的“桶强威士忌。嫌麻烦。 Oban 威士忌虽然规模很小,酒的品类也不算多,但却也是很有个性的一款很知名的苏格兰威士忌。实际上Oban在进行酿造过程中有着许多非常独到的生产工艺。其中很独特的一个环节就包括,他家的威士忌进行熟成时,一定要坚持使用所谓”第三手“的波本桶。<div>这又是个啥怪东东呢?原来这”第三手“就是酿过波本威士忌的酒桶,先给别的威士忌品牌使用后,才能用来存放Oban自家的威士忌。据说这样是为了在风味上获取桶中的精华,还可通过木桶的优化使用为威士忌带来更加雅致清澈的色泽。</div><div>这也算是他家的独家秘诀?</div> 品尝过后(一般是三到四种觉得可能会感兴趣的威士忌)选择的这瓶14年厂家限量酒,口味自然是更加柔顺香甜的。<div>而实际上这瓶14年厂家限量供应的酒也是代表Oban酒厂看家本领的无二之选。就如同拉弗格的10年装、拉格维林的16年装一样,总有一款好喝不贵的酒奠定自己厂家的大众品味。</div><div><br><div><div>Oban14年威士忌之所以帝亚吉欧“经典麦芽”系列中的西部高地代表作,看看人家的描述:</div><div>承继以大自然恩赐的水源,拥有难得柔顺的口感,延续了Oban酒厂传统酿造方式。此酒款在jerez的酒桶中熟成,酒体拥有漂亮的金黄琥珀色,及中等辛辣的特殊风味。</div><div>亮金黄色的酒液、香气微微的辛辣、带有糖姜、淡淡的泥炭香;甜美深邃、些许浓郁;入口甘甜柔美而又爽滑,浓郁,辛辣,深厚,淡淡的芬芳,些许烟熏味;回味干涩,还有一丝大海的气息。</div><div>纯饮可以品尝出泥煤和海盐风味,若加以水稀释,气味更显浓厚,纯粹的清淡花香及土壤气息充满整个鼻腔,口感相当顺口,余味持久缭绕不绝。</div><div>............</div><div>吓得我都不敢怀疑自己的味蕾是不是出了问题,咋就这么迟钝呢?</div></div></div> 不过这款三联套装的Oban威士忌确实不错,每瓶200ml的容量没有压力。而且从14年开始,包括特制”小湾“,还有这款相当好喝的18。档次递增,非常适合品酒的人把玩其中的各种差别。 沿着海湾曲曲弯弯的公路,来到尼斯湖Loch Ness尽头Fort William 。这里还有一家叫做Ben Nevis的威士忌酒厂。 熟悉苏格兰的朋友一定会对Ben Nevis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吧?没错,Ben Nevis就是位于苏格兰高地正中央的本尼维斯山峰的名字。<br>虽然位于苏格兰高地区内,本尼维斯山( Ben Nevis)却是英国全国的最高峰。虽然相比咱们国家的高山大河而言,这座”英国屋脊“的高度并不算高,仅有1,343米,但因为地理位置与大气状况的原因,导致部分山峦终年积雪,几乎快变成永冻土。也有点像日本的富士山,海拔高度不比青藏高原,却也是山顶常年积雪,造型奇特。 追溯本尼维斯(Ben Nevis Distillery)酒厂的历史,可以远至1825年,酒厂的创办人约翰·麦克唐纳(John Macdonald)为本尼维斯蒸馏厂取得了合法营业执照的年代。近200年的历史足以让这个位于苏格兰的高地(Highlands)产区的威士忌酒厂步入苏格兰最古老的合法蒸馏厂之一。 因酒厂靠近英国的最高峰本尼维斯山,从而使得本尼维斯的酒具有了其与高山雪峰相关联的风味。<div>从约翰·麦克唐纳写于1827年的笔记可以看出,他认为水、大麦和酵母是酒厂酿造威士忌最重要的三种原素,而其中以水为重中之重。本尼维斯酿造厂所用之水取自两个清澈纯净的小湖,而这里的湖水正是从本尼维斯山上流下来的,且流经了泥煤沼泽,经过长年的渗透过滤,湖水带有天然泥煤的芳香和遥远雪山的冰清透爽的气息。此外,本尼维斯山中蕴藏的丰富泥煤也让蒸馏厂在烘干麦芽时可以就地取材,使用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泥煤熏制出属于本尼维斯特有的泥煤芳香味道。这一切特殊的环境元素,使得本尼维斯创造出了具有独特的属于高山雪峰泥煤风味的威士忌。<br></div> 没有什么更多的意外可言,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本尼维斯酒厂的所有权更换了好多次,直到1955年,酿酒厂被约瑟夫·霍布斯(Joseph Hobbs)这位新老板接管。在霍布斯的领导下,酒厂开始使用连续蒸馏,并且安装了一台科菲蒸馏器(连续蒸馏器),大幅的提高产量,使该酒厂成为最早同时生产麦芽威士忌和谷物威士忌的酒厂之一。<div>之后肯定又是上个世纪末的威士忌大萧条,最终,熬到1989年,酒厂还是被日本Nikka公司收购了。之后随着全球单一麦芽威士忌的一军崛起,酒厂又在生产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路上找到了存活的理由。</div> 与几乎所有的苏格兰威士忌酒厂一样,本尼维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之后,新老交替的原酒之间差距较大。库存的原浆老酒在困难时期被大量出售续命,进入21世纪后的新酒又底气不足。就会出现新酒买不上价、老酒价格飙升的局面。<div>比如这瓶上个世纪70年代的26年陈酒,市场售价就不低于2.5万人民币。</div> 同样都是10年酒龄的口粮酒,老版的本尼维斯就会比新版的贵出几百元了。 没得选择,只能买下这瓶新版10年装。<div>至于它描述的”这款本尼维斯威士忌散发着美丽的咖啡、巧克力和太妃糖泥炭的味道,是西部高地风格的坚定代表......“</div><div>呵呵,我也很坚定。买回去当口粮酒也不错。</div> 终于完成了这篇洋洋洒洒的威士忌”论文“的第二部分。越写越觉得苏格兰威士忌的故事似乎都同出一辙。不知道往后的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有趣故事等着我去挖掘整理,但愿不负我望。So 2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