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汉时周亚夫,成名于文帝,功勋于景帝,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军事统帅。观其一生,严于治军,善于用兵,封侯拜印,出将入相,最后,却下了冤狱,不食五日,呕血而亡。其死留给世人无限感慨,无尽深思。</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之死,《纲鉴易知录》给了数行字。在这浓缩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版本里,已是很有份量了。</p><p class="ql-block"> [纲]下条侯周亚夫狱,亚夫不食死。 [目]帝召周亚夫赐 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 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可葬者,为人所告,事连污亚夫。召诣廷尉,不食五 日,呕血而死。</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怎么死的,从当朝到历代,没有疑义。周亚夫为什么会死,却是各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或曰,死于宿命。周亚夫做郡守时,曾找一个叫许负的老太太为自己看相,许负以善于相面闻名于当地,许负看过周亚夫后就说:您的面相比较尊贵,三年以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能做丞相,但你再过九年将因饥饿而死。显然,周亚夫没有信命,若信命,对于冤狱,就能安之若素,不至于气得呕血而死。</p><p class="ql-block"> 宿命之东西,说有,很少有人开始就相信。人总是奋力向前的。确实有许多人,通过不懈努力,挑战不可能,改变了既定人生。说没有,回顾人生,似乎很多选择与结果又都是命中注定的。周亚夫出生显赫,他的命运与其父周勃很相似。他们都是汉朝初期的有功之臣。周勃是平定诸吕的首功,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首功。他们都只做了两三年的丞相就被免职了。他们都是在晚年因诬告入狱,罪名都是谋反。稍稍不同的是周勃忍受了屈辱,由于薄太后的说情被无罪释放。周亚夫忍不了,绝食抗议,气极而亡。更重要的是窦太后与梁王与周亚夫有积怨,还常在景帝前拱火,黄泉路上,更送了周亚夫一程。周亚夫与其父命运如出一辙。说奇也奇,说不奇,这所谓的宿命,背后都是皇家对功臣猜忌。家天下,缺少制度支撑,皇帝对谁放心过。大里说是时代局限,小里说皇帝寡恩。</p><p class="ql-block"> 或曰,死于性格。周亚夫为人耿直,个性刚正。常人里不乏耿介之士。世俗不容,至多多些羁绊。可惜周亚夫不是常人,偏是个功高震主的侯爷,曾经百万之军的统帅,眼下百官之首的丞相。但逆龙鳞,不清高也是清高,不跋扈也是跋扈,纵然一身是忠,谁能证得。</p><p class="ql-block"> 平叛七国,周亚夫坚壁昌邑,没理会梁王的求救,结果,梁王怀恨在心,窦太后生怨,因此常在景帝前说周亚夫不是,景帝渐渐也有点疑心,日子久了,君臣生隙。</p><p class="ql-block"> 废太子刘荣,周亚夫提出反对意见,景帝认为干预自己家事,由此君臣关系开始生疏。</p><p class="ql-block"> 窦太后提出封王美人的哥哥王信为侯,被周亚夫强烈反对。时王美人正受宠,景帝心里自然不快。</p><p class="ql-block"> 景帝想封从匈奴降汉的徐卢等五人为侯。周亚夫进谏皇上:“这些人为叛王之后,理应加罪,岂能封侯?如此怎能教后人守住气节?”景帝因此责备丞相变得不识时务。仍旧封徐卢等人为列侯。周亚夫一气之下,称病辞官。从此,景帝疏远了周亚夫。</p><p class="ql-block"> 景帝赐食,是最后一次试探周亚夫了。赏那么一块大肉,偏不给筷子,明知是局,周亚夫羞愤,愠形于色,谢恩后,直接匆匆走出门去。一句此非少主臣,我想那时,景帝已经动了杀心。</p><p class="ql-block"> 或曰周亚夫过于耿直,不识时务,不通权变,不尊重皇上。我不以为然。兵者,诡道也,周亚夫都能了然在胸,应付裕如,朝堂波谲,也不过如此。况周亚夫世家出生,有其父周勃前车之鉴,周亚夫不会不懂变通与世故,非不通,乃不为。悲剧结局,仅归结为不通时务,对不起周亚夫日月之心。对于周亚夫来说,兵者,诡道,虚虚实实,对付的是敌人。朝堂虽暗流涌动,那也是自己的江湖。身为重臣,在其位,就当忠其事,谋其事。若也变得小人一样的察言观色,虚于委蛇,他还是周亚夫么!</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真正的宿命在于其耿耿之性的身体,偏安上智慧之心,无畏之胆,通天之功。</p><p class="ql-block"> 或曰死于皇帝之手。这是事实。汉景帝身体不好,仅活了48岁,而太子刘彻,年龄又比较小,对周亚夫这样做过统帅,当过丞相,自己认为是桀骜不驯的元老,终究是不放心的。后人有诗: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对于汉景帝来说,周亚夫这样的能臣,自己在世,还hold得住,自己死后,会怎么样,小皇帝年幼,谁能保证呢。所以在周亚夫赋闲几年后,又招来赐了这顿饭。没想到周亚夫人老了,依然不屈不挠的性格。本是无辜,所以周亚夫入狱后拒不回答任何问题,汉景帝恼羞成怒,也不用他回答了。此时,没有七国叛乱,皇帝要的是能干的奴才,不是有个性的人才。这是周亚夫的悲哀,也是汉景帝的悲哀。周亚夫的悲哀,忠心耿耿,冤死于自己效忠的朝廷。汉景帝的悲哀,冤死了周亚夫,给自己明君的称号上留下了污点。</p><p class="ql-block"> 周亚夫可以不死吗?当然是可以的。如果又不想改变自己,曲意迎合君主,那么就要及早抽身。他没有看清的是,皇帝倚仗你时,你是股肱。抛弃你时,你便是鸡肋。太平的日子,恰恰不是非倚仗你不可。能平定天下的人才不多,彼时朝廷需要的是智慧。平时抬轿子的人才有的是,此时皇帝受用的是情商。智慧与情商之别是什么,大智慧一定能达到高情商,只是如周亚夫这样刚正的人不愿这么去做,如这样做了,就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周亚夫了。说人心是杆称,是许多人做不了周亚夫,但心里有一点亮光,是为周亚夫这样人留的,这就是普通人的可贵之处。高情商的人,未必有大智慧。关键时候,往往缺少大的担当。现在讲人才,我想一个国家从核心竞争力到综合国力,都更需要大智慧的人才。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汉景帝。总的来看,他也是不失为封建社会一个好皇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