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硃砂,修水硃砂古村一瞥

愚夫子诗词散文

<p class="ql-block">  梦回硃砂</p><p class="ql-block">文/余 军</p><p class="ql-block">风凝寒霜秋色浓,</p><p class="ql-block">斜阳古道立苍松,</p><p class="ql-block">幽深静阁遗千载,</p><p class="ql-block">缥缈云烟隐万踪,</p><p class="ql-block">荒径渐无人蹀躞,</p><p class="ql-block">曲廊依旧影从容,</p><p class="ql-block">硃砂怅望多遐慨,</p><p class="ql-block">梦里相逢隔几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砂村,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坳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九岭山脉的九龙山下,村域面积10.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朱砂村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构思巧妙,包含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朱砂村有二万多平方米古老建筑集中连片,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江南水乡风貌格局。朱砂村塅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千年红豆杉与300年古樟群,村内还有石砌古桥、河道、围墙、古井、古墓等古迹。</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17日,朱砂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村落历史</p><p class="ql-block">唐宣宗年间(850年前后),瞿氏九世祖令奕公从浙江金华迁至朱砂村境内,取名为桂竹湾。</p><p class="ql-block">后因新屋门前河滩之处晚上自然发出红光,被视之为硃砂之灵光,故改名为“硃砂村”。20世纪80年代,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硃砂村”更名为“朱砂村”。</p><p class="ql-block">宋代至解放初期,朱砂村是修水县通往邻县武宁、奉新、靖安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加之很少有灾祸发生,一度成为周边邻近县居民的避难场所和物资转运地。</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四年(1317年),传至二十六世祖瞿永寿公仍居朱砂村,其长孙远芳公亦居住此地,次孙景芳公分居迁住大黄溪,晚孙存芳公分居迁住坳下,二十七世祖瞿福寿公迁港口,诸公均为分迁地的始祖。传至清康熙年间三十八世祖瞿国奇公,人丁兴旺,今朱砂村民均为该公后裔。</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朱砂村瞿海门先生受废除科举、倡导新学的影响,将该村两所私塾合并,改为修水县私立培士高等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美术等课程,实行义务教育。</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经过多次现场勘查,江西省、市、县专家多次提出评审意见,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完成了对朱砂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朱砂村坐落于海拔1775米的九岭山脉下北侧盆地内,整个村落为南北方向狭长的谷地形态,其东、南、西三面由低山丘陵所围合,中间地势最低处是自南向北流向的朱砂河。</p><p class="ql-block">朱砂村位于由龙龟山、枫树垄、窝嘴垄和垄坳所环绕的山谷当中,山谷东西两侧狭窄,中部相对开阔,地势平缓,呈口袋状。山谷内基本为农田和水系,地势平缓。由于群山环绕形成的狭长山谷形态,加之朱砂村入口位置相对狭窄,促使朱砂所在的山谷整体呈相对封闭的态势。</p> <p class="ql-block">朱砂古村的选址与布局依据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要求村落与自然山水相契合。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落被群山包围,结合植被山脉形成天然的多层次景观带,整体环境符合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山势起伏及众多人文景观,体现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朱砂村的选址凸显古代择吉地而居的文化内涵,其布局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模式,突出反映了古村营建中的人文、生态内涵,是人类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模式。</p><p class="ql-block">朱砂古村选址于天然山脉屏障中,充足的水源也为村落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空间,沿山而上层叠分布梯田,灵活多变的耕作形式,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原始地貌。</p><p class="ql-block">朱砂村内建筑群落呈分散式点缀在山水田园环境中,建筑群落通过小路与村庄中部纵贯全村的主路相连,构成了整个传统村落的树型脉络形态。</p><p class="ql-block">朱砂村不仅在空间山水格局上具有独特价值,同时“山-水-田-居”的景观风貌也凸显了赣北传统村落在宏观整体环境上的特色。这种传统的村落居住与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村民就近耕种,利用现有水系引水灌溉,利用周边农田耕作发展的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延续,是传统格局环境的优势所在,是对生产生活的延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步忂桥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无浆无斧形石砌拱桥,长20米,宽4米,造型坚固,桥的两侧河岸也全是石砌。“衢”字,由“行”字与“瞿”字组合而成,据村民介绍,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两层意思,“行”字代表的是朱砂村的一种仪式、一种礼节;“瞿”字表明这座桥是瞿姓人员所建,该村是瞿姓人所居。</p> <p class="ql-block">石砌围墙在上位贤、三幢堂、下位贤的院落前,分别有三处石头砌筑的围墙,总长度为120米,主要作用是起到一定围合,形成家族聚居院落空间的半私密性、领域感。</p> <p class="ql-block">上位贤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属清代名医瞿朋年所建,整体木架框式,青砖灰瓦,木雕门窗梁柱,四十余间,天井五口,石砌地坪,天井、建筑体现传统风格,宏伟气派,整体保护较好,无现代建筑,基本处于原貌。</p> <p class="ql-block">下位贤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是嘉庆进士瞿位贤所建。两个堂厅、4个天井,房子50间,其中店铺4间。石、砖木结构,门框、窗户皆石雕。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余军,笔名:愚夫子,中共党员,修水县驻佛山流动党支部委员,2020年度国粹文化传承人,江西省书法协会会员,九江市诗词联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驿道是古时由修水县通至靖安、武宁、铜鼓等周边县乡的商贸往来驿道,自古村的北入口向南,沿朱砂河西岸,经下位贤、步忂桥、三幢堂西侧穿越古村内,向南通向黄港镇。涵括朱砂古村周边的古驿道总长度为1800米,宽度1米,在古村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古驿道长度为700米。</p> <p class="ql-block">朱砂瞿氏采茶戏创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浙江流浪艺人宋氏传艺朱砂瞿守帜成立戏班子。宣统三年(1911年),朱砂采茶戏由瞿海门先生进一步发扬光大,达至盛期。</p><p class="ql-block">朱砂瞿氏采茶戏</p><p class="ql-block">瞿家采茶戏的表演内容主要表现当地劳动人民的劳作与爱情生活,而究其动态,也可以看到采茶戏中有大量模仿动物形态的动作,和朱砂村“低是丘陵高是山”的自然地貌分不开。采茶戏体现了朱砂村民质朴、勤劳的生活形态真实写照,蕴涵了朱砂村生态、文化、生产、生活活动的精神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