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想要查看我全部文章的,可以点击我头像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13日,27日<br></p><p class="ql-block">天气:晴</p><p class="ql-block">目的地:连云港连云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两个月没更新了,文章写的断断续续,总是被各种事打断。这两个月尽管疫情从管控到放开,但整个旅游业仍然是冬天,再加上天气严寒不适合骑行,期间老父亲又有惊无险的生了场大病,我们全家也一起喜阳阳了。。。,但毕竟是从管控到放开了,毕竟景点还是有游客的,毕竟还是有人去坚持骑车的,毕竟老父亲又恢复了健康,毕竟我们都阳康了。无论如何,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热爱生活,心存希望,春天终究就会来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规矩,先发路线</p><p class="ql-block"> <font color="#ff8a00"> 黄岭村(连云区碉楼民居)</font>——墟沟海鲜美食城——北固山(注1)——在海一方——龙门村摩崖题刻——连岛(注2)——连云港海关旧址——连云老街(注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1:北固山(<font color="#ff8a00">乐寿山庄——望海楼——明清烟墩</font>)</p><p class="ql-block"> 注2:连岛:拦海大堤——大沙湾——苏马湾——饮马井——金圣禅寺——<font color="#ff8a00">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1</font>——邓小平公园——<font color="#ff8a00">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2</font></p><p class="ql-block"> 注3:连云老街:<font color="#ff8a00">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老街历史文化馆——连云港火车站旧址(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连云港港口历史博物馆)</font>——武宜友扑克收藏馆——汪恕有醋文展览馆——历史建筑(原侵华日军办公室)——<font color="#ff8a00">民俗工艺馆(连云港市农民银行旧址)</font>——历史建筑(原连云区文化馆)——西游记博物馆——历史建筑(云台路民国时期商店)——<font color="#ff8a00">连云港人民影剧院旧址</font>——非洲艺博馆(原海防司令部)——历史建筑(原侵华日军疗养院)——格兰诺克号模型——历史建筑(日式民居)——老街教堂——历史建筑(原大兴报关行)——临海路小学——<font color="#ff8a00">上海大旅社旧址</font>——<font color="#ff8a00">海峡巷朱氏民居——果城里建筑群——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font>——十三道房——中兴公司介绍——游客中心</p> 连云区碉楼民居(黄岭村大巷30号金氏民居)<div> 碉楼民居共有9处,黄岭村比较多,有3个,也顺路,于是先前往了黄岭村。百度地图导航到黄岭村门口,过进村桥,一直往前走没多远,就可以看到这个上面这个建筑。</div><div> 建筑多为四合院,全石结构,在院落的边角处筑有一个(少数有两个)碉楼,多为民国时期建筑。目前都没有人居住。每栋建筑外墙都有下面的文物告示牌。</div> 黄岭村大巷30号金氏民居文物告示 黄岭村大巷24号金氏民居<div> 位置就在30号的前面10多米。<br></div> 黄岭村大巷24号金氏民居文物告示牌 黄岭村汪氏民居<div> 见到24号金氏民居后,向东走100米即到。<br></div> 黄岭村汪氏民居文物告示牌 墟沟海鲜美食城<div> 这里虽然不是什么古迹,但却是连云港的一张名片。连云港作为海港城市,拥有全国著名的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而久负盛名。墟沟海鲜美食城前身为墟沟海鲜一条街,创办于1998年,后经过多次升级改造,现在已成为一座大型美食城,先后获得了由中国饭店协会颁发的“中国海鲜美食名城”称号,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颁发的“诚信经营示范企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广电总台颁发的“江苏优质服务明星单位”等荣誉。</div> 北固山森林公园<div> 原名海滨公园,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1917年,时任海州镇守使的白宝山,请德籍工程师,在北固山东南麓设计、建造了乐寿山庄,为海滨公园的前身。<br> 现在北固山建成了健身步道,全长5000米,围绕北固山一圈,大部分都是悬空栈道,健康步道现在已经成为墟沟散步健身的最火爆的路线。 </div> 北固山——乐寿山庄<div> 乐寿山庄石门高约5米,宽约4米,厚约70公分。整体呈“山”字型,两边是高高的方形立柱,中间呈拱形凸出,门洞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在门洞里外的顶部有一大二小的楔形石块分外突出,这种位置的石头叫拱顶石,它是拱构造中最后施工的部分,楔形石对拱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同时对门洞可以增加装饰或画龙点睛的效果。石门的墙体,被称作凿毛砌体。在这种砌体中,所有石块的边棱都被加工成均匀平直的形状,其它部位则被凿刀加工得非常粗糙,仿佛是刚刚开采出来一样。</div><div> 乐寿山庄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北固山下海滨公园,大军阀白宝山出资营建的别墅遗址,白宝山(1876-1942),字峻青,河北宁河县人,原为军阀张勋属下分统(旅长)、海州镇守使,后投靠孙传芳。北伐后,国民党政府聘为少将参议,久居海州一带,成为地方实力派人物。1917年,聘请德籍工程师设计建筑乐寿山庄。有楼房一幢,71间,3层,为欧式古典建筑风格,又仿欧式花园圈占草坪,建有荷花喷水池和亭子,亭曰“向若”, 又名“望海亭”,“若”,为渤海神的名字,此处指大海。向若,即面向大海。一块巨石由数块山石支撑,形成一个天然的石窝棚。南向建石门,拱形,外额书“乐寿山庄”,内额书“海疆磐石”。1938年,楼房毁于侵华日军轰炸。园内存石刻两处:一为诗刻,黄杰题并书;一为题刻,曰“瑞石窝”。庄园总面积约5公顷。园内还有防空洞两处:一处在山门的东侧,为一古代的封土石室改建;另一处位于山门东南,已于修铁路立交桥,公路改道时而被破坏。乐寿山庄对研究民国史及连云港市近代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旅游资源开发也有重要价值。<br></div> 望海楼<div> 望海楼始建于一九二六年,由海州镇守使白宝山兴建,为中欧式古典别墅建筑,地基采用铁汁、锡焊流灌,墙体均采用石料垒砌,是连云港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白宝山将此楼赠予民国时期曾任安微,山东两省主席的陈调元,故名陈调元小楼,因可凭窗观海,又名望海楼。一九四八年连云港解放时期被部队接收。望海楼依山面海,风光秀丽,为避暑观海的最佳位置,该楼对研究民国人物和近现代建筑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00一年被连云港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二00三年由连云港警备区重新修缮,实施军事化管理。</div> 北固山烟墩远景<div> 从望海楼处继续往上,到上山防火亭处继续往上走,遇到三叉路口,两边是彩色红绿步行道,沿中间一条没有上色的道路一直骑到顶后,徒步再走一小段,到顶便可以看到上图,远处一个小山头上有一处类似瞭望台的建筑。</div> 连云港明清烟墩<div> 继续往这个小山头走,途中便可以看到上面的文物保护石碑,背后记载内容如下“连云港明清分布在连云港市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遗存。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防备倭寇与海贼,在沿海设烟墩14墩,后又增设4墩。至清嘉庆年间,仍有烟墩10座,守兵30人。2015年明清海防调查中共发现烟墩13座,成线状分布于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南北两侧,形成两条由沿海至海州城的传递线路。其中南固山烟墩、北固山烟墩、宿城炮台顶烟墩、大村烟墩保存较为完整,其余烟墩破损较为严重。其中南固山烟墩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南固山烟墩山北侧断崖,东北临海,由三层人工台地构成,直径约10米、残高2米,外有护墙一围,直径约40米、高1.5米、厚1米,皆由石块垒筑。连云港明清烟墩是重要的明清海防遗存,对研究明清时期军事设施建筑方法、形制特征以及海防史、军事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div> 北固山烟墩近景<div> 再走几步,就可以到达烟墩跟前。烟墩又称烽堠,俗称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修建的高台,如遇敌情发生,则白天放烟,晚上点火,台台相连以传递军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预警和防御设施。成语中“狼烟四起”一词便是形容烽火连天的场景。西周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的也是它。</div> 北固山烟墩360度影像<div> 既然是观察防御使用的,其视野一定非常好,而现在这座山顶就装有360度可旋转高清摄像头。我到烟墩处也给大家来一段360度的影像。</div> 在海一方公园<div> 离开北固山,我们沿海棠北路继续向北,“在海一方”公园位于墟沟海棠北路最北端。这个公园是免费对老百姓开放的海边公园,由于离墟沟街较近,所以深受本地人喜爱,是人们周末遛娃,夜间散步,赶海拾贝最为便捷的海滩。</div> 龙门村摩崖题刻<div> 网上说位于连云区墟沟镇龙门村小棺材山(后大门)临海石壁上。但这个龙门村实在不好找,我先后去了四次才一睹真容,具体位置,在北崮山大道上有个岔口,拐进去是龙门路。路口有个“中铁上海局欢迎您”的指示牌,一进去就会遇到防火站,一直往里走,进入一个单位的院子,院子右前方有石阶,沿石阶往上走,就可以看到下图的一个院子,院子门口也没啥标记,其实这是中铁上海局在这里的一个工地。龙门村摩崖题刻就在这个院子里左边的山壁上。 </div> <div>中铁上海局工地</div> 龙门村摩崖题刻<br> 石刻高1.5米,宽2.5米。为光绪己亥年(1899)黄道传书。文曰“云水荡胸”四字,隶体,字径约50厘米。下为跋文,楷书。石刻之书体规整,结体丰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士大夫循规蹈距的风格,为研究晚清书法艺术提供了资料。石刻下方小字是对上面“云水荡胸“内容的说明,大体内容是黄道传光绪已亥年,海州里人黄道传等此山观海时所题,后其门生弟子为其所刻。<br> 黄道传(1846-1929),字习斋,号薪田,自号守拙老人。他六岁丧父,孝顺寡母,勤奋读书。弱冠参与海州直隶州院试,即中“府首案”。旋又补廪生(25岁)而至拔贡(50岁)。他一生以儒学为业,在家设馆课徒,其弟子遍及东海、赣榆、沐阳、灌云、响水等地。当年海属地区的名儒硕彦,多出其门下。因此,他被尊为海州一代儒宗,学界领袖。 防空洞<div> 题刻下面有个大石门,内部有40-50米深,两端都有石门,上面为土坡,空中看这里只是一个山体的土坡,这里面安置上百人没问题。<br></div> 防空洞内景 <div>西大堤</div> 西大堤被称为“神州第一堤”,连接陆地和连岛,全长6700米,<font color="#167efb">是我国最长的拦海大堤</font>。1986年9月正式开工,历时8年才建成。大堤还把络绎不绝的游客引向西连岛海滨浴场,使那里成为一条旅游热线。夜晚连云港码头沿海l0余公里灯火辉煌,西大堤像一条跨海的金龙。<br><div> 我记得2000年刚来连云港时,这个西大堤仅有3条道,大坝上方为行人通道,也就是我上图所拍,下方为双车道。而现在上方的行人通道由于道路常年直面风浪的拍打和侵蚀,因此栏杆损毁腐蚀较为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我从上面一路骑车过去,看到栏杆损坏和修补的痕迹非常多。另外记得夏季连岛旅游旺季,车辆经过这条6公里多的大坝有时要2个小时。无论从行人安全角度,还是车辆通行需求,都需要进行拓宽。目前西大堤上方的行人道依然存在,而下面的车行道已经从两车道拓宽为双向四车道,同时还扩建了双向骑行车道。在往里还修建了游客中心,目前仍在不断扩建。</div> 西大堤建设时的老照片(网图) 现在的西大堤(网图) 连岛<div> 过了西大堤就到达了连岛,又名鹰游山,因《云台山志》云:“群鹰常集其上”而得名。我在环岛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到几只鹰盘旋其上,连岛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6方公里,是江苏省最大的海岛。我刚到连云港时这里基本就是海滨浴场加渔村,海岛南面的中部有渡口,有渔民用的渔船码头,也有游客用的游艇码头和帆船码头。</div><div> 近些年政府对连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将渔民集中拆迁安置,扩大了很多可以发展连岛旅游的面积,新建了民宿,美食街、海底世界。目的还是想把游客能留在连岛,在连岛上能够乐不思蜀。过了西大堤到了岛上时可以看到一个大转盘,围绕转盘有三条主路线:1)左拐往西的西环岛路可以到达居民集中区,也有不少民宿,还有美食街,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喜欢感受渔民生活的可以去这里。2)往前直接上山为庙后湾路,上面主要是各种宾馆酒店,这里沿路一直走可以通往西环岛路,即与左拐的路区别就是,这里更多的只是酒店,更偏向度假气息,喜欢安静的可以去这里,但这里的度假酒店也是集中酒店式的,虽然也有海景房,但多是楼房。3)往右延南环岛路,更偏向旅游度假,这里有海滨浴场、沙滩、木屋、别墅、整体环境更好。</div> 大沙湾景区<div> 连岛上主要有两处沙滩,一处为大沙湾,一处为苏马湾。大沙湾离连岛入岛口较近,客流量较大,沙质较粗,海水较浑浊,本地市民持旅游年卡可以免费进入;苏马湾比较环境较好,客流量较少,沙质较细,海水也较为清澈,旅游年卡不包含这个景点,需要购票才能进入。</div><div> 我们是从大沙湾景区入口外的商店处右拐,可以进入环岛公路,沿路逆时针绕岛而行。这里通常情况下按照他们的管理规定是不能骑车进来的,但在淡季,管理人员也不会一直盯着,且大门栏杆只能拦住汽车,自行车却可以直接骑进来。<br></div> 俯视的大沙湾 俯视的苏马湾 饮马井<div> 传说这口井的泉眼是苏京的宝马找水喝发现的,泉水清凉甘甜,常年不干,这也印证了地方百姓的俗语“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规律。<br><div> <br></div></div> 金聖禅寺<div> 金圣禅寺寺内供奉一尊玉质的地藏王菩萨。“金圣禅寺”一名有一传说,唐代去九华山修行的金乔觉上人,原是新罗国王子金宪英的近族子弟,唐开元七年,年仅24岁的金乔觉抛弃了皇室优裕的生活,渡海来华,经鹰游门,登鹰游山(即今连岛),而后从淮河泛舟入运河,再达长江,逆流而上,从安徽铜陵上了九华山。金乔觉在九华山虔诚苦修,整整苦修了75年,至99岁时圆寂。3年后开函时,据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藏经》云:“菩萨金锁百骸鸣,是以知为菩萨降世也”。时人以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即地藏王降世,因此称他为“金地藏”。</div> 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苏马湾)<div> 此为<font color="#167efb">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根据现场介绍。</div><div> 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一共两处。一处位于苏马湾海边沙滩南缘,刻石面北;另一处位于灯塔羊窝头北麓,刻石面海而立。二刻石文为竖文,隶体带篆意,文字排列不齐,行距不均,字径大小不等。</div><div> 上图为苏马湾刻石,从苏马湾天际酒店旁的楼梯下去到沙滩即可看到。苏马湾刻石字迹游客难以辨认,但经过考古学者们的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确认其内容为:“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柜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它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的唯一一块汉代界域刻石,弥足珍贵。对汉代的行政区划、历史地理以及古代书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div> 苏马湾石刻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石刻近照 <div>邓小平公园</div> 继续逆时针环岛走的,不多久就出苏马湾景区大门了,大门口就是邓小平公园。为什么连云港要建邓小平公园呢?第一:1984年5月,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连云港被确定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这对连云港的长期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常重大。第二:1997年3月2日,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骨灰在连云港海域撒向大海。<div><div> 公园内有一群雕,名为“邓小平和人民在一起”,群雕中的邓小平同志,神采奕奕地站在知识分子、劳动者、军人、青年和儿童中间,面朝大海,微笑中透着自信与坚毅,艺术地再现了小平同志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群雕背面刻着小平同志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br></div></div> 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灯塔羊头窝)<div> 继续往前走几步路就可以看到路边的这个石碑,基于苏马湾处的提示,既然只有两处,苏马湾看到一处,想必这里就是另一处石刻了。但我在这个石碑周围找了一圈,也没能找到,据网上介绍,这个石刻颇难寻找。我从石碑旁边有人踩过的小路往下走,景区管理方也竖了一个非开放区域,寻了一小圈未能寻找到,再往下的路感觉是海边的石崖,草木茂盛,加上我的鞋子是骑车用的锁鞋,鞋底很硬不适合越野爬坡,安全起见放弃寻找,只能把从苏马湾和石碑后看到的介绍给大家说说。</div><div> 羊窝头界域刻石因风化已经断裂,现仅存30余字尚可辨认(具体字数网上说法不一,国家级文物石碑后面记载的为30余字,较为含糊,却比较准确)。根据文献考证,该二刻石为新莽时期东海郡与琅琊郡的界域刻石。<br></div> 羊窝头界域刻石(网图)<div> 这是网上寻找到的羊窝头界域刻石图片。看过这个刻石,我们就可以一路出连岛,前往连云老街。<br></div> 连云港海关旧址 连云港海关旧址位于中山东路135号,目前大楼处于封闭状态,大门口立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图中可以看到门口的一对石狮子中的一只,显得非常渺小,实际上是因为这栋大楼的台阶非常的高大的视觉效果导致,大楼正中上方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红色的五角星,非常具有时代建筑特征。 连云老街导游图<div> 先放一张导游图,这张图也可以在公众号“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里下载到。我们从导游图的右上角的老街西大门开始。由于口罩原因,老街内各景点基本都没开放,所以我仅能通过位置、外观、景点本身的介绍,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简单介绍。至于内部是否和景点自身介绍一致,留待下次再游连云时一探究竟,骑友们也可自行验证。<br></div><div> 回来后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游览路线,大家可以按我画的游览线路,可以避免走回头路,且我的介绍也是按这个路线图介绍的,标记五角星的地方是果城里建筑群,离老街东门很近的一个巷子进去即可看到,出了老街东门后,还有陆军司令部旧址和十三道房。<br></div> 老街西大门<div> 连云港有四大老街,分别是海州古城、民主路文化街、连云港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其他前面都有介绍,这次我们来到了连云老街。在古代,这里曾是犯人流放烧窑的地方,所以它被人们称为老窑。老街自1933年连云港建港,经民国政府管理、日寇侵华占领及1948年解放后至今,山城石街石房的特殊地理风貌和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时代印记,形成了具有一定自然特色和人文积淀的海滨山城石镇。1935年后,随着连云港海岸线东移,原大浦港船只经常搁浅,港口遂于1933年迁至老窑,又在老窑出现一埠,当时陇海铁路局廖秋杰局长认为港口建成后仍称老窑太土,便从港口北边的连岛和南边的云台山各取首字拼成“连云港”一名。</div> 西大门背面“山海胜境” 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div>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经陇海兰新线,出阿拉山口,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是亚欧海陆联运最便捷、经济的运输通道,堪称“新丝绸之路”。</div><div> 李鹏1994年5月18日在连云港曾写下“巍巍天山皑皑雪,漫漫古道滚滚沙;一桥如虹贯欧亚,丝绸之路绽新花。”的诗句形容这条新丝绸之路。 </div> 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馆<br> 在入口处最先看到的就是老街历史文化馆,这里展示连云港老街的“前世今生”。 这里通过走访老街现有居民、港口老建设者,收集相关历史老照片,访问地方知名文人,进一步收集资料和相关实物。<div> 该建筑原为海军79大队大礼堂,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馆”馆名由南京书画院院长管俊所题。该馆作为城市记忆体,反映老街百年风采,也是全方位展示老街历史的重要场馆,也是连云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主要展示老街印象、老街文化、人文特色、今昔对比四个专题内容。<br></div> “山海石城”石刻<div> 这座老街的街道和建筑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被誉为“山海石城”。连云老街依港而建,因港而兴,有着独特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2011年起,连云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连云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为了更好地收集整理古镇历史文化,连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连云古镇的规划建设采取“文化先行”的策略,先期邀请连云港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王绪年深入挖掘石城老街的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文化积累,并筹划编著了《山海石城——品读连云老街》一书。</div> 孙中山先生雕像<div> 这里为何要立孙中山先生的雕像?1933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到“把连云港建设成东方大港”,为连云港以后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后来,这里成为了我国沿海脐部的重要港口連云港港的所在地,亿吨大港的发源地,见证了大港起步的全过程。这座集“舟楫水运便捷、山水之秀、渔盐之利”的小渔村,终于化茧成蝶。1945年,国民政府在此设市,时任连云市市长张振汉规划要“展筑是路(陇海铁路)至新疆,与苏联之西伯利亚铁路相接。”“连云不但为我国西北各省之重要门户,也将成为国际交通之枢纽、东方重要之水陆联运站。”以港兴市、以市兴港的宏伟蓝图从此确立。后来,这里又先后成为连云港市、连云区的政治、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br></div> 荷花池桥石墩<div> 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馆门口台阶两边的荷花池石墩,荷花池1960年12月建的荷花池桥。虽然荷花池已不复存在,但这几座石墩却向人们诉说着她的历史。<br></div> 连云港火车站旧址<div> 在老街历史文化馆正对面的天桥下,我们可以看到连云港就火车站旧址,从上面我们可以有最佳的取景点。</div><div> 荷兰籍建筑师设计的带有钟楼的连云港火车站成为连云港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连云港港口的建设历程和城市发展的记忆体。目前这里已经被建造成“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和“连云港港口历史博物馆”。</div> 连云港火车站旧址文物石碑<div> 背后记载内容“连云港火车站旧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中山北路下侧。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5年。西洋式平顶建筑,钟楼设于东端,远视如船形。办公楼四层,钟楼十层(含地下室),钢架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1170平方米,实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该楼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由原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承包给南京复兴公司下设的方纪公司负责施工建造。该楼一直是连云港标志性建筑,为连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对研究连云港港史、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史和中国海港史有参考价值。”1937年9月20日该楼遭受侵华日军炮击,中弹两处,1970年和1983年两次装修。<br></div> 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div> 为连云港老火车站东半部,老火车站始建于1933年,西洋式平顶建筑,荷兰籍设计师设计,该楼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由原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承包给方纪公司施工建造。是陇海铁路唯一得以保存的大型艺术精品,是连云港著名标志性建筑之一,2012年确定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未开放,只能从网上看看介绍,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包括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室内以时间为线索,展示陇海铁路连云港段的修筑历史、发展历程。室外以公园景点的形式呈现,主要展示老实绿皮车箱(车厢主要指乘客使用,车箱主要指货物使用)、守车、站房及部分铁路专用设备。<br></div> 港口历史博物馆<div> 这里原来是老火车站的西半边,2013年,连云港港迎来开港80周年,为此,连云港市决定兴建港口博物馆。馆内共有港口起源、大港初建、港通天下、跨越未来四个展区,主要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事件和史料实物展陈为内容,反应世界港口、中国港口历史脉络史以及连云港地区港口的历史由来,是集展示、收藏、教育、科技、旅游、学术研究于一体,传承港口历史、港口文化的馆藏基地,体现国际性、专业性、互动性、娱乐性的国际国内领先的专题性现代博物馆。<br></div> 连云站<div> 在连云港老火车站旁,现在又新建了连云新站,连云站新站房为欧式造型,与连云老街的风格融为一体,整体简洁大气、典雅清新、风格鲜明,体现人文情怀和当地建筑的风格特征。<br></div> 连云港老街入口<div> 这里位于中山东路和云台路的交叉口。从这里沿云台路上坡就会立刻感受到石城的特色,调好自行车小档,打开前叉避震,沿路而上。石屋、石墙、石街、石路无不在延续着老镇的文脉。老镇内传统街巷格局、街巷和胡同名称、四合院形态几乎都保留原状,传统街区风貌鲜明,形成了以传统商业建筑为主体,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点缀其间的时代特征,独具中国文化的建筑风貌和精致多彩的建筑艺术。</div> 汪恕有醋文化展示馆<div> 本不想介绍这个展馆,认为跟连云老街的关系不大,但因为在灌云篇里也没介绍汪恕有滴醋,这里就简单介绍下吧。</div><div> 门前石碑上写着“汪恕有滴醋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创牌于清初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袁牧在其烹饪名著《随园食单》一书中称“以板浦醋为第一”。该醋以优质高粱和独特的传统固态发酵工艺酿制而成,味美津香、别具一格,其世代传承的酿制技艺已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制醋行业的一枝奇葩。” </div> 武宜友扑克收藏馆<div> 武宜友扑克收藏馆原址为海鸥旧式照相馆,有60余年的历史。馆藏有武宜友收藏的中外扑克牌1万多种,2万多幅(套),扑克衍生物1千多种。其中有世界最大的水晶扑克王牌、世界唯一的全套锻铜西游记扑克。展馆由7个展厅和藏友交流室、多功能活动室、销售中心组成。常年展出武宜友收藏的扑克牌、衍生物和各种扑克集藏活动的纪实及纪念品,经常举办各类扑克交流活动,扑克表演以及全国藏友的个人扑克展览和讲座。是江苏扑克搜藏俱乐部办公场所、中国扑克收藏专委会、连云港市收藏家协会活动基地。 </div> 历史建筑(原侵华日军办公楼)<div> 在汪恕有醋文化展示馆旁边有一历史建筑,原为侵华日军办公楼,1938年后,日本侵占连云港时期所建,建筑为硬山顶二层建筑,墙面为典型的日式粗砂拉毛墙,平整、规矩的块石墙裙,檐口为平座叠石分层檐。<br></div> 连云市农民银行旧址 连云市农民银行旧址背后倒着的介绍文字,估计是工匠弄反了吧。 连云市农民银行旧址<div> 民俗工艺馆旧址为原国民连云市农民银行,建于1931年,基本保持着民国时期的原貌。石碑后字不知为何是倒着的,记载内容如下“连云市农民银行建于1931年,系二层全石结构楼房,总面积280平方米。1939年3月日军侵占连云港后,在此设宪兵司令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改为连云市农民银行。该建筑对研究连云港市民国时期金融发展状况具有一定价值。”由于这座建筑最初由朱姓家族所建,因此当地人称之为“朱家大院”。现在在其旁边的巷子里还开有一间朱家大院酒店。</div><div> </div> 民俗工艺馆<div> 连云市农民银行旧址现在为民俗工艺馆,馆内设面塑、根雕、葫芦烙画、剪纸、传统布饰品、锣钿画、连环画收藏、嘉连玉器展品等展厅。2010年被市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民俗工艺馆被确定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div> 连云港历史建筑(原连云区文化馆)<div> 此建筑建于20世纪50年代,曾为连云区文化馆,建筑雄浑大气,为两层石材砌筑建筑,该建筑是连云区最早设立的文化馆之一。此馆位于云台路和胜利路交界处,现为“中国民间亮宝馆“,后面您可以发现在老街上有两个“中国民间亮宝馆“,另一处从临海路的利华巷一进门便可以看到。<br></div> 西游记博物馆<div> 西游记文化藏品展馆是《西游记》藏品收藏者齐亚平先生建立,馆内陈列了他历经40多年收藏的各种不同材质的《西游记》藏品。这些藏品经过艺术家及民间艺人的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塑造而成的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西游记》文化人物。此外不同时代出版的《西游记》书籍、绘画等,集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充分展示了《西游记》的独特文化魅力。<br></div> 历史建筑(云台路民国时期商店)<div> 民国时期建筑,为连云港较早的商店建筑之一,建筑为1层,转角L型布局,双坡瓦屋面,单层菱角檐口,石墙体、石墙裙和石基础分层砌筑。<br></div> 连云港人民影剧院<div> 连云港人民影剧院旧址(1958年)连云人民影剧院旧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临海社区云台路南端。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的同乐戏院,1953年改为职工剧场,1958年建成人民影剧院,1978年增加了剧场舞台、化妆间、观众厅。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838座位,剧院为木石结构,进深41.8米,宽16.9米;前厅为二层楼房,前厅进深10.8米,宽3.6米;前门廊檐进深4.8米,宽2.8米,4根廊柱直径0.78米,高3.14米,各廊柱之间宽3.1米;门厅三扇门宽1.3米,高2.1米。该影剧院是连云区最早的影剧院。<br></div> 非洲艺博馆<div> 从云台路转向胜利路,路口可以看到“学茹画廊”和”西游记博物馆”,由于都未开放,且内容与老街关系不大,因此就不多介绍了。沿胜利路走一小段路就到了非洲艺博馆。</div><div> 非洲艺博馆位于原国民党海防司令部内部。主要展示撒哈拉以南黑非洲部落文化艺术品为主,藏品主要以注重黑色非洲尼日利亚区域的诺克—尹费—贝宁这一文化传承为主线索进行专题展示。包括非洲史前文化、诺克文化的陶俑、尹费文化的铜雕,至百年前才毁灭的贝宁文化铜雕及牙雕等。但是在连云老街弄一个非洲艺博馆,不知是处于什么想法,估计是为了促进中非文化交流吧。</div><div> 这座建筑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网上对其介绍甚少,估计因为历史上为军事要地,消息基本都是机密。该建筑为两层建筑,房子两边还有加固物,呈三角形稳定支持,使整个房屋呈底宽上窄的结构,整体非常敦实,房屋正面中间楷书“海防司令部”。<br></div><div> <br></div> 历史建筑(原日军疗养院)<div> 1939年日均侵占连云港时期所建疗养院,建筑面积125.17平米。建筑二层,硬山坡屋面,石块墙裙,粗砂拉毛墙面,西式风格檐口。<br></div> 格兰诺克号船<div> 格兰诺克号船位于“七一广场“,位于整个老街的中心。 由于现在口罩问题,游客较少,热闹时这里会有《海天传奇光影秀》的表演。讲述了人鱼公主和海盗船长不畏重重艰险,勇战黑巫师,最终让海洋重现和平与光明的故事。 </div> 格兰诺克号船的简介<div> 1879年5月2日,孙中山从家乡出发,搭乘格兰诺克号轮船第一次走出国门到美国檀香山伊奥兰尼学校开始系统学习西方文明,在国外的体验,使他感受到国之不强之可耻可痛,上世纪初,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认定连云港是一个承担民族复兴的“东方大港”,至此,一个承载着国父孙中山及国人梦想的海港蓝图诞生了,老窑得以变身。</div> <p class="ql-block">历史建筑(日式民居)</p><p class="ql-block"> “协和式”日式民居属于抗日战争遗留建筑,位于临海社区,原工商银行后院职工宿舍,内部建筑风格:厕所、厨房、客厅、浴室、榻榻米(地板、床)样式基本一样,相邻还有几处类似建筑,规格不一。</p> 老街教堂<div> 教堂据说开放时会有很多青年男女在这里拍婚纱照,超级适合拍暗黑风格的照片。教堂周围现在多是酒吧和美食。<br></div> 历史建筑(原大兴报关行)<div> 现在民宿——十故里宿,该建筑为民国时期建筑,为建港初期较早的建设项目,曾为原国民党连云市海关和大兴报关行,建筑共有四道院落,前后左右有门,院中有院。建筑墙体为全石砌筑,具有文化石的韵味。<br></div> 临海路小学<div> 在连云港老街胜利路边上,有一幢二层旧楼和部分民房,它就是原国民党连云市港口小学旧址(现连云邮电局东民房),该校址部分还在,它的前身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该小学从1932年创办,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民国时期(1932-1936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8-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从3名教师开始,先后经历了十九任校长,培养了近80届学子,解放前原连云市又是国民党江苏省的模范区,统治当局者重视,而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也重视。仅在连云港口小学就有三位(当时一共九位)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不知,事后方明)。章家乐老师曾任江苏淮阴中学校长、书记,丁亚华老师曾任山东省副省长。</div> 上海大旅社<div> 上海大旅社门前有三块石碑,一块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石碑,一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石碑,另一块为中国银行旧址。</div><div> </div> 上海大旅社文物保护牌<div> 江苏省文物保护石碑背后记录的比较详细,我就摘录这块石碑后的记载信息了:“上海大旅社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胜利路49号。始建于1933年,由上海马姓商人建造。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高15米。建筑依山势而建,由前后两进二层楼房围合成四合院式院落,木质走廊和十余处大小不一的木楼梯连通各个楼层。该建筑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临街立面为欧式建筑风格,阳台、穿堂、门厅的两侧砌圆形门柱台,一层临街有四处门窗运用爱奥尼亚式柱作装饰。正门上方女儿墙上设计了科林斯式柱并有花草图案的浮雕,并装饰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庭院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屋面为中式起脊屋顶,楼层交接处有仿斗拱的装饰,前楼二楼的窗户上方设计有中国建筑常见的匾额,廊柱与挂落之下设计有精美的雀替和灯笼状的装饰,扶手、栏杆雕刻有考究的纹饰,院内门窗原为中式格扇门窗。1945年连云港市市政府曾设于此。1949年初,华东军管会曾在此设华东青年干校。20世纪60-90年代为连云港市政府第三招待所。上海大旅行社建造年代正值连云港建港开埠和陇海铁路通车,建筑设计手法明显地受到当年上海建筑思潮的影响,对研究民国时期连云港城市发展,以及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div><div> 目前未见“福禄寿“三星图案,据称是在文革期间被破坏了,现在在门厅正上方还能见到“招待所”三个字。<br></div> 张振汉<div> 上海大旅社为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民国34年,连云港市政府曾驻此,首任市长张振汉,是唯一跟随红军长征的国民党中将。<br></div> 中国银行旧址<div> 胜利路49号,石碑后记载着:“中国银行在连云港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23年(1934年)设立的中国银行老窑办事处。 1973年10月11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1974年4月1日,中国银行连云港分行正式对外营业,行址临时设在连云港市第三招待所(胜利路49号),成为江苏省首家独立经营的中国银行机构。”</div> 海峡巷朱氏民居<div> 海峡巷朱氏民居位于上海大旅社附近,胜利路路边就可以看到。系连云港建港初期朱家自建别墅,分东西两宅。东宅为单体别墅,进深12.1米,面阔16.2米;西宅为四合院,东西进深16.6米,南北面阔19.5米,高5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房屋为石木结构,木质吊顶,木质地板。为民国时期建筑。<br></div> 海峡巷朱氏民居鸟瞰 果城里建筑群<br> 果城里建筑群,从上海大旅社下坡快到尽头有个小巷子进去就可以看到。文物保护石碑后记载内容“果城里建筑群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果城里巷1-23号。二十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为中西合璧建筑,颇具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共由四个院落,全石结构、红瓦屋面,每个小院面阔17.1米,径深21.8米。平面由三合式连体房屋和面向小路的围墙组成,是一组典型的中西合并式居民建筑群。该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每幢建筑面阔20.2米,径深34.4米,上下各六间,木质外走廊,外楼梯。该建筑群对于研究连云港建筑史及近现代建筑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div><div> <br></div></div> 果城里建筑群<div> 这是一座独立小城,建筑风格如同乔家大院,布局精妙,工艺考究,院中有院,据说日军曾在此开过慰安所,房檐、房顶通透的圆窗是青砖砌成的江南气息,而立柱、窗户及门框皆是西洋的格调。它从布局到细节,都是二、三十年代建筑中的精品,它曾经见证着历史的变更,荷兰人、日本人、国民党驻军等不同的人住过这里,给它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和传奇。果城里民国建筑群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十大新发现”。</div><div><br></div> 果城里建筑群尽头山墙<div> 石阶路两侧四座四合院分为两排,中间留有1.2米间距的狭长小巷,尽头山墙檐口由红砖砌成,高耸的石头房子,抬头向上望去犹如一线天。院内后门旁有一阳台,拾阶而上(上文介绍是木质外楼梯,现在已经全部是水泥台阶+铁护栏),豁然开朗,可观整个建筑群。每座建筑山墙顶处圆形的通风口是其外观一个重要的特色。</div> 果城里建筑群现状<div> 四座四合院目前有3座仍然有人居住,部分房屋废弃,部分废弃房屋内物件摆放整齐,但木门破损,屋内桌子上蒙上一层厚厚的灰,想必已经许久没有住人了。</div> 果城里建筑群鸟瞰图<div> 这图转载自王旻昊先森的微博,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整体四个四合院的布局。<br></div>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文物保护石碑<div>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12号,从老街的上海大旅社下坡到底就到了连云老街的东门,出东门过桥后右拐上坡就可以看到下面的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文物石碑后记载“立于临海半山坡上,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坐北朝南,石木结构,共两层,面宽五开间,入口朝南,北面临海,两山墙建一层堂门廊坡,整个建筑跨度12.9米,东西长24.2米。石墙为整毛石砌筑,建筑面积560平方米。为国民时期建筑” </div>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div> 由于正门已锁,从这里无法看到司令部建筑,于是绕到其北面,从下往上可以勉强看到上图所示。1976年7月2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大将来连云港视察时曾在此居住。 </div> 军界石<div> 民国陆军司令部旧址外墙拐角处有一石墩,上有“军界”二字,想必这里以前因为是军事区域,立此牌以提醒行人注意回避,相当于现在的“军事重地,闲人免进”。<br></div> 十三道房<div> 民国陆军司令部再往山上走一小段,就可以看到有一块地方依次建有十三排房子,当地人称他为“十三道房”。这是侵华日军利用陇海铁路和港口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强迫中国人为其做苦役,敲骨吸髓,残酷摧残中国劳工的一座人间地狱。“十三道房”位于连云港港口南边的云台山脚下,依山势而建。经过近半个世纪风雨侵袭,有的还保存原样,有些已经成为残垣断壁。每排房子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4米,高约3.5米,灰沙石头墙,顶上盖有灰瓦,是典型的中国平房。为了住更多的中国劳工,日军将高度仅为三米多的房子分隔成上下两层,在房间里是不能直立行走的。每一层又被分割成若干校格,人们称之为“格子间”,每个格子住五个人,人在里面直不起腰来,400来人住在一排房子里。由于住的人太多,气味难闻,每道房子的下檐,建有通风的烟囱,用于排气。据史料记载,后来整个“十三道房”,居然住着4500-5000名中国劳工,其拥挤状况可想而知、“十三道房”内空气污浊,卫生条件极差,臭虫、苍蝇、蚊子乱飞乱咬。据幸存劳工连云港港务局退休干部俞正富等老人回忆,在“十三道房”每天都有三五个工人死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是1942年伤寒病大流行,病死的人就更多了,最多的一天就从“十三道房”里抬出了27具尸体。惨无人道的日军将工人的尸体丢弃在梅岭、马腰山的山谷中,尸骨成山,臭气熏天。</div> <p class="ql-block">枣庄煤矿</p><p class="ql-block"> 该图来自于百度,由于前面多处提到了中兴公司,这里介绍下这个公司,中兴公司指的是中兴煤矿公司,可以说没有中兴煤矿公司就没有连云港,正是因为中兴煤矿公司的运输需要,才有了在连云建港的动作。中兴煤矿公司作为中国煤炭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中兴煤矿公司成立于1878年,是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矿业,也是中国近代设立较早的民族资本煤矿。上世纪30年代,中兴煤矿公司与当时的开滦、抚顺被称为中国三大煤矿,且是其中唯一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股份制企业”。当时《中国矿业报告》称“能与外煤竞争者,惟山东中兴煤矿公司”。中兴煤矿公司是近代中国十大厂矿之一,是民族资本经营的最大煤矿。这块香气四溢的“肥肉”,引来日本入侵者垂涎欲滴,并于1938年占领了中兴公司。1938年4月,中兴公司董事会在汉口作出决议;“绝不与日人合作!”并责令连云港分厂经理浦禹峤炸毁码头、装煤机等设备,用中兴轮船公司“中兴号”、“大宝号”、“盖荪号”三艘巨轮沉船封港,以阻止日军的侵略步伐。直到1945年10月25日,铁道游击队受我鲁南军区委派,在津浦路微山湖畔举行受降仪式,枣庄一带700余名日军低头缴械投降,枣庄矿区重新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日军入侵之前,公司办事机构已迁往武汉,矿井全部停产。1949年10月,周总理亲切接见了朱启钤和黎绍基,详细询问了中兴煤矿公司和中兴轮船公司的情况后说:“中兴公司的资本家是爱国的。”,1956年9月28日,中兴煤矿公司实现公私合营,改称为公私合营枣庄煤矿;1958年8月16日改为国营枣庄煤矿。如今,在百年中兴这方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已成为总资产705亿,年营业收入达1415亿的跨国界、跨行业的现代综合性大型企业。</p> 临海路和中山东路交叉口<div> 下面就可以沿中山东路往西,往回走了,路过临海路口可以看到入口的颇具中西合璧特色的牌坊。<br></div> 游客中心门口雕像<div> 位于游客中心门口有一雕像,名曰《欢声笑语》,作品由三名身着民国制服风格的海员组成,其中一对舞者为西方人的造型,乐手则是东方人的面貌,很好的展示了连云老街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并以此表达出连云港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城市特质。雕塑人物高约1.8米,采用青铜铸造而成。<br><div> <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