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

微笑

<p class="ql-block"> 即将离开这美丽的校园,从事教育事业已有四十多年了,而我记忆最深的仍是初为人师的那些年。</p> 艰苦的校园生活 <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刚出校门的我来到了这人生地不熟的潘集中学。</p> <p class="ql-block">  校园里在飘落下金黄叶子的几行泡桐树中,有几排教室,空空的窗户中,传出学生们的朗读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临时给我安排了一间小黑屋,放在高低不平泥土地的床上有一张只铺了一半的草垫子,一张裂了好多缝的旧桌子和一个凳子, 几块砖搭成镂空的窗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到食堂吃饭,见师傅只蒸了一屉米饭,煮了一锅清水豆芽汤,我惊讶问到:够吃吗?师傅说:大多数的学生每个星期去家回来时,要背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咸菜,每次把米放在饭盒中花二分钱在食堂里蒸屉中蒸熟,就着一点咸菜吃完饭,舍不得花一毛钱买豆芽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室里也是一些裂了好多缝的旧课桌,学生们都是把厚厚的书垫在纸下面写字,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室后面放着很多被子,学生答到:夜里男同学要在课桌上睡觉。我吃惊问到:冬天怎么办?学生说:冬天窗户上就会蒙上透明的塑料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女学生们住在一间大教室里,几十张上下床摆在一起,几乎没有空隙。</p> <p class="ql-block"> 校园里都是黄泥路,一到雨天,师生们艰难的行走在宿舍、教室、食堂之间,我上班后买的第一双小皮鞋就报废在一场雨水中。</p> 刻苦学习的生,秉烛夜刻的师 <p class="ql-block">  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听到窗外有声音,起床推门向外看去,只见满校园的学生都在晨光中读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课时,同学们的眼睛紧紧地看着我,聚精会神听着我讲的每一句话,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课时,经常一群学生来到小黑屋里问问题,站满了屋里屋外,我在答疑解惑时,他们听得很仔细,没有发出一丝声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由于经常停电,同学们仍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到夜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寒门学子多么的不易啊!为了教好学生,我购买和学习各种资料,提高教学能力,经常面批作业、面批试卷,使学生及时掌握学习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教辅资料很少,我从买来的资料中选题,把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刻写出来,交给校工复印,由于停电,我也是常常秉烛夜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努力地教,学生们刻苦地学,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平均分数名列全潘集区第一,不少学生考上国家中专,对于农村的孩子相当的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同事打趣地说:你已经变成一名乡村女教师!</p> 不易的回家之路 <p class="ql-block">  那时回家,星期六从中午开始,要从学校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丁字路口,坐公交车到达袁庄(新潘集),有时凑巧能坐上蹦蹦车,后来才通了公交车,再从袁庄转车到淮河码头,坐轮渡过淮河(当时淮河大桥还未通车),转车到安成铺,再转车才能到家,天已经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还要去书店买资料,吃过午饭,就开始返程了!因此一个月最多能回两次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返程到了袁庄,准备坐下午五点的公交车回学校,虽然已经通车了,但班次很少,由于还差半个小时开车,我就到附近去转转,等我回来时,车却提前走了,我只能坐上开往贺疃的车,当我在车上抱怨时,一位同行劝我先去贺疃中学,但我明天还有课,执意要从丁字路口下,他递给我一把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到二十岁的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初冬的天越来越黑了,只听见远处村庄的狗吠声,虽然揣着一把刀,可心里却扑嗵嗵跳,害怕极了!这时,远处路上出现了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是王老师!他听学生说我误了车,便骑车前来寻找我,我心里非常的感动。</p> 朴实的乡村教师 <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善伙食,我买了煤油炉,却买不到煤油,后勤的马老师想办法到供销社帮我买煤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放寒假时,正下大雪,公交车都停了,我无法回家,学校的食堂也停了,没有热水,孙校长和高老师用他们家烧饭的煤球炉每天给我烧两瓶开水,而他们也没有多少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初六,我回来给初三班上课,可街上一直到十五都没有卖菜的,我只能在清水里放点盐煮挂面,魏老师看见了,送给我一瓶酱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两亩地种的黄豆丰收了,分给我五斤,个个都是饱满的、黄灿灿的,我以后再也没有买到过这么好的黄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虽然艰苦 ,但这些朴实的乡村教师给了我不少温暖。</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回到了城里,但在这五六年的时间,是我珍贵的经历,我所教的学生有不少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也是最有情义的人,他们常常来看望我,带给我快乐和安慰,我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