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子产不毁乡校》</p><p class="ql-block">《子产不毁乡校》出自《春秋左传》。子产:姬姓,公孙氏,名侨(?一前522),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郑间公十二年(前554年)为卿即,二十三年开始主郑国,相</p><p class="ql-block">郑间公、郑正公二十馀年。</p><p class="ql-block">不毁乡校一事发生在子产主政郑国的第2年(前542年)。先秦时期,国家办两类学校,一类是国学,办在京城,属于贵族学校,培养政府管理人才;一类是乡校,办在郊野,属于平民学校,培养为国家服役的对象。乡校,既是学校,也是乡间公共场所,乡人可以在那里聚会议事。本文记述的是,其时子产推行的一系列治国新举措,遭到部分人的反对。于是,不少人聚集乡校,批评子产的施政举措。中国大夫然明建议子产毁校,关闭这个场所,以杜绝众人的议论。然而,子产却以政治家的气度欢迎这些批评,认为压制舆论会使民怨沸腾,诚恳接受的批评才是施政的良策。</p><p class="ql-block">“国人“在乡校中议论朝政得失,是原始民主制度的遗传。不毁乡校反映了子产善于听取人民意见的民主进步思想,是值得后人借鉴的。他懂得广开言路“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如果毁掉了乡校,就堵塞了言路,听不到人民的呼声,就不知道施政的结果,就如掌舵之人,容易迷失航向,漂流在汪洋大海之中那就太危险了。2022年11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