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丽景图》是清代陈书创作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带有良好意愿谐音的物品,来表达对新年的祈盼和祝福。运用谐音、象征的表现手法,在明清许多吉庆画中屡见不鲜,体现着含蓄、高雅的情调,带有较强的文化气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画作内容</b></h1> 款署“雍正乙卯新春,上元弟子陈书画于来青小墅,时年七十有六。”钤连珠印二,“陈”“书”。收传印记“嘉庆御览之宝”。 此幅画一大花盆,盆内栽有盛开的两种牡丹,一种初春开花的小牡丹,另一种为粉红色牡丹,又有一蟠曲的古梅,清艳的梅花盛开,湖石旁有一束水仙,开着小白花,香气扑鼻而来,以淡墨勾水仙叶,然后染以淡绿、嫩黄、淡赭,色调优雅富于水分。以清新的水仙好像报告了春天的来临。花旁右下方为一折枝柿子,两只鲜红的柿子掩映在树叶下,另一只柿子在花盆左侧;花盆下旁又有含苞欲放的牡丹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创作背景</b></h1> 中国传统习俗特别重视春节,除了穿新衣,贴楹联、放鞭炮、挂彩灯等外,还要备最好的饭菜,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摆设花卉和果品之类,高高兴兴地迎接新春的来临。此图以春节为主题,是画家常选取的题材之一。《岁朝丽景图》是陈书为喜迎新春而创作的一幅节令花鸟画,作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陈书时年76岁。该图是新春上元节供花写生之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艺术鉴赏.风格</b></h1> 此画虽画盆景,经营布局具有匠心,疏密虚实,牡丹花叶之偃仰向背,墨石和诸色花卉,有深红色,有粉红色,姜黄色的,有玉白色,鲜艳无比。成为广大人民在过农历年时装饰、美化环境的需要。其内容吉利,色泽鲜艳,富于装饰效果,使人感到热烈红火,生气盎然。整个画富有装饰风格,使人感到形象可爱,色彩明亮,寓意吉祥,可以衬托新春景象,产生美好的遐思。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作品评价</b></h1>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湜:图中柿子谐“事”,佛手谐“福”,如意即谐如意”,桃子象征“长寿”,石榴以果实多而小,象征“多子”等。全幅即意寓着:事事如意、多子多福、富贵长寿……图中设色艳而不俗,冷暖色调互为衬托,搭配协调。物象造型逼真写实。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作者简介</b></h1> 陈书(1660—1738),清代女画家。号上元弟子、复庵,晚号南楼老人。浙江秀(今嘉兴)人。尧勋女,钱纶光妻。善画山水、人物,俱合古法;尤擅花鸟草虫,笔力遒劲,风神简古,机趣天然,近陈道复。间绘观音、关羽、吕洞宾等像,颇具风仪。家贫、卖画自给,后长子陈群(1686—1774)官刑部侍郎,封太淑人。画迹有《历代帝王道统图》册(十六页),由陈群书赞,著录于《石渠宝笈》:传世作品有《仿王蒙观瀑图》、《仿陈道复水仙图》,卷,亦能诗,著有《复庵吟稿》。 <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幅画曾被乾隆四次题跋,不为人知的杰出女画家</b></h1> 陈书 清供图 立轴<br>陈书,号南楼老人,是清代杰出女画家,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清代文化名臣钱陈群的母亲。她善画山水、人物;尤擅花鸟草虫,笔力细劲,用笔近於明代花鸟大家陈淳。<br>据悉,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渠宝笈》著录的女画家,作品以陈书的最多,计二十三件(套)。 07陈书 耄耋图 立轴 设色纸本<br>李湜撰文介绍,钱陈群任职期间及隐退后,为投乾隆帝文趣所好,同时展示自家渊博的儒雅风范,不断向乾隆帝敬献陈书的画作和自己的诗文。他献入的第一件陈书画作是《历代帝王道统图》册,全册共十六幅图,款题:嘉禾郡女史陈书恭画。 《汉高帝太牢礼圣》 《汉光武锡封褒德》 《宋太祖洞开重门》 《唐太宗屏书刺史》 乾隆四次题跋《长松图》<br>陈书 康熙乙酉(1705年)作 松菊图 立轴<br>作为乾隆的五大词臣之一,钱陈群深受皇帝信赖。“沈德潜后惟钱陈群一人而已”,这是乾隆对钱陈群极高的评价。乾隆与钱陈群有着特殊的君臣之情,所以他对钱陈群所进母亲陈书的绘画自然也是非常看重。<br>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陈书所作的一轴《长松图》,整幅画以高立的古松为主景,再配以土坡等配景。松树用淡墨绘出,用浓墨在转折处稍加提染并点苔,松针的勾写则显示了劲健的笔力。整幅画面墨气淋漓,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用笔沉稳而雅润。松树的坡下绘一茅草亭,中有一人似在观书又似在思索。<br>这幅画经乾隆四次题跋。最早一次题跋是在1764年:“壁画长松三百年,真松窗外绿参天。两翁不识谁兄弟,照影疑如立镜前。”因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有一间名为“松霞室”的书屋,在书屋的外面同样有一棵古松。陈书的《长松图》挂在松霞室壁间,所以每当乾隆观此画作并看到窗外之景时,如立镜前一般。<br>第二次题跋是1784年:“三百年松擎古枝,写形女史壁间披。若论窗外真松古,相对还应弟视之。”第三次御题:“岩松壁画各轩轩,霞举令相谡翩翩。女史古图经屡咏,笑予于此未忘言。”最后一次题跋是在1793年:“江南塞北原无涉,室里山中若有期。女史或知此意否,七章佛偈早言之。”<br>乾隆的第一次题跋与最后一次题跋相差三十年,除了为此画题跋以外,还亲自临摹了此幅作品,可见乾隆皇帝对此画的欣赏。遍览历代名作无数的乾隆皇帝如此珍爱一位闺阁画家的作品,真是非比寻常。<br>当乾隆第三次题跋时,他意识到自己频繁的咏赞此画,也不觉“笑予于此未忘言”。即便如此,乾隆也忍不住进行第四次题跋,而此时的乾隆已年近八旬,当他再次欣赏此画时,仿佛与陈书进行了心灵上的对话:“女史或知此意否,七章佛偈早言之”。<br>这并非溢美之词,如果不是乾隆对此画空谷清音、出尘脱俗的深远意境有所体会,也不会发出“佛偈早言之”的感慨。除了此画以外,在内府收藏的24幅陈书作品中基本上都有乾隆的题跋,可见乾隆对陈书画作的喜好。 梅鹊图【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106.6厘米,横42.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br>此画写二鹊正栖于梅树老干之上,啾啾呜叫。梅干造型奇特,与上方之倒垂梅枝呼应,用笔洗练,以水墨晕染枝干,淡墨写花,浓墨点萼,古趣盎然。二鹊用笔细致却又遒劲有力,墨彩渲染出鸟羽的不同质感。画面雅致清丽,韵味悠长。款识“丙中秋日,摹家白阳笔意,女史陈书”。另有潘静淑题的五言绝句一首。 释文:绿简朱樱景渐催,闲花处处锦成堆。虞子不解兴亡恨,春到江东也便开。戊辰(1688年)清和月,南楼老人陈书。 墨荷图》(陈书)<br>陈书(1660-1736),女,号上元弟子,晚年号南楼老人,秀州(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女画家。陈书是明清女画家中选材最广、技能最全面、作品被《石渠宝笈》著录最多的女画家,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她的书画笔墨娴雅,结构严谨,在当时评价颇高。<br>秦祖永《桐荫论画》言:“南楼老人陈书,花鸟草虫,风神遒逸,机趣天然,极其雅秀。余昔见画册十二帧,系写各种花草。用笔用墨深得古人三昧,颇无脂粉之习。”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陈书)<div>陈书的山水画以摹古为主,代表作为《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纵70.65厘米,横28.3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本幅采用了“元四家”王蒙式的高远构图法,展现了自山脚向山顶延伸的山林景观。用细致的笔法,明亮的色彩,点染出山麓村庄、丰茂的草木、无尽的山光。一条清溪潺潺流淌,将画面引向深远处,点缀出一片恬静闲适、令人心驰神往的夏日山居景象。本幅诗意出自唐庚《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构图、意境、笔法,可谓是炉火纯青。<br>陈书擅长人物、山水、花卉,书法也秀丽遒劲,诗文颇为精通。<br></div> 《香远溢清》(陈书) 《双开图》 《三开图》 《四开图》 《八开图》 《花草图》 《猫》 《竹》 《花鸟》 花鸟 花鸟 花鸟 花鸟 《花鸟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