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乡--邵伯古镇游记

苏冀二泉映月

<p class="ql-block">  疫情封城在家,得以有充足空闲在电脑上翻翻图爬爬字。几分回忆几分思绪,情感不时回归故乡。童年是在江苏扬州邵伯古镇的外婆家长大的,童年的生活影响了一生,也留下了深深的情感与印记。为此,特将近几年回老家--江苏扬州邵伯镇时所拍的部分照片做些梳理,并结合补充些网上有关邵伯古镇文史方面的资料,整理成美篇留作记忆。</p><p class="ql-block">  邵伯古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北部,在京杭大运河淮扬运河段主线边上;东临京沪高速公路,西傍浩渺的邵伯湖,南卧扬溧高速公路和宁启铁路,北与高邮市接壤,古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p><p class="ql-block">  邵伯古称甘棠和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官封太保太傅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贤臣召伯,(古“召”通“邵”),因此得名。邵伯古镇自唐宋以后日益兴盛,是古京杭大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阜。</p><p class="ql-block">  邵伯镇为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2014年,邵伯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  16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古镇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同时又造就了斗野亭,镇水铁牛、古运河道和古码头、古条石街、古宅院、邵伯巡检司、邵伯船闸、甘棠古树等十多处古迹遗址,也留下孙觉、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等古代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与近代文学家朱自清等名仕在古镇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邵伯古镇,除人文古迹较多外,地域又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核心区;域内植被丰茂,河湖浩淼,风光秀美。加之近些年来,地方政府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并结合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邵伯河段为核心段落之一)的开展与完成,对不少的历史文化遗迹(古迹、寺院、古宅、老街、古巷等),进行了修缮、改建等保护性工作。尤其是对邵伯南面原来只能养鱼、养家禽和种植邵伯特产绿菱的南塘区域,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改造,修建了独居运河文化特色并兼顾南方水乡风景的运河文化生态公园。近两三次回老家,感触与前十年回去相比,小镇的变化还是蛮大的。古迹、老街、古巷、古运河堤码头等到了一定的修缮保护;尤其是邵伯南头新修建的运河文化生态公园既充满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景色也是风光旖旎,有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斗野亭</b> ——邵伯斗野亭,是一处古迹(后新修),在卲伯湖岸边,邵伯船闸入口处;是每次回老家基本上都要逛的地方,当然真正了解和知道斗野亭的历史文化,也是通过老一辈的解说与查询有关文史资料后,方才明白。</p><p class="ql-block"> 邵伯斗野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邵伯古时为斗星、牛星分野之地(中国古代以天上星宿来分野地上区划),故名斗野亭。斗野亭在北宋时期,与当时的滁州醉翁亭、苏州沧浪亭、徐州放鹤亭、宝鸡喜雨亭并称为宋代五大名亭;“斗野唱晚”也成了当时邵伯“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斗野亭临卲伯湖,凭眺湖光浩渺,远观帆影点点,近看田家炊烟,都有无穷的乐趣。数百年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到此交友赋诗,名气甚广。据文史资料记载:北宋七位著名诗人曾先后到此写诗唱和,他们是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张舜民,亭内刻有他们的诗。</p><p class="ql-block">  最先来到邵伯斗野亭的是北宋文学家、词人孙觉(高邮人),他是秦观(秦少游)的老师,曾竭力提拔秦观,并将其介绍给苏东坡(孙觉是苏轼的好友)。孙觉从高邮南下,途径邵伯时,留下了《题邵伯斗野亭》五古一首;随后,黄庭坚(孙觉与黄庭坚乃翁婿关系)、秦观、苏轼、苏辙、张耒、张舜民均有诗唱和。其中苏辙从运河北上等候过闸登斗野亭,见有其兄苏轼和孙觉的诗,因而也赋诗和之。高邮文游台,便是当年苏轼、秦观、孙觉、王巩饮酒论诗之所。如果说,文游台是他们会聚的史册,那么斗野亭即是他们友谊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上述的宋代文人“七贤”,元代诗人萨都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清代名士王士祯,以及林则徐、曾国藩等名臣,康熙、乾隆两位帝王等,他们都在邵伯留下了诗文篇章。但这名亭之名与名亭之地,后经历了千年的峥嵘岁月几近湮没,直到1930年左右毁于兵火之中。</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斗野亭,是2001年邵伯镇政府投资兴建,亭内珍藏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墨宝字迹;镌七贤诗碑于壁,可谓是名诗名墨。现在的斗野亭园区,既是怀古颂今、看铁牛、欣赏运河邵伯湖风景的好去处,也是古镇上人们谈天说地、饮歌赋诗、哼唱小曲的文化娱乐宝地。</p> <b>铁牛</b>——邵伯铁牛,现座于斗野亭园区内,卧座在邵伯湖岸边,昂首面朝邵伯船闸。 <p class="ql-block"> 铁牛--为一历史文物。邵伯铁牛,原为古京杭大运河上用于镇水之物,在清康熙年间(1701年)铸造,距今310多年。铁牛的铸造工艺采用整体浇铸,长1.98米,高1. 10米,呈俯身昂首凝视状,它反映了古代人们祈求根治水患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邵伯铁牛,原本是座于邵伯南塘古运河河道边;斗野亭园修建后,终挪至现在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铁牛铸造的来历:清朝康熙年间,淮河水灾,大量来水致使江苏扬州邵伯南端的京杭古运河决堤,决口长达180米,水深13米多,康熙皇帝见到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迅速堵塞决口。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故避开决口,另开越河一道,接入运河,又筑南北二坝,方以控制。康熙四十年(1701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千里古运河岸边,设置十二只动物塑像,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以期镇水安澜,同时亦作为水位测定之标识,人们通过水位上涨到动物脚、身、颈的位置,判断水患发生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原来千里古运河岸边共设有的九牛二虎一只鸡十二个镇水宝物,目前保存完好下来的,可能仅存邵伯铁牛了。</p> <p class="ql-block"><b>古运河堤和码头</b>—— 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是古邗沟的一部分。公元1600年,为避免湖上风浪影响漕运,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大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p> 邵伯古运河堤,是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中的遗产点。 邵伯原来外婆家宅院的后门,就开在了这个古运河堤上。 运河古堤,1714年修建,现存近300米,下端用大号城砖砌筑,顶部压以块石,是明清大运河水工的见证。今天河道航运功能已废弃,但河道整体走向、河岸护堤及码头仍然得以保留,为防洪排涝和城市景观河道。 邵伯古运河码头,也是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中的遗产点。 邵伯古运河码头,由北向南有竹巷口、大马头、朱家巷、庙巷口四个码头。这些码头都有巷道通往左边的历史街区,使得整个古街区呈现出“鱼骨状’的分布构造,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运河。。 <p class="ql-block">  邵伯四个古运河码头,其中的大马头,除了它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货运码头外;更有名气的是,码头高大牌楼上有石刻的“大马头“三个字(白底白字),是乾隆亲笔手书。史料与传说记载,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几乎每次到扬州龙舟都停泊在大马头。唐宋以来,大马头就是京杭运河线上的重要港埠,漕船由此过境、货船由此集散、考生由此往返、官员由此赴任或进京,官船的接送、游人的上下,使得“大马头”成为全镇的繁华之地;素有“镇江小马头,邵伯大马头”的美称。</p> 小时候记忆里的这些古运河码头,也已经不再承载客货运输的功能(邵伯航运码头的位置,挪到了节制闸向北数百米的位置,见后面的照片)。这些古码头与河堤岸边,依次从上游到下游,变成了人们挑水、淘米、洗菜、洗衣服、刷马桶等用处的地方;当然,那时候的古运河道还是一倾比较清澈的活水,未像现在这样变成了半封闭状态的一潭静水。 记得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老家时(八十年代),还是坐运河里的轮船到家的;从镇江火车站下车后,一大早五、六点钟赶早班船回邵伯(下图为邵伯镇仍保留的原来运河客轮码头旧址)。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汽车公路交通的日益发达,运河上的轮船客运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很快就消失没了。 <p class="ql-block"><b>老街古巷</b>——邵伯的老街古巷,应该也算是古镇的特色。现在保留的老街古巷,基本上以大马头所在巷与南大街成十字交叉为主架的鱼骨状分布形式。下图为从南大街方向通向大马头所在的古巷。</p> <p class="ql-block">  邵伯老历史街区(老街古巷)因紧傍大运河,自东晋谢安筑埭(公元385年)商贸日渐繁华,至明清时期而达鼎盛。老街区南北长约1500米,宽约500米,共有3街12巷,内有13处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众多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存的条石路面为清康熙年间铺设,已有300多年历史。</p> 大马头古巷与南大街十字交叉路口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邵伯老街巷建于清康熙年间,老街道路面由近万青条石铺成,绵延三里多,这条石街原是泥土路面,雨天行走甚是不便,后经过民间集资,铺设这条雨不积水、晴不扬尘、平整光滑的石路面。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巷道条石移作他用,但这条大街的条石路面幸运的保存下来。到邵伯老街,走一走这老街古道,与唐代古石头、宋代古井或明代古宅亦或是清代老店铺来一次邂逅。</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60年代)的邵伯镇样子,与现在比较出名的周庄等古镇相比,并不差几分。就是现在走在老街上,头脑里也不时映入小时候比较深的印象:外婆定期领着我,在这老街上,东瞅西望地逛着沿街透露着水乡古镇气息、各式各样的商铺门店;每回逛到茶食店,还总是缠着外婆做个手工面点人偶,烤制成点心杀杀馋,好不快活!</p> <p class="ql-block">  当然邵伯镇现存的老街古巷和两边的古宅、门店等,保存完好程度还是差一些:老街上的条石路面,不少地方缺少原装的青石条,能看到充填着现代建材水泥的痕迹;还有老街上原有古香古色的门面与宅院建筑结构,有些已经破旧损毁,改建成了现代的水泥砖瓦房结构等。另外老街上的商业开发,还是差些人意,留存下来的老店铺不多(如老陆香肠);记忆中小时候老街上,家家开门,处处店铺的热闹景象淡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现在邵伯古镇的商业中心及较热闹的地方,除了老街与甘棠路交口附近的龙虾美食一条街(整体是在甘棠路上,上图)外,其他的商业中心早已经挪到靠近淮杨公路的甘棠路商业街上。</p> <p class="ql-block">  当然,古镇风貌的保护,这里面有着不可回避的时代变幻方面的背景,也有着很多当地的种种客观因素与当时经济能力不济等方面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不过,少了些喧闹的商业气息,古镇上的老街古巷,也多了些宁静祥和、古朴淳厚慢生活的韵味;幽静的古镇老街古巷,倒给人以清静淡雅、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感觉,</p> 青石板的古街巷径径通幽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邵伯街上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图片右侧的邵伯大会堂(电影院、戏院);但现在已是人去堂空,一片寂静。图片左侧即是原外婆家(范家)的宅院门口。但现在也已物换星移,改建成了一座仿古文物的宅院—董恂读书处。</p> 现在老街上,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家在了,除了少量的游人和极少难离故土的老人外,老街上已经很难看到本地年轻人的身影。 <p class="ql-block"><b>古迹、古宅</b>——邵伯古镇上现存遗留的古迹、古宅等,也还不少,除了斗野亭、铁牛、大马头等除外,还有新改复建的清代高官董恂读书处、邵伯巡检司(地方官署)和梵行寺等地方。</p><p class="ql-block"> <b>董恂读书处,</b>古镇老街上原大会堂对面改复建的董恂读书处古宅院,因与自己外婆家(范家)宅院的密切关系,在近两次回老家时,仔细看过两回。下图为董恂读书处古宅院的临街房屋,也曾是老家(外婆范家)院落大门口所处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董恂(1807--1892年),扬州邵伯人,清道光二十年的进士,为官42年,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清同治八年(1882)任户部尚书,后兼工部、吏部、兵部,成为四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权倾一时。但董恂晚年因文人为官,政治敏感度较差、单纯耿直,替人背锅被弹劾,相继丢掉了尚书等职位,被迫退休回家。他算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较有名气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董恂,还是中国文学史上可考的最早的文学翻译者(大学者钱钟书考证)。他退休以后,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写了一部《甘棠小志》,概括记叙了邵伯古镇千年的历史变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代名人在邵伯的诗词歌赋等,为家乡后人收集整理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地方志史料。</p><p class="ql-block"> 董恂读书处,原本为邵伯镇清朝官宦齐氏的宅院,起初占地约三亩;现改复建的占地近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在清朝当时董齐两家联姻,董恂为齐氏的女婿;董恂考取进士在外做官多年,每每返乡回家就入住齐家宅院,在齐氏宅院里起居、办理临时公文、读书编著等等,此处也就俨然成了尚书府邸与读书处了。</p> 新修的读书处院落进门处 宅院内有特点的鸳鸯厅(阴阳厅) 重修的宅院后花园 宅院后院庭(小时候曾在此后院里玩耍过)。院庭左侧的水井,仍是老家(外婆范家)院落的遗存。 <p class="ql-block">  老街上董恂读书处古宅院的改复建后,才使我留意了解自己生活过的老家(外婆范家)原来宅院的来历。通过老一辈人的介绍和查看网上的一些资料,才知此处早先原本是邵伯官宦齐氏宅院,在民国初年后因齐氏家业衰败,遂先租后卖给了邵伯钱家和范家(外婆家)。钱家经营商铺“立泰油号”;范家则开了范大兴茶食号分店。两家生意都很红火,直至建国后公私合营一并归公。</p><p class="ql-block"> 原来老家(外婆范家)宅院,乃先前齐家宅院的一部分,其大部分院落建筑还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结构形式(后来自家也改修建了一部分),大致分为两进结构(有两个天井,数个正房、厢房及堂屋,一个后院等),院落从老街门面一直贯通到古运河堤上河沿的后门。小时候生活过的外婆家老宅院(范家),曾被评定为市级文物(下图)。</p><p class="ql-block">  但2010年后,邵伯为了大运河世界遗产申遗项目的需要,打造古镇的招牌,对古镇原有的老街、古建筑等重新做统一的规划,借助古代名人效应,复建原来清朝高官董恂曾在邵伯的旧居。为此将老家(外婆范家)的宅院做了征收,与老街上钱家宅院一道改复建成了新文物--即现在的董恂读书处古宅院。</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董恂读书处改复建前的自己老家(外婆范家)宅院的大门。</p> 部分范家第三代子女在原来老家门口位置处的留影 先后在邵伯老家长大、后来又都外出落户到了不同地方的范家第三代的三兄弟,在原来老家院落旧址保留的水井旁留影纪念。这口水井旁,曾经留下过三兄弟当时玩耍的印记,也曾回响过外婆/奶奶注意安全的话语。<div> 这口水井也是有点特色,水井的水,是不能食用,仅仅作为洗衣、浇花、搞卫生等用处。记得小时候老家里吃的水,要从运河里挑上来,先放入后院的几个大缸里,加入少量的明矾沉淀后才能食用。另外此水井口四周一圈圆型高台的井沿,据老一辈人讲也是有些年头的,是采用不多见的火山岩岩石加工而成,这在当地是独有的。</div> 范家第三代兄弟们,在原来老家后院处的留影纪念 <p class="ql-block"><b>邵伯巡检司</b></p><p class="ql-block"> 邵伯巡检司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当时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下辖24坊8铺,负责地方行政事务和治安司法,为九品官。此官署机构,一直沿用到民国元年(1912年)。2015年邵伯镇政府在原址上进行了修缮复建。</p> <p class="ql-block">  邵伯巡检司,现位于古镇大马头所对的东西古巷上,老街东侧的北边,现今也是古镇上法治文化传承馆。</p> <p class="ql-block">  说到邵伯巡检司,肯定是要提到“邵伯舅舅”的说法,其意思是比喻官小权威大和恭维邵伯文化人笔杆好、善调解之意。</p> 范家第三代兄弟姐妹在邵伯巡检司处留影纪念 <p class="ql-block"><b>梵行寺</b></p><p class="ql-block"> 俗称西寺,位于古镇老街南头,运河岸边的一座千年古寺,如同漂浮于京杭运河之上的奢华宫殿。董恂的《甘棠小志》记载早在晋朝年间梵行寺便已建成,大文豪苏轼曾来到梵行寺欣赏茶花胜景,赋诗《梵行寺山茶花》,从古至今曾经到访过的名人还有---谢安,欧阳修,颜真卿,文天祥,乾隆皇帝,张恨水,朱自清等。</p><p class="ql-block"> 如今所见梵行寺为近些年重修,重现了千年古寺风景,坐落于大运河河岸,成为古镇的盛景之一。</p> <b>邵伯船闸</b><div> 是大运河沿线上的最大最古老的船闸,历史可追溯到1600年前。“万舟飞渡一毛轻,闸锁蛟龙浪不惊”,是大批船舶过闸的生动写照。邵伯船闸历史悠久,始于东晋谢安筑埭。宋天圣七年(1029年)建成三门两室船闸。明万历年间建有两座单斗门船闸。</div> 1934年,国民政府“庚子赔款”建设了新式机械船闸(见上图),当时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题写了闸名。旧船闸使用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报废拆除。 现在在大运河主线上由东往西修建了一线、二线、三线船闸。一线船闸建成于1962年,闸体长230米,宽20米;二线船闸建成于1987年,闸体长230米,宽23米;三线船闸建成于2012年,闸体长260米,宽23米。 <p class="ql-block">  气势雄伟的邵伯三线船闸与一线船闸、二线船闸连为一体,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绚丽耀眼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  邵伯船闸环境优美,绿植繁茂,四周花红柳绿,就像一个天然的水上公园。</p> 邵伯船闸日夜不停,每天吸引着千百艘满载货物的船舶进进出出,黄金水道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水上高速公路。 每次回老家,总要到船闸处一游或早上去溜溜转转,基本上已经成为规定动作。 邵伯湖烟波浩渺,湖面宽广,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誉。站在邵伯湖上体会那风平浪静时的波光如镜和那狂风四起时的白浪排空。 邵伯湖面积133平方公里,景色优美,生态优良,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之誉。盛产鱼虾、菱角、螃蟹等水产。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在邵伯境内流程超过13公里,保存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河道。 <b>邵伯运河文化生态公园</b><div> 这个园区位于古镇的南头,是近些年邵伯镇地方政府运作较为成功的运河文化生态公园项目。园区充分利用原邵伯南塘的水面、地势,在古运河与大运河之间,塑造了包含五个运河文化主题片区(茶花园、荷塘月色、净瓶广场、桃花坞和铁牛湾)生态景区。</div> 茶花园:<div>  借北宋文坛名家苏东坡多次驻足邵伯题赋,其中就有一篇赞邵伯运河名寺的美文《邵伯梵行寺山茶》,诗曰: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 烂红如火雪中开。</div> <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p><p class="ql-block">  近代文学家朱自清的童年是在邵伯度过的。邵伯的荷塘记忆留在了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因而在这里的水域遍种荷花,有观荷亭、水榭可体会荷塘月色的意境,也可隔岸远观梵行寺的美景。</p> 净瓶广场:<div>  广场形似观音宝瓶状,并设置牌坊与梵行寺、双面观音像隔河相对,遥相呼应,净瓶也是观音的法器之一</div> 桃花坞<div>  清代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专程来邵伯拜访名士蒋继轼,并留尝樱笋的诗:“厨里洗盘谋下酒,柳边系缆待尝鲜。”这里立有蒋继轼、孔尚任及书童雕像,并利用原有地基建成仿古建筑,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div> 铁牛湾<div>  在铁牛湾这里,汇聚了古大运河沿线用以镇水十二座宝物的仿制雕刻作品-九牛二虎一只鸡,让游客到此即可体验浓厚的古运河镇水文化。古时这十二座镇水宝物分别安放在从宿迁至镇江之间的古运河段,其中的九牛分别放置于涟水东门外、三河闸、高良涧、洪泽湖、高邮马棚湾、邵伯、瓜洲等地;二虎实为石雕壁虎,置于扬州壁虎坝;一鸡则在江都昭关坝稽家闸石壁之上。</div> 邵伯保卫战纪念馆<br>  位于古运河道与现运河航道之间处的邵伯保卫战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邵伯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解放战争初期华中战场阵地防御战的典范,是“七战七捷”的第六战,是粟裕司令成功运用“攻黄救邵”战术的一大胜利,为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p class="ql-block"><b>邵伯美食</b></p><p class="ql-block"> 说到邵伯的美食,其得邵伯湖水鲜、大运河之便利,融南北之风味,是淮扬美食的缩影,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大运河美食文化传承基地”称号。邵伯绿菱是我国四大名菱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邵伯香肠、牛肉、猪头肉、老鹅等特色美味享誉四方。邵伯清水龙虾获得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国名菜”称号,邵伯的龙虾美食一条街和龙虾菜系,享誉长三角地区。邵伯既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镇,也是有众多的美食小镇。,</p> 总是客满的早茶美食 好食不贵的早茶美食 <p class="ql-block">  从众多的邵伯美食中,作为自己感受来说,每回老家还是尤其钟爱街上的早茶。邵伯早茶,与扬州的早茶基本类同,种类繁多为典型的淮扬风味。但就个人感受来说,邵伯小镇的早茶,较有名气的扬州富春与冶春,镇江宴春、江都熙春等名气早茶而言,其味道更纯厚些、价格也更亲民些。</p> <p class="ql-block"><b>邵伯的文化情怀</b></p><p class="ql-block"> 邵伯——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小镇,处处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芳香;邵伯大马头,不仅留下过无数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贩夫走卒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掌故、诗篇。北宋七贤吟诗唱和于斗野亭;苏轼赋诗于梵行寺;朱自清童年生活在邵伯,在《扬州的夏日》里深情怀念骑在铁牛上的岁月。有情有义,有思有念。</p><p class="ql-block"> 邵伯小镇的生活是摇曳多姿的。老街上的人们安逸知足,在时光中延续着古老、传唱着故事、创造着生活。那老街古巷中曾经的袅袅炊烟,老宅院里声声慢慢的民歌小调,热闹惬意而附有淮扬风味的早茶,以及澡堂里热气腾腾的搓澡、慢悠悠的修脚等,无一不在向世人传递着“会生活、慢生活”的节拍。</p>